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剑勇基于“风邪内伏”从六经辨治回纹型风湿症经验

2023-03-09王弋戈李志岭张曼怡许鑫杰谢静静指导张剑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厥阴太阴肿痛

王弋戈, 李志岭, 张曼怡, 许鑫杰, 谢静静 (指导:张剑勇)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

回纹型风湿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PR)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反复发生红肿热痛,并可自行缓解为特点的急性炎症性疾病[1]。本病虽很少造成关节破坏,但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回纹型风湿症的发病年龄为20 ~80 岁,平均约为45 岁[2];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有关。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以非甾体抗炎药、羟氯喹等慢作用药为主,其疗效尚不明确[3]。

中医古籍中无与本病相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回纹型风湿症归属于“痹证”。张剑勇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是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的嫡传弟子、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科的学科带头人。张剑勇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 余年,认为回纹型风湿症发作时发时止,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可将其归属于痹证之“行痹”;同时,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则可发展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又与伏邪自我积聚的致病特点相合。现将张剑勇教授从风邪内伏论治回纹型风湿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风邪内伏为回纹型风湿症形成之根源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明确指出风邪具有伏藏的特点。清代的叶子雨在《伏气解》言:“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仅一端”[4]。可见六淫邪气皆可伏藏为患,而不只见于温病。“伏风”之名,记载于清代刘吉人的《伏邪新书》。风邪既可感而即发,亦能伏而后发。过敏性疾病、免疫相关疾病、发作性疾病等诸多疾病均存在“风邪内伏”的机制[5]。张剑勇教授认为,回纹型风湿症为发作性风湿疾病,其发病部位可为全身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发病急骤,又常于数小时至数天内缓解,缓解后又复如常人,此皆为风邪致病特点;经治疗虽可快速缓解,但临床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亦与伏邪隐匿潜藏、遇感而发的致病特点相吻合[6]。故认为风邪内伏正是本病形成之根源。

回纹型风湿症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此时正值人体机能下降之时,正气亏虚。正虚卫外功能减退,风邪乘虚侵袭,正邪交争,但正气不足为先,正气为邪所阻,无力宣行,故风邪不可尽透,尚有留滞,伏藏于经脉、骨节、脏腑,隐匿致病。清·雷少逸《时病论》云:“风为六病之领袖,能统领诸气”[7]。风为百病之长,六淫邪气皆可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回纹型风湿症患者致病之时,风邪常与湿邪相合,风湿胶着,阻滞气机,每于起居无常或饮食劳倦或外邪引动则伏风随经而出,发为关节或其周围组织肿胀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发作未有定时。

2 伏风内侵,病机演变以六经辨证为纲

《温热逢源》曰:“苟肾气不至虚馁,则邪不能容而外达……邪不留恋于阴,而径出于三阳”[8]。邪气伏藏,每因积久或经新邪引动而发,伏邪发病皆由内至外,随经可发,辨证时应先辨六经,再分兼夹[9]。张剑勇教授认为,伏风能进一步内侵责之三阴不足,伏风留恋三阴,常与湿邪相合为患,而后由内至外化热,发为回纹型风湿症。

2.1 肝肾两虚,邪伏厥少两阴《素问遗篇·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认为,“气”为人体一身生理之气的总称,正气足则形神充,五脏平,营卫和[10]。正气根源于先天肾气,肾主藏精,水谷之气和五脏六腑精气皆由其封藏,少阴精气充盛则能持续化气御邪。若起居无常、饮食不节、妄加劳作,或虚邪贼风避之不及,则风邪乘虚而入得以伏藏于少阴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皆衰退,女子35 岁、男子40 岁正是人体机能的转折点。回纹型风湿症发病平均年龄为45 岁,此时五脏皆衰,肝肾尤亏。肝肾同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正虚邪侵,两虚相得,则百病由生,故回纹型风湿症发病之基础为肝肾亏虚[11]。病发后则肝肾愈损,进一步使机体御外功能减退,外邪更易侵袭,两者互为因果。

