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3-03-09刘昌昊
刘昌昊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其中提到:“要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和“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乡村将成为现代化建设新的重点区域。2022 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也提出:“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飞速发展,其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也从单纯的物质享受向健康生活和价值认同上逐步发展。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已经从物质转向多样化和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着“政绩导向”、“碎片化供给”、“软服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地区原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并促进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解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这是优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和满足农村居民体育需求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实问题
1.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失衡
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我国城镇体育场地有96.27 万个,占地13.37 亿m2。而农村体育场地仅有67.97 万个,占地6.12 亿m2。由此可见农村体育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平均面积较小。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场地设施上。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到:当前全国农村体育指导员仅有126065 人,高达90%的农村没有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
不仅仅是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在地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截至2019 年底,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08m2;江苏省人均2.50m2,安徽省人均2.00m2、四川省人均1.16m2。东部地区人均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是中部地区的2.55-3.34 倍,是西部地区的1.68-3.43 倍。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不论是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还是财政投入的力度,均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
1.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失衡
除了在城乡和地域上的供给失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在供给的具体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衡。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获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诸如: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育组织等“软服务”的层面上,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仍然处于弱势甚至是真空的状态。这也导致了农村居民对于体育“软服务”的迫切需要和供给的不足仍然长期共存着。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因此,如何平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硬”和“软”服务之间的供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尽管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设施依然简陋,甚至没有专门的体育设施。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受到了限制,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公共服务;其次,在体育活动的组织上,农村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定期的体育活动组织,如运动会、健步走等,这使得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许多农村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可能会造成运动伤害,甚至会降低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1.3、农村体育运动发展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受限于本身所能享受的体育服务的限制,加之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比较严重,造成了我国农村居民参与的体育活动仍以简单、免费的项目为主。最近,作者进行了一项关于江苏省农村体育的调研,受访的772 人参与度最高的三项活动分别为:散步、慢跑、广场舞;占比率分别为:57.4%、34.0%、18.5%。这些数据表明,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度普遍较低,缺乏多元化的运动形式和深度。
同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居民打发空闲时间的第一选择并不是体育运动。在空闲时间的安排上,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村居民占比不高,在第一位和第二位中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村居民占比分别为7.5%和11.0%,在第三位中占比最高,有20.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闲暇时间中将“参与体育运动”排在第三位。在第一、二、三位中,响应最多的选项均是“聊天”和“看电视”,这进一步印证了农村居民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不高。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体育服务水平,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等。
1.4、农村体育人才匮乏
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农村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深入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力量仍然有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根据调研结果,仅有20%的农村居民表示接受过体育指导,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依靠体育爱好者之间的相互指导。这揭示了农村体育人才匮乏的现状,以及农村体育发展与居民需求的失衡。
在当前的农村体育发展中,松散的农村草根体育组织作为主要力量,它们的目的性、组织性和针对性都有所不足。这种不足限制了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也影响了农村群众参与健身的效果。农村体育人才的匮乏,使得这些草根体育组织在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时显得力不从心。
农村体育人才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了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许多农村居民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和组织,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种状况使得农村体育发展陷入困境,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
此外,农村体育人才的匮乏还影响了农村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人才,许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这使得农村居民的体育生活枯燥乏味,无法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
1.5、农村体育政策模糊,考核机制原始
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一定程度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政策文件和加强监管。
在政策文件方面,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目标。2018 年1 月,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条款多嵌套于综合性政策之内,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责任主体。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工作主体不明确,缺乏因地制宜的动力和创新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
此外,上级对地方体育局的农村体育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问题。考核体系过度僵化,主要关注于地方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面积,相关活动的次数和规模,以及体育组织的种类和数量等关键量化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工作主体不明确,缺乏对实际工作效果的关注,也难以激发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创新积极性。
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优化路径分析
2.1、提升供给质量,带动农村体育需求优化升级
目前来看,农村体育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付费需求,多元供给体系短时间内难以建立,政府仍然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要主导农村体育的发展。为了促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体育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供给策略。
