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写实到写意

2023-03-10郭楚开

书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物画笔墨本体

郭楚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国绘画也进入现代社会视野下的转型中。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在新的社会背景及新文化运动背景下,面临着西方图式的冲击,并开始与西方绘画融合。西方绘画教育模式也打破了传统艺术师徒制传承的节奏,中国绘画进入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新时代①。

而绘画的现代性转型,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中国画开始寻找写实之路。艺术家有的坚持在传统中进行中国画的现代性创新,有的通过调和中西艺术来实现创新。如何探索、建构新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如何区别于以往传统的表现形式,西方绘画的视角和图式给当时的艺术家提供了参考。在这些参考中,最能契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体现“变革”力量的写实主义,在中国画创新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徐悲鸿为首的教育家们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于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渐构建起强调写实主义的中国画创作体系。而杨之光作为20世纪新国画运动以来的重要现代人物画家[1],成功探索写实主义在新中国人物画中的表现与实践,成为中国人物画写实主义表现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写实的追求与实践

1950年,杨之光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在求学期间,杨之光吸收了苏联的写实教学技法,在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写实技巧训练。从维涅齐阿诺夫、契斯卡阔夫到列宾,杨之光在学习中总结出不少素描技巧与色彩技巧的心得。在列宾的素描基本法则的基础上,他提出列宾教学的缺点是“只是静止模特儿的素描法,而不是注意视觉记忆的发展”②。他对格拉西莫夫的肖像画技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技法、构图、形象塑造等方面均有所得。杨之光还记下了苏联高等美术学校绘画等专门课目教学大纲中的素描课教学大纲。这些笔记反映出杨之光在写实基础上受到系统训练,对他的写实创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形成了他早期写实创作风格的雏形。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表达新时期艺术创作的需求,中国画画家逐渐摸索并创造了强调写实的创作风格。在人物画创作中何种形式和内容表达更能适应当下的需求,是艺术家们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时的杨之光对写实人物画的“形象与典型”问题给予了关注。他在笔记中曾重点记录了对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的关注,如电视剧《女相》中丹娘、连环画《王秀鸾》中王秀鸾等人物形象。他还细致分析了鲁迅《漫谈“漫画”》和涅陀希文《论绘画中的典型问题》对典型的阐述。为了回应关于“典型”的问题,他详细整理了1956年第三期《文艺报》上的文章《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③。杨之光高度重视形象的典型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而这些研究让他在接下来的创作实践中硕果累累。

1953年中南美专成立,杨之光至中南美专任教,初任水彩教研组组长。1954年,他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这幅作品塑造了一个新社会背景下、翻身成为主人的普通妇女形象,她十分珍惜地捧着用布包裹的选民证。简单而寻常的形象典型且具有力量,将形象与典型完美结合让此作品在当时大受欢迎,并在不久后获得“向科学文化进军奖”。这幅作品奠定了杨之光在中国水墨写实人物画领域的重要地位[2]。杨之光在1956年回顧这幅作品创作经过的文章中写道:“我认为形式和技巧应该服从主题需要,在学习运用传统技法时,必须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下予以发展。”[3]这是杨之光在写实人物画创作研究实践上的第一个成果。

之后,杨之光的写实创作屡出佳作:《雪夜送饭》获1959年奥地利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大型历史主题创作《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红日照征途》)等作品为杨之光的写实主义创作赢得盛誉。马鸿增曾评价《雪夜送饭》道:“致力于将西洋写实技法、色彩经验与中国传统水墨意趣相融合的探索,寻找理想的建构方式。”(马鸿增《杨之光与“后岭南画派”》)“理想的建构方式”仍然是写实主义追求下的探索,而在这个探索之下,杨之光更是极力追求创造出“动人的典型形象”[4]。杨之光对人物画创作的思索除了体现在典型形象创作上,还体现在历史画群像创作上。为了解决中国传统人物画上的弱项问题,杨之光用国画技法临摹了列宾的《萨布罗斯人》,并突破了传统中国画人物群像的局限,而《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可以说是他在典型形象、历史画群像创作方面探索成果的最大体现:这是一幅用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出来的、能够匹敌宏大历史题材油画的时代性作品。这一幅幅经典作品,都记录着杨之光在写实主义道路上探索的成果,也成就了一个时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创新实践。

