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约型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对策研究

2023-03-09杨炜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后勤工作节约型高校后勤

杨炜泽

(黎明职业大学基建后勤管理处, 福建 泉州 362000)

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部门对提升学校社会经济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方面问题日益显现,于是节约型理念应运而生。高校应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节约成本方面献策献智,提高对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关注和重视,以节约型理念为核心,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扎实提升后勤管理效率和质量,切实为高校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一、节约型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将节约型理念嵌入高校后勤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基本建设项日益增多,使得资金紧张的矛盾愈发显现,其中能源经费开支占比与日俱增。故此,高校不断引导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科研中树立节约意识,做到“节水、节气、节能、节电、减排”,可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其次,高校后勤是实现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的重要保障。由于这一部门服务范围广泛、服务对象众多,导致资源消耗巨大,其中所涉及饮食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在“节源开流”上蕴含着较大潜力。可见,打造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优化后勤管理工作流程,保证资源的合理化使用,对构建节约型校园有着巨大作用。最后,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所培养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对社会的影响巨大。高校通过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可在无形之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时代新人,有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1]。

二、节约型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模拟企业化管理是一些高校后勤工作的主要模式,少数高校并未意识到节约型后勤管理与创新的积极作用,虽然已经制定了诸多创新政策,但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再加上一些后勤工作者思想固化,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直接影响着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缺少健全、完善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制度,在进行后勤改革创新时无法做到有法可依。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将后勤管理承包给外来企业,希望能够进一步缓解学校后勤管理难度,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但是实际效果不佳,承包企业自身很难形成与高校后勤管理相匹配的机制,服务质量也无法满足节约型高校建设要求,高校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也难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可谓得不偿失。

(二) 后勤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历经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高校后勤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后勤管理工作没有与时俱进,未全面树立节约意识、当家意识和奉献意识。再加上后勤工作繁多、复杂,工作岗位多且利益关系复杂,新老员工、在编非在编员工混合使用,有的高校在招聘后勤工作者时要求低、待遇不高,导致一些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足;有的高校在后勤工作队伍培训工作中,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完善等问题,忽视了后勤工作者文化知识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 节约意识不强

一方面,高校后勤工作中严重缺少节约意识,缺乏对工作的激情与热情。管理阶层通常采取带强制性的命令、指示和规定对员工进行要求,这种方法很难充分调动后勤工作者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而且高校并未将后勤部门放到自身发展的重点,在进行新人面试时忽略了员工的勤俭节约意识,再加上缺少关于节约意识方面系统的培训,致使后勤工作者的固化观念难以转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积极响应了节约理念,也对后勤工作了进行了创新,但所采取的措施缺乏针对性,改革创新也只是停留在制度层面,高校所投入的金钱、资源不成正比,使得后勤工作停滞不前。

三、节约型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与创新对策

(一) 管理体制的创新

1.加强政策扶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和调控作用,除了要通过行政、经济对高校后勤管理给予帮助和扶持,还要在法律上、财政补贴上、免税或低税等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进一步明确后勤改革立法,相关政策、法规配套出台。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政府应加强制度管理,确立政策导向,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规制度,以规范高校后勤管理行为,保障后勤工作的稳定性;应制定周密、严谨的市场规则,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后勤工作的稳定运行;应加大监督和控制力度,包括改革方向、进程、效果的监督,及时控制不符合改革要求的高校后勤部门,如服务价格、公益性补贴等方面。

2.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后勤可借鉴企业制度现代化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解决高校科研资源紧缺的现状[3]。首先,明晰产权。应明确后勤法人市场主体地位,明确出资者学校资产所有权、后勤法人财产权以及二者资产数量和比例,提高后勤自主权,调动其积极性,明确后勤与学校间的关系,让后勤进入市场。同时要对后勤企业进行科学地评估后勤资产,清理债权债务,为高校后勤由社会化迈向现代化夯实基础。其次,界定权责,校企分开。从资产所有者学校的权责范围来看,需要包括对后勤经营问题的决策权、对后勤集体资产流失的干预权和制止权,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支持与扶持等;从资产经营者后勤的权责范围来看,包括重大事项决策应经校批准再予实行、遵循“三服务两育人”基本原则等。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学习、创造、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构建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约束机制,将后勤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背景下,高校后勤实体应依据价值规律,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既有助于提高后勤实体的核心竞争力又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3.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模式。高校应汲取传统管理理念、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摒弃糟粕部分,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设计、制定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后勤运行、管理体制,建立起符合高校特点的新型后勤管理体制;还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吸取德国、英国、美国等部分发达地区的后勤管理模式,如政府政策扶持,财政给予补贴,像高校后勤收入无需纳税等;引进优质资源,重视效益提升,像高校引进优质企业承办后勤项目等,使高校后勤工作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使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 运行机制的创新

