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活动观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文化教学ABCDE 框架

2023-03-09曲丽丽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伦敦语篇内涵

文 |庞 晖 曲丽丽

一、ABCDE 文化教学策略框架

ABCDE 框架是我们在跟一线英语教师磨课的过程中,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建构的文化教学策略架构,包含五个元素,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元素:A(Analyze 分析文化主题)、B(Bridge 构建文化桥梁)、C(Connect 连接文化概念)、D(Discuss 讨论文化内涵)、E(Explore 探究文化异同)。它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相对独立,又存在内在的逻辑递进关系。ABCDE 的具体内容及操作建议如下:

(一)Analyze 分析文化主题

在ABCDE 策略框架中,Analyze 分析文化主题是首要环节。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之初,对选定的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语篇细节,提炼出文化主题。只有做到准确提炼文化主题意义,才能为后续的文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环节属于感知理解层次的课前活动。

(二)Bridge 构建文化桥梁

这一环节属于感知理解层次的先验知识激活环节。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现有的文化相关知识和学习经验,为后续接受和理解新的文化概念做好准备。具体实施步骤是:首先,教师在Analyze 环节已经明确了文本主题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主题文化内涵,通过KWL 工具、提问等先验知识激发活动,让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并让原有知识与新文化概念产生联系;最后,教师设置具体情境,引出主题中涉及的全新的文化内容。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桥梁构建,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概念,为后续的文化内涵学习奠定基础。

(三)Connect 连接文化概念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英语活动观的感知理解层次。在前两个环节Analyze 和Bridge 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等活动,主动地理解和联系语篇中的文化概念,将新文化内容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准备与主题文化内涵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资源;第二,组织学生观察这些资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理解的文化概念;第三,教师通过提问带领学生联系语篇和资源中的文化概念,形成对主题文化内涵的整体感性认识。Connect 环节通过直观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的文化概念,为后续的文化内化学习奠定基础。

(四)Discuss 讨论文化内涵

这一环节是属于跨越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层次。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连接了主题的文化概念。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活动:第一,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解释文化概念,形成更加结构化的认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指正误解;第二,组织语境化的交际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等,巩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活动的讨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文化知识的层次,为后续的文化内化奠定基础。

(五)Explore 探究文化异同

此环节主要涉及迁移创新层次的深度探究环节。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特别是Discuss 讨论环节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文化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具体步骤是:首先,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与主题有关的多文化信息;其次,撰写探究报告,对不同文化在该主题方面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教师需要提供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通过这种文化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探究能力,实现文化内化,这是ABCDE 框架的最高目标。

ABCDE 的五个环节具有清晰的逻辑顺序,也相对独立,可以灵活调整组合。A 环节为后续奠定分析基础→B 环节激活先验知识→C 环节应用新概念→D 环节深化理解→E 环节实现迁移创新。这五个环节从分析文化主题入手,逐步深化学生对主题文化内涵的理解,最终实现自主探究文化的学习效果。ABCDE 框架既是一个有机系统,也与英语活动观紧密结合,体现了英语活动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推进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需要,合理选择和组合ABCDE 中的环节,形成有力的教学合力,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不断深化文化体验,最终实现文化内化。

二、基于ABCDE 的文化教学案例实施

下面以《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 五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1 Where did you go? 为例,呈现磨课过程,探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学生文化意识培育的实践探究。

(一)Analyze:深入研读语篇,分析单元主题

本课例为《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Module 3第一课时,该主题属于“人与社会”范畴,主题群是“历史、社会与文化”,展现了中外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和不同文化的游览体验。

本单元内容围绕“Weekend trip”这一主题展开。语篇一是小学生日常生活对话。讲述了远在中国的大明和回到伦敦的Amy 电话聊天,分享周末旅行经历,在旅行的过程中,Lingling 跟随Amy 了解了伦敦著名的景点。该语篇引导学生学会用核心句型描述我去了哪里、怎么去、做了什么、心情怎样等,拓展学生视野,感受外国文化,尝试识别外国文化。语篇二是一个配图故事。大明讲述自己与爸爸周末去爬长城的经历,包括如何去、几点到、长城的特点以及他们在那里做的事情,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刻体会并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教师通过深入研读语篇,确定单元主题为“Enjoy the weekend trip”。第一课时的课文内容是以大明和Amy 的电话聊天为背景,Amy 带领Lingling 游览了大本钟、伦敦塔、泰晤士河等伦敦著名景点。在游览过程中,Lingling感受到伦敦当地的生活氛围,以及Amy 作为本地人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风土人情的热情。这段对话反映了中英两国学生对旅游和文化认知的不同,也展现了英国式的周末生活方式。通过深入分析语篇内容和文化主题,教师明确了本课例的主题“The weekend trip in London”,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伦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现代生活氛围以及中英国民旅游和文化理解的差异,为后续的文化探究奠定了非常关键的基础。

(二)Bridge:精心设计情境,构建文化桥梁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积累了关于国外一些城市的认识,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交通工具的表达,能够初步运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的经历。在五年级上册第一模块中对伦敦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关于伦敦的一些著名景点仅仅涉及到London Eye。教师也意识到,学生对英国旅游文化还存在一定生疏,需要构建文化桥梁,才能够很好地理解新的文化概念。通过对单元主题的分析,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主题任务是“在我们的校刊生活角栏目中推出‘我难忘的周末旅行’专栏,面向全校征集优秀作品,并做成海报进行展示”。但是本文是讲述Amy 和玲玲在伦敦的周末旅行经历,如果是学校校刊,大背景是中国校内的事情,情境不够真实。于是,经过多轮磨课,最终将主题任务定位为“帮助玲玲以及其他在伦敦的小伙伴分享并完成伦敦校报中周末旅行专栏内容”。

