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融于斯 流淌千年

2023-03-10徐声

书画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南巡大运河运河

徐声

内容提要: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千年建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大运河而繁荣,江苏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古代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除了交通便利之外,漕运还促进了这些城市贸易的发展,使得运河沿岸城镇日趋兴盛,促进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千百年来,大运河存在的意义除了实际的运输功能、对政治和经济的直接影响之外,也有不少文化意义,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运河文化带,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融会贯通。从明清到近现代,众多画家用浓墨重彩的画卷描绘着大运河的美丽风光以及沿岸城市的风土人情,分析研究这些描绘运河的作品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分析一些描绘大运河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仇英《清明上河图》、张宏《阊门舟阻图》扇页、袁尚统《晓关舟挤图》、王翚《康熙南巡图》、徐扬《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王素《运河览胜图》、宋文治《今天的运河》《运河两岸春意浓》。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题材绘画

一、大运河的历史与大运河江苏段

大运河位于我国东部平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千年建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的历史延续已有2500余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末口到邗城(今扬州到淮安)的一段人工河道,这是史料记载大运河开挖的起始。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了灵渠,便于运输;汉朝开凿了槽渠;魏晋南北朝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到了隋炀帝的时候,修筑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初具形态;唐宋时期对大运河进行了进一步的疏浚、修整和开凿。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自此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货物可以从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最终抵达北京。明清两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漕运,设置了专门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

城市的发展总是与交通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千里长河一旦开”,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大运河而繁荣,江苏的淮安、扬州、苏州及浙江杭州在古代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早在唐代时,李吉甫就曾指出:“东南郡邑,无水不通;天下货利,舟楫居多。”[1]宋人张方平也表示:“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2]历代文献中“漕运”一词频繁出现,仅《四库全书》中就有700多条,可见其重要性。除了交通便利之外,漕运还促进了这些城市贸易的发展,使得运河沿岸城镇日趋兴盛,促进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

大运河江苏段沿岸的主要城市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等。历经多年,其他省份大部分河道已经淤塞或者由于时代的发展而停用,唯有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仍然在发挥作用。大运河的江苏段全长达到83公里,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运河和苏北运河。苏南运河仍用于大宗建材等物资的运输,苏北运河则在北煤南运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历代画家笔下的大运河(江苏段)

千百年来,大运河存在的意义除了实际的运输功能、对政治和经济的直接影响之外,也有不少文化意义,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运河文化带,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趙文化在航道上交融共汇,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融会贯通。从明清到近现代,画家们也在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用浓墨重彩的画卷描绘着大运河的美丽风光,以及沿岸城市的风土人情。下面将分析一些描绘大运河的代表性作品。

(一)仇英《清明上河图》

仇英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图1—图3),从名称上看,当然是模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北宋宣和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河两岸风光,来描绘当时(仇英所处的明代中期)苏州城内外的生活场景。这两件作品被发现的命运也类似:均于1932年和其他一些珍贵书画一起被溥仪带到伪满洲国都城长春,藏于伪皇宫图书馆中。1945年,溥仪企图携带部分书画逃往日本,在沈阳机场被截获,这批书画后来藏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张择端本的《清明上河图》被杨仁恺发现,这也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了。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的流传情况更清楚,可以说流传有绪:晚明在项元汴手中,因此画卷前后均有“槜李项氏士家宝玩”印;清乾隆年间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画卷卷首有“石渠宝笈”“乾清宫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宝笈重编”“乾隆鉴宝”印,卷后有“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印。1922年,溥仪以赏赐溥杰之名,将大量书画珍品盗运出宫,其中也包括此画。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绢本,工笔重彩设色,横987cm,纵30cm。表明作者的信息位于卷尾,画家署“仇英实父制”,又有“十洲”“仇英之印”的印章。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来调给了故宫博物院,仇英这件作品也算是辽宁省博物馆很有分量的藏品。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图4—图9)是一件风俗画长卷,画风细润明丽,描绘了苏州城内外2200余人,这些人性别、年龄各异,涵盖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这类风俗画作品由于尺幅限制,自然不可能精细描绘每一个人物,但画家仍然以简练的线条精准绘制出人物动态,并通过服饰、具体动作、道具等表现其身份;大的层次结构上,主要以山、河、墙、桥分隔,正如文章的段落一般,条理清晰,连贯自然。苏州城外便是大运河,仇英从城郊大运河的风光起笔,顺着水流过虹桥,再画到城门,进入市区:“长洲茂苑古通津,风土清嘉百姓驯;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四百万粮充岁办,供输何处似吴民。”[3]最终以苏州西部城郊一段想象中美好的水上仙台作为画卷的结束,这正是蕴蓄着吴门画派风流的明代中期苏州城内外的繁荣景象。

