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究

2023-03-22杨仕敏

考试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

杨仕敏

运用多元化教学思想构建地理课堂环境,能够有效落实新课改教育思想。在实际互动和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分析高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态度以及能力现状,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指导学习流程,强化探究能力,让整个教学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地历练。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将地理知识与多元化情境有效融合,结合恰当的课前导入环节和课中趣味互动环节,融入信息化、生活化等教学元素,使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学习思路更灵活,这样才能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高效化积累地理知识。

一、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偏多缺乏教育目标

高中地理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教师比较注重的是整体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对教学流程并没有足够的思考。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感受,以及如何才能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效率,师生思想存在着偏差,会严重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的改善。在地理课堂上,很多教师会制定大量的问题,要求学生去思考,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待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导致教师所制定的问题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问题众多也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渐下降,并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问题偏少缺少科学引导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的是整体教学流程的创新编排,对课堂提问环节并没有有效地重视。与课堂问题偏多相对应的则是课堂提问次数较少,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复杂,且难度较高的内容时,教师更注重的是课堂讲解,而缺少应有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内容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和被动跟随教师学习的方式去记忆和掌握,这样的学习状态,十分考验学生的专注力。在长期教学发展中,学生的被动思想会严重制约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改善。

(三)问题片面降低启发价值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高中生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当中应用的问题、内容和提问的形式。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深入影响,广大地理教师虽然能够有意识地优化教学流程,对学生缺乏应有的了解,导致问题制定得比较片面,降低了其实际价值,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只专注于对问题的研究,并没有结合教材当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既会浪费教学时间,同时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途径,导入问题内容

高中时期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更加注重的是引导,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流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提高学习动力。由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趋于稳定,在学习地理内容时,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心态和对地理的学习态度进行有效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原因。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构建多元化信息教学路径,通过合理融入问题内容去启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分析,这样才能够改变教学现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利用互联网教学素材,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融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渗透所要讲解的地理知识,这样不仅能够顺其自然地集中注意力,还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了解。

例如,讲解《水循环和洋流》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和环境。还可以利用纪录片让学生观看洋流现象发生时的海水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由于学生对洋流缺乏认知,教师可以从水循环角度进行问题切入,让学生分析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结合学生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启发,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更顺畅,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对水循环与洋流的地理意义和规律性知识进行有效讲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流程和学习模式会更创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生活问题,启发独立思考

在地理课堂上,应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从启发性角度入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好地融入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同时也能促进地理知识全面有效地讲解。大多数高中生的应试教育思想比较严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只注重地理知识的学习结果,而对学习过程并没有注重,这样的学习心态并不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心态和价值观角度出发,既要让学生完全领会地理知识的重要内容,同时又要将地理知识有效应用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凸显学习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在思想和观念上达到统一,从而提高学习的执行力。

例如,讲解《地域文化与人口》时,教师可以结合地域与生活元素之间的衔接,去制定问题内容。首先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要认识到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并能够明确地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和文化差异。然后结合教材中涉及的知识进行问题启发,比如,通过不同的名胜古迹、传统技艺、服饰、习俗等内容,让学生从中外文化对比角度分析文化具备的性质,以及文化与地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内容的讲解,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文化背后对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的影响。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口问题,向学生进行启发。有效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结束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延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哪些文化元素能够影响我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这样学生在课下也会继续思考问题,并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再次的利用和分析,从而提升地理知识学习的价值。

(三)深化问题研究,培养人地观念

传统教学和工作当中,地理知识的讲解,最明显的特点是层次,会以教材内容为主,而针对高中生来讲,教学如果仍然拘泥于教材范围,会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另外在考试当中,很多问题的答案是比较开放的,如果教学形式不能得到应有的创新和改革,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能力发挥。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深化问题研究,结合核心素养的不同元素去构建教学环境,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科学化的氛围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俗话说:博闻才能强智,在地理教学当中,教师要有目的性地融入课外知识,强化学生人际观念,将人文与地理相融合,去制定教学问题,不断改变学生消极的思想,掌握足够多的文化积累,会对以后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教学影响。

