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对策探讨

2023-03-08李成华黄国梁王雪薇李红文孔德磊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3年6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竞争力有机

李成华 黄国梁 王雪薇 李红文 孔德磊

(1.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云南 普洱 665000;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北京 10008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人们对优质安全、 营养健康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以下简称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 凭借安全、 优质、 营养的形象,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 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生产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也进一步提升, 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与此同时, 我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一带一路” 政策逐步落实, 我国优质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中也处于增长趋势[1], 但也伴随着国外农产品的激烈竞争。 要让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必须着力提升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 本文基于对当前我国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提升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 我国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发展成效

(一)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成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主要供给力量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始终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总量规模逐年增加, 截至2022 年底,全国绿色有机地标生产主体超过3 万家, 产品总数达到6.4 万个, 基本覆盖我国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和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类别。 其中, 绿色食品企业25928 家、 产品55482 个, 农业系统有机农产品获证单位1318 家、 产品4772 个, 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3510 个, 产品总量超2 亿t, 占全国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总量的11%[3], 打造出了一批安全优质、 美誉度高的精品农产品, 成为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渠道。

(二) 标准制度不断完善, 形成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模式, 推动了现有传统生产模式的优化与升级, 将传统的粗放型、 散户型、 人力化农业生产向规范化、 集约化和智能机械化生产转变, 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有效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4~5]。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发展与推广将绿色农业生产的理念深入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 通过严格审核认证, 加强证后监管,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全程质量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三) 品牌宣传不断升级, 树立绿色优质农产品良好品牌形象绿色食品标志已在11 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注册, 农业系统有机农产品认证已扩大到31 个国家和地区, 89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列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 全国已连续5 年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活动, 累计举办近2000 场活动, 广泛宣传“绿色生产、 绿色消费、 绿色发展” 理念。 据社会调查, 绿色食品标识知晓率达到73.5%, 75%以上的消费者认为绿色食品品牌具有美誉度, 6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忠诚度和推荐度。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知名度、 美誉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在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二、 当前我国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品牌趋于同质化, 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生产、 加工和销售过程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探索, 很多地区培育出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 但是也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 没有充分发挥当地独特的地理、水文甚至文化优势, 同一地区或者相邻地区的农产品之间缺少差异化的品牌建设,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耗, 在竞争中反而降低了产品的价值, 影响收益。 部分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品牌缺少核心竞争力, 市场上同类产品过剩, 知名品牌少, 未在消费群体中建立应有的知名度,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也未形成。

(二) 产品结构单一, 市场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生产仍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 生产的产品多为简单处理的农副产品,种养模式单一, 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产业链延伸能力不强, 高附加值农产品较少, 难以形成个性化产品[6]。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结构的单一化和低加工度限制了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也引发消费动力不足[7]。 同时,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专属销售渠道和网络未完整建立, 不能有效地与其他产品进行区分, 缺少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三) 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 产业带动作用薄弱当前各地积极发布扶持政策推动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建立更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为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创造优秀的营商环境。 但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特性、 地域差异等原因, 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区集中化” 与“地区分散化” 并存的发展格局, 而这种情况也与政府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有一定联系[8]。 部分地区在还未探索出较为完整的品牌孵化流程时, 就单一地将政策和资源大量倾斜给地方龙头企业, 导致农业生产主体发展差异愈发明显, 更加不利于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产业内部不能形成符合发展规律的品牌阶梯, 市场竞争也就逐渐缺少良性化的发展[9]。

三、 提升我国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强化科技型品牌推广一方面, 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 依托区域生态优势、 资源优势的差异性进行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充分挖掘本地农业生产特色, 规划生产布局和产品品种。 进一步延伸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独特农产品品种, 结合当地民俗风貌文化特色等推出各种 “老字号”“土字号”“乡字号” 农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 同时,引导农业生产主体树立品牌意识, 统筹良好生态、产业特色、 地域文化、 消费心理等多种因素, 为品牌的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 强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共享, 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加强技术升级, 与高校、 研究所等合作, 提升农产品的独特性和科技含量, 进而保证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 加强品牌生产经营规划和指导。 积极改变当前零散种植户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劣势情况, 支持与鼓励开展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联合研发, 推动精深加工发展。 发挥地方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在内部的市场环境中, 形成良性循环, 组成产业群, 提升竞争力。 丰富和升级农业产业链发展方向, 倡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促进本土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10]。

(二) 坚守产品质量底线, 开拓多元化品牌融合一方面, 强化产品质量。 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提升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基本盘。 进一步严格开展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审查认证登记工作, 坚持严谨执行标准, 严格履行程序, 严肃落实责任, 确保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靠产品质量提振消费信心, 激活市场活力,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市场拉动力, 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11]。

另一方面, 推动产业融合。 区域品牌多元主体的目标一致性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 积极采用“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等优质农产品品牌融合发展机制, 同时与区域公用品牌协同发展, 强强联合, 抱团发展,形成品牌叠加效应, 放大品牌综合效应, 提升品牌增值空间, 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有机融合[12]。

(三) 统筹协调全局建设, 加强针对性政策扶持发展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统筹推进, 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与产业管理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传统农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 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新趋势,依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 促进标准技术产业化发展与应用。 坚持“扶优、 扶特” 原则, 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差异, 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 梯度推进, 促进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产业多元化抱团式发展。 通过对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产业发展政策调整与结构优化升级, 扶持优势生产主体率先打开市场, 复制成功模式, 发挥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13]。 大力支持农户提高规模化、 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 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化解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源头上使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品质得到保障与提升[14~15]。 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理念, 积极发展市场营销新业态、 新模式、 新平台, 促进产销对接, 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体验, 不断提高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 结语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审查认证登记及推广工作, 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实际意义, 能够有效促进解决农业绿色发展问题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 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较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因素, 仍需进一步地加强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水平, 进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发挥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竞争力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什么是绿色食品
日本竞争力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