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畋墓志及北宋相关问题研究

2023-03-09陈朝云焦玉晗

关键词:瑶民墓志中华书局

陈朝云,焦玉晗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杨畋及其夫人陶氏墓志均出土并收藏于河南洛阳。杨畋墓志方形,青石质,边长74厘米,厚13厘米,志文楷书41行,满行50字,共1841字,由王陶撰文、宋敏求书、李寿朋篆盖。首行题“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兼提举万寿观公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并序”,字体雅致灵秀、流畅谨严。志主杨畋是北宋名臣,《宋史》有传,其家族乃民间赫赫有名的“杨家将”之同族。

杨畋事迹虽载于《宋史》,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通鉴长编记事始末》等史料和宋代各种文集、笔记中也屡有提及,但其墓志文却不见于史传。学者们在论及杨氏家族时,对杨畋其人也未给予过多关注。何冠环虽利用传世文献详细梳理了杨畋生平(1)何冠环:《将门学士:杨家将第四代传人杨畋生平考述》,《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 2013年。,遗憾的是何氏著文时杨畋墓志尚未公布,因此有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依据杨畋和杨畋家族其他成员墓志铭文等新材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杨畋的家世、仕宦、交游、子嗣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考辨,并对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瑶民叛乱及羁縻政策进行辨析。

一、墓志录文

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兼侍读知谏院兼提举万寿观公事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赠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并序//:

朝奉郎行右正言同判司农寺骑都尉王陶撰//

三司度支判官朝奉郎尚书刑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宋敏求书//

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判尚书考功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李寿朋篆盖//

公讳畋,字乐道,姓杨氏,其先麟州新秦人。伯曾祖云州观察使业,曾祖保静军节度使重勋,伯祖莫州防御使延昭。忠勇功烈,着在//国史。公生将家,独力学业儒,以行道为志。为人刚直清介,廉让谦退而才兼文武,杜正献公深贤之。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知并州//录事参军,再迁至大理寺丞、知岳州。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数千,依山为盗,劫掠州县,民大扰。以公为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专治贼事。公至部,鐍署门,驰山下,讲兵丁,召募材勇。亲与士卒同衣,食寝处均,任寒暑饥渴之劳而尤自刻苦。徭人巢穴,山岩之巅,//上下鸟道,慓捷如猱狖,飞长镖蹶,劲弩不虚发。南方久不识兵,人脆弱斗志未一。公每与贼遇,慨然先登不顾死,所重轻一切致命,//专以忠义至诚感激之。人人自为用,毕奋死力,斩馘相继。明年,战孤浆峒,前军却,大兵悉溃。公踣高岩之下,溪水浅草荐藉,得不死。//越二年,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赐绯鱼。未几,大将胡元失节度,兵败战死。公自劾移知太平州。初共事者短公,言山徭可不讨而//定。朝廷命使安抚,招徕其间,故兵不毕力而贼得计。公来太平岁馀,贼益肆。御史按视还奏曰:“徭贼非杨某不能平”。七年,换东//染院使充荆湖南路兵马钤辖。议者谓公左迁失职,势难办贼其必辞。公得诏,翌日引道抵山下。贼闻,恐惧不敢出。阴挈其属踰岭//而南。俄奉诏赴韶、连招安,公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转运使要虚功,但授官与赀,纳质使还,所栖如故。公独奏山徭攻劫湖广七年,//杀戮万人,今残党尚千馀,饱赀粮,据峒穴,其势不久必复乱。明年春,贼复出阳山,焚劫岭外。公得报,即越所部讨击,涉夏秋十五战//灭贼。公亦被瘴疠,瞑卧垂死,舆归湖南。当此之时,天下之人,识与不识,莫不咨嗟,咏歌称道其贤,想见其形容。皇祐元年,以蛮事平,//愿还旧官,改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隋州。用宰相荐召还,赐三品服,为三司户部判官。奉使河东,遭父丧。广源州蛮侬智高陷邕州,//朝廷遣中使即庐次召起,辞不得已,素服止都门,日再表,乞终丧,不报。上特赐以御巾朝服促见,公入对,又固辞。//上慰遣甚厚,授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公扶病冒暑疾驰,至韶州,贼已屠十馀郡。大将张忠战殁,官军气夺,望贼//不战,辄北。湖湘大振,恐贼大掠广州而还,势将踰岭。公初至无兵,城以战御,谋保大庾,据险以备。前此裨将蒋偕以屡败,数狂悖惧//诛,辄先事谮毁,再降为太常博士、直史馆,知鄂州。嘉祐元年,自河东转运使入为户部副使,转吏部员外郎。三年,拜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谢日奏曰:“臣昔不能殭裂荒徼,今侍帷幄,岂敢复爱死,不尽愚忠,负厚恩。虽陛下神灵后天地,然久虚朝夕问安之礼,其//何以慰天下无疆之望,愿出圣断,择宗室最亲最贤者,侍膳尝药,塞绝奸僭,则宗庙社稷大幸。”是冬,河以北地大震。明年日食//正月朔,公上疏:“汉成帝时,日食地震。哀平之世,嫡嗣屡绝,此天意所以戒陛下,愿急择亲贤以答天戒。”公之忠亮忧国,自任如//此。五年,除知制诰,改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数月,公病矣,然章疏叠叠,持正不阿,风节益厉。嘉祐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五十//六。娶陶氏,继室曾氏,封安定郡君。一男曰祖仁,生八月矣。女适郊社斋郎苏觌,觌奉公丧,以七月十六日葬河南洛阳杜泽原,祔陶//夫人之墓。祖光扆,供奉官,赠左骁卫将军。父琪,供备库副使,赠左武卫将军。母慕容氏,追封安定郡太君。李氏以公让官,封延安郡//太君。公为吏奉法,小心谨畏,循绳墨,不敢失毫厘。夙夜自检,常若不及。及当官,争辨公家是非利害不屈挠。位执立朝,议论刚正不//回。用兵行阵间,奋决必死,落落大节,虽古勇夫烈士,不能过也。视属部僚吏,温温如朋友,人人得尽其情;然奸贪承风畏缩,改心易//节不敢犯。每到官,周防隐括,约束详密,初若不胜其烦,人忧其劳,谓不能久而不弛,及去之日,终始如一,众然后叹其不可及。在山//下数年,每家问至,即焚之。月奉裁自给,馀尽以分吏士。鄂州之谪,嫌奉过客求誉,凡北来京师者一哺之,虽至亲旧,终不再清约。有//常虽待监司,菜果数豆而已。天资好学不倦,平居每夕辄夜,漏太半乃寐。在户部,案牍盈积,终日不休。至曛晚,方拂书涤砚,然烛临//书史,未尝少懈。居供备丧庐坟所,日饭脱粟一器,无蔬酪之味。畏服礼法,非礼不言;与人交,有生死同休戚之义。好贤乐士,闻一善//言,终身敬其人。刚严自持,虽交亲至厚,不敢开一言干以私。家无宿储充如也,平生寒暑所衣周身而已,椸架未尝有馀制。及死之//日,敛无新衣,贫至无以葬,岂古所谓执德信、道弘笃者欤?公之文章,尤工于诗,集其藁得二十卷藏于家。其卒之三日,上遣中//人持金二百两,赙其家属,端午赐侍臣御书飞白扇,又特使置于灵座,明日制赠右谏议大夫。呜呼,天子思公之恩//亦至矣!其犹未足以慰吾士,君子之悲者,岂非未究极公之志业欤?铭曰://

