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域、动力和中国式特征:国外学者论中国现代化
2023-03-10陈在天赵秀凤
陈在天,赵秀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49)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概念和命题提出以来,国外学者对此研究尚不充分,还没有成为国外研究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特有范式,但事实上一些国外学者较早就关注并研究开始更早的、持续时间更久的、含义更为宽泛的中国现代化的有关问题了。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吉尼亚·科斯特卡(Genia Kostka)、南非中国问题专家谭哲理(Paul Tembe)等,他们主要围绕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面向、动力逻辑、中国式特征等方面展开讨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鉴于当前国内对于国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认知研究较少,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外对中国现代化的面向、动力等方面的探讨为逻辑主线,系统梳理和归纳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和核心观点,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叙事面向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页。。这种转变发展,必定逻辑地从物质、制度和环境层面梯次推进。国外学者高度关注中国现代化在这三个层面的状态和特点,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作为现代化动力要因的经济面向叙事
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不仅在横向维度上对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等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在纵向维度上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推而言之,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也离不开物质生产实践提供的源动力支持。美国学者林恩·T·怀特研究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整个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一个之字形”,但总的来说,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2)[美]林恩·T·怀特:“经济结构和增长”,见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陶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26页。。
1.推进工业化建设。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也就是说,落后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会以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作为参照,“工业较发达的”就是其主要参照标准之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4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开创性的发展经验,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世界工厂,并使大约7亿人摆脱贫困”(4)Mohamad Zreik,“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uccessful model in the rise of nations”,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2/05/12/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a-successful-model-in-the-rise-of-nations.。
2.发展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其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美国学者沃尔特·罗斯托认为,在传统社会阶段,“生产率水平由于没有现代科学及其应用和科学意识而受到限制”(5)⑤ [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郭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8页。,而在起飞阶段,其“直接刺激主要是(但并非全部是)技术上的”⑤。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南非中国问题专家谭哲理指出,中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端技术产业优势明显,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登陆火星和月球,还体现在5G网络和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6)Paul Tembe,“Wh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s key for China and SA post Covid”,https://www.iol.co.za/news/politics/opinion/why-high-quality-development-is-key-for-china-and-sa-post-covid-41b86ea4-d5c2-4359-a3d4-e921ce107c8c.。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化都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达使传统社会的发展日渐停滞,现代社会于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马克思指出:“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弗莱明·克里斯琴森指出,在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后,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8)Flemming Christiansen,“Food Security,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Journal of Agrarian,Vol.9,No.4,2009,pp.548-575.。
(二)作为现代化制度要因的政治面向叙事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美国学者C.E.布莱克认为:“政治现代化的中心问题,是社会从墨守传统体制的政治领导向赞成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转化。”(9)[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6页。他在分析中国现代化发展史时指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大多数国外学者对中国在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持肯定态度,认为中国在维持社会稳定、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1.维护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亨廷顿秩序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各国在政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一个国家要进行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了对抗和冲突,保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大多数国外学者认识到了这点,如柏林文明对话研究所研究主任弗拉基米尔·波波夫(Vladimir Popov)、马来西亚著名经济学家乔莫·夸梅·桑德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马中友好协会会长阿卜杜勒·马吉德·艾哈迈德·汗(Abdul Majid Ahmad Khan)等。弗拉基米尔·波波夫等人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中国的黑市和影子经济几乎不存在”(10)Vladimir Popov and Jomo Kwame Sundaram,“Liberation,not Liberalization,Responsible for China’s Economic Miracle”,https://www.networkideas.org/news-analysis/2019/11/chinas-economic-miracle/.。
