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边缘行走 忆情缘旧交

2023-03-10王齐洲

华中学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华师文学院古代文学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到华中师大工作,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令我感动的是情缘,让我难忘的是旧交。

我是2001年10月到华师报到的,之前在湖北大学工作,再之前在荆州师范专科学校工作。从荆州到武汉,缘于在华师招待所(桂子山庄)的一次会议。

1993年3月下旬,我作为第二届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委,赴华师招待所(桂子山庄)参加教学成果奖评审。评审委员会主任是省教委副主任袁继凤,下分文科教育成果评审小组、理农医科教育成果评审小组、工科教育成果评审小组。文科组组长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王庆生教授,副组长是武汉大学教务处处长刘花元教授。我在文科组,成员还有湖北大学的李先焜教授、中南财经大学的胡逢吉教授、黄冈师专的刘职全教授,以及省教委的周一志和省教科所的高长舒。襄阳师专校长雷式祖教授在理农医科组。

评审期间,高长舒所长和雷式祖校长向我询问刚退休下来的我校关春明校长的情况,因为他们和关校长是多年老朋友,听说荆州师专新校长上任后有许多新的举措,学校氛围也出现明显变化,关校长有些不适应,心情不是太好,便向我打听是否确有其事。我和高所长、雷校长都很熟,便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有关情况。他们听了,笑着对我说:“你是关校长培养的接班人,如果是这样,那你在荆州也恐怕待不住了。”他们的笑谈真实地触动了我,我顺口说了句:“待不住就走嘛,到哪里都是为国家工作。”

话刚出口,一旁听着我们谈话的刘处长接口说:“王处长,你这话可当真?如果真的打算离开荆州师专,那就到我们武大来吧。”我听了一愣,以为刘处长是在开玩笑,便笑着说:“武大门槛那么高,我怎么迈得进去?”刘处长一本正经地说:“你如果确定要离开荆州,就来我们武大。我这可算正式邀请哟!我回校后把你的情况告诉中文系,相信他们会欢迎你。”我看刘处长不是在开玩笑,便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并感谢刘处长的关心。我从1986年起担任荆州师专教务处处长,多次参加湖北省高校教务处长会议,刘处长常常是我们的召集人,所以对我比较熟悉。如果需要师专教务处长单独讨论,他会要我来牵头。也许因为我是我省师专教务处长中最年轻的一位,容易受到他的青睐吧。

评审会议结束,我回到荆州,不到一个月,我先后收到了武汉大学人事处的商调函、刘处长和武大中文系主任何国瑞教授分别寄来的信。当时移动电话在最开放的广州、深圳还是奢侈品,人称“大哥大”,湖北省内无人使用,平时联系除了固定电话就是书信。刘处长在信中说,他向中文系主任何国瑞教授通报了我的情况,中文系领导班子商量后,一致同意我调入武大中文系,并将接受意见报告学校人事处,人事处的商调函近日发出,“我要求他们写您收并转校人事处。您爱人的安排可能是校图书馆,不知可否?”话虽不多,但情感真挚而热烈,令人感动。刘处长信中的话也得到了何国瑞教授来信的印证。

然而,调动的事情进展并不顺利,荆州师专不肯放档,拖延推诿了近一年。由于我坚持要走,新校长最后对我说:“不是我们不让你走,省教委袁主任不同意,你找袁主任,他同意我们就放档。”袁主任虽然分管全省高教工作,但我不相信他会管到一个教师调动的事。正好袁主任到江汉石油学院检查工作,我找到他,希望得到他的支持。袁主任说:“学校向我反映过你的事,我没有反对你去武大,也确实不支持。武大实力强大,可选择余地大。湖北大学现在在办中文基地班,需要加强力量,你如果愿意到湖大,工作由我来做,你就不必再找学校了。”我感谢他的关心,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其实,1978年2月到1979年7月,我在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进修了一年半,得到过许多老师的教育和帮助,对中文系有很深的感情,自然愿意去效力。

没过多久,我收到湖北大学的商调函和中文系主任熊德彪老师热情洋溢的来信,欢迎我加盟湖北大学中文系,我爱人被安排在湖北大学数学系电教室。学校收到商调函后放了我和我爱人的人事档案,我们于1994年10月初正式到湖北大学报到上班,开启了新的生活。

