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质疏松药物和锁定钢板联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3-03-09王淼
王淼
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多发生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其发生率约为5%~9%。肱骨近端一旦发生明显移位,为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切开复位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多数患者伴有骨质疏松,手术难度大大增加,需要采用新的、高质量的治疗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耐受性差,肢体康复过程缓慢,骨强度降低,手术难度大,增加了内固定失败的几率,需要辅以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1]。本研究分析了抗骨质疏松药物和锁定钢板联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 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3 例;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65.21±4.01)岁;骨折原因:跌倒11 例,车祸20 例,其他原因4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2 例;年龄61~79 岁,平均年龄(65.21±3.78)岁;骨折原因:跌倒12 例,车祸20 例,其他原因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治疗。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采用颈臂丛联合麻醉,经肩关节前入路切开长度10.0~15.0 cm 的倾斜切口,切开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间隙,适当牵拉三角肌和头静脉,经内侧牵引后分离肱二头肌,确保肱骨近端充分暴露,防止肱骨近端损伤。借助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复位,借助X 线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长度的骨板向外放置,用锁紧螺钉固定。对于骨缺损患者应采用骨植骨。采用X 线检查骨折端是否固定牢固,肩部是否有活动范围。结束后冲洗手术伤口,保留引流管道,缝合切口以防止感染。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口服碳酸钙片,2 次/d,2 片/次;肌内注射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每2 天1 次,200.0 IU/次;口服骨化三醇胶丸,1 次/d,0.5 μg/次。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正常,骨折愈合,动作不受限,无疼痛;有效:症状体征等改善,关节功能改善,骨折基本愈合,轻微疼痛,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表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0.00%(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关节功能受损,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关节功能[3,4]。解剖学式锁定加压钢板符合骨折部位的生理解剖结构,复位稳、易操作,骨折复位后二次移位的几率低,对骨折骨膜的血供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甚至复杂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5,6]。锁定钢板能从不同角度固定肱骨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具有较强的拉力和锚固力,对严重骨质疏松症和骨缺损患者能有效固定,符合微创手术的治疗理念,对肱骨头血液循环及骨膜损伤进行了有效控制,使坏死率明显降低,骨折愈合率显著提高。但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肢体的限制、制动等原因,其运动能力下降,骨质丢失加速,使骨质疏松症状逐渐加重,出现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不良预后。所以抗骨质疏松剂也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应重视的治疗措施[7,8]。鉴于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症,应用抗骨质疏松剂治疗可提高疗效。本研究采用碳酸钙、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等药物,其中碳酸钙可保证人体对维生素D 的需求,加快钙磷代谢,有利于骨折形成;鲑鱼降钙素可调节钙代谢,阻断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帕吉特氏病等;骨化三醇在调节钙平衡方面有关键作用,包括对骨骼中成骨细胞活性的刺激作用,是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理学基础[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3.21±0.27)个月、住院时间(10.67±1.21)d 短于对照组的(5.59±1.24)个月、(12.82±2.9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1.10±0.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1±0.23)分,肩关节功能评分(94.56±4.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41±4.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0.00%(7/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手段。其优点是:①与人体解剖结构相似,无需预弯、整形;②断端骨折固定效果更稳定,对于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没有不良影响;③类似的内固定可使骨折愈合更快;④固定角度多样化,减少了对骨血流量的破坏,有利于肩部功能的恢复。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单纯锁定钢板无法使骨折端愈合。手术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整体疗效[11,12]。另外,采用锁定钢板手术时,应注意下列要点:①骨板应低于大结节的最高位置,避免盲目向上运动,避免对肩峰下产生强烈撞击;②骨缺损患者需行自体骨移植以促进愈合;③固定螺钉的强度适中,可防止关节活动受影响;④患者在出院前,应有针对性地指导治疗,提高治疗效果[13,14]。
综上所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锁定钢板手术预后具有良好的影响,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