对于部分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农村,应当逐步提升“非物质性”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的供给,如:增加体育活动的举办,提供更为全面的体育社会指导等。这些服务项目的提供可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更高层次体育服务的需求,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
而对于更大范围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仍然需要以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工作推进的重点。要想农村体育获得长足的、有效的发展,必须着力于培养农村居民的体育习惯,而适宜方便的场地设施则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在原有的每村一个篮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台的基础上应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步实现社区“15min 健身圈”全覆盖,进一步降低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成本。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满意度。
通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带动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的增加并进一步优化升级,为农村体育市场的培育打下基础。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农村体育市场的发展。例如,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体育市场,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和产品。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经营等方式与市场合作,共同推动农村体育市场的发展。
在推动农村体育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其次,要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最后,要注重公平和公正,确保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的体育公共服务,避免出现不公平现象。
2.2、加强体育人才供给,立足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实现目标和任务的关键。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非物质性”供给方面,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到农村参与服务供给,以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充分发展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村民体育骨干的力量。聘请农村体育教师担任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给予一定的补助,邀请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农村居民进行即时、简单、易学的体育活动,普及传授体育知识,解答农村居民在体育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培养农村草根体育组织中的体育骨干,增加组织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个村庄内草根体育组织的带动性,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积极引导更多的体育人才为农村体育发展做出贡献。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或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并向农村投放的形式,促使更多体育服务下沉到农村地区;其次,政府可以与各地有体育学专业学生的大学建立长效联系,鼓励各地大学中的体育学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参与“三下乡”活动主动到农村地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政府和学校共同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盘活存量,发展增量”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体育人才密度,给予农村居民更为全面和丰富的体育“软服务”,逐步培养农村居民的终身体育习惯。
2.3、加强文化互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协同发展
农村体育的一大特点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特征。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古而今的传承纽带,不论是在民族认同还是情感认同上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农村传统体育传统与现代体育文化之间势必出现融合和新的发展。
农村体育文化应当积极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充分继承和发扬诸如“传统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传统体育文化。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健身养性的功能,而且借助农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文化价值,如中国的“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华,这些都是推动文明乡村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目标的重要动力。
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经验,农村传统体育在组织形式、竞赛规则和传播途径上也可以积极创新。例如,农村基层组织可以依托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打造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品牌,通过传统体育活动打造“体育+旅游+文化”的立体发展模式,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的来说,农村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村体育的发展,积极推动其与现代体育的融合和发展,让农村体育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4、优化政策设计,明晰监督考核机制
在财税改革中,政府的级别越高其掌握的财权也就越大,而基层政府则面临着财权小、事务多的情况。这就造成了作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基层政府组织受限于本身的资源限制难以积极作为。因此,在农村体育宏观政策的制定中,需要进一步平衡事权与财权,明细各级政府的责任边界,加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对于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大的资源倾斜,努力实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想要厘清各级政府的责任就必须明确农村体育发展的目标,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政策设计中,要避免“一刀切”的目标设计,各级政府需根据相对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目标,明确具体完成目标,乃至具体的时间规划,使各级部门能够有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此外,针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离不开配套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应根据各地发展需求将财政和资源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保障各地区的自主性,利于因地制宜,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考核监督机制不仅是对基层政府组织工作的监督反馈,更在极大程度上引导着基层政府的工作开展方向。因此,上级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开展情况的监督考核应以农村居民的意见为中心,着力于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场地设施的数量和体育活动的规模等量化指标。然而,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服务质量,需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引入如听证制度、社区民意征集制度以及公共服务咨询制度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体在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方面的组织化程度,从而逐步建立“政府+居民+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多元评价体系,让监督考核机制真正成为农村体育发展的指示器和反馈器。
2.5、建立多元协同供给体系,不断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囿于当前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导仍然是政府。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政府不可能做到无限的主导。适度和有效的公共服务能够提高人们的获得感,激发新的需求,而过度或无效的供给则可能会抑制需求,甚至破坏市场。因此,要想实现长期的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致力于打造体育市场,激发体育需求,将市场引入农村。
虽然社会体育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居民的高端体育需求,但是它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加之我国很多社会体育组织与政府体育部门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很难长期持续地下沉到农村中提供稳定的体育服务。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农村体育服务供给机制。通过前文中提出的“提高供给质量”、“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加强政策倾斜”等方式,不断激发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打造农村体育市场,引入营利性组织,提供更为稳定和高端的体育服务,实现“基础有政府、中端有组织、高端有市场”,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服务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体育组织的支持和引导,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农村体育服务供给,并与营利性组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总之,要想实现长期的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打造农村体育市场,并加强对农村体育服务的监管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