湖北大学基地班当时是舒怀老师负责,我做他的帮手。一年以后,《湖北大学学报》主编刘宋川教授退休,我于1996年5月接手主持学报工作。在学报全体人员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严格执行三审程序,创办特色栏目,推进学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学报尤其是文科版学术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影响逐步扩大。1998年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文科委员会进行首次高校文科学报评奖,《湖北大学学报》文科版进入前二十名,为了给师专学报一个名额,将《湖北大学学报》从“双十佳”移出,列为“百强学报”第一名。南京大学2000年制定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次将400多种刊物列入期刊源,《湖北大学学报》也顺利进入首批来源期刊。应该说,学报的进步主要是全体编辑人员努力拼搏的结果,但学校领导对学报工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先后分管学报的校领导陈继勇、吴传喜校长从不干预学报稿件处理业务,尽量满足学报对于人员编制和办刊经费的需要。我在学报顺心愉快,工作也得心应手,学校给予的支持和信任很到位,我从内心里是满意的,对学校也是感谢的。

离开湖北大学,加盟华中师范大学,对我来说,确是一种机缘巧合。

其实,我与华师的交往并不多。在武汉师范学院进修期间,我参与了张国光老师组织的《水浒》研究活动,以及在武汉召开的省内和全国性的《水浒》研讨会,并创办了《水浒争鸣》辑刊。其间,我认识了华师的黄清泉老师和蒋松源老师,却没有深入交往。1983年我任荆州师专教务处副处长,分管师资和科研工作,其间曾请石声淮教授和杨潜斋教授去学校讲过学,但和他们交往也不多。这可能是我的性格缺陷。我生来喜静不喜动,更不喜欢凑热闹,学术会议很少参加,也基本不参加民间学会,希望有更多时间看看书,所以学者交往圈子很小。当然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那就是父亲对我的影响。1966年,我初中毕业,毕业考试过后不久,“五一六通知”下发,“文化大革命”开始,升学考试改为推荐选拔,我自认为品学兼优,却未被推荐上高中(被推荐的后来实际上也作废了),受到很大打击。不被推荐的原因,是我父亲有历史问题:他是抗日战争期间入党的老党员,曾帮助五师(李先念部队)收缴地方税,以保障部队给养。五师中原突围时,陈少敏政委动员他们留下,因为他们不是战士,跟着走会拖累部队。陈政委指示,五师走后,国民党会清乡,帮五师做事的人大家都知道,你们可以向敌人自首,只要不以共产党员身份自首,就不是叛徒,我们回来后你们再归队。五师走后,我父亲便向清乡团自首了,并请人作保放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我父亲被定为自首变节分子,载入人事档案,影响了他的发展。这种定性在湖北涉及不少人,1979年中央下发文件予以平反,解除了他们的历史包袱,这是后话。因为这一原因,我不仅没被推荐读高中,连红卫兵组织也不接纳我。造反派认为我不够格,保皇派自然远离我,我成了逍遥派,无所事事,只好回到家乡。这时,大队民办小学正缺老师,而洪湖一中的学生在当地颇受信任,1966年10月,我做了民办教师,当时刚满15岁。过了3年,我担任了学校负责人。由于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我所需要交往的,大多是比我年龄大许多的人;与我年龄相仿的,不会关心我要解决的问题,也帮不了什么忙,我于是成了一个“边缘人”,很难找到自己的圈子。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降低了我对交往的期望值,让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具体事务上,放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以致后来在教学和研究中,在参加学术活动中,我常常自认为是“边缘人”,不去主动交往,除非是工作需要。

然而,在学报工作期间与邱紫华老师的交往,却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让我加入华师这所名校中来。

我在《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期间,邱紫华老师也接手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工作。我们都是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文科委员会理事单位、湖北省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学报研究会文科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邱老师还担任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比我年长6岁,差不多算是同龄人,又都从事文学教育与研究工作,我们之间的交往也就频繁起来。尤其是参加全国文科学报理事会会议期间,大会安排住宿,邱老师鼾声如雷,一般人怕与他同寝,但我睡眠质量高,不怕吵,就自告奋勇和他住一间。这样,我们的交流就更深入了。他当时正在撰写《东方美学史》,我便向他请教东方美学的问题。他需要的一本参考书在华师没有,我替他在湖北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借出来供他参考。上世纪末,许多学术刊物都在进行学术问题的世纪总结,邱老师约我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总结性文章,我答应下来,以《观念转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世纪话题》为题发表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上。我当年写的《中国文学观念的符号学探原》也征求过他的意见,后来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上。这样深入的交往,在我的交往经历中还真的不多,我也为有这样的好朋友而庆幸。

