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政治认同的建构*

2023-03-09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成员

黎 田

(1.清华大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为一种特定政治价值的民主,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的性质、归属与行使等重大问题的关注。民主是现代国家组织架构得以成功建立的关键要素。基于民主制度程序运行、政治参与主体活动而展开的民主实践,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进程。民主框架内的社会成员会与国家机器形成规范化的互动关系,并在此过程中追求应有的民主权利。而社会成员经过民主实践的长期演绎,会对民主系统及其塑造的整个政治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判断。如果相关民主系统能够为社会成员创造良好的政治实践条件,并充分维护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社会成员对民主系统形成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判断则会上升为对整个政治体制的认同。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1]。稳定持续的政治认同不仅对于民主制度的建立、执行与完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更为宏观的国家制度体系运转也起到关键作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理念、基本原则和进路规划。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凝结着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政党优势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优势,具有建构强大政治认同的价值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将“认同”作动词解,意为:“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承认;认可。”[2]这表明,政治认同至少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形容特定的政治情感,表示社会成员对于自身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价值有着明确且积极的态度;另一方面形容特定的政治判断,表示社会成员基于自身在政治实践中的良好体验,从价值深处对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等政治实践客体表示肯定和支持。政治认同虽然是客观实践的产物,但其维持和巩固离不开政治领导者以及广大政治参与主体的主观努力。目前,国内学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政治认同建构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对现阶段中国建构政治认同的任务和路径进行探究。有学者认为应当通过“政治输入”的方式加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3]。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表现为一种接续式的重新建构,是在历史继承中赋予政治认同以现实的新内容。”[4]有学者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中国公民政治认同情况,并得出结论:“政治认同通过政治沟通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国家稳定产生正向预测的作用机制。”[5]有学者认为促进我国公民认同“必须进一步思想解放,推动更广泛的公民参与,使民主法治同步发展”[6]。二是从政治认同的微观呈现方式出发,结合不同理论视角进行针对性研究。相关论域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网络政治、民族宗教等。三是从政治认同生成的不同社会主体出发,探究提升政治认同的具体路径。相关社会主体主要包括农民、农民工、青年、大学生等。由此可见,政治认同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政治条件和实践场域的差异,会导致政治认同呈现出不同意涵。

政治认同是对特定政治体制中广大社会成员思想意识的实然呈现,并折射出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实际状况。而民主实践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大政治参与主体赋予了建构政治认同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7]37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长期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政治理念,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与发展目标。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系统完备的实践方案,有助于建构起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强大政治认同。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政治认同的建构,一方面有助于以政治认同的生成为基点,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具体实践中所产生的政治效能,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比较政治优势;另一方面有助于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实践出发,讨论中国语境下政治认同的具体内涵及其形成特征,对建构中国式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再思考。本研究将政治认同置于民主实践中进行考察,以期在厘清民主实践与政治认同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尝试回答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政治认同的主要机制和具体形态等问题。

二、民主实践与政治认同的逻辑关联

民主与政治认同是一对内涵丰富且联系紧密的政治学概念。从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脉络看,民主为建构政治认同创造了实践基础,而政治认同又具备塑造民主实践的重要作用。民主实践与政治认同二者相互影响的现实情况,为观察特定民主系统中广大政治参与主体的活动状态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一)政治认同是评价民主实践效能的重要尺度

虽然民主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积极意义的政治词汇,但民主实践并不代表着一定能够发挥正向作用,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实践在政治效能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有学者对衡量民主实效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用工具性的标准来衡量”和“用民主本身的尺度来衡量”两种方式[8]。民主的本源含义是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拥有“当家作主”的地位,这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是民主的实践推动主体和价值承载主体。政治认同可以视为对人民群众政治态度、政治倾向、政治情感的真实描状,构成了评价民主实践状况的客观标准。政治认同程度较高的民主制度和模式往往保持良好的实践状态,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政治体制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也处于较高水平。而政治认同程度较低的民主制度和模式,通常会出现“民主低效”“民主赤字”等问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权益难以通过民主实践得到维护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更加凸显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具体实践中释放出的强大政治效能,显著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因此,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政治认同。这也充分验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新期待,是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先进民主系统。

