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新”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思考

2023-03-10朱灿钟

考试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资源库教学资源学科

朱灿钟

一、 “新”初中科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起源

优质校本教学资源是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所以我校在很早就建有齐备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其中也包括科学学科。近些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学科教学,学校现有科学教学资源库存在诸多弊端,已经很难适应现有科学教学的需求,慢慢被边缘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设计理念陈旧,拉低了教学资源的层次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学落脚点从重知识落实转变为重素养培养。所以我校教学资源库中现存的很多教学资源,已经很难适应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

探索如何在学科核心素养立意指导下,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库中的学科资源,展开教案、学案、作业等教学资源再设计和开发,是学校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集体备课形式单一,降低了教学资源的实效

集体备课可以做到扬长补短,对初中科学来讲,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是一门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但是大部分初中科学教师,其专业背景往往是单一学科。像我们学校大部分科学教师,大学的专业都是物理和化学居多。让一个刚毕业的物理专业教师,教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知识时,刚开始会有很多专业知识盲点。集体备课就可以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帮助其他教师补齐短板。

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现有集体备课形式都比较单一。我校采用的是:个人主备——集体讨论——二次备课的形式。时间上安排是每两周一次,每次两节课。从备课情况反馈看,备课效果不理想。存在最显著的问题是时间不够,讨论时只能点到即止。

如何打破时间和空间对集体备课的制约,让每一份教案、学案、作业都能得到充分的讨论最终定稿,是提升学科教学资源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三)教学资源归档零散,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因为集体备课是分任务开展的,所以教学资源比较分散,后期的修改难以同步,教师自制的实物教具更是零散放置。如何让教学资源集中统一管理,让每一个资源能够快速被找到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也是资源库建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 “新”初中科学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

“新”初中科学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中,我校一直在践行新教学理念,建立新备课模式,创新资源存储方式。

(一)践行素养立意新理念,落实好新“单元”教学设计

基于素养立意教学理念的新“单元”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案、学案设计过程中关注整体教学,体现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设计进行革新。

1. 指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堂课的“灵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抓手。所以教学设计要革新,首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笔者认为采用“大单元”教学目标能较好地落实素养立意的新理念。所谓“大单元”,指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中,把指向相同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相同核心概念、存在相同核心任务的教学内容有机组合成完整的学习单位。从而打破原有章节的束缚,把原先章节之间相对割裂的关系转变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下面以七年级上第四节《科学测量》为例具体来说明,“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科学量”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

内容组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4节《科学测量》,具体内容:长度测量;体积测量;温度测量。

统领概念:科学量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习目标】

1. 学会学习“科学量”一般内容和方法,学习测量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

1. 1 了解“科学量”的学习包含:科学量的名称及符号;科学量的含义;科学量的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及单位换算;科学量测量的仪器等内容。

1. 2 通过和家用电器说明书的类比,了解“测量仪器”的学习包含:仪器的结构及作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1. 3 了解初中阶段要学习的“科学量”

2. 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领,学会“长度”及刻度尺的相关内容。

2. 1 了解科学量“长度”的学习包含:“长度”的名称及符号;“长度”的含义;“长度”的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及单位换算;“长度”测量的仪器等内容。

2. 2 通过先“观察”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流程,学会刻度尺的结构及其作用。

2. 3 通过先“试错”后“纠错”最终总结方法的流程,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学会“体积”及量筒的相关内容。

3. 1 了解科学量“体积”的学习包含:“体积”的名称及符号;“体积”的含义;“体积”的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及单位换算;“体积”测量的仪器等内容。

3. 2 通过先“观察”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流程,学会量筒的结构及其作用。

3. 3 通过先“试错”后“纠错”最终总结方法的流程,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在前三节课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合作,学会“温度”及温度计的相关内容。

4. 1 了解科学量“温度”的学习包含:“温度”的名称及符号;“温度”的含义;“温度”的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及单位换算;测量“温度”的仪器等内容。

4. 2 通过先“观察”后“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流程,学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结构及其作用。