二、绘画语言探索的转折

如果说以写实绘画表现现实社会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时代语境所赋予的历史使命,那么在逐步完成这个使命之后,艺术家便会有更深入的追求,他们对绘画语言的探索必定在加强。郑奇在《艺术本体论》中认为绘画本体的独立性越强,体系越完善,艺术就越成熟[5]。作为艺术主体的杨之光将客体事物的表现完成写实呈现之后,本体—造型、用笔、用墨、设色、构图等技法和形式[5]的探索便会逐渐凸显出来,绘画本体语言探索的转折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只要不是形式主义地去谈笔墨,我看研究一下笔墨却大有好处。”[6]1960年杨之光在文章中提到与石鲁、李可染探讨对笔墨、用笔的意见,深受他们的观点启发,并增加了自己对中国画笔墨的研究兴趣,而在两年后的《破与立》一文对国画“优越性”的思考中,加强了发挥国画笔墨创造精神的观点。这是绘画本体语言探索的一个明显标志,探索重心发生了转向。

1961年,在中国画系任教的杨之光向广州美术学院提出“到敦煌去学习临摹”的倡议,在获得学校的同意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系10位包括杨之光在内的教师由学校组织并推荐前往敦煌考察两个月[7]。这次敦煌行对杨之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敦煌壁画中领悟到人物画本体语言的启示,壁画中的人物在写实与写意中发挥出绘画本体语言的精粹。杨之光说,壁画中的人物“堪称神形兼备的典范,不只是神态动人,就是拿现代解剖学的观点来看,对自然形体的把握也是极其准确的”(杨之光《敦煌壁画之传神》)。壁画中的人物是写实的,却也是写意的,笔法精到,丝毫不损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趣味。杨之光在临摹敦煌壁画人物中领悟出笔墨在人物画中的运用,从中探索出没骨人物画法。他临摹的329窟中的《独舞》(现藏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用笔简练洒脱,用色温润而富有变化,造型简洁生动,与他之后创作的、受人喜爱的没骨人物画作品一脉相承,可见其绘画本体语言探索的路径。

杨之光的本体语言探索—写意与笔墨,在其1962年创作的《浴日图》中可以看出实践的初步成果。《浴日图》表现了海军水兵站在军舰甲板上沐浴日光的场景,画面水墨淋漓,形象生动,用笔精练,在水墨淡染中烘托出温馨的气氛,中国水墨画的本体语言在创作中得到凸显。作品落款处题:“诚以花卉法画人物,亦一变也。”这是杨之光用花鸟画笔法创作的人物画,笔墨韵味皆具,是人物画在写意追求上结合绘画本体语言创作的成功案例。之后创作的《慰问演出之前》《矿山新兵》等作品,同样也是杨之光在写实表现基础上追求绘画本体的成果,也是杨之光在从写实到写意的绘画语言探索转折期的表现。

三、绘画本体语言探索与成果

《矿山新兵》将没骨法运用在人物的脸部与手部,大胆地表现逆光下的人物形象,最后获得笔意与写实兼具的效果,为当时表现时代精神的新国画人物画带来一股新风,而画面人物身上的衣服以大写意手法挥就,尽显水墨酣畅淋漓的绘画语言,凝聚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精粹。这幅画体现了传统表现语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运用,也是杨之光绘画本体语言成熟的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新风吹来,杨之光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退休后的创作越发具备本体精神。“纵观八十年代以前,他恪守笔墨服从人物形神关系的法则,画风扎实严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杨之光的艺术追求升华到一个新境界,更加强化笔墨抒写性灵的自由度,绘画语言更纯、更简,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马鸿增《杨之光与“后岭南画派”》)他在20世纪80年代及后来的人物画创作中更注重对绘画本体语言的表達,绘画语言与客体表现的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在人物肖像、舞蹈人物等作品中,笔墨语言的挥洒与人物神态、气质的传神表达相得益彰,气韵生动,令人动容。