(二)增进政治认同是民主系统有效运转的关键

民主系统有效运转起来离不开多方面的政治条件,特别是对于追求稳定且高效运转目标的民主系统而言,所需政治条件通常更加全面。其中,政治认同直接影响了社会成员在参与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偏好以及行为选择,对民主系统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广大社会成员保持一定的政治认同,象征着社会成员对民主系统所承载的价值导向和行动目标采取支持的态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民主系统的运转过程中。缺乏政治认同的民主系统,各项民主程序的构建以及运转均不能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支持,社会成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难以创造出维系民主系统有效运转的良好政治环境。可以说,形成并巩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是构成民主系统有效运转的一项基础性条件。“在民主程序中,每个主体都被赋予了同样的民主权利,以便合理的对话能够进行,这就是民主的原则;然而,在平等的民主原则背后,民主主体之间的利益却不尽相同。”[9]社会成员利益取向的差异性在民主实践中可能会导致政治分歧,甚至是政治冲突。如果没有社会成员的广泛政治认同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条件,民主系统则无法将各领域的社会成员凝聚起来,难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妥善化解矛盾所需要的政治信任和政治权威。例如,在西式民主体制下,“政党轮替”“政治竞争”等原则在实践中偏离民主的真实意涵,演化成政客博弈的工具,民众逐渐生成“政治冷漠”的消极情绪。西方社会出现的政治认同危机,导致西式民主体制在管控政治分歧、调配社会资源、整合国家力量等方面的能力显著下降,并最终演变成危害民主系统运转的“极化政治”现象。

(三)民主实践的发展为建构政治认同创造条件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的一种政治心理状态,其生成、消长、变迁都是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国家制度和政策要能够凝聚社会中的每个人,最关键的是能够将平等和共享落实于每个人,从而使他们能够认同国家与社会,认同制度与法律,认同他人与组织。”[10]民主价值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表达,有助于加深社会成员对各类政治客体的理解。民主实践涉及政治运行体系的各个层级和各个领域,为广大社会成员深度融入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行动依据和活动载体。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民主实践,才能推动政治认同的建构,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民主实践甚至会导致政治认同的消解。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系统,其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搭建和执行都以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为基础。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经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能够转化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经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能够得到积极回应和妥善处理。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简言之,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建构政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并且已经形成了建构政治认同的完整实践链条。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政治认同的机制分析

政治认同具有显著的层次性,“既包含国家通过制度力量和公民教育体系来建构民众的政治认同,也包含广大民众本身基于自身的信念、感受以及价值偏好而形成的认同建构”[11]。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具备不同政治功能的民主实践安排有机联结起来,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政治认同建构所需要的多元政治要素,形成了培育中国式政治认同的系统机制。

(一)培育政治文化:基于民主价值的生成与表达

政治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要素和情感内容,对政治主体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政治文化通过向社会成员传递自身蕴含的核心价值,从思想道德层面实现对社会成员的价值重塑,进而保证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符合特定政治体系的运行要求。因此,在政治学研究中,政治文化普遍被视为影响政治认同建构的关键因素。“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主要包括有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12]政治文化在概念内涵方面的多样性,使其能够为建构政治认同提供丰富的价值来源。

全过程人民民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政治资源,彰显了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积淀的政治理念和民主精神。此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也有助于弘扬先进民主政治思想,极大地压缩各类腐朽和落后政治文化的影响空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科学的政治观。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了中国民主的价值底蕴和思想内核,为培育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实践载体。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起到培育作用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被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理解、接受和践行。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滋养下,受到了正确民主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能够从思想深处形成强大的政治认同。

(二)扩大政治参与:基于民主程序的衔接与调适

政治参与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13]。公民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政治体制健全与否的关键标准。政治认同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形成周期。社会成员只有在环节完整的政治参与实践中,才能实现从普通社会成员到政治参与主体的身份转变,进而有机会获得关于一系列政治活动和政治议题的切身体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相应的政治判断。因此,搭建真实且广泛的政治参与机制,是提升社会成员政治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14]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各项具体民主程序有机衔接起来,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和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务实管用、实施有序、运行通畅的政治参与实践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全方位的民主权利。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助于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更加积极、更加稳定的政治评价。与此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动态民主系统,其各项民主程序能够顺应时代进步要求进行适应性创新。通过基础设施更新、信息技术赋能、实践平台开发等路径,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中的创造性。