文武异用,才难其并。有一不学,道有不行。优优杨公,治有馀施。有实有华,左右惟时。王命即戎,//不有其躬。以节殉艰,湖峤卒空。入侍帝帷,忧国竭忠。侃侃嘉言,福我万邦。功不充志,考德则备。//在于我者,沛然无愧。嵩洛之间,封阜累累。孰贤乎公,视铭可知。□王克明阎永镌//

(“//”表示换行)

二、杨畋家族世系及其政治作为

(一)杨畋家族世系。据相关史料及杨畋、杨畋父杨琪墓志铭(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9,中华书局, 2001年,第443页。,杨畋家世源远流长,史上不乏名声显赫者。其高祖杨信为后汉麟州刺史,曾祖杨重勋为宋保静军节度使,伯曾祖杨业、伯祖杨延昭均为北宋名将,祖杨光扆为西头供奉官、赠左骁卫将军,父杨琪为供备库副使、赠左武卫将军。杨畋家族得以数代赓续的重要原因即家族成员的世代为官,这一方面来自家族成员的个人奋斗,另外也源自宋代恩荫制度设计。

杨畋家族可考者六代,自杨畋高祖北汉麟州刺史杨信始,分为两支,一支为杨业、杨延昭至杨文广,即明清以来民间耳熟能详、威震四海的“杨家将”;一支为杨重勋、杨光扆、杨琪至杨畋,再到杨畋之子杨祖仁。

杨畋高祖杨信或名杨弘信,史书有零散记载。《宋史》卷272《杨业传》载:“(杨业)父信,为汉麟州刺史。”《资治通鉴》载:“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中华书局,1956年,第9487页。可知杨信本北汉麟州土豪,自立为麟州刺史,并获得北汉政权的认可与支持。后周建立后,他又依附于周,反映了政权更替时期地方势力叛服摇摆以求自保的特性。

