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兼论香港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2023-03-09谈华丽
谈华丽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一、引言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两项重磅文件先后出台,强化了顶层设计,加大了支持力度,足以体现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加之新冠疫情之后,全球格局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存在各种变数和阻力,但是经济全球化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经济和世界融合必将进一步深化,培养大批具备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各层次专门人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各领域全面与世界水平对接的必然需求,以“行业优势明显”为发展方向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挖掘全球性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大课题。目前,职业院校办学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专业建设,国际视野和比较思维是高质量教育发展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近年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发展,促使高职专业建设必须置身于国际深度合作的大背景。职业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就尤为迫切,专业群国际化可细化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建群理念国际化、教师团队国际化、学生培育国际化、群内课程设置国际化、社会服务国际化、认证制度国际化[1]。广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核心地带,已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亟须大批能够适应地方产业布局,尤其是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省内高职院校应时不我待,充分利用全球性教育资源,通过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努力对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链、创新链,全方位全过程深入开展国际化融合。
二、新发展阶段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时代价值
(一)是广东高职教育打造人才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基点
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与国际接轨、走国际化道路是广东高职教育抢占人才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必由之路。国际化办学必须伴随并服务国内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通过与知名企业、机构合作,努力搭建“双元育人”交流平台,才能实现行稳致远。专业群的国际化建设是院校全方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的实践基点,通过国外相关专业先进理念的引入、专业人才交流接洽和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优质全球教学资源的共享,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创新,从而构建适合广东区域经济、企业岗位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建设体系,并增强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努力通过服务企业走出去,输出优质教学资源。“引入+输出”的良性循环和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升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能力的集中表现[2]。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有力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四年来,大湾区正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3]。粤港澳高校合作稳步推进,在联合共建优势学科、特定课程学分互认、灵活安排交换生、科研成果分享转化、机构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多样化的互鉴合作。基于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战略背景,专业群要与产业群协同发展,要把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职业岗位群紧密结合。国际化建设是保证专业群构建具备前瞻性视野的有力举措,专业群国际化建设不仅能激励教师团队积极关注前瞻性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使高职教育主动适应和对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新目标。
(三)是处理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两者冲突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必须遵循国际化路线的发展趋势,随着国际之间的互鉴与交流的不断深入,本土特色和先进的国际经验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也需要被正视并得到有效处理。本土教育强调特色创新,国际教育重在高质量育人,两者之间的优势特色如何融合是解决冲突的关键。专业群国际化建设结合院校办学实际和本土区域产业群的现实需求,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行业企业标准,并进行专业群建设指标体系包括课程标准、专业标准和培训标准在内的本土化改造,努力推进本土化标准的国际化。如此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又保留了本土特色优势,知微见著,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本土特色和国际经验之间冲突的有效化解之道[4]。
三、新发展阶段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作为对外开放窗口和经济体量大省的广东,积极调动本土高职教育资源,大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专业群国际化能力大幅提升。首先,专业群的优化布局。据《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统计,截至2020年,广东省内高职院校停招336个专业点,新增372个专业点,64.71%的新增专业精准对接广东省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或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专业群的优化布局,不仅能够促使广东高职院校结合产业需求,提升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来”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借助本土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推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其次,积极参与国际专业与课程的开发。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数72个,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数259项[6]。专业群国际化建设从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作为切入点,不断搭建教育服务平台,深化专业群国际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类型教育的重塑定位阶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团队、专业建设以及国际合作发展等各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广东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高职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广度、深度和路径方面均有待提高,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双高计划”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教育投入来源单一