(三)凝聚政治共识:基于民主目标的确立与实现

政治共识是广大社会成员采取民主对话、民主协商、民主合作等路径,围绕特定政治主题所达成的统一认知。政治共识凝聚力强,意味着政治体制中的广大社会成员有着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能够自觉遵守相应的政治安排,在和谐有序的政治环境中表达利益诉求。政治共识凝聚力弱,则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容易造成政治矛盾激化,使社会成员形成消极的政治观感。“社会将目标给予个体。个体则将自己与其他人在社会中联系起来。”[15]政治共识如何顺利达成并发挥出应有的实践效能?其中的关键是社会成员能否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制定出符合社会成员普遍愿望的具体民主目标,同时形成推动既定民主目标按期实现的智慧与力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制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引领各界群众采取民主方式及时制定相应的民主目标,避免了西式民主体制中经常出现的“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消极博弈现象。“中国的民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得党、国家和人民成为目标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体。”[16]全过程人民民主覆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党的领导下将人民群众的普遍关切和发展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民主目标,并调动起国家各方面力量实现这些民主目标,以此不断回应、解决人民群众提出的诸多发展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将确立和实现民主目标作为释放政治效能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凭借成功的民主实践在全社会营造凝聚政治共识的良好氛围,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获得感。

(四)塑造政治信任:基于民主自觉的形成与提升

政治信任是社会成员基于肯定性、确定性的政治认知,形成的一类带有明显认同倾向的政治态度。从政治信任呈现的心理特征看,政治信任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形容社会成员处于彼此相互信任的互动关系中;二是表明社会成员对国家政治体制以及公共部门出台的方针政策采取信任态度。“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17]特别是在民主实践中,政治信任对于协调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作用更加凸显。民主实践也推动社会成员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理性政治评价,这直接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任状况。对于特定政治体制而言,塑造政治信任的难点是要确保社会成员对自身的政治地位、政治利益、政治目标具有清醒认知,同时通过稳定的政治效能输出,促使社会成员对相应政治客体保持认可态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适应现代社会丰富的政治实践场景,将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民主自觉意识作为塑造政治信任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系统完备的民主运行机制充分锻炼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能力,人民群众对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有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在主动作为的实践状态中更加容易产生积极的政治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释放出的强大政治效能,为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自信提供了实践依据,这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准确把握中国政治优势的基础上,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指导思想、制度安排和实践部署。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政治认同的具体形态

政治认同的具体形态与国家性质、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创建的新型国家制度中,民主实践贯穿于国家机器的各个方面,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高度契合,因而可以从多个维度建构出形态丰富的政治认同。

(一)政治制度认同

政治制度规定了主权国家的政权结构及其统治方式,集中体现了国家机器的根本组织原则、内在阶级属性以及权力运行方式。因此,政治制度认同构成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制度提供人类在其中相互影响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18]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广大社会成员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系列基本规范。政治制度认同则表明广大社会成员从思想价值层面对这些基本规范予以支持和拥护。从现代国家建设面临的复杂境遇看,政治制度认同对建立权威高效、运行有力的国家机器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政治制度认同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提升政治制度认同有助于确保广大社会成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民主政治博弈环境中,始终保持对国家重大政治原则的遵守;另一方面,政治制度认同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有助于促进国家制度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

“制度结构和功能的各个层面无不表达制度建构者的行为意旨和实践理念。”[19]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基础,充分贯彻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20],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的完整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塑造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科学制度链条。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所依据的各项政治制度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和完善的,因而在实践中更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贯彻和执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政治制度认同的提升作用,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群众向心力、资源整合力和价值创造力,在全新历史方位上凝聚起推进国家建设的强大政治力量。

(二)政治信仰认同

深厚的政治认同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政治信仰成分,而政治信仰本身也涉及是否能够得到社会成员认同的问题。“一个群体的心理状况是社会现实的核心部分,因为社会是由有信仰、会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所构成的。”[21]成熟健全的政治体制通常以特定的价值追求作为思想内核,并在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相关政治信仰,以期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有效激励。政治信仰在确立后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挑战,即政治信仰需要通过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等方式,被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的社会成员所接受。政治信仰认同的形成至少需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政治信仰不能是关于政治愿景的空洞设想,而是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其中蕴含的政治原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且能够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得到验证。二是政治信仰需要得到政治体制中最广大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坚守,并不断外化为促进现实政治实践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所取得的宝贵成果,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逻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区别于其他民主形态的鲜明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22]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规定,建立起维护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健全制度和实践机制,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深入具体地运用到了政治实践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悟到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真理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从民主政治维度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在斗争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识。

