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青年”的政治意蕴、历史演进与实践理路
2023-03-09苏萍
苏 萍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主体,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关心青年成长成才,谋划青年工作发展进步。党中央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党管青年”,这充分彰显了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政治要求、实现党的伟大事业薪火相传的使命要求和赢得未来国际竞争主动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都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71,对“党管青年”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强调。坚持“党管青年”,是新时代青年事业能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保证。
一、“党管青年”的政治意蕴
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让辉煌更加辉煌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青年工作视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党管青年”的政治意蕴可以从组织载体、思想引导、行动指南三个维度来理解把握。
(一)组织载体维度:党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赋予使命、指明方向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即研究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问题,并着手恢复各地团组织和加强团的工作[2]19,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张太雷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是团的早期领导人。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青年共产国际的下属支部,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年正式创立。从此,青年团在党的领导下培养、团结、动员青年,成为“党管青年”的有力组织载体。
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一脉相承,在团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虽然几易其名,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始终的主线。党的历史使命内在地规定着团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3]351,并被此后历次党章、团章予以沿用。这一表述是对党与团、党与青年内在政治关系的进一步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对青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各级党委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团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为团组织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条件[4]100。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党与团的政治关系以及加强党对团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共青团更好地履行党赋予的职责使命指明了方向,既表明了党对团的政治要求和政治期许,也拓展了党管青年的内涵和外延。
(二)思想引导维度:党以新思想引领青年、武装青年,激励广大青年接续奋斗、建功立业
思想引领是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青年工作上更加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武装青年。无论是早期通过《先驱》《中国青年》等刊物向广大青年进行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还是在《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善于采取一切适合于青年心理的方法,来提高青年群众的觉悟程度,引导他们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5]107,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引领青年投身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建设等实践,党始终关切青年的理论困惑,注重青年的思想动员,打牢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推动“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从党成立初期向青年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再到今天在广大青年中广泛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党在思想引领上不断凸显政治性、先进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契合社会之需、时代之需、青年之需、实践之需,用党的科学理论引领青年投身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加强青年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战略考量,丰富了“党管青年”的政治内涵,拓展了“党管青年”的实践内容。
(三)行动指南维度:党以青年政策指引青年发展方向,引领广大青年全面进步、成长成才
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的历史洪流中孕育诞生,从诞生之初就与作为先锋力量的青年紧密相连,并在百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以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青年政策,让中国青年在与时代同行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到劳动阶级中去”“到延安去”“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去”,中国共产党以反映着不同时代特征的青年政策,为青年群体成长与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让中国青年担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彰显青年报效祖国、奉献青春的积极态度,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先进的群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有号召,青年有响应。在伟大的新征程上,广大青年奋力拼搏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一线,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与此同时,党更加重视与关爱青年的发展,出台第一个全国性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和重大工程,标志着党和国家要以切实举措为青年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和环境。不同历史阶段党的青年政策的演变,反映了党对青年发展方向的时刻关注。党管青年的实践形态,就是继续领导一代又一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党管青年”的历史演进
尽管“党管青年”作为一项原则从提出至今仅五年多,但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青年工作实践中却始终存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派出许多党员到各地团的早期组织去指导工作,并制定了第一份涉及青年工作的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关于建立与发展党、团、工会组织及宣传工作等》。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年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初步确立。随着有志青年的不断加入,党又创立了青年半武装组织、少年先锋队,并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在忠实助手的基础上,党有了更强的有生力量。1936年,党中央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提出“应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设立中共中央青年工作部作为党指导青年工作的重要部门”[5]107。由此,党的青年工作机构和制度初步确立。
这一时期是党的青年工作的初探阶段,“党管青年”的主要理论实践成果是确立了党开展青年工作的组织方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青年团为组织,以理论宣传为方式,引导青年走近党、走近马克思主义理论,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突破发展
1953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讲话中强调,“青年团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6]698,为创造性开展青年工作指明方向、注入动力。随着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的发出,党的青年工作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期。向荒山秃岭进军的青年垦荒队、向科学进军的青年扫盲队等青年组织和青年活动,掀起青年积极响应参与祖国建设事业的热潮,在党中央的号召和鼓舞下,一大批青年积极分子在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相继涌现出来。
这一时期,转为执政党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其青年工作模式有所突破,“党管青年”的理论逐渐成熟,共产党人探索青年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新范式,将青年工作的触角加以延伸,使青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全面发展,让青年与社会互动由“青年解放社会”转变为“社会发展青年”。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实践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党创新青年工作形式和方法,主动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使青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击队和生力军。
在比、学、赶、帮、超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树立正确三观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培养百折不挠、刻苦自励意志品质的“学习张海迪活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希望工程”公益活动,助老助残、保护环境、抢险救灾的志愿服务等一大批青春气息浓烈的创造性活动中,中国青年展现出敢闯敢干、引领风尚的精神风貌。