这件作品与大运河的相关之处,一是整幅画卷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贯穿全城,画面可以说就是依运河沿岸风光展开的,卷首远处是烟波浩渺的运河,航船扬帆,依稀可见;中景青山连绵(江南之地,其实应为土丘);近处绿树发新芽,间杂几株桃花盛开。右侧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横笛吹奏,悠然自得,“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4]。杨柳飘荡,春色烟雨迷蒙,正如诗人杜牧《村行》所描绘的江南农村地区春日烟雨迷蒙的景象。左边一名红衣童子在放风筝,其他几个孩子在嬉戏玩耍,童子左侧有四只羊在草地上悠闲地活动。羊的数目“四”和陈居中《四羊图》中是一致的,与我们熟悉的“三阳开泰”则不同,可见古人画羊,四头也是常见的数字。卷首近景是潺潺的溪水,流向城内,和远处的大运河遥相呼应。“水”成了贯穿画面的线索,一条是城内近景的支流,一条是城外远景的大运河,让画面贯穿而富有活力。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与大运河的第二个相关之处,是画面上描绘了很多纤夫拉船的景象。在当代,纤夫这一职业已经基本消失,但从古代到近现代,当船遇到险滩恶水或搁浅时,不得不依靠很多人来合力拉船,纤夫这个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纤夫则与之不同,绝不限于一个场景的特写,而是贯穿整个画卷,至少有四组:这些纤夫奋力拉拽着在运河中行驶的货船,以及装饰华丽的彩绘官船。拉货船可以理解,苏州地区商业繁盛,往来货物极多;官船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大凡吴、楚之地作官的,都在临清张家湾雇船,从水路而行,或径赴任所,或从家乡而转,但从其便。那一路都是下水,又快又稳;况带着家小,若没有勘合脚力,陆路一发不便了。每常有下路粮船运粮到京,交纳过后,那空船回去,就揽这行生意,假充座船,请得个官员坐舱,那船头便去包揽他人货物,图个免税之利,这也是个旧规。”[5]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的这段描述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无非为了免税,增加运输货物的利润。

遭运运输者收入不高,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从长途贩运贸易的商品差价中谋取利润。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官船私用,夹带货物,用漕运船运输各地商品,这种行为从宋代到清代都是盛行不衰的。对于这种状况,官方有时候比较宽容,比如宋太宗曾表示:“舟人水工有少贩鬻,但不妨公,一切不问。”[6]宰相吕蒙正也附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6]明代中叶以后,漕船运输客商货物的现象更加普遍,弘治、万历等时期,朝廷多次发布禁令,表示漕运军队除自带货物外,如果帮商人运货要予以严惩,没收货物,这也说明当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在仇英笔下,漕运官船与私人货船在苏州城内外运河上交织往返,仿佛可以听见纤夫们喊着“嗨哟哟,嗬嗨”的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声声在岸边回荡,也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无奈与斗争。画面上还有运河两岸众多商船在此卸货、装货的景象,都展现了运河在当时苏州商业构建和城市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仇英为“明四家”之末,在当时虽然是工匠出身,但是受到文徵明、周臣等人的赏识,又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中得以模仿历代名迹,画艺大进。“山水人物师周臣,工临摹,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7]虽然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与张择端本在整体气韵和水平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考虑到宋明绘画的整体水平不同,仍然可算是一件不错的作品,而且旧瓶装新酒,为我们了解明代中期苏州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二)张宏《阊门舟阻图》扇页