目前,广东高职教育投入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企业支持,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公立院校学费较低,一般维持在5000-7000元左右,企业支持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类型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不断倡导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引入,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难有进展。截至2021年,广东高职教育投入来源于政府拨款约328.07亿元,生均教育经费投入突破2万元人民币。来源于企业拨款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4.5亿元,技术交易到款额1.8亿元,非学历培训到款额6.4亿元[7],企业投入累计12.7亿元,约为政府投入的3.9%,校企共同体中资金投入比例相差较大。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的教育投入,无法保证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业群建设国际化需要优渥的教学条件,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技术领先的实训设备,充足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培育朝向国际化,这就需要除政府之外的社会多元力量的注入,尤其是国内外企业力量的加盟办学。企业的加入不仅能够改善院校、专业群发展的经济困境,而且还能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预算、分配和评估机制,激励专业群之间良性竞争,倒逼各专业群围绕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以前瞻性的视野重塑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满足合作企业要求的绩效目标,进而为持续拓展专业群国际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可靠的经济保障。
(二)主动融合观念缺位
总体而言,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行为还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尚未建立起主动参与国际融合的概念。“引进来”方面多以院校自身利益为思考起点,引入的认证制度、机制标准不一,缺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的前瞻性、整体性规划思路,尤其在引入国际化教师团队和生源这方面未引起足够重视和支持,致使专业群国际化建设仅停留在美好愿景的层次,无法形成国际化的多元文化环境,继而教学标准、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国际化也只能限于纸上谈兵。“走出去”战略重在向世界推广统一的中国标准,但是目前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极不均衡,少数几所专业群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院校多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地,而地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大部分院校,其专业群国际化连起步都谈不上,导致广东整体的高职教育无法形成有效聚力服务于众多的外向型企业,更难以形成可向国际推广的中国标准。缺少海纳百川式全面接纳的胸怀,就无法创造国际多元文化的碰撞环境,难以提升校内教师针对国际经验和本土特色冲突的化解能力,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将举步维艰。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匹配度低
近年来,广东省内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广东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据广东省统计局资料,2021年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依次为4.2%、43.0%、52.8%。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三产业主导的局面,近年来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广东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脱离产业结构的现状,单纯依据生均拨款的指引,倾向于设置报考率高的专业,近五年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中有23.8%属于财经商贸类,占比近四分之一,其次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类专业较多,约占三分之一,这与广东以金融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机电制造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基本是匹配的。相比之下,针对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商业服务的专业设置,如会展经济服务、国际贸易服务、批发零售服务、百货营销服务等涉及偏少,而占GDP总值超过四成的工业类专业,也因报考人数不多,其专业设置未能引起高职院校的充分重视,这与广东提出的外贸经济大省、服务业大省以及制造业强省的要求极不匹配[8]。高职教育是更适宜走向国际化的教育类型,其社会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就是培养国际化“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为跨国公司提供技术支撑。专业群建设倘若无法保证群内课程体系紧跟省内、国内乃至全球产业布局,敏锐把握区域行业升级的趋势,主动参与流程再造并体现行业特色,势必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初衷,难以提升课程的实际价值和满足需求多样性能力,课程建设平台也就无法向外延伸,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也难以拓展。因此,专业设置和产业布局匹配度是解决专业群国际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新发展阶段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实践路径选择
香港职业教育起源于英国,同时也受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教育体系的影响,通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研究和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和优势,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广东高职专业群国际化建设的路径探索有重大启示,尤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突破。
(一)鼓励教育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引入绩效管理,优化专业配置