从“做‘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到“四个统一”的殷切期望,再到“四个新一代”的青年成长目标,这一时期党的青年工作乘着改革的春风,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服务青年成长相结合,党管青年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方向愈发清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踏上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为新时代青年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升华和明确指导,“党管青年”工作翻开新篇章。
习近平对青年工作作出指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4]15“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我的中国梦”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多样化、立体化的宣传教育模式,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广大青年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科技创新岗位奋力攻坚、抢险救灾前沿逆流而上、疫情防控卡点值班值守……积极投身新时代祖国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
这一阶段,“党管青年”创造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政治原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青年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考量,是对百年来党领导青年取得的历史成就、形成的宝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同党的青年工作、同中国青年运动、同当代中国青年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党管青年”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71,要深刻把握青年和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围绕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体系、持续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更大气力将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一)坚持“党管青年”,要以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为根本
用党的科学理论为青年立心铸魂。培养时代新人,首要之责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确保青年能够保持坚定信念。要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忠诚于党的领导核心、坚定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凝聚中国青年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理论学习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更加认同中华文明,青年心中有党、胸中有国,民族复兴就有了不竭动力。
以“大思政课”照亮青年人生路。把握第一课堂主阵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此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借助“课程思政”传播新思想、传递正能量,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方面补充、导向、凝聚、疏导等价值功能,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延伸,在思想引领和互动交流中推进思想教育一体化构建进程,增强教育的凝聚力。
占领网络意识形态舆论高地。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主要目标群体就是我国的青年。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深入掌握知识信息传播、人们思维习惯、舆论生成演进等方面的新特点新变化,运用青年视角、青年方式、青年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营造清朗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坚持“党管青年”,要以加强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为抓手
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4]69共青团要着眼于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来开展工作,致力于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度,以先进思想为价值导向,帮助青年深入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理论主张的内涵,增强青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听党话、跟党走。要注重从优秀共青团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注重培养青年成为推动党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落实党各项方针政策的政治骨干,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与时俱进地推进共青团建设。要按照党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团的建设工作,适应时代的变化,始终保持共青团的先进性,不断推动团的事业发展。要在新形势下既要掌握青年动态,了解青年需求,更要创新工作方式,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团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始终保持共青团的先进性,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格局,积极践行党联系青年的路线,在党和青年之间发挥纽带作用。
扩大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覆盖面。“要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4]65团组织要争取成为青年可以信赖的人。要深入青年之中,倾听青年呼声,发挥组织优势,充分调动资源,使团组织成为青年遇到困难时可以依靠的组织。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态,做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既要对重点领域的传统覆盖模式进行创新,也要分别对待新组织和新群体,根据青年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青年的分布,不断扩大覆盖范围。
(三)坚持“党管青年”,要以构建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体系为保障
探索中国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要把青年工作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构建和完善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中国特色青年发展工作机制。要坚持既尊重规律又积极引领、既关心厚爱又严格要求、既尊重青年天性又照顾青年特点,聚焦解决青年所面临的种种“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完善支持青年发展的制度体系,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整体性推动青年发展。
汇聚青年工作各方合力。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新特点新规律,将青年工作纳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规划中,把系统观念贯穿到新时代青年工作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强化青年工作的全局性和协调性,推动形成党、政、群、团、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要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清单,切实把党和国家与青年成长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更优越的政策环境和更多政策载体,来统筹考虑青年“急难愁盼”的短期应对和青年群体的中长期发展。
探索形式多样的青年工作方法。用好实践育人这一加强青年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年深入群众、前往基层,投身实践、增长才干。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把青年工作的目标融入实践过程中,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青年实践创新能力。要尊重青年的个体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青年群体,因人而异分类引导,体现差异性和包容性,从不同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入手,最大限度地凝聚青年思想共识,做到聚同化异。
(四)坚持“党管青年”,要以持续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为核心
树立先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青年,在党以往的青年工作中极富成效。革命战事年代的刘胡兰、董存瑞,新中国成立后的雷锋、张海迪以及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树立先进榜样,挖掘榜样故事,帮助青年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品德修为、勇于艰苦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对引导青年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担当时代大任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组织开展青年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活动能够加深参与者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青年社会责任感,“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青年开拓创新精神、提升青年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多样化的青年实践活动,将青年运动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打造年轻化、知识化的志愿者队伍,让志愿服务释放出强大活力,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青年。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流渠道,增强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提升青年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要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培养一代又一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围绕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健全青年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鼓励广大青年更加踊跃投身创新创造,大施拳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青年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