4. 3 通过先“试错”后“纠错”最终总结方法的流程,掌握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5. 利用表格整理法,完成“长度”“体积”“温度”三个科学量异同点的比较。

【核心任务】

学会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来学习一类相通的新知识。

“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包括三个板块: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核心任务。从三个板块的命名不难发现,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怎样学;教学目标从教师教什么知识转变成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

“学习内容”板块能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简明扼要地指出这些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学习目标”板块中有几大目标,每个大目标下面又分几个具体的小目标。各个目标明确具体、层层递进、螺旋上升,让学生一看就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指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课堂教学的流程,是堂课的“剧本”。有完美的“剧本”,才能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大单元”教学流程设计时,要分模块。具体做法如下:

先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流程分3~5个模块,各模块间由一个主线贯穿始终,逐层递进。下面以“科学量”的第一课时为例,来说明指向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模块1:选学研讨

1. 小组交流:围绕先学任务,和小组中的同伴一起交流,说一说你已经学过的“科学量”和你最想学的“科学量”。(限时2分钟)

2. 小组交流:围绕先学任务,和小组中的同伴一起交流,谈一谈你的小学科学老师是怎么教你学习“科学量”的?每个小组,用射线图的形式记录下来。(限时3分钟。)

3. 集体研讨:小组派代表展示,教师在黑板上整理完成射线图。

模块2:小组合学

1. 小组研学:仔细阅读家电的说明书(可以联系总务处,找到空调或电视机等家电的说明书,每个小组提供一本即可)。从家电实际使用的角度看,你觉得说明书中哪几个栏目比较重要。请记录下来:

栏目1:;栏目2:;栏目3:。

2. 集体研讨: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汇报结果。

模块3:拓展延伸

科学测量中也要借助很多的仪器(工具),为了能更好地使用它。我们在使用之前应该先掌握关于仪器(工具)的哪些内容?

模块4: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内容,总结“科学量”学习应掌握的内容,仪器使用应学会的内容。

基于素养的教学流程,必定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各模块设计时,要时刻想着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同时每个教学环节,要做到“少给鱼,多授渔”,要突出培养学科素养。

3. 提升素养的课后拓展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续集”。目前配套的课后作业主要还是以知识巩固为主,很少有涉及素养提升方面。为了让素养提升能延伸到课堂之外,每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中,都会设计1~2个相关素养提升的拓展任务。

设计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素养,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任务的形式主要以活动为主,力求学生能参与、易参与、喜参与。结果最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或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比如九年级下册第3章第6节《健康生活》,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完成“吸烟的危害”的家庭实验。

吸烟的危害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显现一支香烟中内含的有害物质,以此来告诉人们吸烟有害健康,劝诫大家请勿吸烟。

二、 实验材料

大饮料瓶一个(1.5L左右)、玻璃管及配套橡皮管各一根、夹子一个、打火机一只、香烟一支、一张干净的湿巾。

三、 实验过程及原理

1. 在饮料瓶盖中央钻一个圆形小孔,大小正好能塞进香烟的烟蒂。(可以用打火机将玻璃管加热到较高温度,用玻璃管的热量去熔化瓶盖。这个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请家长帮忙。)

2. 在接近饮料瓶瓶底的侧壁上钻一个圆形小孔,大小正好能塞进玻璃管。具体方法同第1步。

3. 将玻璃管塞进饮料瓶侧壁的小孔中,注意要密封好。

4. 在玻璃管的另一端套上橡皮管并用夹子夹住橡皮管。

5. 向饮料瓶注满水。(留出一个烟蒂的空间)

6. 将香烟的烟蒂塞进饮料瓶盖中央的圆孔中,拧紧瓶盖。

7. 用打火机点燃香烟。(使用打火机存在一定的风险,可以请家长帮忙。)

8. 打开夹子,让水自然流出,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点燃香烟产生的烟气大量吸进入饮料瓶。烟气倒吸的原理:

