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3-03-09黄百庆郑明炬陆福达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双碳场馆

黄百庆 郑明炬 陆福达

(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4)

1、“双碳”目标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研判

1.1、“双碳”目标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2020 年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战略背景下,为体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新时代语境下体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绿色体育作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意在把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绿色产业、健康产业、朝阳产业、幸福产业的体育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举足轻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仅一味关注增长速度和规模,而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的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业态,“双碳”目标下大型体育场馆如何从建设到办赛,再到运维等全周期减少碳排放和生态消耗可持续发展是体育业界与学界亟待探讨的议题。

1.2、“双碳”目标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的共侪

自《奥林匹克2020 议程》建议“从奥运会的各个方面体现可持续性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后,奥运会成为气候友好型活动,《奥林匹克2020+5 议程》中再次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强调,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体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云南作为是中国生态外交的关键地带,在服务和支持长江珠江下游中国黄金经济带的发展,维护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的生态健康发挥重要作用,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极高,云南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体育产业是云南省落实“双碳”目标的主力军,在气候治理和减碳降排规划中体育具有重要的地位,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领域,其可持续发展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应有之义。

2、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

2.1、适应健全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要求

当前,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政策,把“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州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打造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群、构建“一带一路·七彩云南”品牌赛事,体育产业规模在云南高速增长,大型体育场馆作为重大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群众健身的重要载体,在“体育+”产业融合背景下,对“双碳”目标下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在政策层面积极适应了顶层设计的要求。

2.2、实现赛事遗产惠及全体人民

将“办赛与服务人民相结合”贯穿于赛前、赛中与赛后,是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念。为了满足大型体育赛事的需求,云南省新建和改造多个大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在赛事结束后不仅面向广大公众开放,还通过提供高水平的体育设施,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同时,这些大型体育场馆充分利用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项目,成功创建了民族特色体验和文化产业区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高品质的平台,也确保了赛事遗产能够长期惠及全体人民。

2.3、为竞技水平提升提供场地保障

云南体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步伐,持续推动梯级化海拔资源、全类型户外运动资源、融合化赛事资源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高原特色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平均海拔2000m左右、最高海拔6740m,依托资源禀赋,云南体育长期以来主打“高原牌”,在训练基地群建设、品牌赛事打造、竞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云南省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他竞技项目发展提供项目全覆盖的高水平训练基地,对检验运动员训练效果、积累大赛经验具有重要价值。

2.4、打造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样板

2023 年6 月云南省体育局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云南省体育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重点落实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对打造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近几年云南省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场馆被云南体育文化旅游带紧密串联,云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成了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全省各族同胞以体育文化为纽带,在此交流、互动和学习,传承与推广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进着深厚的民族情谊,见证着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有助于加快打造低碳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2.5、构建展现云南形象重要窗口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织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省份,大型体育赛事是各民族健儿相聚、驰骋赛场,共享民族团结进步的体育盛会,体现了各民族血脉相连、经济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缩影,各民族运动健儿通过体育竞技的“较量”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云南省长期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民族体育资源大省,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是促进各民族同胞广泛开展交流互鉴,增进认识、增长情谊,共同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其赛后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对展现云南省形象,对促进云南省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3、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困境所在

3.1、赛事遗产与白象效应之辩

“白象”是指一种其主人无法处理掉却又消耗惊人且与它的实用性不成比例的资产,在现代语境中定义为宏伟却昂贵、成为经济负担的客体或资产,而大型体育场馆是其中的一类。大型体育场馆通常体量巨大,不便于再利用,因此常常被称为“白象”。以北京“鸟巢”为例,其水电气热、维护,加上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年支出高达1.9 亿元,而“鸟巢”通过旅游与商业演出实现的年营收仅仅与之持平,可见维持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各级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使“白象”有可能变为地区重要的惠民设施以及促进经济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避免场馆赛后闲置成为“白象”是投资与运营方亟需解决的难点。

3.2、体育场馆节能减碳转型难度高

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赛前、赛时以及赛后,不仅要关注体育产业链配套,还要关注当地是否有碳排放指标。由于具体的碳汇认定与计算具备一套严格的测算体系、报批程序,并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才能进行市场交易。当前云南省缺乏碳排放的有效核算与评估经验,尚未形成衡量赛事活动对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体系,对于各种体育赛事活动所产生碳排放因子无法准确评估,一些民族体育竞赛与表演项目其竞赛赛前、赛中与赛后的碳排放由于周期长、边界广造成核算核算困难;同时,赛事主办方、承办单位以及群众对“碳中和”理念也缺乏足够认知,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核算评估的难度;同时,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绿色节能改造必然涉及到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使用,均需大量资金支持,导致大型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节能减排手段受限。

4、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实践

4.1、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

云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承载之地,按照满足赛事需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玉溪市统筹近24 亿元资金推进云南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在推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玉溪市紧扣城市进展与环境守护的双重需求,秉持“绿色为本”的场馆建造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绿色场馆的建设。例如,利用新风循环系统使室内外空气自然交流,利用先进的保温材料进行外墙和屋面的建设保证场馆冬暖夏凉等。在省运会结束后,新建的11 个比赛场馆和1 个足球训练基地得以启用,并逐渐向公众开放,不仅满足了专业赛事的需要,也成为市民健身和娱乐的场所。为解决体育场馆赛后如何持续高效利用的问题,市政协视察组提出了“七个打造”战略,包括打造赛道、赛事、健身、文化、产学研合作、健康生活和文体产业等多个方面。在运营模式上,玉溪高原体育中心采用了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化运作方式,由地方国有企业和专业体育公司共同组建运营实体,有效地整合了全市的体育资源,保证了场馆的多渠道收入,也确保了场馆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服务,形成更加成熟的赛事、训练和文娱活动机制。