首先,教师设置生动情境,通过分享自己周末短途旅行的视频,引出“周末伦敦之旅”的主题,利用学生已学的伦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其次,教师组织师生提问活动,让学生回忆并讲述伦敦,例如Big Ben、London Eye 等景点,以此进一步激活学生对伦敦旅游文化的先验知识。然后,教师设计听力任务,在Amy 和Lingling 的对话中出现了更多新的伦敦景点,如British Museum、Tower of London、River Thames以及Hyde Park 等,拓展了学生对伦敦旅游地理位置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读Amy 和Lingling 对伦敦周末之旅的讨论。学生在构建起初步的伦敦旅游文化印象后,能够更好地感知文本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环节,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提问互动、听力输入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先验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为后续的伦敦文化和中外旅行文化差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Connect:初步观察表达,连接文化概念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等活动,主动理解语篇中的文化概念。具体分三步:

第一,教师准备丰富多样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与文本主题文化内涵相关,可以帮助学生具体感知伦敦的旅游文化。例如,教师准备了伦敦红色双层巴士的实景视频,内容包括双层巴士的外观与内部结构,以及最著名的游览线路;还准备了泰晤士河游船的照片,以及乘游船游览伦敦河畔美景的视频(见图1)。多模态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在丰富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增强学习效能感。

图1 引入多种资源,帮助学生具体感知伦敦的旅游文化

第二,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视频资源,针对双层巴士和泰晤士河游船,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文化概念,例如双层巴士的红色车身与两层空间设计,以及泰晤士河两岸古老与现代建筑交融的景色,教师可以用“What do you see?”“What do you think?”来提问,引导学生在描述这些文化概念的同时,主动理解课文中反映的伦敦旅游文化内涵。

第三,教师通过提问带领学生联系语篇和资源中的文化概念,形成对伦敦这个国际化都市独特魅力的整体感性体会。例如教师提问“Why do you think taking a bus is a good way to tour London?”以此带出巴士游览伦敦的便利性; 提问“What can you see about London from the Thames River cruise?”以此让学生感受乘船游览可以看到更丰富的伦敦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直观资源、描述所感知的文化概念、联系语篇与资源的文化内涵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主动建构起伦敦的旅游文化印象,对课文主题的文化内涵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文化比较、内化等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Discuss:通过对比讨论,理解文化内涵

在前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化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只是在教师引导下去说去做,缺乏自己的感悟与内化,于是经过多次磨课修改,课堂增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帮助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表达且善于表达,升华文化内涵,产生共情。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文化概念,如讨论双层巴士的设计与功能,让学生形成更结构化的认知。在介绍伦敦红色双层巴士时候,教师会通过视频展示它的内部空间。接着,从进入巴士再到登上第二层时教师会追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d double-decker bus?”,学生看完视频后调动知识进行输出表达:双层车上下两层空间更大,可以容纳更多乘客,观光层可360 度观赏城市美景等。教师继续提问“They had a bus ride in London.If you were Lingling,would you like the bus ride?”,学生交流讨论并比较与判断。

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的形式,在交流中体会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板书梳理Amy 和玲玲的周末旅行经历,以玲玲的口吻完成“My Weekend Trip in London”,并粘贴到校报上。接着出示Sam 和大明的微信聊天截图,帮助Sam 梳理并完成他的周末伦敦旅行经历(见图2),同时也将其粘贴到校报上。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回归任务情境,完善补充伦敦校报中的周末旅行专栏内容(见图3)。

图2 梳理并完善Sam 的伦敦旅行经历,扩充认知

图3 回归任务情境,完善补充伦敦校报中的周末旅行专栏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模仿语篇,创作伦敦周末游记,应用所学语言描述文化场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通过具体的讨论分析、情境模拟、对话创设和创造性写作等活动,学生达到应用文化知识的层次,为后续的文化内化奠定基础。通过描述与阐释、内化与运用等方式开展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语言,对学习、探索中外文化产生兴趣。同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前期预习,结合日常积累的常识进行补充完善,深层次理解伦敦的人文底蕴。

(五)Explore:联系现实生活,探究文化异同

这一环节属于迁移创新层次的深度探究。在前几个环节,特别是Discuss 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开放性的文化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围绕不同国家周末娱乐方式的异同搜集中外多文化信息,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如自己所在的城市和伦敦本地人的周末休闲活动。资料可以来源于互联网、书籍、访谈等。其次,学生需要撰写一份中外周末文化探究报告,结合所搜集的中外多文化资料,对中外在周末娱乐方式上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供适当指导,就报告框架、内容质量、文化评论等方面给出反馈意见。教师还组织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帮互学。最后,学生上台展示探究结果,进行文化分享。全班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获得拓宽视野、改变文化固有看法的启发。通过开放性深度探究任务的完成,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比较视角和探究能力,学生对中外文化内涵获得深刻理解,实现ABCDE 框架的最高目标。

本教学设计案例体现了英语活动观的理念,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主体的建构意义,其设计思路可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文化教学提供借鉴。当然,教学设计还需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未来研究可在案例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检验不同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伦敦语篇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伦敦畅游记(一)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