9. 待水流尽,立即熄灭香烟,打开瓶盖同时立即用干净的湿巾堵住瓶口(湿巾最好两次对折,这样相当于有四层的湿巾同时堵住瓶口,防止瓶内的烟气外溢。)

10. 对准橡皮管使劲吹气,排出瓶内的烟气。由于瓶口有湿巾堵着,所以烟气中的固体颗粒都会留在湿巾上。

11. 观察湿巾表面的变化,最好可以和同样的干净的湿巾做对比。我们会有惊人的发现,原来一支香烟中含有如此多的有害物质。留在湿巾上的有害物质是。

四、 实验要求

1.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必要时可以请家长帮忙。

2. 邀请家里抽烟的家长,全程参与实验过程。

3. 实验过程中拍下视频或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相册中。

4. 对抽烟的家长进行一次访谈。

家长访谈问题:①什么时候开始吸烟?②吸烟时的感受?③看了这个实验有何感想?④是否准备戒烟?

通过访谈记录的反馈,发现这次拓展任务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吸烟的危害,更意想不到的是,有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吸烟的危害,准备积极戒烟。访谈中有提到会戒烟,最后能行动戒烟的家长有17人之多。

(二)线上设计再线下教研,进入“互联网+备课”模式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现在由于教师各种负担与日俱增,所以备课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如何将教师的零散时间用于集体备课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 教师备课力求少而精

把每一册书,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排序。先重要后次要,计划2~3年的时间,完成全册书的教学资源设计。这样每位教师每学期只需要精心准备3~5课时教学资源设计。减轻教师的资源设计压力,换来更多的精品资源。

2. 线上设计力求全员参与

为了解决教师集中时间不足影响备课进度和质量的问题,我们把集体备课部分环节从线下搬到线上,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具体操作如下:

(1)平台的选择和管理

适合开展线上集体备课的平台很多,像QQ、微信、钉钉都可以建群,通过群文件进行备课。但是这样的形式,教师们要不断地下载和上传文件,不仅烦琐而且还很难做到备课组同步。最后我们注册WPS的企业账号,把全校教师加入其中,同时按照学科进行分组。每个组都建一个文件夹,在文件夹中按册分好目录。

(2)内容的分解和落实

按备课组为单位,把每学期的备课任务至少提前两个月分配到位。同一教师分到的备课内容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主备教师在一个月前上传相关备课资料(教案、课件、练习)到相应文件目录中。

(3)内容的修改与完成

对已经上传的备课资料,同备课组的其他教师在两周前完成线上浏览,并直接在原稿中用批注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整合其他教师的修改建议,完成二次备课,并最终形成二次备课稿。

3. 线下教研力求求真务实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放到现实的课堂中也会存在瑕疵。所以课堂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课堂有效,即教学设计有效。要出精品,必须要过课堂关。

(1)先行者做示范

主备教师最清楚设计意图,所以由主备教师提前2~3天开示范课。同备课组教师听课并评课。评课的目的是找问题,提意见。最后由主备教师对二次备课稿进行完善和整理形成第三次备课稿。

主备教师的示范课可以在学校录播教室开设,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设备,同时可以将教师的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储存起来,为今后集体备课留下宝贵的现场资料,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反复观摩学习。

(2)后来者做修缮

其他教师按照第三次修改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对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以教学反思的形式呈现,并对第三次备课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第四次备课稿,供后续使用者参考。

这种结合线上备课,线下示范教研的集体备课形式,弥补了之前线下集体备课时间不足、无法深入讨论的弊病,同时也解决了之前集体备课只停留在经验分享层面,并没有真正在课题实践中去检验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三、 结语

“新”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们经过几年的不断接力和传承才能实现集约化和效益化。目前我校科学组在校本资源库建设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库初具规模,资源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因为“新”科学教学资源库中资源的使用,无论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还是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了明显提升。尤其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更加凸显了优质资源对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实现在减“负”的同时不减“质”。

猜你喜欢

资源库教学资源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超学科”来啦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