《共产党宣言》中的空间解放思想研究
2023-03-11杨东霖
杨东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运动的勃兴,对马克思空间思想的探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无产阶级的圣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纲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思想。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引领世界历史的视角阐释了人类社会空间的巨大变革,指出了资本积累空间化对全球空间的影响,为无产阶级的空间解放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空间解放的条件
“空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维度之一。空间首先是客观先在的自然空间,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构的社会关系赋予空间社会属性,即社会空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勃兴带来了社会空间的巨大变革。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的存续主要依靠历时性的积累,随着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开创了世界历史,生产力开始以一种横向、共时的空间积累形式存续。资本积累的空间化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资本是一个空间经济的概念,同时也是理解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空间变革的切入点。
资本积累的空间化是资本为满足自身无限增殖的积累需求,消解国内过剩的产品生产,而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扩张,这种扩张引发了空间的生产,使空间成为商品并扮演意识形态角色[1]。近代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引领的,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对空间的重塑将其生产方式播撒到全世界,“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了”[2]。同时,也正因为如此,资本对空间的重塑为人类空间的解放创造了条件。
(一)地理扩张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开篇就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问题,他们认为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推动欧洲商业变革的直接因素,二者为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联系、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势力的崩溃奠定了基础。
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对全球空间进行航海探索的长期历史过程。从发现美洲大陆伊始,一系列重大的地理发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在此之前,人类对全球空间的认知还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只能通过主观经验的臆测或者从宗教观念中获得对世界的片面性认识,人们的交往和物质生产的分工相对隔绝,被限制在狭小的民族、地域范围内。地理大发现带来了人类传统空间格局的重大变革,全球的地理空间第一次得到明确,不断增多的民族性、地域性交往为世界交往的普遍建立奠定了基础。此外,《宣言》指出,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重大成就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的殖民开拓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加速生产力的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市场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从而扩展到全球范围创造了条件。
交通运输的革命是资本主义地理扩张的另一层面。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不断地去占领和扩大生产空间,人类通过地理大发现拥有了一个确定、稳定的空间,而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可以最大程度地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极大地缩短时间,从而使现代人类获得了一种“时空压缩”的时空体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是交通运输革命的真正推动力,因为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资本的流通速度,对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至关重要,决定了资本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大工业造成的生产集中和产品过剩只能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来消解,交通运输革命以缩短时间来消灭和扩展空间,也为世界市场在全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二)空间重组
地理的扩张是各民族相互隔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对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空间重组。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空间的重组体现在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交换空间的重组。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里,自然经济仍处于支配地位,生产活动只为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受到极大限制,由于市场狭小,所以交换也十分有限。到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货币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货币作为一般交换价值进入交换领域使得资本主义经济交往活动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成为可能,随之产生的交换关系的空间解放为交换关系的全球拓展提供了可能。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和交换空间解放的新局面,由此改变了以往时代生产力单纯依靠历时性积累延续的情况,它创造出一种空间生产力——资本的空间化积累,使无限地占有和重组空间成为维持和推动自身发展的根本条件。资本的空间化积累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宣言》中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在区区百年的发展成就超越以往各个时代之和。
