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背景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2023-03-22朱春艳

考试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三新新课标核心

朱春艳

地理是极具人文特色的学科,在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以下简称“三新”背景)下,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使得其在面对这一课程任务时,能表现出良好的思维逻辑,有效发展地理思维,提高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助力学生高品质完成地理课程探索。而教师在今后的育人实践中,需全面把握“三新”改革目标,定位高中地理转型方向,探索核心素养有效培育路径,使得学生在全新的课堂氛围下,通过自主思考探究掌握更加多元的地理文化知识,拓展自身的地理思维逻辑,增强区域认知,加强思想感悟。

一、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地理在高中阶段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人文观念,综合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了解可以发现,在高中阶段,教师目前所落实的地理课程在环境氛围的体现上、教学模式的应用上,以及学生学习成果表现上都不理想。在面对地理课程时,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思考意识,对教师的依赖较高。未能形成良好的独立思考意识,使得其在整个学习时难以发挥自身的思维逻辑,导致最终所掌握的课程内容比较片面,对课程本身的理解也比较浅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以及学科素质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开展地理授课时,所采用的育人手段比较单一,以灌输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围绕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要点进行机械背诵、记忆。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效能的提升,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品格建设,给整个地理课程的高效推进造成不利影响。

二、 “三新”背景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分析

在新时期改革背景下,教育领域提出要适应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趋势,不断优化地理课程教学。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明确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对驱动地理课程实现高质量教学所发挥的引领作用。结合课程育人目标,全面整合教育资源,改善育人环境,引领学生在面对地理课程学习时,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基于自身所掌握的地理文化要素进行有效思考、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实践拓展,以增强自身对地理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多元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常识与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在今后面对地理学科时,保持正确的文化观思想,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以严谨的精神品质对待地理问题,通过自主剖析与实践掌握地理发展规律。不仅如此,有效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驱动地理在“三新”背景下实现高质量改革,从而为培育更多的素质型地理人才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所以,教师在今后面对“三新”背景时,须切实了解整体的教育改革趋势,确定地理课程的育人要求,以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为根本探寻更有效的教育举措。

三、 “三新”背景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适应新教材整合资源,培育核心素养

教师需适应三新趋势,把握新教材发展要求,全面整合多元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培育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素材基础。

1. 整合地理文化资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切实发掘课内外的优秀地理文化素材。将其有效整合并融入课堂当中,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能基于对优秀文化的了解,树立起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和思想观。同时,基于所掌握的地理文化探索实际问题,以有效发散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使得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索中,基于文化储备进行深入探索。

以“地球的历史”这一节课为例,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围绕该主题搜集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地球的演化历程等相关资料进行有效整理。从“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几个维度加以提炼,保证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能切实了解演化过程。同时,还可以将“地质年代表”这一素材导入课上,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切实了解地层的顺序、生物演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岩石的年龄体现等。使得学生真正了解地质年代表的基本要素,并在获得一定文化知识储备后,对这一节课展开有效探索。

同时,在整合地理文化时,教师还需发掘地理学家在此方面做出的有关研究,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学术假说等,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理论知识。以此为助力,驱动其在接下来的地理课程学习中,能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去探索和分析。

此外,在整合地理文化资源时,教师须将地理与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发掘地理与政治、语文等各类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妨列举与地理课程内容有关的古诗词文化,或者介绍国家在地理建设发展中所提出的理论政策,以完善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使得其在文化思想观念的前提下,有序参与到地理课程当中。以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 发掘现实生活资源

为适应新教材,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注重生活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发掘和整理。并将其融入地理课堂上,使得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能掌握更具有真实性的地理素材,并通过自我感知与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地理文化特点与规律的了解。

以“自然灾害”为例。教师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案例,如九寨沟地震,或者,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的自然灾害案例。引领学生在结合实际问题展开分析的过程中,思考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和分布地区的特征,利用所掌握的地理文化知识进行剖析。从而保证学生能从正确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在形成良好地理文化认知的前提下,进行实际问题剖析,探寻合理的解决与预防策略。比如说,可以对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加以分析,并探寻有效的解决措施,从加强植树造林等各项环保举措的实践来控制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的风险。

同时,在导入实际生活素材的过程中,教师还需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将具体的生活素材与教材中的地理基础概念相结合,让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更为全面,并在获得一定理论认知的前提下围绕实际问题展开解析。比如,在掌握地质灾害基础概念后,可以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诱因,从“地质构造”“地貌类型”“降水”“人为”等多个因素着手加以分析,以促使学生能树立起正确的地理观念,使得其在今后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思想,在今后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领域,能以环保为前提,优化控制地理灾害风险,构建健康和谐的地理生态环境。