《阊门舟阻图》(图10)是明代张宏71岁时绘制的一件扇页作品,纸本设色,纵17cm,横51.3cm。本幅画家自题:“丁亥中秋,寓蒋氏酿花斋,同友游虎丘,返棹阊关,舟阻不前。偶有便面,作此图以记其兴,呵呵。张宏时年七十有一。”①

张宏,字君度,号鹤涧、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苏州画坛的重要画家。看来创作这件作品时画家心情颇佳,去虎丘游玩回到阊关的时候遇上了“堵船”,正好手头有空白的扇面,于是挥毫落笔,对景写生,画了这件《阊门舟阻图》,还特别用了“呵呵”表示自己的快乐②。张宏绘画的一大特色就是写生,喜欢从自然中汲取艺术养分,这和董其昌、“四王”这些“正统派”的理念和风格是迥异的。张宏的大幅山水画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往往描绘层峦叠嶂,而这件小品反而有别样的风致:水门之处,群舟蜂拥而至,争先恐后,一時之间大家都无法通过。作品的虚实处理很不错:近处主体是城门、城墙和群舟,为实景;右边的运河、运河桥和行船,为次实景;城墙和房屋推向远方,逐渐虚化,为虚景。这件作品的风格和宋人《西湖柳艇图》等详细描绘舟船的作品不同,反而类似近现代的速写和水墨对景写生,轻松活泼,繁密有度:舟船在水门已经是繁密了,但画面左边的树木、城墙上的植物依靠着色,达到了更深一层的维度,小小的扇面让人觉得非常丰富耐看。

在当代,堵车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通病。《阊门舟阻图》上描绘明代中后期的苏州地区发生“堵船”现象,自然和苏州人口众多以及运河促进的商业繁华有关。明中期以后,苏州地区经济收入丰厚,生活状态宽松自由,因此吸引了周边地区很多人(多为破产农民),城市人口骤增,规模不断扩大:“隆、万以来,生齿浩繁,民居稠密,幸享承平,足称富庶,倘兵燹陡发,驱民入城,无论乡镇,即四郊外十里许,计男妇不下二十余万矣。”[8]这个和清代中期扬州经济发达、画家积聚的道理是一样的。运河更是苏州城市繁荣的必要条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方便将南方的资源运输到北方,又开始疏浚运河,毕竟水路运输比陆路的花费消耗要少很多。从永乐九年(1411)开始,明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清理山东境内元末已淤废的河床,修造了新渠、河坝和水闸,让南北大运河重新贯通,有效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的发展。

(三)袁尚统《晓关舟挤图》轴

《晓关舟挤图》轴(图11),明代画家袁尚统绘,纸本设色,纵114.5cm,横60cm。画作上有自题:“晓关舟挤。丙戌秋日夏于竹深处。袁尚统。”③

袁尚统,字叔明,苏州人,活动于明代中后期。他的画路比较宽,山水、人物、花鸟都能画,有不少表现民间生活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画家的名气不大,不过国内不少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个类似“单行道会车”的情景:阊门水道狭窄,稍大一些的官船大约只能容一艘出入。这一天晨雾迷蒙之际,一艘大型官船正要出门,而门外城郊的小贩群舟则急于进城做买卖,双方在阊门“狭路相逢”,官员立于船头做大声呼喝状,而小船则根本不肯让路,水门拥堵不堪,众人都是寸步难行——正如今日窄道会车一般,看来总得有一方退让,事态才能平息。至于“从人物形态的刻画中体现出画家对权贵仗势欺人的不屑以及对百姓小民身处疾苦之境的理解与同情”④,笔者认为则是未必,画家应该纯粹地只是表现这样一个场景,并没有什么政治倾向。这件作品为纵构图,近景描绘水门处的拥堵,中景是苏州城门和运河桥,远景依稀可见虎丘塔,画家也用了虚实处理的手法,但是不如《阊门舟阻图》那么自然,在笔墨浓淡的把握上也要逊色于张宏一些。