(三)政治领导认同

从现代国家的创建理路和组织架构看,政治体制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是政治领导体制。在一般意义上,政治领导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力量对广大社会成员在政治方面起到的引领作用。政治领导与其他领导类型一致,都涉及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领导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深刻含义的权力作用方式,即领导不同于那些依靠单向性压力和强制性指引所实施的政治影响行为,而是强调通过塑造领导主体的权威,使领导客体形成自觉拥护领导主体的理性意识。因此,认同的形成是政治领导成功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乎政治领导体制运行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建构政治领导认同,一方面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对政治领导主体政治地位的巩固、政治纲领的实施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求政治领导主体对广大社会成员的力量构成、思想动态、利益诉求有着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领导策略。

西方政治学依循“个人主义”的原则,将“领导”定义为“一个人或几个人劝使某个集团采取一种特定政策方针的力量”[23]。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行为则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4]党的政治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25]与其他性质的民主制度和模式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塑造出全方位的运行机制,就是因为党的政治领导能够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成不间断、不变形的民主制度链条。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了党的政治领导形式,有助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深入践行党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广大人民群众直观展现了党的政治领导的战略策略及其部署要求,有助于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四)政治话语认同

政治话语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主动塑造的,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严谨陈述形式的表达工具。“话语通常有言简意赅、逻辑严密、观点鲜明、易于传播等特质。”[26]政治话语起到重要的政治标识作用,承载着政治话语塑造主体在特定议题上的思想认知。“通过认识事物与行为的叙述特征,并分析其在特定对话和更广泛的意义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话语理论揭示了事物与行为的意义。”[27]政治话语通常具有明确的价值引导性。塑造政治话语可以帮助政治领导者集中宣传阐释相关政治理念,增强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政治号召力,但话语本身被言说客体所理解和接受并非易事。政治话语只有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才能完整准确传递相关政治理念,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积极传播。建构政治话语认同需要相关主体立足政治话语生成的具体环境,用生动的阐述形式和令人信服的实践依据,引发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28]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中国式民主的价值属性、实践特征、运行原则、显著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主题和发展目标提供了话语论断。中国式民主运行机制相互贯通、运行实践环节完整,极大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悟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在内涵构成、语义阐发上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自信。除此之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政治话语,建立起彰显中国智慧的政治话语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生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党的全面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政治话语的丰富内涵,进而更加认同这些政治话语所承载的价值理念。

(五)政治发展认同

政治发展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关键议题,对国家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具有长期性的影响。“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定社会各种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建立一个按照最适应人们共同向往的共同体生活的形式。”[29]政治发展要求在维护国家根本制度以及维持稳定政治秩序的前提下,对国家政治方面的思想理论、组织架构、工作布局进行调整与革新,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一个追求良好发展态势的政治体制中,其政治领导主体通常会结合本国具体实际,定期发布关于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发展目标及其行动部署。而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以及部署的具体落实,需要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普遍支持。社会成员对政治发展的认同程度,关系到政治发展的总体规划能否顺利完成。政治实践表明,如果社会成员缺少对政治体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则会降低国家应对风险考验的能力,极易引发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秩序动荡。建构政治发展认同,有助于巩固并扩大政治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使广大社会成员在事关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降低政治发展面临思想阻力的概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30]在不同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人都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制定政治发展战略,在顶层设计上对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作出前瞻性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包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7]2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31]全过程人民民主集中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主观,并从政治发展这一具体视角,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深厚文明底蕴和广泛群众基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战略目标揭示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期望,有助于凝聚起推进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社会合力。由此可见,政治发展认同可以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独具特色的“软实力”。

五、结 语

列宁在批判“生产民主”这一错误概念时曾指出:“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阶级的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32]全过程人民民主适应中国社会生产变迁对政治体制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显著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形成了发扬民主、建设民主的社会舆论环境。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方式的多样性与中国式政治认同内涵的丰富性相呼应。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政治认同的健全机制及其实践效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比较优势。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人民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必然会深刻塑造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趋势的日益演化,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建构政治认同的能力要求更高。“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团结奋斗的基本前提。”[33]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不同社会生产领域内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正确政治立场,通过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议题设置、民主实践策划、民主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针对性,持续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构政治认同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成员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