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自然资源微课程的开发
——以幼儿园秋收活动为例
2023-03-09陆雅菁
文 陆雅菁
近年来,幼儿园在大力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内以及周边资源,使之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指引之下,教师要以幼儿的经验与兴趣为出发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联系幼儿的生活环境及周边资源,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以及幼儿园环境带来的教育价值。笔者尝试基于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灵活挖掘,促进幼儿园自然课程的生成。
一、自然资源生成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师占主导地位,活动形式单一
教师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开展活动,通常会结合季节或自然物生长的规律。如春天来临,幼儿园里栽种的花陆续开放,教师带着幼儿去写生,做一些有关花的观察和记录,教师组织幼儿分享他们的记录和绘画作品,并把这些作品贴在教室里装饰,让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再与其进行互动。反观这一活动,的确能给幼儿提供直接感知、观察、表征和表现美的机会。但在分享记录时,教师却发现幼儿比较注重描述植物外形特征,面对植物的变化、对比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很好地发现和支持幼儿探究。活动主要由教师主导,在开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基本上是以单一的形式进行的。
(二)幼儿的参与度不足,资源利用率较浅
由于教师对自然资源的分析能力还很欠缺,对这类资源的利用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观察、材料的替代等浅层活动中,幼儿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中班活动“多彩的秋天”为例,幼儿在幼儿园的树上、地里发现了不少果实,教师指导幼儿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幼儿也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感官体验中,对幼儿园的果实有了初步的了解。活动看似完整,有计划、有准备、有过程、有体验,教师审视活动开展情况时,可以发现幼儿的参与度和资源的利用率都远远不足。教师还需思考通过怎样的提问引导幼儿储备相关知识和经验,支持幼儿在实施阶段能进行下一步探索,让幼儿能够更深入地延续“果实”的话题,真正利用好幼儿园中自然资源的价值。
二、自然资源开发中的几点尝试
(一)发现兴趣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内自然资源丰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呢?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午后散步时,教师带着幼儿来到种植园地看前些时候种的青菜,恰巧水稻成熟了,黄澄澄的穗子“笑弯了腰”,为了能够支持和延续幼儿的兴趣,教师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家长资源为幼儿演示水稻是如何收割的,带领幼儿去实地参观稻谷脱谷的过程,并鼓励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最后在家长和教师共同协助下,幼儿体验了稻谷脱谷的全过程,包括从收割、捆扎、晒干、打米、脱谷壳,最后将糙米变成餐桌上的米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而生成的生活化课程既可以充分发掘幼儿的潜能和个性,又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了解和理解儿童的兴趣并不等于完成了教育的任务。
(二)激发探究欲望,生成主题活动
回顾幼儿的活动进程,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引导幼儿解答问题是其持续探索的动力。教师要适时记录和梳理幼儿提出的问题,并借助游戏情境、小组讨论、经验共享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形成新的线索,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我和水稻”的活动结尾处,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我们可以利用镰刀、石臼等劳动工具收获农作物;农作物经过一系列操作能够变成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于是,幼儿提出问题:种植园里别的农作物能不能拿镰刀收割呢?它们都可以吃吗?……幼儿的问题往往是引发线索的关键,教师鼓励幼儿划分项目小组,对感兴趣的农作物进行观察、猜想和验证。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共享实践经验获取社会经验,在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的同时,科学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其他班级的幼儿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幼儿园种植园的自然资源产生了探究兴趣,生成了若干探究活动教师在不同的活动中不断追随幼儿提出的问题,为幼儿深入探究提供辅助策略。
(三)关注关键经验,推动全面发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应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幼儿各领域的经验是具有整体性的、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活用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经验的整合,尝试参考《指南》和高瞻课程中的关键经验,梳理有关“探索”“劳作”“艺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核心经验,以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为目标,在课程规划时既能考虑幼儿的兴趣,又能顾及各类活动的补充。通过对艺术领域的目标“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这两条目标的梳理,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引导幼儿可以采用拍摄照片、收集记录和手工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现秋景,提升幼儿对秋天色彩和事物的表征,以此来支持幼儿逐步建立相对完整的认知和经验体系。
三、对自然资源开发中幼儿园微课程生成的再实践
(一)多元化的幼儿体验形式
一是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果实、树枝以及石头等随处可见的自然资源,进行组合创作,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感知生活中不同材料带来的艺术美,提升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将自然绘本与自然体验类活动相结合,从绘本中的自然主题迁移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可开展自然体验—绘本阅读—再体验—再阅读的螺旋式活动;三是智能化手机普及,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带上手机、平板、相机等电子设备拍摄周边自然资源的相片,通过拍摄四季的照片,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感知不同季节的基本特征;四是家长助教活动,邀请有种植经验或有相关职业的家长来园指导,并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照料一块种植地。
(二)强化资源、幼儿、游戏的关系
教师支持幼儿利用自然材料的思考方向,就是如何在材料、幼儿、游戏三者之间的建立强联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一是加强幼儿与自然资源的联系。首先教师需引导幼儿自主提出要收集哪些自然材料以及为什么要收集这些资源;其次教师还需要分析这些自然资源,发现其基本特征及可能引发的游戏行为。如发现树叶具有不同属性:颜色、气味、大小、软硬、外形特征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发幼儿游戏。二是强化幼儿和游戏的联系。引导幼儿关注对“游戏”,这是发展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途径之一。教师先让幼儿思考“喜欢玩什么游戏”“为什么喜欢”“好玩在哪里”,再进行经验梳理,通过提升幼儿对游戏的认识,能够有效引发幼儿使用材料,自主开展游戏的行为发生。三是强化材料和游戏的联系。幼儿具有对“为什么这个游戏好玩”的思考以及对材料感知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好玩的游戏”丰富对各类自然材料的使用与感知。如幼儿发现树叶可以漂在水面上,幼儿使用树叶和树枝的组合,创造出“树叶小船”,利用风力使其在水中前进。
(三)建立统筹的资源手册
建立线上、线下系统性的自然资源手册是帮助幼儿、教师与之互动、使用和游戏的基础。所谓线下资源库,主要指通过表格进行梳理以后,教师可以在课程审议或做教学活动准备时,更快地筛选出某一自然资源。线上、线下的自然梳理模式能够更直观、即时、有效的调用和统整相关资源,对幼儿的学习与课程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亲身经历自然资源手册的梳理,能够帮助教师从宏观上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资源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资源信息进行检索。
笔者所处的农村幼儿园,自然资源涵盖丰富,几乎无处不在,对幼儿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资源的利用是在幼儿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坚持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活动体验。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游戏,不断提升幼儿的感官能力,打通资源—幼儿—游戏的通道,创设和积累幼儿园资源手册,便能支持微课程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