资本主义对交换空间的重组直接体现为世界市场的建立。世界市场虽然是资本主义交换关系扩大的一种空间性描述,但其产生却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性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世纪末,以《宣言》中所表述的城关市民为代表的商人阶层出现,这些商人不断促成小范围的通商,商业活动逐渐由他们把持,随着商业交往活动的扩大,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勃兴,地域隔绝开始被打破,地理大发现带来了一个殖民拓展的时代,使得市场向全球扩张成为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场手工业获得深入发展,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拓展将其市场延伸到全世界,在强大的经济动因的驱使下,各殖民国家纷纷以武力形式展开空间争夺,瓜分了当时已经征服的全球市场,这时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由于殖民瓜分,当时的世界市场还不具有普遍意义。
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推广,世界市场开始真正具有了普遍性:一是分工的普遍性,《宣言》中指出,由大工业推动而建立的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的经济运行和物质生产都与世界相连,打破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二是竞争的普遍性,《宣言》中指出,各个国家、民族陈旧的工业每天都在不断地被摧毁;建立新的工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已成为一切文明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交往的普遍性,大工业使地域空间范围内国家的经济活动都与全球空间相连,从而建立了普遍的世界经济交往,进而开创了世界历史。
2.文化空间的重组。文化空间的重组体现了资本主义对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巨大变革。首先,世界市场的建立打破了相互孤立、隔绝的地域民族性精神生产。《宣言》指出,各民族地域日益紧密的依赖代替了以往的孤立隔绝,各民族的精神文化成为了全球公共精神财产,排斥片面性的精神文化交融日益成为必然趋势,在这里,马克思还使用了一个广义的“文学”概念来表达内容深厚、层次多样的世界精神文化范畴。其次,资本主义地理扩张的过程伴随着文化渗透。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全球空间范围内的展开极大地冲击着地域性的精神生产,大工业所到之处,资本主义都会展现其“教化作用”。《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通过征服甚至将最蛮荒的民族都纳入资本主义文明,它在所有被征服民族强行推广其生产方式,传播自身的阶级理念,迫使所有文明要么成为自己的阶级同质,要么灭亡。殖民文化也成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重要形式和必然结果。最后,随着资本积累的空间化,文化逐渐沦为资本的附庸。在资本主义社会,其社会运行的根本逻辑实质上是资本的逻辑,资产阶级是人格化的资本,所以一切都要为资产阶级服务,一切都要服从于资本的逻辑,包括文化。《宣言》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现象:在资本的逻辑下,以往那些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职业都沦为替资本家服务的雇佣者,家庭关系成为金钱关系的附属品,一切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封建宗法和陈腐的阶层情感全都被利己主义代替。
(三)不平衡的地理发展
空间化的资本积累按照自己的逻辑对全球空间进行重组的过程中,引发了全球空间范围内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也使这个空间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这其中主要是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和东西方民族国家不平衡的地理发展。
城乡不平衡发展。《宣言》指出,资产阶级不断地对农村进行扩张和征服,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附庸,并且资产阶级还不断地促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集中,从而建立了规模巨大、人口庞大的资本主义城市。这是资本积累空间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工业文明榨取和挤压乡村空间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资本积累空间化在城乡空间表现为城市空间财富的集聚,而乡村空间则逐渐沦为提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附庸,城市空间挤压乡村空间。在乡村,资产阶级无情地压榨“乡村动物”,在城市,资本家极力地剥削以流浪农民为代表的“城市动物”[3],于是导致了城乡区域空间范围内“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对立与正义缺失。
东西方民族国家不平衡的地理发展。资本积累的空间化绝不是一个带来普遍利益的过程,在全球空间范围内不平衡的地理发展始终是这种积累的重要表征。《宣言》用了“三个从属于”来描述这种空间状态:如同资本主义城市对农村的征服一样,资产阶级使荒蛮的文明从属于资本主义文明,使以小农为基础的国家从属于先进的资产阶级主导的国家,使落后的东方空间从属于发达西方空间。这种不平衡性实质上是全球空间范围内“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对立,这里的中心区域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体系,而被边缘化的则是东方落后的农业文明体系。全球空间范围内的中心边缘对立始于世界市场初期的殖民拓展,殖民主义通过血腥肮脏的原始积累建立了边缘区域对中心区域的依附。随着空间化的资本积累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对立逐渐加深,西方大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深化了原有的中心与边缘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心区域作为中心的集聚力进一步增强,而边缘区域则被进一步边缘化。
二、空间解放的必然性