香港的职业教育投入来源虽与广东相似,包括政府投入、学费和企业出资,但三者比重呈均匀分布,各占三分之一。政府投入主要体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专才教育经费拨款,据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香港专才项目的生均教育投入就已达4.9万港元;另外,5~6万港元的学费表明香港的职业教育不属于全公益性[8];企业投入并不是直接落实到政府专才教育的承担者“职业训练局”的各类专业,意愿专业必须通过良性竞争,获得专门负责为香港符合资格的雇员提供技术训练的“雇员再培训局”的授权,才能具备授课资格,继而获得企业的相应拨款。这就促使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在紧扣行业、企业需求方面要下真功夫,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达到行业、企业既定的绩效目标,否则将会被残酷的竞争机制淘汰出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关注持续升温,相应的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但成效难以与投入同步,根源就在于教育投入来源一直是政府主导,缺少对专业优化的天然动力——绩效管理。资金投入的结构决定了资金运用的效率。香港的经验归根到底就是校企协同,共育人才,资金的利用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政府要改变自身的定位,从主导者调整到引导者、支持者,通过政策鼓励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充实专业群高水平发展必备的环境支撑,引入绩效管理机制,鼓励专业群之间的良性优胜劣汰,才能增强专业群自身的优化能力[9]。国际化育人的基点是专业设置,支点是校企融合,这是专业群建设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二)深化粤港职教合作,提高专业群国际接轨的主动性
作为“国际自由港”,香港的经济体量虽小,但其开放程度极高。在此背景下的香港职业教育坚持立足“着眼世界”的基点,主动接轨国际。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办学规划的部署,而且体现在实际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首先,采用国际通用教学标准,比如已广泛应用在工程教学的《悉尼协议》等。根据香港教育局统计数据,目前香港专上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互认的专业数有11个[10]。其次,英语教学普及。截止到2023年2月底的统计,非本地课程中“获豁免课程”有59.9%,其中来源于英国的占比91%;“注册课程”占40.1%,其中来源于英国的占比70.8%(注:此处的课程相当于内地的专业)[10],专业教学对于英语应用的要求较高,促使毕业生能够从容面对外向型企业的基本要求,就业普适性高。再次,重视外籍师生的引进。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高校的人才竞争,香港不断改革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标准,以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根据香港立法会2008年的相关文件,公立大学正教授月薪可达8万港币,房屋、医疗、签约费、子女教育等另外支付,年收入轻松超过百万港币。大量的外籍教师加入香港职业教育队伍,可见薪资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全球化视野、国际标准实施、全英文授课,香港教育的优越性同样也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生。据香港“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非本地学生人数统计资料显示,从2016年开始,香港高等教育阶段各个学位层级的非本地学生数量均与日俱增,2019/2020年度非本地学生入学情况中副学士累计2200人[11](注:副学士相当于内地高职层次)。海外师生的融入给香港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也为本地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向国际接轨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深化粤港职教合作,是广东省高职教育接轨国际的便捷途径,香港应该是广东省高职专业群国际化建设最佳的对接平台。参考香港职教经验,第一,对接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推广在港通行的企业技术或行业企业标准,同步使用国际通用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标准的引进是在整体规划部署安排下,兼顾省内区域差异,避免出现自发性、零散性、表面化的现象。第二,探索开展粤港职业资格认证,促进职业资格评价互认。粤港两地成立课程和专业认定委员会,优势互补,相互借力,资源共享,开展专业认证,建设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的制度。第三,重视专业英语课程建设,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工具,也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软肋。鼓励专业群内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英语教学,倡导课堂上的全英文交流,通过校内、校际、省内的专业英语竞赛,促进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在语境上的突破和飞跃。第四,不断拓宽粤港两地交换生安排和教师互聘形式,在相互招生、合作科研、学术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借鉴香港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打造国际多文化交流的平台,提高专业人才本土文化自信和多元文化冲突的处理能力。
(三)提升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根据2021年中国香港财库局的相关信息,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但服务业在香港GDP占比仍高居83.76%,香港已是全球最具服务型导向的经济体之一。香港的服务业正在成为独立的产业群,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香港政府将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作为香港经济的主要行业,香港职业训练局设置的文凭课程与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已开设服务类文凭课程,如设计、商业、酒店旅游资讯以及配套社会服务等就超过七成,加之金融服务类和工商业类服务课程仍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样看来服务类专业占比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香港致力于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香港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故而文创设计类专业发展迅速。总体看来,香港职业训练局的专业文凭设置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适应性较强。
香港的经验为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群国际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意义。从政府的角度:首先,转变专业设置的传统参考依据,建立“专业设置满足岗位需求,专业群建设对接产业结构现状”的观念引导;其次,给予校企合作双方更多灵活优惠的政策指引,增强包括国际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提高其参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从院校的角度:首先,鼓励校内专业教师主动了解企业需求,通过各种形式下企业,对产业结构、技术、岗位的变化悉心研究,最终拿出对接岗位、产业的职业能力清单,作为调整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国际化发展路径的有效举措;其次,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要真抓实干,深入拓展,切勿流于形式表面。拓展资金渠道,提升教师待遇,吸引各行各业的优秀拔尖人才、能工巧匠、高管专家参与教研教改,课程设计,社会服务能力培训。企业、行业的指导才是摆脱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重要出路。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提升了,才能为专业群国际化建设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