杨畋曾祖杨重勋本名杨重训或杨仲训,因避后周恭帝讳而改重勋(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中华书局,2014年,第41—42页。。杨重勋为杨信次子,杨信死后继为麟州刺史,后“以州降北汉”。后周广顺二年(952)十二月,麟州遭党项人围攻,杨重勋不得已求救于后周夏、府二州,并通过夏州节度使李彝殷请求复归后周(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1,中华书局,1956年,第9487页。,后周太祖郭威下敕宣慰(6)《全唐文》卷12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3581—43584页。。但杨重勋旋即又叛周降汉。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十月,杨重勋又一次归顺后周,授为麟州防御使、检校太傅(7)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17,中华书局,2015年,第3641页。。宋朝建立后,他继续担任宋麟州防御使(从五品),并于太祖建隆二年(961)击退了北汉的入侵(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中华书局,2014年,第41—42页。。乾德五年(968)十二月,北宋置建宁军于麟州,杨重勋遂任建宁军节度留后(正四品)(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中华书局,2014年,第197页。。开宝元年(968)八月,太祖乘北汉主刘钧新亡、人心未定之机发兵攻汉;开宝二年(969)二月,太祖御驾亲征,于三月进抵太原城下;五月,杨重勋与永安军节度留后折御勋诣见太祖,太祖嘉其意,厚赏而遣归(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10,中华书局,2014年,第199—239页。。开宝五年(972)八月,北宋建保静军于宿州;九月,徙杨重勋为保静军节度留后,后升节度使(从二品)(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中华书局,2014年,第289页。。开宝八年(975)七月,杨重勋卒于任上,赠侍中(正二品)(12)徐松:《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之五十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1403页。。在五代战乱年代,杨重勋身为武将,虽叛服无常,但终得宋王朝赏识,为其家族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畋祖父杨光扆以父荫得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后卒于任上。后因其子杨琪恩赠为左骁卫将军。杨光扆娶妻韩氏,因杨琪故恩赠为南阳县太君(1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9,中华书局,2001年,第443页。。

杨畋父杨琪为杨光扆长子,据其墓志知其卒于仁宗皇祐二年(1050)六月,享年71岁,可推知其生于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杨琪幼年丧父,初以父荫补殿侍(无品杂阶),后因其从父杨延昭恩荫三班奉职,历官供备库副使、阶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三品),爵武原伯(开国伯正四品),死后赠左武卫将军。杨琪虽生于将门之家,但墓志载其好儒学,为人才敏、谦谨沉厚,为官勤勉,所任无不称职。杨琪任三班奉职时,曾负责监修大通堰,时发运使李溥突然来检查文簿,杨琪当时虽然年少,但工作一丝不苟,因此深受李溥称赞。杨琪在负责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时,曾举荐二百余人,失察者仅一人。因此而自喜曰:“古人拔士,十或得五;而吾所荐者多矣,其失者一而已。”这充分体现了杨琪知人善任的不俗才能(1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9,中华书局,2001年,第443页。。杨琪娶妻两房,初娶慕容氏,生杨畋;后娶李氏。据杨畋墓志,皇祐三年(1051)十月,杨畋将其父与其母慕容氏合葬于洛阳杜泽原。

(二)杨畋仕宦及政治作为。杨畋字乐道,考其墓志可知其生于真宗景德三年(1006)。杨畋虽出身将门,却选择了科举仕途,著有《新秦集》20卷,由其好友李寿朋整理、王安石作序,惜未得传世(15)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4,中华书局,1959年,第867页。。墓志载其为人刚直清介、廉让谦退,且文武双全,深得名臣杜衍的赏识。进士及第后,历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州录事参军。梅尧臣曾作诗《杨畋赴官并州》相赠,据朱东润先生考证梅诗大概作于景祐元年(1034)(16)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故杨畋应是在该年登科。后迁大理寺丞、知岳州。庆历三年(1043),荆湖南路桂阳监瑶民在黄捉鬼等人领导下叛乱,劫掠州县,杀害官员,朝廷遂擢拔杨畋为殿中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督讨瑶民起义,自此开始了他长期的平瑶及因之而沉浮的仕宦历程。杨畋到湖南后即招募乡勇,入峒征讨。然而因承平日久、南方久不知兵,士卒胆怯,杨畋征伐败于孤浆峒。庆历四年(1044)冬,瑶民首领邓文志、黄士元等并瑶民两千余人归降,瑶民起义初步平定,杨畋因此功于庆历五年(1045)二月升太常博士,赐五品服。然同月瑶民起义余党唐和等再次起事入寇。庆历五年十二月,起义军与礼宾副使胡元等战于蓝山县华阴峒,胡元等战死,因此败绩杨畋降知太平州。庆历七年(1047),经时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崔峄推荐,宋廷任杨畋为东染院使(诸司正使)、荆湖南路钤辖。是年五月,唐和等请降,自言“愿贷粮米,居堡峒中”,并请求宋廷任命其为峒主,宋廷许之。然而杨畋根据与瑶民屡次战事经验,认为这不过是瑶民的权宜之计,不久必当复叛,但宋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庆历八年瑶民果然又出峒反叛劫掠,杨畋遂率军击讨,历经夏秋两季与瑶民大小十五战,最终平定了瑶民起义(1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2—161,中华书局,2014年,第3696—3900页。。杨畋也在此战中身染瘴疠而命悬一线。杨畋平瑶英勇善战、奋不顾身的行为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墓志载“天下之人,识与不识,莫不咨嗟,咏歌称道其贤,想见其形容”可为证。

