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2023-03-10葛艳秋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思政

葛艳秋

摘  要:在“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的大背景下,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施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采用以文育人、以文传道和德智融合的策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这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科育人;语文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育专家于漪指出,在社会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文化多样的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面临来自各方的诱惑和挑战。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他们明确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树立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进行品格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因此,强化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更是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语文学科要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以文育人、以文传道,以身作则地寻找道德教育与智育的融合点,以助力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以文育人:以阅读为媒,培养爱国情感

中国教育学家杨东平提出的“感受教育”理念强调通过感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他认为学生通过感受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美好事物,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从而培养了情感态度和情感情绪。

(一)欣赏经典作品:体验山河壮美,唤醒爱国情感

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理解,引发学生的共鸣,唤醒他们的爱国情感。《望岳》生动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黄河颂》借黄河之水表达桀骜不驯的特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沁园春·雪》以北国雪景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彰显伟人的豪情壮志。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学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和情感,深化对祖国大自然风光的敬仰和热爱,产生爱国情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这类作品,通过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促进爱国情感的培养。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传统文化中的名篇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既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又兼具深厚的教育意义。其中包括关于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观。传统美德如敬业乐群、诚信友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礼貌谦让、勤政爱民、秉公执法、精忠报国、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和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比如《论语》十二章传达了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入剖析课文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核心主题,能有效激发學生的认知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

(三)讴歌英雄人物:弘扬人文精神,增强爱国之情

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时代的闪亮坐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宝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彰显了坚守家国大义的高风亮节;《谁是最可爱的人》描绘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激励了无数人;《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毫不畏惧,发出生命最后的强音。这些英雄的浩然之气长存于华夏历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风骨,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文以载道:以写作为介,砥砺强国之志

作文作为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承载着思想意识的记录和加工,能够反映出人的思维和灵魂。通过作文教学,以文传道,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达到砥砺强国之志的目的。

(一)因势利导,延伸拓展

在引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境巧妙地运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和情境,以延伸拓展学生的思考。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如邓稼先、鲁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伟大人物的爱国精神,激发他们的强国意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思想教育的场景创设,运用教材内容和篇章,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和写作,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通过深入了解和感受伟大人物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教师能够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求卓越的意愿。

(二)创设情境,创新立意

创设情境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使其从中得到真实的体悟,以情激情、以思燃思,增强其写作的自我效能感。

1. 视频情境:观看爱国主题的电影,如《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八佰》等,让学生写下观后感并抒发强国心声。此外,微电影和微视频也可以创设作文情境,触动学生内心,从而激发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2. 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实地采访英雄人物,组织参加志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悟,并写下对活动的感想,表达爱国心声。

3. 问题情境:开展爱国情景剧表演、爱国诗词朗诵、爱国节目汇演等,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写作的素材。针对初中生较为抽象和缺乏辩证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引导学生对罗昌平的负面评价或不理智爱国行为的新闻报道发表评论和观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情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理性地对待爱国主义。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将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强国志向。作文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打开写作之窗,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开思想之窗,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德智融合:利用综合性学习实践报国之行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提出了“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该思想是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利用综合性学习实践报国之行,恰好符合了于漪老师的“德智融合”教育思想。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以教材为基础,组织实践性爱国教育活动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兼顾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维度,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以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核心,即传统文化、语文生活和社会现实。其中,人文主题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修身正己、自强不息、孝亲敬老、家国情怀等。基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性的爱国教育活动,以深化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比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主题实践活动、社区互动交流等,具体如图1所示。

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加深了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在教学“君子自强不息”时,教师也可以当代的钱学森、邓稼先、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等为国家、为社会甘愿奉献、自强不息的人物为典型,进而使学生感悟到自己要自强不息,现在为班级、学校争光,长大以后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做贡献。

(二)发挥创新精神,为实践报国之行提供多元机会

虽然语文课本的综合实践课程有限,但教师可以发掘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为学生实践报国之行提供多元的机会。

1. 依托节日、纪念日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五四青年节时可以组织“做有为青年”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分享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强国建设的展望。在国庆节期间,可以举办“爱国诗词朗诵会”,让学生通过诗歌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在清明节,可以开展“革命烈士诗抄”和“网上祭英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学创作和网络纪念来铭记英烈的奉献和牺牲。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语文课程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种学中做、做中感悟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2. 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乡土文化作为本地区的独特特色,可以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以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进而培养文化自信。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这个地方不仅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还诞生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中国第一位駐外大使郑藻如、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以及中国共和革命中的第一位牺牲者陆皓东等伟人。这些人物都是宝贵的乡土资源。

此外,中山市还拥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如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罗三妹山、烟洲书院——中共长洲乡支部活动旧址、里溪农村改革主题教育基地等。通过借助乡土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研学参观活动,让他们亲身走进这些地方,亲自感受新中国的成长历程,并在实践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学生的血液、思想、内心和行为,让他们从实践中体悟爱国情怀。

中山市作为一个充满博爱之城的地方,“慈善万人行”和“志愿中山”服务是城市的特色。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将他们的强国志向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身体力行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力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将强国志向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动。

3. 借助时事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选择当前的时事热点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北京冬季奥运会、新疆棉事件、南京玄奘寺事件等,教师可以组织评论观察、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加深对国家大事件的了解,能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语文学科中,教师应重视思想的培养,明确语文学科在德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找到语文学科与德育的交汇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砥砺强国之志和实践报国之行。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创新,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引导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的营养,成长为具有爱国情怀、担当强国使命的有志青年。语文教师要携手努力,培养有爱国情怀的新一代,共同谱写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于漪. 德智融合相得益彰[J]. 上海教育,2017(10):20.

[2]赵前昌.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探析[J]. 吉林教育,2023(04):38-40.

[3]王新民.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J]. 学周刊,2023(05):147-149.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