3. 整合地理图形要素

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就新教材中所包含的重要地理图形要素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地理图形所具备的思维启迪作用,使得学生在丰富图形要素支撑下,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方向。并基于对图形要素的识别与分析,掌握比较基础的地理文化知识,了解相关的定理和概念。以支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地理文化观、思想观,并尝试利用地理图形要素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的地理教材中,所包含的图形要素比较丰富多元,具体涉及地形图、地势图等。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要点,适当发掘地理图形,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观察和解析,掌握地理图形中所包含的基础要素以及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规律,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比如说,在指导学生学习“地貌的观察”这节课时,可以向学生呈现具体的图形要素。如某一区域的地貌图,引领学生观察所呈现的坡度、坡向特点。之后,根据自身所观察和获取的信息总结地貌观察的主要步骤与顺序,遵循“先宏观、后微观”“先面后点”原则进行观察和分析。更要在观察的过程中,探索地貌的主要形态特点,根据所掌握的高度内容,做好地貌的科学分类。比如说,根据所掌握的绝对高度值,判断地貌的类型是高原、山地或平原。不仅如此,还需有效发挥地形图、遥感影像所呈现的辅助作用,在直观观察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以增强学生对地貌特点的认知。

(二)适应新课标优化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面对新课标发展要求,教师需要了解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导向,对具体的教育模式加以优化,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掌握地理文化要素,充分锻炼自身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学习与实践能力。

1. 文化导入,培育人地协调观

在新课标引领下,教师需发挥文化导入模式作用,渲染更加健康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在今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以更端正的思想和态度看待人地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助力国家持续性战略思想得以有序推进。

以“防灾减灾”这一节课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对地质灾害加强思想重视,并树立起良好的防灾减灾思想认识,可以发掘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就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展开分析。从人为因素这一角度进行有效剖析,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并树立起正确的防灾减灾思想观念。之后,引领学生从灾害的监测、防御、救援、恢复等多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使得其能正确看待防灾减灾,并进一步明确人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需引领学生在树立健康和谐人地观念的前提下,就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灾前准备、救助以及自我保护方案加以探讨。

2. 情境构建,发展综合思维

作为教师要适应新课标,着重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使得其在面对课程学习任务时,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并展现出良好的思维逻辑去分析和探索,保证学生最终所掌握的地理要点更加全面。

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构建更直观的情境,向学生展示当前社会环境下所呈现的典型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水污染等,引领学生思考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区域所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带来的严重影响。比如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乡村的生态破坏问题。之后,引领学生在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思考的过程中,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着手,探索环境问题的表现差异,并通过对比、归纳总结的方式加以概括。从而让学生在情景多维度观察、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进一步增强对课程内容的了解。

同时,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有效发挥地理模型的作用,将比较真实的地理模型或者图形素材导入课堂,使得学生在观察中加以了解,增强自身对地理主题的认识。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对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加以了解。通过构建树状图的方式,探索不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下的地理环境问题。然后引领学生从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着手,探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3. 案例探究,锻炼区域认知能力

教师需适应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能力,使得核心素养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落实。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模式,发挥案例驱动所具备的支撑作用,引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所掌握的案例资源以及所积累的地理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分析。以保证学生最终所形成的区域认知更加的全面而精准,助力其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与实践当中能保持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

比如说,在“乡镇和城镇空间结构”这一节课当中,教师可以引进真实的教学案例,将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展示到课堂上。之后,引领学生思考乡村的土地利用特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案例材料加以分析,总结归纳乡村的农业经济活动分布,了解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从耕地、林地等多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展示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型,让学生从居住、商业、工业、行政、文化、休闲、生态等多个区域层面着手加以分析,了解所呈现的空间结构特点,总结城镇功能区所包含的主要类型以及对应的特点。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需引领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基于对案例材料的了解,通过组间的互动分享与组内成员的探讨交流,来进一步加深对空间区域特征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建设。

4. 任务驱动,发展地理实践能力

在培育学生形成良好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下,教师需要把握新课标发展趋势,着重加强任务驱动模式的实践与应用。以促使学生在确定好接下来目标与方向的前提下,通过任务实践探索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今后面对地理实际问题时,能有效地自主探索掌握相关的地理规律。

比如说,在围绕“产业区位因素”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不妨遵循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置驱动式实践任务,引领学生思考农业区位、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特点。并结合实际,探索实体商店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能以任务为驱动,有效梳理自身的地理学习思路,基于所掌握的地理文化要领与实践常识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实践。

(三)适应新高考优化训练,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需有效适应新高考,针对地理课程拓展训练进行优化。以综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得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效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考纲变化,掌握重要的高考知识点,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思维,有效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方法、技能探索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地理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教师需要合理地整合地理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模块做好分类,构建地理专项训练体系。使得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参与到训练当中,从而掌握不同类型地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经验。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其在参与专项训练时,学会做好总结归纳,认识到自身目前在解题实践训练中的不足,通过有效分析和互动交流,获得更加全面的解题实践经验。比如说,教师可以围绕“人口”这一章节,合理设置专项训练习题。分别从人口分布、迁移、容量等角度着手,整合地理材料,构建材料分析专题,使得学生结合一定的图形要素进行自主剖析,掌握地理问题解决要领,更要引领学生基于自身的训练表现总结实践经验。比如说,可以将某地区从1998年至2022年的人口变化统计表融入习题当中,引领学生思考该地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三新”背景下,教师需深入了解高中地理改革要求,坚持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寻有效的育人策略。有效适应新教材,通过整合地理文化资源、发掘生活素材、整合地理图形要素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适应新课标,创新多元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协调观,加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育。在有效适应新高考的基础上,开展专项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解题经验和技巧的前提下,通过有效反思,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三新新课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