皇祐元年(1049),杨畋因平瑶之功移任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随州。之后,杨畋受宰辅推荐而被召回朝廷(18)脱脱等:《宋史》卷211,中华书局,2013年,第1049-1051页。由《宰辅表二》可知皇祐元年宰辅为陈执中、文彦博;皇祐二年宰辅为文彦博、宋庠。,任三司户部判官、赐三品服。皇祐二年(1050)五月,杨畋奉使河东,一个月后其父杨琪不幸亡故,杨畋遂丁父忧而辞官。皇祐四年(1052),北宋南部边乱又起,侬智高举兵反宋,大破邕州(今南宁市)。在此情形下,宋廷遂将杨畋夺情起复,任命其为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经制盗贼,命他参与平定侬智高之乱。待杨畋赶至韶州时,“贼已屠十余郡”,大将张忠战死。之后侬智高自广州回师沙头、临济江,杨畋遂“令苏缄弃英州,蒋偕焚粮储,及召开赟、岑宗闵、王从政退保韶州”。但蒋偕飞扬跋扈,自视官品高于杨畋而不甘受其节制,引兵至贺州,却遭侬智高军夜袭,蒋偕战死。杨畋因此败绩受朝廷责备,随后被罢去知谏院之职,一降知鄂州,再降阶为屯田员外郎。皇祐五年(1053),又降为太常博士、知光化军,当年末又徙知邠州(19)脱脱等:《宋史》卷300,中华书局,2013年,第8072—8074页。。这是杨畋仕途的又一大挫折。

其后杨畋仕途平稳上行。嘉祐元年(1056),杨畋升任户部副使,并迁为吏部员外郎。嘉祐三年(1058)又擢升为天章阁待制(从四品)兼侍读。嘉祐五年(1060)再拜杨畋为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复知谏院,此时其历官品阶达到顶峰。知谏院期间,他与司马光为同僚,二人曾多次上谏规劝皇帝尽职尽责。其间杨畋虽长期抱恙,“然章疏叠叠,持正不阿,风节益厉”,可见其为官勤勉、治事严谨。据苏辙撰《杨乐道龙图哀辞并叙》可知,嘉祐五年(1060)苏辙始“以选人至流内铨”,而此时杨畋“以天章阁待制调铨之官吏”,二人因此相识并结为佳友(20)苏辙:《栾城集》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4页。。嘉祐六年(1061)京师大水,杨畋上言仁宗:“陛下临御以来,容受直谏,非听之不聪也。以孝事亲,非简于宗庙也。然而灾异数见,臣愚殆以为万机之听,必有失于审者;七庙之享,必有失于顺者,惟陛下积思而矫正之。”请求罢温成皇后庙。同年,杨畋还同何郯、王安石被委任为制科考试的详定官(21)刘昌诗:《芦浦笔记》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嘉祐七年(1062),杨畋不幸去世,享年56岁。杨畋死后,仁宗赐给其家黄金三百两,端午节时又特赐御书飞白扇,令特使置于杨畋灵位前,并按惯例追赠右谏议大夫,可谓哀荣备至。

杨畋墓志文载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为官数十载体恤民情、克己奉公,“月奉裁自给,余尽以分吏士”,“家无宿储充如也,平生寒暑所衣周身而已,椸架未尝有余制”,以至“及死之日,敛无新衣,贫至无以葬”。其为官正直、严于律己,所任之处百姓皆予以称赞,“虽古勇夫烈士,不能过也”。

