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研究
2023-03-10荣兵张洁瑛王建伍
荣兵,张洁瑛,王建伍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指由于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致使椎动脉及其周边交感神经丛受到压迫和刺激所引起的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颈肩痛、眩晕、视力下降,甚至猝然晕倒的疾病。据统计,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为1.73%,占颈椎病的10%~15%,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上,西医主要以药物止痛、消炎及复位手术等疗法为主,虽然能快速改善病症,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手术创伤性,且治疗费用较高。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疗法,对不同疾病选择对应穴位进行针灸,能够起到调理阴阳、通气活血、活络止痛等功效。近年来,针灸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总结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收集近年来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
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中医学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为“痹症”“颈肩痛”以及“眩晕”等范畴[2-3]。其发病主要与气虚血瘀、肝肾不足、外邪侵袭和脾虚痰湿等因素有关。
1.1 气虚血瘀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不畅,停为瘀血[4]。《景岳全书·眩晕》有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气虚引发血瘀,血瘀则津血不畅,致使脑失所养、筋骨痹阻,进而引发痹症[5]。
1.2 肝肾不足 肝主筋,肾主骨。肝不足则血虚,肾不足则精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肾不足则血虚精亏、筋骨拘挛、髓海不足,进而致使颈肌痉挛、眩晕耳鸣,最终引发痹症[6]。
1.3 外邪侵袭 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是引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内经·痹论篇》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侵袭入颈椎,致局部经脉瘀阻、脉络闭塞,进而引发颈椎疼痛、眩晕[7]。
1.4 脾虚痰湿 脾是气血之源,脾虚则津液运化不足,致使水湿不化、湿浊内生、聚集成痰,痰湿聚于颈椎,引发颈椎肿胀、疼痛。《丹溪心法·头眩》有云“无痰不作眩”。痰湿阻络,清阳不升,气血无法上达清窍,致使脑失所养,引发痹症[8]。
2 针灸治疗
2.1 普通针刺疗法 普通针刺是采用普通钢针对穴位进行刺激治疗的方法。通过选择风池、天柱、夹脊穴、大椎、百会等颈项部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梁永瑛等人[9]先选穴风池、天柱给予平补平泻刺入,再选双侧C2、C4和C6颈夹脊穴,平补平泻捻转刺入。2个疗程后,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显著提高,血清、血管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表明以颈夹脊穴为主进行针刺,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眩晕症状。刘韶华等人[10]在局部取穴双侧风池穴、双侧天柱穴、双侧完骨穴和风府穴针刺的基础上,取穴后溪、昆仑进行直刺。2 个疗程后,患者的证候积分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量表(FS-CSA)评分显著下降,表明采用局部和远道取穴能有效改善颈椎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王小勇等人[1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实证和虚证分别在颈项部取穴,经治疗后,患者的恶心、眩晕及疼痛症状显著改善,通过调节免疫和神经因素,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上述研究表明,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有针对性选择穴位进行针刺,能起到缓解颈椎疼痛、改善眩晕状态,对促进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2.2 温针灸疗法 温针灸是指在针刺穴位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所产生的热量输送至穴位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温针灸治疗,能改善颈椎及周边微环境,促进气血循环。陈丽敏等人[12]基于“陆氏针灸”理论,选取百会、风池、颈夹脊等穴进行针刺,并对百会穴进行温针灸治疗。2 个疗程后,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显著提高,表明陆氏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着良好的疗效。陈佳杰[13]对寒湿痹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夹脊穴进行温针灸治疗,治疗2 周后结果显示,温针灸夹脊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调节血清内皮素和前列环素水平,表明温针灸夹脊穴能改善颈椎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取得良好疗效。赵芬芬等人[14]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以醒神通督法对百会、大椎给予温针灸治疗,能有效激发循经感传,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上述研究表明,采用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帮助患者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
2.3 电针疗法 电针是指将电针仪连接刺入患者穴位的毫针,协同发挥电击和针刺两种疗法治疗疾病的目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电针治疗,能活络气血、疏松肌肉,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统计显示,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以连续波为主[15]。朱嘉民等人[16]在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的基础上,对C3~C6棘突周边颈夹脊穴以2~5 Hz 的连续波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结果显示,电针颈夹脊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欧阳琴等人[17]观察丛刺电针多针集中刺某一穴位,并与风池和天柱两穴进行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比较,结果表明,丛刺电针能有效提高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颈椎功能。上述研究表明,以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挥电击和针刺的双重疗效,有效促进颈椎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和颈椎功能。