《宣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人类空间带来的巨大变革,对人类在全球空间的必然解放趋势作出了科学的预测。《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即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必将取得胜利,而其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必将走向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最后呼吁无产阶级的空间联合,利用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创造的条件去争夺空间,直至消灭民族国家空间限制,最终实现人类空间解放。由于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两个必然”以及人类的空间解放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全球空间范围内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成为必然趋势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空间联合或者至少是在资本主义文明国家地域性空间范围内的联合是实现解放事业的关键所在。世界市场使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资本积累所到之处,全都进行着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宣言》中指出,一方面,由于大机器的推广,极大地细化了分工,工人也发生了异化,他们的生产活动受到机器的支配,劳动的差别趋于消失,即使是女人与小孩,经过简单的培训也能操作机器。劳动差别的消失使整个工人阶级的工资和生活水平都趋于一致,从而使产业工人群体拥有了一个庞大的跨度。另一方面,由世界市场带来的激烈的生产竞争压垮了以前的中下层阶级,他们或者由于落后的工艺而被机器工艺所淘汰,或者由于薄弱的资本而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这些阶级全都被扩充进无产阶级的队伍,从而增强了其阶级力量。一个民族国家内部是这样,所有被卷入世界市场、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亦是如此。因此,全球空间范围内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成必然之势。
(二)地域性的个人和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必然消失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分工自发性的限制,人们的活动被强制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人自身的活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因而使人产生异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异化表现得更加强烈。资本逻辑的致命缺陷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非但不能将人从分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反而加重了人的异化程度,使人创造财富的活动成为了导致自身贫困的原因。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摆脱了进行争夺生活必需品斗争的落后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在世界市场中的传播,无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加,摆脱异化状态成为“不堪忍受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需要一定的交往形式与之相适应,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普遍交往,世界市场正是适应这种生产力发展的交往形式,各民族国家在世界市场交往中的普遍竞争使得无产阶级在各民族中同时存在。同时,由于世界市场的不断拓展,地域性的交往逐步扩大为世界交往,相应地,个人也逐渐摆脱地域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建立,那么,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地域性的存在;而且,地域性的交往不能将反对异化的革命真正发展为“不堪忍受的力量”;这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运动会随着交往的扩大而被轻易摧垮。
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全球空间范围内的世界交往日益扩大,各民族相互隔绝的历史逐步转变为世界历史,被卷入世界市场并受到其支配的每个个体也必然地蜕掉了地域性,成为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并且,只有在世界市场这样一个普遍交往的空间中,个体的全面发展才有了实现空间。另外,由世界市场带来的世界交往扩大也在不断消灭着共产主义的地域性。由于资本无限扩张引发的时空矛盾必然会导致人类社会制度形式向共产主义转变。
(三)世界市场的危机不可避免
资产阶级沿着资本的逻辑进行空间化的生产和积累,极力谋求最大限度地集聚财富,进而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集中。然而,在资本力图无限增殖的积累需求的号召下,资本主义的生产领域很快出现了周期性的过剩局面,这种危机以一种无法克服的趋势周期性的发生。为了缓和危机的冲击,资产阶级只能采用两种办法,《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一方面破坏现有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极力谋求对现存世界市场空间的充分利用和对新世界市场空间的积极扩张。由此可见,将危机的转嫁诉诸于空间成为资本主义自我维护的必然选择,修补旧空间、拓展新空间成为其缓和危机的必要方式。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自我修复无法从根本上遏止和化解危机,时空矛盾的无法调和以及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中“中心—边缘”矛盾的愈演愈烈最终只能使资产阶级化解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并最终走向灭亡。正像《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个“魔法师”已经无法再支配其所创造的强大的生产力这一“魔鬼”了,当单纯的空间扩拓展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资产阶级的统治必将走向灭亡。
总之,《共产党宣言》中丰富的空间思想为无产阶级提供新的资本主义批判视角和空间解放路径。依托于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和世界市场普遍交往,无产阶级将拥有联合行动的条件,当这种联合逐渐扩大时,无产者的联合体便成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的力量。不仅如此,通过废除旧的占有方式,取得社会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终将彻底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实现对社会空间的科学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