二、杨畋姻亲及政治交游状况

宋代姻亲讲究门当户对,北宋官宦世家的姻亲和政治交游与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故而武将世家常与当朝文武官员联姻,借此扩大家族势力。杨畋及其夫人陶氏、恭氏墓志的发现,提供了杨畋的政治交游与婚配等重要信息,反映了北宋中期中级文臣的政治地位及社会生活状况。

(一)杨畋的婚姻状况。根据杨畋墓志,杨畋共娶妻两房,发妻陶氏,继室曾氏。杨畋自撰《亡妻陶氏墓铭》传世,按墓志,陶氏生于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后杨畋登科,授并州录事参军,陶氏随杨畋前往并州赴任,不幸卒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丙子),无子。杨畋在墓铭中称赞其“教严礼备……性之纯静……行之婉淑”。后杨畋又续弦曾氏,曾氏生平已不可知,唯杨畋墓志记载曾氏被封为安定郡太君。除杨畋墓志中记载的两位夫人外,杨畋应该还娶了另一位夫人恭氏。洛阳出土有《恭氏墓志》,墓志中记载,恭氏“二十二岁来杨氏,事龙图公甚谨”,这显然绝非描述妻子应用的字眼,又结合恭氏之名未出现在杨畋墓志中的情况,可知恭氏应该只是杨畋之妾。根据其墓志,恭氏生于仁宗宝元元年(1038),22岁时(嘉祐五年,1060)“来杨氏”,并于下一年为杨畋生下独子杨祖仁,杨祖仁出生八月,杨畋便不幸离世。杨畋去世后,恭氏悉心教导其子杨祖仁,最终杨祖仁也“累升为大夫”,恭氏因此被封为长寿县太君。恭氏卒于政和三年(1113),享年75岁。墓志中赞其“好读佛书,诣理趣,存心养性,喜怒不形”,由此观之,恭氏应当出身于官宦之家。

(二)杨畋的政治交游状况。杨畋墓志展现了杨畋的交游情况,从墓志的撰书人系衔来看,这些撰书人均属于中上级品秩的文官,由此可管窥北宋中后期文臣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

杨畋墓志撰者王陶(1020—1080),字乐道,京兆万年人,《宋史》有传,《名臣碑传琬琰集》载有其墓志。杨畋墓志文载其为“朝奉郎、行右正言、同判司农寺、骑都尉”。而据王陶墓志及其传可知,王陶于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曾任岳州军事判官。杨畋与王陶的交游应始于杨畋知岳州之时,王陶当时应辅助杨畋管理岳州的行政事务,处理簿书、文牍等相关事宜。王陶最终官至御史中丞。杨畋墓志书丹者宋敏求(1019—1079),字次道,赵州平棘(河北赵县)人,乃宋绶之子,北宋知名的史地学家、藏书家,《宋史》有传。《名臣碑传琬琰集》载有其墓志。杨畋墓志文记载其为“三司度支判官、朝奉郎、尚书刑部员外郎、充集贤校理、上骑都尉,赐绯鱼袋”(22)又称“赐绯银鱼袋”“赐绯”“赐五品服”,未及赐绯章服,特许改换绯服、佩银鱼袋,官衔中需带有“赐绯银鱼袋”。。宋敏求与杨畋的交游或始于杨畋移知太平州时。通过宋敏求墓志及其传可知其也曾因宋庠推荐而任集贤校理、通判西京留守司,知太平州,二人可能因同时同地为官而产生交往。从墓志及本传可知宋敏求官至龙图阁直学士、集贤院学士。杨畋墓志篆盖者为李寿朋(?—1071),字延老,徐州丰县人,李若谷之孙,《宋史》有传。杨畋墓志文记载其为“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判尚书考功、上骑都尉,赐绯鱼袋”。据其传可知,李寿朋于庆历初年赐进士出身,终官于集贤殿修撰。据王安石为杨畋《新秦集》所作序知杨、李二人乃姻亲(23)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84,中华书局,1959年,第867页。。而关于杨、李二人的交游往来,在《宋史·李寿朋传》中明确记载“尽推职田之入归前守杨畋;畋死,又经理其家”(24)脱脱等:《宋史》卷219,中华书局,2013年,第7921页。。足见二人关系密切。