例如,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当中的内容,并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以及当前在生活当中能够体现出气候变暖的现象。在学生阅读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涉及的内容,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全球气候变化之后,古代文明遗址和人类的活动轨迹发生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信息资料去思考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断深化问题的研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观念,通过历史遗迹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深度的思考,结合学生思考角度,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延展,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探索不同人类文明,同时也能够在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世界观。

(四)微课教学指导,强化区域认知

在新课改时期,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突破是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运用,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产物和教学途径也在逐步增多,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的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效筛选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创新化、开放化的学习环境来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是目前高中教学改革工作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形式,结合地理知识的特点,教师在制定视频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要注重课堂引导,同时又要有效制定问题内容,去启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知识的有效认知,培养区域思维,强化对不同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微课视频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将教学时间逐步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讨论,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更积极,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讲解《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制定微课学习流程,先复习再讲解,最后进行知识总结,利用这样的学习流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同时对地理知识也能有全面的总结和掌握。通过前两节知识的有效学习,教师可以在设计问题时,先让学生回答城市空间结构知识和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然后讲解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能够不断探索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从教材当中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呈现学生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总结完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并且在不断加大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过程中,环境会有哪些改善?鼓励学生从人文和地理角度共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产生探究意识,另外,也能够让学生去了解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强化对生活区域的了解,培养认知意识,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五)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知识的范围逐渐拓展,难度不断提高,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苦恼,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其主要目的就是转化学生的消极思想,提高综合能力,培养效率,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构建清晰的学习规划,才能改变学生的心态,有效明确学习方向,在地理课堂上施展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将高中地理知识的难度逐渐降低,结合问题教学法,将重要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然后填制到思维导图中的具体位置。这样既能够充分呈现地理教材当中重难点知识的分布情况,同时又能针对每一章节的细节化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课堂实践。对高中生来讲,思维导图的学习不仅能够清晰学习脉络,同时,对图表的利用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复习当中提高效率,抓准重点知识,提高时间利用率。

例如,讲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当前有哪些环境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构建思维导图。先从全球性问题入手,比如气候变暖、陆地面积缩小等,将问题分成不同种类,并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然后缩小思考范围,结合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问题分析,比如淡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人口增加等,分析到一些实际问题。最后结合环境问题的改善工作,要求学生分析环境变化的成因,以及改善工作开展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的表述去不断完善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合理化补充,这样学生的动力才会不断提升。通过互动化模式构建思维导图,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全面讲解,还能快速明确目标,在交流中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效率。

(六)构建实践问题,强化综合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被定义为死板、单一,其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分析,并没有从实践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之后,能够有机会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地理属于文科知识,而大多数文科生的思想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提高学习能力,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也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影响。身为地理教师,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合理优化,充分利用不同的实践性问题来达到实践互动的成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变得更活跃,才能提高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从而强化综合思维。在新课改时期,每一项地理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教师都要充分分析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心态变化,运用创新的教学问题,构建开放性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表现出自身的能力和状态,才能更好地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目前我国在沙漠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治理前和治理后沙漠状态的变化,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沙漠化的危害以及治理工作实施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我国沙漠化问题主要出现的区域和地理位置特点。并且针对地理现实问题分析沙漠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沙漠治理的主要因素。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分类,向学生阐述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且能够在教学当中有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沙漠化的含义和具体表现。最后,利用课堂互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学习完教材内容之后,对沙漠化治理工作能够提出哪些建议。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构建具体化问题,也可以构建开放化问题,让学生既能够准确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又能拓展思维,真正投入课堂实践当中,不仅能够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还能强化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对地理知识能有更加深入且全面的研究。

三、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充分响应新课改教学号召,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不断探索问题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应用的价值,并向学生全面传递,通过思想教育和学习技巧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问题的内容和制定问题的角度,充分运用互动和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有效理解,并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充分利用时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自主支配学习时间,去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