少阴肾为封藏之本,厥阴肝为罢极之本。肾主骨,肝主筋,风邪伏于骨节、筋脉,亦即内伏于少阴、厥阴两经,阻滞血脉运行,经络筋骨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见骨节肿痛。《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为风气之主病,厥阴为病多见风邪善动不居之特点,故回纹型风湿症的病变发作部位游走不定。另一方面, 厥阴枢机不利也是回纹型风湿症常见病因。该病临床多见于女性患者,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本病[12]。《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言:“筋痹者,由怒叫无时,淫邪伤肝”,认为患者情志过激或郁郁寡欢,厥阴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逆乱,血脉通行不利,经络闭阻,不通则痛,而见关节或肌肉肿痛[13]。故伏风伏藏于厥阴,或以暗耗精血为主,或以逆乱气机为主,皆可发为本病。

2. 2 风湿相搏,内外相引入于太阴《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曰:“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湿邪重浊黏腻,风寒湿邪相合为痹,常胶着缠绵。回纹型风湿症的发病,通常因外感淫邪,风湿入里,阻滞太阴运化,更添湿邪之势;且因素体脾虚失运,化生内湿,内湿招引外湿。风湿相搏,内外相引,太阴健运失常,津液代谢输布失司,湿聚为痰,流注于关节经络,故见关节及周围组织肿胀;湿聚不动则易化浊生瘀,经络血脉闭阻不通,故见关节及周围组织疼痛;又寒湿之邪易从阳化热,故本病见关节灼热肿痛。另外,太阴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疏松开泄,外邪常自腠理而入,伏藏于太阴。太阴脾化生气血不足,太阴肺宣发水谷精微失调,经络骨节不得濡养,又以不荣则痛发病。本病除关节症状外,因太阴升清降浊功能受阻,临床还可见头晕目眩、脘腹胀满等症状;湿聚为痰则见倦怠喜卧、胸闷气短、咳吐白黏痰等太阴痰湿内蕴之症;若湿邪郁久化热,则见口干口黏、小便色黄、大便黏滞不爽等症候。

太阴脾为水液代谢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筋骨之本,脾又主思虑意识,风湿病发病皆可追溯至脾胃[14]。另一方面,现代医学中的肠道菌群是脾胃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之一,肠道菌群失衡则脾胃运化升降失调,可导致趋化因子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引起免疫过度活跃及慢性炎症[15]。由上述分析可知,太阴为风湿免疫疾病受邪之地。

2.3 少阳为枢,邪自少阳化热而出《素问·阴阳离合论》云:“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从六经辨证而论,人体正虚感邪,无力托邪外出,邪气留滞,常先伏藏于三阴之地,而后久居邪积或新邪引动,伏邪常以少阳为枢发于三阳。从回纹型风湿症的病机而言,风气通于木,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同属于木,故伏风为病,常致“木曰曲直”特性失常,表现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少阳三焦又为运行水液、通行诸气的枢纽,少阳三焦不利,则水道不通,气道不疏,不通则痛,故见关节漫肿疼痛。《黄帝内经太素》[16]言:“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明确指出足少阳所主之骨遍及全身,通过沟通上下内外、运行全身气血以濡养四肢百骸而发挥作用[17]。故伏邪转出过程中,无论是从少阳本经还是从所系脏腑出发,少阳都发挥了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18]。

“六气皆从火化”,伏风由外感六气而来,故伏风亦可从火化。少阳为邪正相争之地,伏风挟水湿壅遏于水道,阻滞气机,自少阳化热而出,所以回纹型风湿症发病多见关节红肿热痛等一派热象,且发作时见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并常伴见心烦口苦、胁肋胀痛、食欲不振等表现。

3 从六经辨治回纹型风湿症

《伤寒来苏集》云:“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19]。张剑勇教授认为,本病治疗亦可从六经辨证出发,根据病症所处阶段及伏风所处部位,循六经而治。