检索相关史料发现,同朝为官的多位大臣也与杨畋有往来,除墓志中涉及的杜衍、文彦博等人外,还有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辙、余靖、蔡襄等众多名臣朝士。前已述及,在杨畋初任并州录事参军时,梅尧臣赋诗《杨畋赴官并州》为其饯行;在杨畋即将赴广南招安侬智高时,好友梅尧臣再次赋《赤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为其壮行。杨畋与欧阳修来往也不少,欧阳修曾应邀为杨畋之父杨琪作墓志铭。欧阳修还曾在《书遁甲立成旁通历后》一文中自述于熙宁元年(1068)见到当年杨畋所赠之书及“三十年前自书小字”,此时杨畋已去世,欧阳修睹物思人,“为之惘然”,可见二人关系应当是不错的(2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6,中华书局, 2001年,第256页。。熙宁元年的三十年前是宝元元年(1038),此时欧、杨二人便已相识。按欧阳、梅、杨等人的生平推知,他们相识的时间应当是在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期间,此时杨畋尚未考取功名,故应还留在洛阳,而欧阳修时任西京留守推官,梅尧臣时任河南主簿,三人既都在洛阳,又年龄相近,步入仕途也几乎同时,他们相互交好、互赠章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6)脱脱等:《宋史》卷300、卷319、卷443,中华书局,2013年,第8072—8074页、第8349—8353页、第10191页。。

杨畋为官有道、为人谦和,他的许多同僚朋友都曾在他仕途坎坷时给予援助。如杨畋兵败于侬智高被贬后,刘敞曾上表为他鸣不平,表示杨畋官品低微,对于手下诸位宿将“招之不来,麾之不往,且安得有功”(2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4,中华书局,2014年,第4198页。;杨畋在广南讨伐侬智高时的上司余靖也曾上表,愿归还朝廷为奖励其平侬智高之功而授予的集贤院学士之职及子孙恩荫,以换取杨畋等人官复原职(28)余靖撰,黄志辉校笺:《武溪集校笺》卷15,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76页。。杨畋既受到同僚好友的援助,他本人也十分注重提携人才、奖掖后进。苏辙在《杨乐道龙图哀辞》中记述,嘉祐五年(1060),朝廷委派杨畋负责调铨选人(即幕职州县官阶),即推荐苏辙应“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属制科)的考试;第二年,杨畋又任制科考试的考官,可谓对苏辙有提携之恩(29)苏辙:《栾城集》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4页。。杨畋所任之官,皆能做到“周防隐括,约束详密”,因而得到许多同僚的赞赏,如杨畋知谏院时的同僚司马光就曾在其诗《又和并寄杨乐道》《秋夕不寐呈谏长乐道龙图》中表达了对杨畋直言进谏的尊重。

此外,杨畋才兼文武,他的好友、著名书法家蔡襄曾撰诗《和杨龙图芦雁屏》《和杨龙图獐猿屏》等,称赞杨畋画工精妙。苏辙称赞其“平居读书勤苦过于少年。好为诗,喜大书,皆可爱”(30)苏辙:《栾城集》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4页。。欧阳修在杨畋父杨琪墓志铭中也称赞他“贤而有文武才”。可见杨畋的才华是广受认可的。

杨畋家族世代为官,世称英烈,在维护赵宋王朝统治及宋代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其家族成员多元的政治交游和深厚的政治资源加持,就成为其家族赓续的重要保障。

三、杨畋墓志所见宋代崇文抑武的政治生态

杨氏家族发迹于五代乱世之中,杨畋高祖杨信本为麟州土豪,割据为刺史,其曾祖杨重勋继之,其家族多次游走于后周、北汉之间。杨氏家族在五代的经历,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统治秩序崩溃、地方割据攻伐、政权迭代频繁的反映。

宋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五代乱世的教训,认为“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31)范俊:《香溪集》卷9,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2页。。因此,宋太祖以收兵权为核心,辅之以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全面重建崩溃的统治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杨重勋于开宝五年(972)调任保静军(今安徽宿州)节度留后,这应是太祖收兵权并遏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制度设计。

太宗二次北伐失败后,宋朝统治集团放弃了以武力开疆拓土的政策,转而实行“守内虚外”措施,以实现内部稳定和“文治”施政的最高目标,由此初步形成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太宗曾言:“朕每读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未尝不三复以为规戒。王者虽以武功克敌,终须以文德致治。朕每日退朝不废观书,意欲酌先王成败而行之,以尽损益也。”(32)余靖:《武溪集校笺》卷3,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0页。重文轻武之意昭然可见。澶渊之盟后,宋、辽实现了久违的和平,此时宋朝边境安宁,统治者以为“四方无事”,从而进一步追求内部稳定和文治之功,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自此正式确立。北宋中后期,这一理念进一步发展,乃至名相富弼竟有“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之语(33)陈峰:《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及其转变:以宋朝“崇文抑武”治国理念为中心》,《文史哲》,2013年第3期。。

