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类器官:医治肿瘤顽疾的新尝试
2023-03-10宋慧
宋慧
一直以来,肿瘤就是困扰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人们在探索和治疗肿瘤的路上从未止步。近年来,“肿瘤类器官”的概念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的出现为人类战胜肿瘤顽疾开启了崭新的一扇门。
“类器官”自2009年诞生以来,就倍受业界人士关注。2017年被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thod》(《自然方法学》)评为“年度方法”,2018年被同为国际顶级期刊的《Science》(《科学》)评为“重大突破”,如今又被列入我国“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揭开“类器官”的神秘面纱。
“器官”一词大家想必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类器官”?顾名思义,“类器官”就是类似于人体器官的“器官”。它是从人体获得组织样本,利用3D培养技术培养而成的“人体器官微模型”,如肝脏类器官、肠道类器官等。以此类推,将肿瘤患者经手术或活检获取的肿瘤细胞置于特定环境中培养形成的“微肿瘤模型”,便是“肿瘤类器官”。目前,人们已成功培育出结肠癌、肺癌、胃癌、乳腺癌等不同类型的“肿瘤类器官”。
有了“肿瘤类器官”,人们便开始利用这一“替身”代替患者尝试进行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进而帮助患者制定出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那么.“肿瘤类器官”到底能不能胜任肿瘤患者的“替身”角色呢?令人欣喜的是,专家们已通过对“肿瘤类器官”与患者肿瘤的组织结构、分子特征、遗传突变图谱等多个维度的分析,充分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肯定了“肿瘤类器官”的“替身”作用。
“肿瘤类器官”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不妨从准确性和时效性两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是准确性,目前有很多临床研究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伦敦癌症研究所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中的研究数据表明,“肿瘤类器官”预测转移性胃肠道肿瘤患者对某种治疗有效的准确率高达88%,预测对某种治疗无效的准确率更是高达100%;在荷兰癌症研究所开展的一项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肿瘤类器官”能够以高达80%的准确率筛选出对伊立替康化疗药物治疗获益的人群。同时,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其他肿瘤的临床试验中,“肿瘤类器官”也同样显示出与患者高度相似的用药反应。其次是时效性,“肿瘤类器官”可以实现短时间内的构建,如“肺癌类器官”,从离体组织获取到拿到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平均仅需3周时间。“肿瘤类器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价值不言而喻。
“肿瘤类器官”能为患者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呢?我们知道,肿瘤治疗的疗效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肿瘤异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同种治疗方案对不同患者产生的疗效反应也就千差万别。很多患者由于难以及时找到最佳治疗方案,而不得不承受精神和经济包袱的重压,甚至因多种治疗方案的反复尝试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如何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个体化治療方案”便成为肿瘤治疗的重中之重,而“肿瘤类器官”的出现为实现个体化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方面,肿瘤类器官能够通过“早期试药”帮助患者尽快筛选出最佳治疗方案,为肿瘤治疗争取到更多的黄金治疗时间;另一方面,“肿瘤类器官”可以为患者及时排除无效药物,在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伤害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肿瘤类器官”的出现,为人们战胜肿瘤顽疾迎来了曙光。
“肿瘤类器官”的研究目前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尽管离临床应用还有着一段距离,但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由“肿瘤类器官”引领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惠及更多的肿瘤患者,并为他们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