1.构建文化导向机制。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做好运行机制革新,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高效发展。在意识上,转变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的错误观念,通过宣传和普及节约的知识和方法、表扬节约先进,加强节能宣传工作;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育者工作中大力宣传节约理念,营造节约型高校的文化氛围,使他们树立节约发展理念,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在规章制度上,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将节约型理念纳入高校后勤管理之中,狠抓节约资源工作,减低运行成本,落实好后勤的文化建设工作,使后勤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推动后勤的可持续发展[4]。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目前,以往的人才选择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固化,缺乏对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发。对此,高校后勤管理应转变传统聘任制度,推行全员聘任制,优化人力资源。在选取工作者、为其设置工作岗位的过程中,理应遵循公正、公开、透明原则,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遴选计划,切实提高工作者含金量和人力资源使用率。其次,健全考核机制。针对后勤工作者积极性低、热情度低的现状,高校要从内容上、方法上、标准上等多个方面优化考核制度,将考核工作详细化,并利用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或惩罚措施,充分调动后勤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实行积分制,通过考察工作态度、日常考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由后勤主任每月考核,根据考核所得均分兑现不同的考核技校和奖惩制度。最后,加强差异化激励。由于后勤工作者之间在能力上、素质上等存在个体差异,再加上高校后勤的改革,工作者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也趋于多元化,这就要求高校激励工作也要丰富多元,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进行差别激励,使激励效力最大化。

3.优化风险分析机制。针对高校后勤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机械操作安全等风险,应及时对风险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评估配套文件和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校园内易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整,统一风险评估指导性文件;同时成立风险分析工作组,负责突发事件采集、统计、整理等工作,进一步做好防护工作,以有效规避、降低风险,并建立风险分析专家数据库,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纳入其中,为风险分析提供专业指导,从而切实提升高校后勤抗风险能力[5]。

4.引入竞争机制。为促进高校后勤实体与市场经济接轨,加强社会企业与校内企业竞争,避免校内市场过度开放而引起的恶性竞争、管理混乱。高校可引进社会有实力企业参与校内竞争,不仅可以将令教师和学生不满意的服务项目推向竞争市场,加强后勤工作者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且还能为后勤部门注入新的理念、带来新的管理模式。总之,高校必须把握好“度”,有针对、有目的地引入竞争机制,进而激活校内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三) 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

1.后勤工作者素质培养的理念创新。首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既要不断更新理念,树立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的意识,还要改变以往“以物为本”的固化思维定式,坚持以人为本,从而进一次促进后勤管理者与学校的和谐发展[6]。高校应经常性开展分层、分段的在岗素质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后勤管理者,以支撑后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加强后勤工作队伍思想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价值观教育、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作风教育、清正廉洁教育,引导广大后勤工作者树立节约意识和勤政廉洁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高校后勤工作者则要秉承终生学习理念,积极学习后勤管理方面书籍,如《后勤流程管理》《高校后勤目标管理》等,还要树立奉献意识、当家意识、效率意识,以高度认真、严谨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认真执行各项制度,严格遵循节约支出原则,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保证本职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最后,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改变被动式服务理念,将关心爱护之情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利用高效率的服务推进后勤工作的开展。

2.后勤工作者素质培养的内容创新。首先,高校应加强后勤工作者的价值观教育,有的放矢地开展主题讲座、座谈会、参观学习等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后勤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三观”;应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精神,帮助后勤工作者在思想上得到进步;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制度管理,从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上使后勤工作者产生深刻认识,扎实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其次,高校必须加强后勤文化建设,除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外,可通过系统的文化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后勤工作者夯实自身文化知识基础,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后勤工作队伍。在培训过程中,要根据后勤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工作岗位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如针对后勤管理者应重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一线工作者则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8]。最后,高校后勤工作者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技能,更应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管理能力;高校则需要树立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破除旧的培养理念,开辟新的工作局面,使后勤工作队伍具备扎实的管理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从而为后勤工作的运行提供基础力量。

猜你喜欢

后勤工作节约型高校后勤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浅谈国有企业后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精细管理后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