2000年,湖北大学“海选”校长出现争议,王兆鹏教授、尚永亮教授离开湖大加盟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申报工作遭受重创。这时,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经获批。记得是2001年春节过后,邱老师到湖北大学开会,其间找到我,说华师文学院商量定了,希望我加盟华师文学院,担任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问我有没有意向。我听了甚为感动。对于我这个年已半百、连大专文凭也没有的人,华师文学院的盛情是我无法拒绝的,何况湖北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点申报受阻,待在那儿似乎看不到希望。不过,我也向邱老师表示,湖北大学对我不薄,我对中文系也有感情,不大好开口。邱老师表示,他会将我的想法反馈给院里,看究竟如何操作。

没过多久,邱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要我到华师文学院,和院领导沟通一下,并商定好具体时间。我记不清那是哪一天,只记得那天阳光明媚,我来到华师文学院,见到了周晓明院长、吴道富书记、程翔章副院长,他们对我加盟华师文学院表示欢迎,并强调,如果湖大不放档,华师可以重新建档,当时不少学校这样做,操作没有问题。具体调动事宜,要我与程翔章副院长直接联系。有了这样的承诺,拿到了华师的商调函,我自然可以向湖北大学提出调动申请了。那天,邱老师在北区食堂联系了一个小包间,程翔章副院长参加,还邀了戴建业教授,我们一起吃了一顿很惬意的午餐。我和建业教授是第一次见面,他送我一本《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题签了他的大名,这是一本研究陶渊明很有深度、很有特点的学术专著,我至今仍保存着。邱老师在我调动的过程中,具体做了哪些工作,我并不完全知情。仅仅上述的这些周到安排,就令人感动。可惜今天,我与他已经阴阳两隔,无法表达深深的谢意了!

回到湖北大学,我向学校正式提出调动申请。申请书和商调函交学校人事处后,过了几天,我去找吴传喜校长,首先,感谢湖大对我的信任,让我能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我对学校只有感激,没有意见;其次,强调我已经50岁,湖大古代文学博士点暂时看不到希望,而到华师可以多培养几个学生,实现自己的夙愿,希望学校能够理解并放行。吴校长态度很诚恳,他表示理解我的要求,但强调学校不能放档,因为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点申报会继续进行,不会放弃;他明确承诺,一旦古代文学博士点申报成功,学校立即放档;我可以去华师带博士,但希望我参加学术活动,或者对外宣传,仍然承认是湖大教授,档案还在湖大。我只好默认,无法拒绝。

就这样,我来到了华师文学院,学校重新建档,直到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获批,我的人事档案才转来华师。2002年,我招收了华师文学院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生李晓晖,2003年招收了袁定坤、张永刚两位古代文学博士生。2006年,张永刚成了华师文学院第一个拿到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十多年里,我培养了10位古代文学博士、8位古典文献学博士,其中有16位在高校工作,两位在新闻出版、图书情报部门工作,10位已经晋升教授或编审,其余都具有副高职称,一位不幸去世。2003级博士生袁定坤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湖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也是资深编审,为湖北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已退休。2004级博士生陈卫星毕业后去重庆三峡学院工作,多年前就晋升了教授,现任该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市人大代表。最年轻的温庆新博士,1987年出生,现在扬州大学工作,先后入选江苏省“333”(第三层次)、“六大人才高峰”“社科优青”等省级人才工程,主持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项成果获得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022年破格晋升教授。弟子们的快速成长,真正实现了我到华师为国家多培养人才的夙愿。

来华师后,我听说吸收我到文学院是王先霈老师首先倡议的,因为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评审通过后,评审专家建议华师汉语言文学加强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基础学科师资力量,于是就有了王老师的倡议。有几次,我按捺不住冲动想向王老师求证此事,终于没有开口。我想,我和王老师以前没有多少交往,他的倡议是为了文学院的发展,又何须求证呢?

王老师对我的帮助,其实远不止此。2013年,我以《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申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通过,在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前,我请王老师赐序,王老师愉快地答应下来,并于2013年9月27日将序言交给了我。王老师在序言中说:“把发生学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门著述,在国内颇为罕见。王齐洲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是这个领域里一部探索之作,这是作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长期潜心思考的结晶,是一部资料翔实、论析深入、见解独到的很有分量的力作。”又说:“文学观念发生史研究,既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研究创新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确立发展的坚实基础,意义十分重大。发生学方法要求严密的实证性,也要求高度的思辨性。本书在这两方面都作出了辛勤的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值得特别重视。”拙著2014年出版后,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将其收入首批推荐目录,并于当年立项进行韩语翻译,2020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2022年,韩国宝库社出版了池水涌教授翻译的韩文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与王老师的揄扬和推介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0年底,时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方方女士邀请我和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教授共同主编《湖北文学通史》,我负责先秦至五代文学和宋元明清文学两卷,何锡章教授负责近现代文学一卷,刘川鄂教授负责当代文学一卷,每卷四十万字左右。方方女士还聘请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五位老先生作为编委会顾问,王老师为顾问之一。我主编的这两卷,从编纂提纲到完成初稿,都是王老师把关。王老师不仅细致审读了编纂提纲和初稿,还提出了许多具体修改建议,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湖北文学通史》四卷本2014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反响热烈,召开过几次学术研讨会,报纸、杂志均有推介。《荆楚文库》是湖北省政府财政预算支持的省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其编纂委员会将《湖北文学通史》前三卷列入现当代著作编类中,于2016年出版,成为《荆楚文库》首批面世的著作之一。2017年,该书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的虽然是我,但其中有王老师的学术智慧和辛勤汗水,这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我会将这一切牢牢地铭记在心,像王老师那样,为文学院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华师的二十多年里,还有不少值得留恋的人和事。

