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疑·思疑·释疑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3-09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学张建东

新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活设计教师

□ 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学 张建东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追求。初中生思维活跃,对问题有较高敏感性,教师从激疑、思疑、释疑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设计,推出更多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创意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都能够产生丰富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在深度研学中建立学习共识。问题教学法应用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教师能否科学设计和组织,准确激疑、组织思疑、合理释疑,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径,其调度作用显著。

一、激疑,依据教情设计问题

激疑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目标追求。教师深潜教材展开研学行动,设置教材问题、设计媒体问题、设定生活问题,能够创造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对问题最为敏感,教师借助问题展开激发和调度,势必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1.设置教材问题

教材是学科教学需要借助的载体,教师深度研究教材内容,对准学生学习需要展开问题设计,能够大大提升问题设计的适合性,对学生形成对应激发。教情调查是问题设计前提,教师需要有宏观控制的意识,以提升问题设计覆盖面。

如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教师要求学生介绍暑假的经历和感受,学生积极回馈。针对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情况,教师设计思考问题:暑期夏令营活动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这是很好的活动,你对这样的社会性活动有什么样的看法?参与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学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如夏令营有更多挑战性,对历练我们的心理和意志都有重要促进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参与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有一定帮助。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给予正面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2.推出媒体问题

所谓媒体问题,是运用媒体手段展示信息的问题设计,为问题设计提供依据,对学生感官带来一些冲击。多媒体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电子信息,案例、场景、人物都更为鲜活,教师围绕媒体展示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感知更为直接,问题调动性更强。学生对媒体展示最为敏感,教师适度应用媒体展开问题设计,能够创造更多思考机会,这对全面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有重要现实帮助。

教师适时运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能够形成多点调度,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视频信息,介绍网络用途,教师设计思考问题:网络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你能够结合生活实践介绍网络的应用吗?网络能够为我们学习提供更多信息素材的支持,如何借助网络搜集这些信息呢?有人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学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利用媒体信息进行直观调度,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示。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关注的,自然会调动学生思考主动性。

3.投放生活问题

学生有丰富生活经历,其生活认知积累也比较丰实,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深度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与学生生活形成多点对接,能够大大提升问题设计适合性,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认知支持下展开问题思考,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设计投放一些生活热点问题,学生回馈更为主动,其助学作用更为丰富。如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结合生活现象设计思考问题:道路交通如果没有规则限制,行路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公共场合没有制度约束,人们可以自由行动,其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一个班级没有规则和制度,会发生哪些乱象呢?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关注,都能够主动思考和发言,课堂互动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呈现差异性,其答案也不尽相同,但从学生解读情况能够看出,教师问题调度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做问题解读,纠偏意识强烈,达成更多共识。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学习组织,学生回馈主动,自然能够赢得教学主动权。

二、思疑,根据学情疏导问题

学生进入问题思考环节后,教师需要做好学情观察,对学生思考释疑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结,找到应对措施,组织学生进入集体交流,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问题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1.指向热门话题

教师对学生学情展开调查时,要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走势、兴趣取向等内容做科学评估,以便找到问题设计和问题指导的方向。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逐渐彰显,对学习问题有不同见解,为教师问题解读引导带来一些启示。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接受生活信息丰富,对相关学习问题有独特见解,教师做好学情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都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

学生对生活案例比较熟悉,教师不妨结合这些案例分析设计思考问题,能够对学生心理形成冲击。如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这部分内容,教师列出生活案例并设计思考问题:楼上住户孩子多,整天追逐打闹,严重扰乱楼下邻居的生活,虽然多次交涉,但这户人家依然我行我素。面对这样的邻居,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学生针对这个问题,都能够积极回应,其答案也是多种多样。如影响了他人,还不能虚心接受和改正,这是没有公德的行为,应该受到一定的处罚,不妨反馈到物业,或者是报警,让相关部门介入,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应该将心比心,如果这户家庭的楼上这样对待他们,看他们如何感想。从学生答案设计能够看出,教师问题是比较受关注的,学生对熟悉生活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可以形成丰富助力。

2.关注生本发展

学生是问题讨论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围绕学生思维特点展开引导和启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问题研讨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调动,在广泛互动研学中建立问题意识,在问题求解中达成学习共识。