苏州阊门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极为繁华热闹的场所,自从隋代京杭大运河修通后,这里就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白居易曾经登上阊门感慨:“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9]明清两代,这里更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曹雪芹的《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赞誉阊门、山塘一带“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商业如此繁荣,主要得益于水路发达。“近见苏、松、嘉、湖四府地方,内有太湖、傍山湖、阳城湖、沙湖、尚湖、昆承湖六处地方,广阔约量三千余里。”[10]江南地区许多小的河流与大运河纵横交错,构成密集的水运交通网,江南各府因此形成富庶的商业城市圈,“天下之赋,半在江南;而天下之水,半归吴会”[11]。

苏州水网密布,外连京杭运河,阊门又在位于水陆交通要冲,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几股水道汇聚于此,沿岸码头众多,纳兰常安曾经感叹道:“南廒在苏城阊门外,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居民稠密,街弄逼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12]由此看来,《晓关舟挤图》描绘的场景,应该是每天早上都能见到的。

苏州位于江南运河与娄江交汇处,明清时期已经是全国的棉丝织业生产和贸易中心、刻版印刷业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市场。张宏《阊门舟阻图》、袁尚统《晓关舟挤图》都描绘了群舟争渡的阊门城楼和门洞局部,从不同角度真实生动地描绘出当时苏州水城繁荣兴旺的场面。

(四)王翚《康熙南巡图》

清初的“正统派”代表画家、“四王”之一的王翚曾主笔绘制《康熙南巡图》⑤,这件绢本作品历时6年方告完成,包括12件长卷,详细描绘了康熙第一次南巡的整个过程,包括途中经过的自然山川、名胜古迹,画面自北京永定门开始,至济南、泰山、宿迁、扬州、常州、嘉兴、杭州、绍兴,再经金陵祭拜明太祖陵后回京城,沿途城乡风光、社会生活、山川景色以及康熙南巡时的盛况,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于穿插变化,场面浩大,画面繁复,是清代手卷中的鸿篇巨制。其中第六、第七卷描绘了运河的风光。

遗憾的是,《康熙南巡图》(图12)现已不复完整,尚存十卷(含残缺本):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藏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第三卷现藏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七卷现收藏于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博物馆。第六卷的情况异常复杂,目前看来应该在多位不同藏家手中,且收藏情况很可能仍然在不断发生变化。⑥第五、第八卷则一直不知所终。⑦

《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描绘的是康熙从瓜洲渡江,登金山、路过常州府的经过。残卷上标有“常州府”的画面,可能是今常州西瀛里一带。城外描绘的是运河两岸的情景,商铺林立,阡陌纵横,农田密布;运河中舟楫往来,水运兴盛。行人、工匠、商贩,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展现了清代初期常州一带运河两岸的风貌。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纵67.8cm,横2195cm,卷首题:“皇上自无锡县经浒墅关,驾莅苏州之阊门,见人民繁盛,街衢湫隘,特简仪从入城。缙绅士庶以及白叟黄童,无不感沐深恩,欢欣鼓舞,焚香结彩,夾道跽迎,虽幸往来驻跸觐尧天,而爱戴之诚,倍深踊跃,恳留法从至再至三。一时擎浆献果、呼嵩颂德之情,绘图难尽。此皆我皇上轸念吴民,蠲赋除租有加无已,浃洽于人心所致也。若夫虎丘一阜,万姓建亭纪盛,恭祝万寿,并施之毫素云。”[13]无锡到苏州这一段,山丘、运河、溪流、桥梁、民居、城墙、商铺、农田等尽现于画面之上。从虎丘开始,画面主体变为运河,沿着运河往东,沿途建筑逐渐密集,直到规模宏大的阊门,也就是之前介绍的《阊门舟阻图》《晓关舟挤图》表现的地方。运河码头上铺着地毯,康熙端坐在一艘篷船内,看来正准备登岸,城墙附近多位大臣跪于道旁,恭候康熙皇帝驾临。苏州城内市井繁华,画面最后为苏州织造府,也就是当时康熙的行宫。