难忘“文献学三剑客”的奋斗。我和张三夕教授、高华平教授同时进入华师文学院,人称“文献学三剑客”,组建了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三夕教授任主任。我们在一起合作愉快,工作效率也高,不仅开出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的古典文献学课程,培养了一百几十位古典文献学硕士和博士,还取得了不少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由三夕教授主编,我和华平教授参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受到许多高校的欢迎,一版再版,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高校国家级精品教材”,至今仍在发挥重要教学引领作用。由华平教授牵头,我和三夕教授参与译注的《韩非子》全本全注全译本在中华书局出版后,社会反响良好,被国家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推荐为首批“中华文化经典整理及版本”,由此衍生出多个《韩非子》版本,指掌文库《韩非子》获得优秀普及读物奖,所有版本常售不衰。我还主编了《中国文学史简明教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类精选》,三夕教授和华平教授都有参与,虽然定位为非文学专业本科教材,但一些本科院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也将其指定为参考书,两种教材因此再版多次。当然,文献学的教学安排和学科建设主要依靠三夕教授和华平教授,因为不久后我就去学报接替了邱紫华老师的工作,又在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边游走,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严格说来是个“边缘人”,不可能投入很多精力,远没有他们对文献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大。

难忘学报同仁的拼搏。2004年3月,我接手邱老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那时,教育部正在推动名刊建设,并且评选出以《北京大学学报》为代表的13家教育部名刊,华师学报落选,我的任务就是带领编辑部同仁争创教育部名刊。在规范编辑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尽快开设特色栏目,这也是邱老师有所计划而没有实施的。学报聘请徐勇教授主持“三农问题研究”、朱英教授主持“中国近代史研究”、胡亚敏教授主持“文学批评研究”、邱紫华教授主持“东方美学研究”,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道家道教研究等原有栏目。“三农问题研究”每期都有一组论文刊出,每年评选一次优秀论文,并发放奖金。栏目主持人利用他们与学术界的联系和影响,约请到许多重量级学者为学报赐稿。这样一来,学报质量迅速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三大文摘”的摘载率跃升到全国高校学报前五名。2006年,我们如愿以偿地被评选为教育部名刊,此次名刊只增列了8家,许多著名综合性大学学报没能入选。记得《中山大学学报》落选后,刚接手学报主编的吴承学教授到华师来向我取经,我毫无保留地介绍了我们的做法,强调了邀请栏目主持人的巨大作用。在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以胡亚敏教授为代表的中文系老师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应该特别感谢的。

人的一生有许多偶然性。有时我想,这种偶然性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吧。看来,我命中注定了要和华师结缘。如果没有桂子山庄的那次评审会,我也许不会那么快就启动离开荆州的念头;如果没有邱紫华老师的牵线搭桥,我应该不会想到来华师工作;如果没有王先霈老师的无私帮助,我的研究成果大概不会有那么重要的影响;如果……其实没有如果,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发生在我这个自认为行走在学术生活边缘上的人的身上。我是幸运的,常常有一股力量把我从边缘推向中央,让我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一股什么力量呢?我慢慢体会到,这是华师人的一股精神力量:大家以学术为天下公器,以学术的眼光观察人、评价人、延揽人、使用人,让大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不断推进学术事业的进步。这应该是华师文学院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华师作为百年名校的最大荣耀。我只是有幸享受了这一精神的洗礼,被这股力量所吸引,所推动;也自觉地把这种精神力量传播到我的学生中去,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眨眼工夫,我已年逾古稀,到了喜欢回忆那些过往的人和事的年纪。不过,由于手头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完,实在没有空闲来细细地咀嚼和品味这一切。等我什么时候能够空闲下来,再来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也许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吧。

猜你喜欢

华师文学院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华中师范大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咏 河 大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