2.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表征之一为民主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南非学生大会副主席布依勒·马蒂瓦内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为重要指导思想,努力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相关民主价值观转化为有效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1)Buyile Matiwane,“Democracy must b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https://www.iol.co.za/news/politics/opinion/democracy-must-be-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tate-and-the-people-1daf7f44-3cdf-49f3-8969-a99501428a3b.。中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现代化。正是这些民主制度,使全体中国人民不仅能够有序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而且能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3.坚持自我革命。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为只有强有力的政党,才能为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对此,国外学界给予了充分肯定。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梅兰妮·马尼恩认为,习近平开展的反腐斗争运动与过去有明显的不同,如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反腐走向制度化、改变党和政府的激励机制等(12)Melanie Manion,“Taking China’s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seriously”,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Vol.4, No.1,2016,pp.3-18.。习近平的反腐运动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不仅为商界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13)Daniel S.Kim,Yun Li,and Domenico Tarzia, “Value of corrup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nti-corruption investigation”, Economics Letters,Vol.164,2018,pp.112-116.,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提升了党的适应性(14)岳春颖、王大鹏:《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生存适应能力——访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狄忠蒲教授》,《领导文萃》2016年第20期。。
(三)作为现代化环境要因的生态面向叙事
中国作为后发式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以往现代化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GDP总量,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为推动现代化全面健康发展,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生态环境改善的中国奇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认为中国在能源转型、健全生态法治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推动能源转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如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的42%。中国在节约能源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均居世界首位”(15)Shery Das and Wang Li,“Climate Change and China’s Mission”,https://moderndiplomacy.eu/2017/10/10/climate-change-and-china-s-mission/.。还有学者认为,中国是当今绿色能源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对污染的治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样板(16)刘晓云:《国外高度评价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红旗文稿》2020年第24期。。
2.健全生态法治体系。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布局与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关系来看,现代化建设布局的政策性调整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构,而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建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7)黄锡生:《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建构》,《学术论坛》2023年第2期。。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影响,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吉尼亚·科斯特卡指出,“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出台了许多环境法律和执法机制,以加强环境监管”(18)Genia Kostka and Chunman Zhang,“Tightening the Grip: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Under Xi Jinping”,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27,No.5,2018,pp.769-781.。
3.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全新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大力推进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致力于共建全球生态文明,深度参与气候治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希腊克里特大学教授伊莱亚斯·乔泽坦斯(Elias Jozetans)便认为,除了加强本国气候治理,中国还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19)裴广江等:《应对气候变化,世界点赞中国贡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30日。。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动力逻辑
在国外学者看来,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性因素,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提供的组织动力和创新保障、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的现实驱动力及其与普遍规律的结合,以及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辩证统一的过程性。
(一)保障性动力: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国外学者较早认识到了中国现代化形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中,其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所提供的组织保障、力量保障和创新保障。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现代化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的各级组织体系,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且也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组织动力。这一点被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教授认识到,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恢复和加强现有党委和党支部的活力,另一方面在新出现的实体中建立新的党委和党支部”,这一努力使地方党委对上级的命令和地方利益都更加负责(20)[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吕增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93页。。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强劲的力量保障。