在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下,武将仕途的上升空间远逊于文官。《燕翼诒谋录》载:“祖宗多为武臣等级,责其边功,非有奇功殊勋,无因超越。故文臣正郎、员郎各止于三转,而武臣正使、副使必各九转。”(34)王栐:《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甚至在行军作战方面也要受到文官节制。如哲宗时刘挚曾指出:“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麾。”(3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1,中华书局,2014年,第8639-8640页。此外,武将在社会地位上也饱受歧视。据王铚记载,狄青旧部焦用犯罪,韩琦欲诛之,狄青向韩琦求情道:“焦用有军功,好儿。”而韩琦则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为好儿。”(36)王铚:《默记》卷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16页。又据神宗时僧人文莹记载,北宋名臣陈尧咨乃真宗咸平三年(1000)状元,且于射术方面深有造诣。真宗欲在诸臣中选“善弓矢,美仪彩”者,以陪同契丹使者射箭,相中陈尧咨,欲改换其为武职,并许以节度使的官阶。陈尧咨不敢自作主张,归告其母,其母大怒,“命杖挞之”,并说:“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乎?”此事遂不了了之(37)文莹:《湘山野录》续录,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上述两个例子虽出自野史,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可以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歧视武人风气之浓。

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在杨琪、杨畋父子的生平事迹中也有所反映。杨琪虽为武官,但“独好儒学,读书史”,他任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时,曾表示:“吾本武人,岂足以知士大夫哉!然其职得以荐士,亦吾志也。”(38)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9,中华书局, 2001年,第443页。可见杨琪颇具文人儒者志趣。杨畋生于武将世家却“独力学业儒”,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其父好儒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此外,据墓志记载,杨畋曾于庆历七年(1047)由太常博士换职东染院使。有宋凡三百年,有换职经历者208人,杨畋即为其中之一。杨畋的这次换职,可能是朝廷鉴于他出身将门,且在平定瑶民起义过程又屡立战功而展现出很强的军事能力之故。宋代以文换武阶的还有很多,如名将种世衡及其子种古、种诊、种谔,其孙种师道、种师中等均是由文官换为武官,而种氏一族也不辱使命立下了赫赫战功(39)脱脱等:《宋史》卷335,中华书局,2013年,第8595—8605页。。但由于上文所述,武官在仕途升迁、政治地位乃至具体军事事务上都受到文官压制,故大多数曾换武官者后多有请求换回文官之举,如种氏家族者实属少数。杨畋也于皇祐元年上表称“在岭表捉杀蛮贼,因得瘴雾之疾”,故“愿还文资,知近北一小郡”(4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6,中华书局,2014年,第3991页。。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四、墓志所见宋代的羁縻政策

杨畋墓志主要记载了他参与平定桂阳瑶民起义的经过。杨畋自庆历三年(1043)十月任提点荆湖南路刑狱,专司攻讨起义军;此后历经五年,直到庆历八年(1048)十一月,方才率兵将其彻底平定。杨畋不但参与了平定叛乱的全过程,而且在平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平定桂阳瑶民起义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廷羁縻政策的历史事实。

《资治通鉴》言:“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与鸟兽无别。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4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47,中华书局,1956年,第1520页。羁縻政策本质上即朝廷结合少数民族特点对其实行的以夷治夷、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宋代荆湖南、北路所在地素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方山高林密、河汊纵横,更兼气候湿热,致使瘴气遍地、瘟疫常发,中央政权难以有效控制。鉴于此,宋廷在荆湖路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羁縻州县,并根据地方大小设“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42)转引自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据《元丰九域志》记载,荆湖路羁縻州县数量可观,仅羁縻州就有三十八个之多(43)王存:《元丰九域志》卷10,中华书局,1984年,第485—487页。。然据《宋史》“南江诸蛮虽有十六州之地,惟富、峡、叙仅有千户,余不满百”(44)脱脱等:《宋史》卷493,中华书局,2013年,第10935页。,可见南方羁縻州县甚小,远不能与京畿地区上万户者相提并论,相对容易管辖。

宋代前期,统治者面对荆湖南、北路复杂的民族形势,多秉持“荒服不征”的原则,采取以“禽兽畜之,务在羁縻,不深治也”(45)脱脱等:《宋史》卷495,中华书局,2013年,第10956页。的政策。在具体举措上,提倡“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以官职,令其自主管理其领民。为了加强与民族地区的联系,宋廷还要求少数民族首领定期入贡,也会赐给这些入贡的“蛮酋”以丰厚的回礼,以让利的形式维护宋王朝与民族地区间的羁縻体系。