(五)徐扬《乾隆南巡图》《姑苏繁华图》

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也有两件与大运河相关的作品:《乾隆南巡图》和《姑苏繁华图》。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途中写诗520余首,从中选出12首令徐扬根据诗意画图,最终呈现的作品共十二卷,“分别是:启跸京师、过德州、渡黄河、阅视黄淮河工、金山放舟至焦山、驻跸姑苏、入浙江境到嘉兴烟雨楼、驻跸杭州、绍兴祭大禹庙、江宁阅兵、顺州集离舟登陆、回銮紫禁城”⑧。《乾隆南巡图》徐扬绘制了两个版本,一个是1764年至1770年绘制的绢本,现已散佚。⑨我们今天熟知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纸本十二卷,是1771年至1776年受命重新完成的。

《乾隆南巡图》(图13)总长154.17米,也是一件鸿篇巨制。该图描绘了乾隆巡视江浙的情景,真实地反映18世纪中叶中国从北京到江南地区沿途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可以说我们今天可以从它和《康熙南巡图》中追寻“康乾盛世”的社会风貌。《乾隆南巡图》对水系的描绘也很多,包括黄河、淮河、长江,以及西湖、南湖、大运河的壮丽景色,同时其中“驻跸姑苏”卷描绘了苏州城外大运河的景象。

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图14、图15)的创作时间长达24年。徐扬是苏州吴县人,就住在阊门内的专诸巷,对苏州附近的建筑、民风习俗等自然熟稔,加上对家乡的热爱,在这件描绘家乡景致的作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该作的创作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开始,图纵5.8cm,横1225cm,从长度上说,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也略长于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姑苏繁华图》表现了清代中期阊门至枫桥十里长街上商贾辐辏、百货聚集的盛况。据记载,当时这里各种店铺多达万家,覆盖各行各业,各省商人在此都有会馆,“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14]。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何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⑩。苏州城水系与运河相连,画面上自然也少不了古渡行舟、货船往来的景象。

清代的宫廷绘画整体水平不及前朝,大多气韵、用色俱俗,用笔、造型刻板。单就绘画艺术性而言,《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等作品并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远不能与张择端、仇英、张宏等人的画作相比;但是因为其记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社会研究的价值。而《姑苏繁华图》色调更清雅一些,人物虽然有12000余人,但是造型都比较自然,房屋、桥梁、城墙、古塔、货船等皆造型精致,也不像那两件南巡图那么刻板,艺术水准显得相对高一些。

(六)王素《运河览胜图》

之前介绍的几件作品都是描绘苏州景象的,其实扬州也是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烟花三月,骑鹤下扬州一直是古人所向往的。扬州地处运河咽喉之地,隋唐大运河开通后就成为全国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之一。南北商人和物产汇聚,人称“扬一益二”,繁盛天下第一。明中叶后,盐业和漕运兴起,扬州再次繁华起来。清代扬州盐商数量众多、资产雄厚,吸引周边地区的画家纷纷前往扬州卖画,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派。孔尚任称:“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朱橘黄橙香者橼,蔗仙糖狮如茨比。”扬州博物馆收藏有清代画家王素的《运河览胜图》(图16),就是一件描绘扬州邵伯镇的运河风光、市井风情的风俗画作品。