中国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其最终实现关键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而人民群众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激发,是通过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对此,有海外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能组织、动员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使“无组织的群众转变为有组织的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1)H.F. Schurmann,“Organisational Principl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The China Quarterly,Vol.2,1960,pp.47-58.。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创新保障。作为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能够根据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及时调整发展理念,不断进行理论创造、推进理论创新。对此,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的政府并不寻求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而是通过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创新来应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挑战”(22)Charles Onunaiju,“Of Nigeria/China Experience-Sharing of Party Governance”,https://thenationonlineng.net/of-nigeria-china-experience-sharing-of-party-governance/.。
(二)现实性动力:中国国情的现实驱动
中国现代化形成和发展于对现代化道路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思考和解决,中国国情是其底色。因此,“中国导向”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是其取得成功的动力之一。国外学者普遍认识到了这点,如尼泊尔共产党主席普拉昌达(Prachanda)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顺应人民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伟大的自我革命推动了伟大的社会革命”(23)[尼泊尔]普昌拉达、晓风:《中尼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此外,中国现代化除了立足自身国情进行“中国式”探索,还遵循现代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实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对此,有学者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亮眼成绩,但采取类似改革战略的其他转型经济体并没有取得成功,这是因为中国除了遵循普遍的经济法则,还立足本国国情(24)John Ross,Jinghai Zheng,and Karla Simone Prime,“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China’s Success?”,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Vol.14,No.1,2016,pp.51-68.。
(三)过程性动力: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2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8-79页。。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独立自主不是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而是要在对外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对外开放也不等于走依附性现代化发展道路,而是汲取外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有着密切关系。大多数国外学者也认识到了这点,他们认为中国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将坚持独立自主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有机融合在了一起。英国达勒姆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院的大卫·克尔认为,融入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推动自身发展的能力正在减弱,相反强化了其自力更生的信念,这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实践,他指出,“自力更生这一观点一直存在,即中国的发展必须反映中国的价值观和经验,发展最终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定义和实施”(26)David Kerr,“Has China Abandoned Self-Relian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14,No.1,2007,pp.77-104.。
三、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式特征”认知及其世界性启示
在国外学者看来,中国现代化是“土生土长”于中国大地、具有鲜明“本土”特征的现代化道路。国外学者多立足于中西比较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式特征”,聚焦在三个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西方少数人富裕的超越、走和平发展道路对西方殖民掠夺的超越、人民逻辑对西方资本逻辑的超越。此外,国外学者也注重分析中国现代化“中国式特征”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现代化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在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中国现代化的“中国式特征”认知
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西方少数人富裕的超越。西方现代化在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最终造成社会撕裂和社会动荡。中国现代化与之截然相反,它不是某一部分人、某一阶层的现代化,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对此,巴基斯坦驻伊朗和阿联酋前大使阿西夫·杜拉尼指出,与产生了包括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不平等问题的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现代化具有包容性,强调共同富裕,因此,他认为中国现代化为重新设定全球议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基础,最终将实现世界集体利益(27)② Asif Durrani,“Chinese Modernization Agenda Offers Hope for the World”,https://news.cgtn.com/news/2022-10-25/Chinese-modernization-agenda-offers-hope-for-the-world-1eoybhJrjl6/index.html.。
2.走和平发展道路对西方殖民掠夺的超越。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武力方式不同,中国始终以和平方式推进现代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血腥残忍的现代化之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占领他国市场和资源,给这些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对比而言,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倡导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此,阿西夫·杜拉尼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从不利用武力、自然资源、碳排放等去压迫、剥削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在过去40年里唯一没有卷入战争的拥有否决权的国家②。
3.人民逻辑对西方资本逻辑的超越。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片面追逐物质财富。中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巴西前旅游部长亚历山德罗·哥伦别斯基·特谢拉指出,西方现代化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遵循着“以资本为中心”的物化逻辑,追求价值增殖和物质财富;中国现代化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28)Alessandro Golombiewski Teixeira,“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a People-Oriented Strategy”,https://news.cgtn.com/news/2022-10-23/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is-a-people-oriented-strategy-1eminWZTehi/index.html.。中国现代化以人为本的这一特征将中国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二)中国现代化“中国式特征”的世界性启示