3.1 竣补厥少两阴(肝肾)邪气之所以能蛰伏于厥少两阴,缘于正虚无力祛邪外出。此时应以滋养竣补为法,以独活寄生汤或当归四逆汤加减化裁。根据阴阳偏盛,少阴寒化者常用补骨脂、狗脊等温肾助阳,采用杜仲、巴戟天等补肝肾、强筋骨。少阴热化者,因精血同源,肾阴灼耗则肝血必亏,故常用山茱萸、鳖甲、熟地黄、桑寄生等滋养少阴厥阴之精血,或用知柏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厥阴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病久或情志不舒则致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血。活血化瘀通络尤宜贯穿于回纹型风湿症的治疗始终,可用片姜黄配防风以达气血同治之效,共奏活血行气之功[11]。关节周围红热明显者,也可用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两者共清厥阴瘀热。

3.2 健运太阴太阴脾主湿,太阴肺主皮毛,故风邪入于太阴,风湿相搏之初常以肺脾同治为法。在祛风通络、清热利湿之余酌以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或采用参苓白术散肺脾双补,益气化湿。太阴气盛则水道通调,中焦健运,诸邪及其病理产物自除。湿盛者,配伍黄柏、萆薢、土茯苓、秦艽等清利太阴湿热;痰盛者,酌加浙贝母、法半夏、白芥子等化痰散结。若病程较长,累及少阴而致太阴少阴合病,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之象时,应酌以济生肾气丸、右归丸或四神丸加减治疗。

因邪自少阳化热而出,虽湿盛阳虚,回纹型风湿症发作时常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灼热,此时寒热错杂,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化裁。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的白术、防风皆入太阴,可健脾胜湿,防风又有祛风止痛之效。回纹型风湿症的病因以风邪为主,选用防风极宜。附子辛甘大热,用以温补少阴,如此太阴少阴皆顾。回纹型风湿症的发病常因外邪引动,方中桂枝、麻黄可解太阳表邪,知母、白芍则用以清热养阴消肿。热象较盛者,可酌加白虎汤,根据热象之轻重,调整麻黄和石膏用量之比。

3.3 和解少阳伏邪以少阳为枢化热而出,回纹型风湿症发作时常见关节红肿,肤温升高,故治疗当以清解少阳为法。《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由桂枝汤、小柴胡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两方合用可调达气机,平衡气血阴阳,为治气血同病之良方,治疗风湿痹病尤效[20]。刘渡舟认为,“支节烦疼”与风湿病或类风湿所致之四肢疼痛相似,亦常用此方治疗风湿顽疾[21],用于治疗回纹型风湿症亦有效。少阳枢机不利,伏风潜藏日久,常致痰瘀互结,流注关节,阻滞经络。故在清解少阳时还应酌加少量活血化瘀之品,如泽兰、三七、牡丹皮、赤芍、牛膝等。此外,亦可加入藤类药如海风藤、青风藤、忍冬藤,因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用之增强祛风除湿通络之功[22]。伏邪以少阳为枢,出于三阳。若常于天气变化时发作或加重,此为少阳太阳合病,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伴或不伴发热恶寒,宜用桂枝汤类,常加玉屏风散化裁以固表;若素体阳盛,见关节痛势较剧,渴喜冷饮,心中烦热,为少阳阳明合病,宜用白虎汤类加减化裁。张剑勇教授认为,正邪斗争是回纹型风湿症发病和向愈的关键,故在清解少阳的同时还应顾护正气,避免邪气内陷。

4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男性,33岁,2021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多关节游走性疼痛9 年,加重2 年,左足背肿痛再发4 d。现病史:患者9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手指、手腕、足底、足趾、膝关节等多关节肿痛间作,皮色红,每于2 ~7 d 内缓解,关节疼痛发作频繁。2016 年至今,血尿酸未见异常升高。2021 年8 月6 日查抗可溶性抗原(ENA),结果提示:Jo-1 抗体弱阳性,HLA-B27 阴性,风湿三项未见异常。现患者左足背肿痛,皮色暗红,肤温略高,活动不受限,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舌下瘀,苔根薄腻黄,脉濡缓。

西医诊断:回纹型风湿症。中医诊断:痹证(肾虚湿热型)。治宜益肾透邪、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处方用药如下:土茯苓30 g,粉萆薢、薏苡仁各20 g,海风藤15 g,酒山茱萸肉12 g,葛根、威灵仙、地龙、川牛膝、盐杜仲、秦艽、独活、赤芍、醋鳖甲、泽兰、泽泻各10 g,防风、牡丹皮各6 g。7剂,每日1剂,每剂煎煮两次,每次水煎取汁约250 mL,分两次于早晚饭后温服。