养成教育与学科有更多对接,教师借助教材内容进行相关教育,其教育作用会更为突出。教学“做守法的公民”这部分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设计,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围绕“做守法公民”主题进行问题设计,看谁设计问题有更高思考性、启迪性。学生面对法律问题有更清晰的认知,设计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做守法的公民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作为中学生,如何理解守法的问题呢?有人说,学生没有走进社会,不存在守法的问题,这个观点正确吗?学生问题不断提出,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整合,挑选有价值问题进行重点推荐,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

3.组织话题互动

问题探究有不同组织形式,集体讨论、课堂辩论、质疑释疑、师生互动等,都能够带来激发的力量,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重互动,利用问题进行学习组织,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启示。特别是话题辩论活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这样的讨论形式最有感觉,教师不妨做好活动组织,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展开辩论互动,也可以参与到学生辩论活动之中,以提升话题交流品质。

教师设计辩论话题,需要对接学生生活认知,也要观照学生学习心理。如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推出思考话题:有人说,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学生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出现不同意见,课堂辩论气氛逐渐形成。有学生认为,只要对他人负责,就应该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呢?也有学生给出不同的意见,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还能够对他人负责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最为简单的话题,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说明教师问题设计是比较有智慧的。

三、释疑,组织生本研读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交流问题,学生解读问题,这是问题教法应用的基本路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释疑、合作释疑、研读释疑,通过多种途径推进问题的解决,在释疑过程中完成认知的内化。

1.鼓励自主释疑

问题投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和释疑,需要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提醒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初中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认知进行问题分析,能够获得丰富思考动力。释疑需要一些材料信息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教辅资料,或者是利用网络进行素材搜集,也能够达成释疑的目标。

教师借助问题进行教学组织,需要设定研学目标,这样才能形成教学支点。如教学“积极奉献社会”,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生活故事,然后设计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如公交车司机,亲自下车搀扶老人上车,乘客纷纷给老人让座,这是社会关爱行为。你对这样的场景有什么感触?如果你在场,你会主动给老人让座吗?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案例比较熟悉,自然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互动。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大多能够给出共性的解答:关爱老人,这是社会公德表现,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有这样的意识,特别是青少年,需要从小养成良好品德,发扬和传承我们的孝德文化。教师推出案例问题,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从学生表达可以看出,社会公德意识早已深植学生心中。

2.支持合作释疑

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这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辅助作用。学生大多喜欢互动性学习,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让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小组辩论、信息搜集和展示、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生活观察、社会调查等学习活动,都能够与问题解读相结合,对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作用。合作释疑有更多活动形式可供选择,教师要做创新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合作环节,在创意探索中解决难题。

教师设计一些合作讨论话题,能够成功激发学生互动热情,建立更多学习成长点。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一段话,然后设计思考问题作为训练任务:你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中国的脊梁”这句话?为什么无数先烈是中国的脊梁?你能够讲述一个典型的故事吗?学生对这个问题最为敏感,自然能够积极反馈。因为有其他学科学习经历,对“中国的脊梁”概念有深度理解,也能够列出一些典型案例,阐释中国脊梁这个概念内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相关问题做深度研讨,学生积极响应,课堂训练气氛活跃起来。教师抓住学生关注心理展开问题设计,给学生提供研学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教师跟进指导,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3.延伸研读释疑

延伸研读训练设计,教师需要有拓展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对学生生活认知进行科学梳理,对训练手段和方法做归结处理,以提升训练组织效率。课外案例搜集、网络信息汇集、生活故事讲述、个人心理咨询、网络问题交互等,都可以融入一些学科问题内容,教师对训练形式做对接处理,将学科问题渗透到训练环节,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训练,能够创造更多释疑机会。

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一些网络交互活动。如教学“建设美好祖国”,教师利用问题形式进行训练设计: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能不能说说你的理想?不妨借助网络展开交互活动,看谁的观点更有代表性。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都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主动思考和互动。教师设计一个比较简单有针对性的网络交互话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网络对话,将训练带入另一个境界之中,其助学效果显著。

激疑、思疑、释疑,构成问题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度研究教材内容,设计适合的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种讨论活动,让学生在研读学习中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问题教学法有广泛用途,教师需要做创新处理,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调动学生学科思维,让学生在深度合作中达成更多认知和共识。

猜你喜欢

生活设计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