1.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18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此后便常以现代化“导师”自居,把西方模式营造成唯一可以模仿的现代化样本。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悲惨境地。可见,虽然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其道路就是现代化的唯一版本。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并非只能选择西方模式来实现现代化。正如印度尼西亚德里亚尔卡拉哲学大学学者克劳斯·海因里希·拉迪蒂奥指出的,“中国为发展模式增添了另一种色彩。世界可以从中国的案例中认识到,发展模式不止一个,中国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参考”(29)[印度尼西亚]克劳斯·海因里希·拉迪蒂奥:《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印度尼西亚德里亚尔卡拉哲学大学学者克劳斯·海因里希·拉迪蒂奥接受〈参考消息〉采访》,http://www.cankaoxiaoxi.com/#/detailsPage/%20/6a47f09b35b54cf6838b283e8c306524/1/2023-03-23%2021:15?childrenAlias=undefined.。
2.去依附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道路树立了典范。一些国家由于丧失独立性而走上了依附性现代化道路,特别典型是,一些拉美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上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致使其发展深陷“泥潭”。区别于这些国家的依附性状态,中国始终立足国情、独立自主地开展现代化建设。大多数国外学者对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参考,如有学者指出,“对于经济发展困难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参考——独立自主发展经济但是没有陷入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30)Mohamad Zreik,“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 Successful Model in the Rise of Nations”,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2/05/12/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a-successful-model-in-the-rise-of-nations.。尼加拉瓜总统丹尼尔·奥尔特加(Daniel Ortega)也指出,中国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尼加拉瓜期待从中国的现代化中汲取力量和经验(31)“Chinese Modernization Inspires Nicaragua to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Path:President”,https://news.cgtn.com/news/2023-04-16/Chinese-modernization-inspires-Nicaragua-President-1j3rbwERbEc/index.html.。
3.中国现代化不仅推动了自身高质量发展,而且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大多数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在创造巨大市场、保证世界供应链稳定等方面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埃及贝尼苏伊夫大学副教授纳迪娅·希勒米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全球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源泉,是为各国提供无尽商机的重要市场,也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中国不仅稳定了本国经济,而且与贸易伙伴携手努力,维护了产业链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为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32)Nadia Helmy,“Xi Jinp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3/03/18/xi-jinping-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innovation-driven-dev.。阿西夫·杜拉尼(Asif Durrani)也认为,“无论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是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中国的崛起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33)Asif Durrani,“Chinese Modernization Agenda Offers Hope for the World”,https://news.cgtn.com/news/2022-10-25/Chinese-modernization-agenda-offers-hope-for-the-world-1eoybhJrjl6/index.html.。
4.中国现代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对此,海外媒体和学者发表文章或评论,高度评价中国为维和事业作出的贡献。如《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发文指出:“中国维和官兵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塞浦路斯、南苏丹、马里、中非共和国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为促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34)王峰:《海外学者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30日。。中国的这一和平贡献,也被意大利经济学家贾恩卡洛·埃利亚·瓦洛里(Giancarlo Elia Valori)注意到,他直截了当指出,“中国是向非洲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800多名维和人员,比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派出人数的总和还要多”(35)Giancarlo Elia Valori,“Africa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https://moderndiplomacy.eu/2022/12/14/africa-and-the-new-world-order-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china/.。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分析态度正向、评述客观。他们把中国现代化置于纵向的现代化进程和横向的世界大舞台中去考察,高度肯定中国现代化的世界价值。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影响,对中国现代化仍存在不少错误认知,尤其是一些学者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来对中国现代化进行研究,带有明显的西方滤镜,中国学界必须予以甄别。通过分析国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获得三点启示。一是加强对国外有关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再研究。目前对中国现代化研究多数是以国内自设框架出发的该领域观察和研究成果,只有对“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思考,才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化理解的外部范式。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需要从这三个维度——日常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政治话语体系(36)赵士发:《毛泽东对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贡献》,《毛泽东研究》2019年第2期。——入手,即在日常话语维度方面,多讲述能引起国外民众情感认同和共鸣的具体事例,把“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学术话语维度方面,通过深度的学理分析,讲清楚、讲透彻中国现代化背后的理论支撑,并形成话语体系;政治话语维度方面,在理解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追求前提下,寻求建立中国现代化的价值普适性,于异中求同,提高中国现代化的世界认同度。三是注重“民间外交”,发挥非官方力量。信息技术变革促使国际传播的运行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中国故事讲述者”——日渐多元化。不仅非官方的自媒体能够以平民角色讲述中国故事,提高受众对内容的接受度,而且在华外国人也能够以“亲历者”身份在跨文化和跨语境中,纠正跨国群体中的认知偏颇,甚至能够帮助实现从“受众认知”到“受众认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