因贵州、广西等地区自古以来盐、茶等物资匮乏,宋廷就以茶、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赐予归顺或有军功的少数民族首领,以利诱之,使少数民族心甘情愿地遵循宋廷制定的羁縻政策。如皇祐三年(1051),邵州溪峒中胜州舒光银因杀贼有功而“赐盐一千斤、绢一百匹为酬奖”;天圣六年(1028),仁宗赐知溪峒忠顺州彭儒赞盐三百斤,因其捉杀贼人罗万强有功等(46)徐松:《宋会要辑稿》藩夷五之八十三,中华书局,1957年,第7807页。。由于南方少数民族对茶、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大量需求及当地资源匮乏,再加上宋廷推行的茶盐专卖制度(47)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致使民族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走私、盗贩现象,政府也常派官吏进行盘查、搜捕私盐交易,因此双方冲突不断,以致引发少数民族起义。如杨畋墓志所述的桂阳瑶民起义,起因便是“吉州巫黄捉鬼与其兄弟数人,皆习蛮法,往来常宁,出入溪洞,诱蛮众数百,盗贩盐,杀官军,逃匿峒中”。官府“既招出而杀之,又徙山下民他处”,遂引发了桂阳监蓝山县五千余名瑶人起义,掠夺州县,杀戮官员(4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中华书局,2014年,第3430页。。

面对少数民族起义,宋廷常常采取剿、抚并用之法。清剿是平定起义的必要手段,但清剿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彻底剿灭起义,而是要示之以威势,以便招抚。因此,宋廷虽出动官兵弹压,但仍以招抚为上策,面对桂阳监瑶民起义也是如此。庆历四年(1044)三月,欧阳修建议“自古蛮蜑为害者,不闻尽杀,须是招降”,余靖也建议“专委良将,惠怀吾民”(4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7,中华书局,2014年,第3562页。。宋廷于是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招抚措施,如授予起义首领以官职、赦免胁从之民罪行、给予愿意归顺瑶民以赏赐等多种方法,效果立竿见影。同年六月,朝廷诏刘沆“招谕桂阳监蛮贼,有来首身者,并与等第推恩”(5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中华书局,2014年,第3645页。,到十月,起义首领邓文志、黄文晟、黄士元等出降,宋廷授其为三班奉职;刘沆也发榜招降桂阳监瑶民两千余人,“使散居所部”(5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2,中华书局,2014年,第3710页。。对于那些不肯归降者,宋廷采取“以夷击夷”的策略,组织归降的少数民族攻打不服王化、不愿归降的峒民。如庆历六年(1046)二月,刘沆奏请从邕、宜、融三州选熟悉瑶峒山川地形和瑶民战术战法者三千人,令其征讨起义军,邕、宜、融三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三千人应该也是瑶民(5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8,中华书局,2014年,第3840页。。十月,朝廷以黄士元“颇谙溪峒事”,于是“优给金帛”,使之追捕起义军(5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9,中华书局,2014年,第3848页。。庆历七年,瑶人首领唐和尚等请降,希望宋廷授其为峒主,并赐予粮米等,宋廷从之。杨畋对此颇有不同意见,提出“欲招贼出峒而赋以田”的新的管理措施(5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0,中华书局,2014年,第3875页。,这可以视为是变羁縻为编户齐民的一种尝试。不过宋廷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可见仁宗时期宋廷对荆湖路各少数民族仍仅满足于羁縻而已。

结语

通过对杨畋墓志的考辨可知,杨氏家族自杨信后分为两支,杨业、杨延昭至杨文广一支南征北战、军功卓著,即明清以来民间耳熟能详、威震四海的“杨家将”;杨重勋、杨光扆到杨琪、杨畋这一支所立军功者寥寥,多以荫补得官。作为将门后人,杨畋并未通过武功晋身仕途,而是业儒求学,以文臣身份入仕,这可视为宋代崇文抑武政策下杨畋的明智之举。因文献记载的缺乏及考古发现的不完全,杨畋后人情况不明,家族的延续情况也难以猜测。

从杨畋的仕宦经历看,杨畋虽为将门之后,却选择文臣入仕,但其武将世家的出身依然对他的仕途多有影响,朝廷曾多次派他带兵平定瑶民起义、镇压侬智高起义等即是明证。墓志所载杨畋的仕宦经历、交游婚配等情况反映出北宋中后期武人家族转型、文官生存状况和宋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等问题,既补充了史籍缺佚,同时也对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官群体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杨畋虽与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是近亲,但其家族成员却不曾出现在任何杨家将故事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价值观念下民间传奇对历史的改造。

猜你喜欢

瑶民墓志中华书局
明清时期桂北瑶民起义与朝廷治边策略的调整*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瑶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建筑史话
赋与唐代墓志
《老山界》中“山脚访瑶家”信息挖掘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