王素(1794—1877),扬州人,晚清扬州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特别用功临摹华喦的作品,花鸟小品风格清新,有一定艺术水准。王素自认为书法功底较差,每天早晨都要临帖数百字,无一日间断。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攻克扬州,王素避乱迁居邵伯,目睹当地的市井风光,画成此图。当时京杭大运河上的商品贸易繁盛,北方运载大豆、棉花、淮盐等物资的商船为了避开风浪,经常将货物卸到邵伯码头,邵伯遂成为南北物资集散的重要码头之一,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邵伯老街也因此兴旺起来,成为王素笔下丰富的素材。2009年,扬州博物馆购回此画。11

王素《运河览胜图》纵90cm,横174cm。画面主体是一座横跨在运河之上的拱形大桥,各种船只或穿行于河面,或停泊于岸边,除了商船、货船、打鱼的小舟,还有一种特色“黑屁股船”——高邮漕船。以前高邮临近的其他县的人总拿这个外号来打趣高邮人,汪曾祺在《故里三陈》里就提到了这种船:“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作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忙于装卸货物,街道边商铺林立,商贩们正在卖力吆喝。这件作品用色淡雅,配景的树木、花鸟勾勒精细,可能是临摹华喦较多的缘故,王素的花鸟水准比人物更高一些。

(七)宋文治《今天的运河》《运河两岸春意浓》

在现代,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12宋文治也有一些表现运河的代表作品。宋文治(1919—1999),江苏太仓人,得陆俨少、吴湖帆等名师指导,1951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受傅抱石影响,一生致力于山水画创新。宋文治各个时期的作品风格迥异,早年学习“四王”,重视笔墨,作品空灵疏秀;然后转益多师,到中年时笔墨劲健,气格高迈,虽然多画江南景致,但也善作高远、深远之景,融合南北山水画派的风格,作品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又力求突破,衰年变法,尝试没骨泼彩。20世纪80年代以后,张大千、刘海粟等国画大家都在泼墨泼彩上有新的探索,这可能是受到水彩画的一些影响,比如宋文治是看了欧洲水彩画展后吸收了一些养分13[15]。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彩更注重激情流露和偶然所得,宋文治则更重视与传统勾勒、皴擦技法的结合,显得工致一些,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

20世纪50年代新山水画崛起,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当时不仅要求改造传统的国画,而且要求对整个旧的文艺样式——包括传统文人闲逸状态进行改造,让文艺关注社会、为时代现实服务。画坛也随着出现了一批与时俱进的画家,用画笔描绘前无古人的时代新貌,宋文治《今天的运河》(图17)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说近景右侧的田间小路、耕牛还让人感受到几分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的气息的话,中景现代的水门、大坝、蒸汽船、变电站等元素,实实在在将我们带进了工业社会。这些现代元素和传统山水画的结合一直是个创作难点,画家在这里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近景田垄、农人、耕牛、篷船这些不显得突兀的传统元素为实景,用船只运送大量木材彰显新时代建设的主题;中、远景的现代元素则虚化处理,配合运河广大的河面,画风清丽典雅、秀逸明快。

宋文治喜爱描绘江南春天,特别是太湖的风光,人称“宋太湖”。1962年他创作了《江南春朝》《太湖之滨》等作品,开始了描绘江南水乡的创作。《江南春朝》“原作被北京荣宝斋复制成木版水印发行,一下卖完,再版又卖完,接着又再版,先后竟达十余次。《江南春朝》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购买该画的还有不少是外国友人”[15]。宋文治1964年创作的巨幅作品《江南三月春意浓》,成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中巨幅苏绣的画面。1984年,宋文治还创作了《运河两岸春意浓》(图18)。这件作品和《江南春色》相似,湖面辽阔,细雨蒙蒙,绿田濒水连天,飞鸟点点,轻舟静泊,桃花红遍山峦,黛色的房顶,白色的粉墙,一片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只是构图变为竖构图,视点更高更远,运河呈S形蜿蜒而下,平添了几分气魄。

当代诗人有一首《七绝·大运河》:“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是的,无论是南行还是北归,京杭大运河从头到尾都是祖国的河川,而最美的一段,就在江苏境内,就在历代画家生花妙笔描绘的画卷之中。