2.4 针刀疗法 与毫针相比,针刀较为宽粗,将其应用到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能够起到疏筋通络、活络气血以及松解粘连、改善微循环的功效。但在具体治疗上,单纯采用针刀治疗及相关报道较少,更多是联合针刺或推拿进行综合性治疗。目前,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遵循经络理论、软组织损伤理论和弓弦力学理论三种理论[18]。针刀疗法是将传统针刺结合现代手术发展形成的治疗方法。针刀能有效改善局部黏连、解除挛缩和松解瘢痕,具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促进循环等功效。采用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或消除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压迫,促进脑供血。江陟郝等人[19]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以超声引导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更加准确地确定筋结点,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精准性,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状况和颈椎功能。李迩等人[20]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多极射频电极针刀松解术进行治疗,发挥电疗的温热作用和针刀的松解效应,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疗效。上述研究表明,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微循环,促进患者颈椎功能康复。
2.5 浮针疗法 浮针是指采用浮针对病痛周边皮下浅筋膜进行针刺的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使用浮针治疗,通过对浅筋膜的刺激,实现活血通络、平衡阴阳的功效。杨旭峰等人[2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分别使用浮针和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浮针在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上优于电针。郑涵等人[22]基于“通脱法”理论指导浮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先行远端通法,对前臂背侧中间及桡侧寻找肌筋膜激发点,并给予浮针针刺;再行近端脱法,对颈后部肌群等处寻找肌筋膜激发点给予浮针针刺;治疗结果表明,该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状态和眩晕症状。上述研究表明,通过浮针刺激浅筋膜,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功能和疼痛感。
3 针灸联合中医疗法
3.1 针灸联合疗法 通过使用两种或多种针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挥不同针灸疗法的协同作用,对提高疗效有着显著的作用。王鑫等人[23]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能通过降低椎动脉血管阻力,改善脑供血状况,有效改善眩晕状态。秦雪飞等人[24]采用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结果表明,头皮针配合体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刘一鸣等人[25]采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结果表明,二者联合能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3.2 针推联合疗法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穆立新等人[26]以温针灸促进血管舒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揉筋正脊手法缓解筋骨痉挛、松筋通络。采用温针灸联合揉筋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结果显示,该疗法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优化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潘伟东等人[27]对瘀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结果显示,针刺联合推拿通过抑制机体炎性介质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椎动脉供血和颈椎功能。林佳等人[28]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手法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减轻患者病痛。关程程等人[29]在牵引和推拿治疗的基础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加用小针刀松解枕下三角肌群治疗,有效改善组织黏连对血管的压迫,促进椎动脉血液循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
3.3 针药联合疗法 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等疗法与针灸配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挥针灸和中药的双重功效,对改善患者症状有着非常积极的效用。冯萧澈[30]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辨证施治,对血瘀证给予复元活血汤、寒湿阻络症采用独活寄生汤、痰湿中阻症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结果显示,中药联合针灸能优化脑部供血,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颈椎功能。程远胜等人[3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灸结合当归芍药散加味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该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取得良好的疗效。范晓健等人[32]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证患者采用温针灸联合镇肝熄风汤进行治疗,温针灸疏通经络、益髓清脑,镇肝熄风汤降低椎动脉循环阻力和血液黏度,治疗结果显示,该疗法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状态,促进颈部血气循环。郭洋等人[33]以活血定眩汤活血祛瘀、滋肝补肾,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改善患者颈部血流状态,改善细胞因子,取得良好疗效。
4 小结
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文献、成果颇多,无论单一治法还是联合疗法均能取得不俗的疗效,在改善颈肩部粘连所导致的瘀结疼痛和眩晕等病症上,效果尤为显著。与此同时,针灸操作简便、治疗成本较小,更容易为广大患者接受和喜爱,也更适合在基层范围推广。然而,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大都以小样本的临床应用为主,对治疗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