“如果问我,在我的艺术实践中难度最大、最受人瞩目的是哪一项?我会无愧地回答:肖像。”[4]杨之光在回忆录文章《平生最忌食残羹》中这么说道,可见他对自己的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是满意的。如果说他的肖像作品神形兼备、笔墨流畅,那么他在女人体、舞蹈人物画创作表现方面便是淋漓尽致的。他将光影效果与水墨语言融汇发挥,从而产生极强的审美感染力,使绘画本体达到更高的自由度。杨之光在20世纪80年代后热衷创作舞蹈人物,他曾在文章中坦言:“舞蹈题材容易发挥没骨技法与书法用笔。”[4]由此可见,绘画本体语言此时已经成为杨之光的“自由王国”,没骨人物画是他从写实到写意、完成艺术语言本体探索的成果。

“没骨”人物画创作就是不用墨线勾勒,只以彩墨染就。前人多用于花卉,很少用于人物,但杨之光从敦煌壁画中受到启发,并结合写意花卉画法,将其实践于人物画创作。他在速写册题记中说:“弥年来余坚持以没骨法作女人体写生,并融入写意花卉技法入画,一笔定局。不拘小节。不计中西,但求神韵。”[8]30这是杨之光的绘画本体语言探索,而其1999年创作的《九八英雄颂》更是他这一探索的又一成功案例,此画“人物笔墨清澄,一笔之中兼顾了阴阳向背,笔墨轻点则人物的精神情态即刻跃然纸上,生动活泼中富有运动感”④。

在人物画创作上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杨之光在人物画创作上完成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转向。其2000年创作的《恩师徐悲鸿》—杨之光人物画创作收山之作,完美展现出写实与写意在人物画创作中的表现力。整幅作品笔墨淋漓,人物惟妙惟肖。杨之光在作品题跋中还回顾了年轻学艺时的经历,那是他人物画创作的起点。此作品十分重要,“甚至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④,既反映了他艺术人生的历程,也记录了他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历程。

结语

从写实到写意,反映了杨之光在绘画本体语言上的探索与精进,正如他在画中说的:“认识与表现虽不可分割,但学习之初阶段与高阶段可有所侧重。若无初阶段之严格,则难获得高阶段之自由。”[8]29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能找到“高阶之自由”,是难能可贵的。在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上,他领悟到艺术的“同源”“同理”。“从不自由到自由,从打基础到形成风格”[9],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这正好也暗合了从写实到写意的本体语言探索过程。杨之光从实践中探索出绘画本体的精神,正好回应了时代语境与艺术语言发展的规律,也可视为中国绘画语言在当下进行本体探索的重要个案。

注释

①此观点出自“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展览前言,展览由岭南画派纪念馆主办,展览时间为2017年3月10日至26日。

②引自杨之光手写笔记本,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

③上述材料来自广东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艺术文献的挖掘与启示—基于杨之光捐献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2015W Q N C X070)的研究成果。

④引自“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展览前言,展览由岭南画派纪念馆主办,展览时间为2015年10月15日至11月1日。

参考文献

[1]韦承红,陈烨.杨之光艺术研究展综述[J].粤海风,2015(5):96.

[2]杨小彦.杨之光:水墨革命与革命水墨[J].文艺研究,2009(12):111.

[3]青年团武汉市委宣传部.青年们:向科学文化进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26.

[4]楊之光.平生最忌食残羹[G]//《岭南画学丛书》编委会.杨之光四十年回顾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

[5]郑奇.艺术本体论:中西绘画本体发展历程比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3):1.

[6]杨之光.创作札记[G]//《岭南画学丛书》编委会.杨之光四十年回顾文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144.

[7]黎明,谭天.广州美术学院六十年大事文献:1953-1962[G].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187.

[8]迟轲.妙笔生“花”:杨之光“没骨法”人体速写序[J].国画家,1998(5).

[9]《岭南画学丛书》编委会.杨之光四十年回顾文集[G].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188-189.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杨之光Yang Zhiguang

杨之光(1930—2016),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中国杰出人物画家。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向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捐赠逾千件作品(包括代表作),原文化部为此特向其颁发了“爱国义举”奖状,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了“杨之光艺术馆”。荣获“中国美术奖 · 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美中杰出贡献奖”等殊荣。晚年创办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杨之光美术中心”及“杨之光杯”全国创意美术大展、大赛。

猜你喜欢

人物画笔墨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笔墨童年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