2021 年10 月27 日二诊。患者左足背肿痛缓解,现左内踝肿痛再发,局部肤温高,皮色红,活动稍受限,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舌下瘀,舌苔薄而黄腻,脉濡滑。治宜祛湿清热、通络止痛。处方用药如下:生石膏30 g,薏苡仁20 g,土茯苓、忍冬藤、络石藤各15 g,醋鳖甲、地龙、知母、鬼箭羽、麸炒苍术、川牛膝、秦艽、防己、路路通各10 g,全蝎9 g,黄柏、陈皮各6 g,细辛3 g。14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2021 年11 月10 日三诊。患者左内踝肿痛缓解,现无明显关节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舌下瘀,苔薄黄腻,脉濡滑。治宜益肾透邪、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以一诊方药去泽兰、泽泻、海风藤,加路路通10 g,甘草6 g。14 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前。

服药14 剂后继续加减调治至病情稳定,患者病情发作频率较前降低,舌暗,舌下少瘀,苔根薄黄腻,脉濡滑,改用补肾通痹膏口服以巩固疗效。

按:该病案患者初诊时,关节肿痛已发作4 d,活动不受限,肿痛处于渐消未消阶段。患者病程日久且发作频繁,病必在厥少两阴,脉濡缓提示太阴湿盛,治疗上不可一味清热利湿,宜同时扶正以透邪。故以酒山茱萸肉、盐杜仲、川牛膝、醋鳖甲4味药阴阳双补,助少阴阳气生化,滋养厥阴精血;葛根味辛升发,归太阳、阳明、太阴经,用葛根一则可鼓舞中焦清阳之气上升,太阴健运则湿除,二取其解表之意以祛邪外达;土茯苓、粉萆薢、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除痹;地龙搜风舒筋、通经剔络,使补中有通,动静结合;秦艽、独活、威灵仙、防风祛风除湿,舒筋通络;病久必有瘀,故加牡丹皮、赤芍清厥阴瘀热以止痛;泽兰、泽泻并用,既活血化瘀,又使湿热随小便而去;再以海风藤通经入络,使全方祛风通络除湿之效更甚。

二诊时,患者的关节肿痛正值发作高峰,局部肤温较高,舌苔皆黄腻,脉濡滑,已是太阴阳明合病,故以白虎汤和四妙散化裁为主药,加土茯苓、忍冬藤、络石藤清热利湿解毒;鬼箭羽行血通经、散瘀止痛;佐以防己、秦艽除湿舒筋;地龙、全蝎入络搜邪;同时不忘以醋鳖甲、牛膝入厥阴清热滋阴。全方以苦寒药较多,恐其伤及太阴,故佐加细辛制约苦寒之性;以少量陈皮微微生发脾胃之气,助太阴健运;患者病久,再以路路通“通行十二经”,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三诊时患者已无明显关节肿痛,热势尽退,故仍以一诊方药加减,前方去清热利湿之泽兰、泽泻及通络止痛之海风藤,而以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再佐以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

三诊之后,患者关节疼痛发作频率较前降低,无明显肿痛,此时以三阴病证为主,观其舌脉仍有湿热,湿热如油和面,黏滞而难去,故改用中药膏方以补益肝肾、清涤余邪、活血通痹。

5 结语

张剑勇教授认为,回纹型风湿症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后期易进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其临床特征与风邪和伏邪密切相关,存在风邪内伏之发病机制。该病以少阴、厥阴、太阴三阴经不足为本,伏风内侵为标。厥少两阴精血不充,太阴健运输布失常,无力祛邪外出,则邪气留滞,进一步内侵为患,每于邪积日久或外邪引动而自少阳化热而出,缠绵难愈。治疗上当审查六经,循经而治,以祛风通络、清热利湿为主,注重顾护正气,同时活血化瘀通络应贯穿治疗始终,使补中有消,动静结合。

猜你喜欢

厥阴太阴肿痛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家用小方治疗咽喉肿痛
小方子治疗咽喉肿痛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四肢闭合性损伤肿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