注释

①尺幅数据和题跋文字参见故宫博物院网站该作的藏品介绍。

②古人也经常用“呵呵”,是表达一种源自拟声词的快乐情绪,如《晋书·石季龙载记》:“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欧阳修的《与王几道一通》:“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③尺幅数据和题跋文字参见故宫博物院网站该作的藏品介绍。

④引自故宫博物院网站该作的藏品介绍。

⑤参与绘制的画家还有冷枚、王云、杨晋等。

⑥根据原所有人的遗嘱,这件第六卷本被分割成四段,分别给了四位法定继承人。然后被切割流传的四件残本在不同财产继承中有的再度遭到被分割命运。第六卷卷首(长362cm)的一段曾经在2010年于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现身,以3650万港元的价格被拍走;美国凤凰城的派普夫妇所藏长475cm的一段残本,是1988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得的第六卷卷末。这段残本随后被藏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博物馆,然后2016年再次于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周期间现身拍场。2013年,法国波尔多阿兰·布里斯卡迪厄拍卖行拍出《康熙南巡图》第六卷长247.5cm的残本。2014年,法国波尔多阿兰·布里斯卡迪厄拍卖行又拍出了两件主动送拍的《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残本,其中编号21长258cm;编号22长328cm。据分析,《康熙南巡图》第六卷目前只缺少长度分别为2~3米的两件残本。最后两件残本,应该可以追溯至1939年那次财产分割后第四位继承人的 家族。

⑦关于《康熙南巡图》各卷的下落,故宫博物院该作的介绍页面存在错误,其表述为:“十二卷图现已不复完整,尚存九卷,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藏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第三、第七卷现藏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⑧十二卷内容题名参见国家博物馆《乾隆南巡图卷》介绍。

⑨绢本《乾隆南巡图》“回銮紫禁城”卷(又被称为“返回京师”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第三卷藏于法国尼斯市魁黑博物馆,第四卷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十卷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另有一卷收藏在法国某私人手中。

⑩引自徐扬《姑苏繁华图》卷尾画家自己的题跋。

11这幅作品曾流落到海外,先被日本商人收购,又辗转流到英国。2007年11月,英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卖时,被旅英收藏家钱伟鹏以2万英镑购得。

12新金陵画派以傅抱石先导,有钱、亚、宋、魏四家,后又有亚、宋、魏、陈之谓:指的是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陈大羽。

13宋文治之子宋玉麟曾回忆此事:“有一次,父亲在江苏省美术馆观看欧洲的水彩画展,回到家里后十分激动,立即在他的画桌上铺开色纸作画。《静泊》就是这样产生的。画面上两棵偎依在一起的小树,以及银灰色的基调和静谧的气氛,一看就是从西洋绘画中吸收过来。父亲戏称其为‘拿来主义。”

参考文献

[1]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5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448.

[2]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九[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8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549.

[3]唐寅. 六如居士全集七卷[M]. 刻本. 镇江:文成堂,1885(清光绪十一年).

[4]徐倬. 御定全唐诗录:卷七十三[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3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337.

[5]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三十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808.

[6]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14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486.

[7]朱谋垔. 画史会要:卷四[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543.

[8]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五“记土木”[M]. 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125-126.

[9]白居易. 登阊门闲望[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255.

[10]况钟. 况太守集:卷九“兴革利弊奏疏卷下”[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94.

[11]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4册.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6:381.

[12]范金民. 江南社会经济研究:明清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039.

[13]聂崇正. 谈康熙南巡图[J]. 美术研究,1989(4):45.

[14]孙嘉淦. 南游记:卷一[M]//沈云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313—314號.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8.

[15]宋玉麟. 忆我的父亲宋文治[J]. 书画艺术,2000(5):3.

约稿、责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南巡大运河运河
北魏《南巡碑》与《南巡颂》研究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一路向南
泰国游大事记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