4.2、丽江市体育发展中心

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作为云南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承载着运动健儿的体育竞技梦想,更是承载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使命的平台。作为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运动会举办的主要场馆,丽江市体育发展中心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17-2020 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为保证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运动会的顺利进行,在场地改造过程中充分结合丽江实际,发挥丽江特色,不断完善了各项目场地建设方案。体育发展中心体育馆按照“节能、低碳、环保”的理念进行了场馆灯光改造升级,实现即时开关,照明已经达到国家体育场馆照明四级标准,具备了国际赛事的承办条件,给运动员最佳的比赛体验。在实现赛后可持续利用,加大场馆开放力度方面丽江体育发展中心也做出努力,一是延长时间促开放,体育中心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提升,场馆开放时间延长,每周低免开放83.5h,年均累计开放天数362 天,免费低收费开放接待群众16.84 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家田径队等专业队运动员1.37 万人次;二是承办赛事促开放;三是扩大惠民促开放;四是主动服务促开放,丰富场馆运营内容。

5、云南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寻

5.1、优化多元主体治理结构,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区应致力于改善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和管理机制。对于政府出资新建的体育场馆,推荐采用第三方企业进行运营管理,而非单一地建立公有事业单位负责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放管服”政策的深入实施,云南省的大型体育场馆需要进一步完善运营和管理模式,以充分挖掘其潜在发展空间。通过社会资本的介入,为场馆管理方式、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带来多元化的创新动力,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减缓运营和财务压力,优化场馆资源配置。同时,由场馆运营可能导致的碳排放问题,体育管理部门应依据国内的碳中和政策,发布具体的操作指南以规范第三方运营行为。

5.2、依托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促进场馆共生发展

借助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战略,推动体育场馆的共生与持续发展是云南省体育事业高质量成长的关键途径。依托地理优势,构建高原训练基地群,推动以昆明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经济圈和相关的体育旅游带发展;通过信息化、标准化的建设,优化管理体系,以提升群众体验和场馆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场馆运营水平;在现有的场地和设施基础上,构建云南特色体育产业链,并与云贵川渝乃至全国体育市场对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将场馆作为全民健身的新高地,丰富供给,优化布局,实现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通过市委、市政府与省委、省政府的多层次沟通,加快体育职业学校和高校资源的整合,促成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利用优势场馆和项目,开发体育特色小镇和产业示范园区,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以“体育+”为引导,大力发展全体育产业链,并推动重点和精品项目的发展,以确保场馆得以高效利用,还使其能够充分吸纳包括体育、文化和金融在内的多元资源,推动了云南省体育场馆的高质量发展,还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和相互促进。

5.3、推进绿色化改造,实现场馆节能降本改造

2022 年,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倡导公共体育设施进行节能和降本改革。相对于新建体育场馆来说,对已有场馆进行环保性改造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不仅能减少由于建筑材料制造和土地使用改变而引发的碳排放,还能有效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替换原有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设备和设施,实现场馆在赛事结束后的绿色生态利用。位于云贵高原的云南省因其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双碳”目标的指导下,近几年来始终聚焦于绿色能源开发和能源安全网络的建设,大力推进风能、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场馆绿色低碳化的关键,由于大型体育场馆在运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因此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与运营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探索和应用绿色电力,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把这些可再生能源整合到场馆的能源体系中,提高其在场馆能源结构里的比重,以此有效减少碳排放。在改造过程中,应优先使用环境友好的建材和技术,例如,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原有场馆的废旧建材。

5.4、加速数字技术赋能,实现场馆智慧化转型

“双碳”战略和数字经济皆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数字技术在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低碳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途径。随着双碳行动的深入推进,低碳化和数智化“新两化融合”必将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级信息技术在场馆建设的逐渐被应用,通过智慧工地,能对建筑现场的扬尘、噪音和建筑废物等环境问题进行更为精确的监测、控制和优化。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场馆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能在场馆后续运营中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管理。信息技术的进步还将促进建筑机器人和自动化施工设备的集成应用,推动智能建筑和智能施工现场的进一步发展,为体育场馆赛后的低碳建设和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5.5、健全碳交易方式,实现场馆高效低碳发展

云南拥有除海洋之外所有的碳汇类型,是全国碳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碳汇资源潜力巨大是云南实施‘双碳’战略的底气和本钱。在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实现零碳排放通常依赖于通过主办这些大型赛事来达成碳中和,随着低碳办赛观念的普及,赛事主办方有多种途径来实现碳中和,其中包括通过新建林业项目和植树造林工程来生成碳汇;其次,通过设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商业化,并在市场内进行交易。碳普惠作为一种创新的自愿减排机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碳金融,量化和记录企业及公众的减排行为,并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其价值。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模式不仅能激发社会示范效应,也能培育大众的环保责任感和荣誉感,作为地标性建筑和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体育场馆能借助公众的低碳行为达到碳中和,这不仅推动了场馆自身的绿色建设,也有助于引导公众向更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逐渐向服务大众日常锻炼转型,大型体育场馆将更多地通过碳普惠等多样化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双碳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场馆风采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