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发展有机农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建议

2023-03-08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3年6期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

孙 坤

(北京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 北京 10008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 坚持先立后破, 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在第57 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力争将二氧化碳(CO2) 的排放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设定了30 年的目标期, 对比于欧洲多国需要70 多年的时间, 这无疑是一个较有难度和挑战的降碳速度, 我国将采取怎样积极的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尤为重要。 目前, 农业活动是仅次于电热后的第2大碳源, 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1]。 根据预测, 到2050 年农业产业或将成为最大的排放源[2]。 因此, 从农业方面为主要着力点助力“双碳” 目标实现将更有现实意义。 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已成为农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前沿。 而有机农业作为不使用化肥及农药、 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对促进农业固碳增效、 贡献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简要阐述有机农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 并结合实际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发展有机农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提出看法和建议。

一、 有机农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分析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已经成为世界共识的环境问题, 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CO2、 一氧化二氮(N2O) 和甲烷(CH4), 人类活动是这些温室气体浓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农业具有碳源碳汇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 农业、 林业等土地利用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4[3]; 据 《农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统计, 全球农业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1%~15%。 同时, 农业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库,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 全球农业碳汇在碳汇库中占比约20%[4]。 农业碳汇功能随着农业绿色发展而增加, 农业碳汇规模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治理而提升。“双碳” 目标的提出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1 年9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中提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促进农业固碳增效。 同年8 月,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印发 《“十四五” 全国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减排固碳的目标要求, 提出了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打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 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因此, 农业的绿色发展将是未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

有机农业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 其本质是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具有低污染、 低排放、 低能耗绿色生态低碳农业特征。 有机农业在减排方面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小组 (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的标准, 有机农业的原则是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 这比常规农业明显要减少能源的消耗, 存储较多的碳,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消除非生物源的N2O 排放, 减少粪肥厌氧消化产生的CH4[5]。 任万頔等[6]通过模拟种植的方法来表明有机农业的减排效果, 模拟有机农业种植模式下, 大豆种植业N2O 年减排率最高为17.18%, 水稻种植业年减排率最高为10.85%。 有机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业N2O 的排放, 碳减排潜力巨大。 与常规农田比, 有机农业管理措施(施用有机肥, 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以及轮作等) 具有促进土壤团聚, 提高微生物活性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功效, 能够增加土壤中的碳贮量, 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 对极端气候具有更强的适应性[7]。 根据生态环境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研究结果, 有机种植方式每公顷的年均减排固碳量约为600 kg CO2当量 (CO2e), 我国年有机种植减排固碳总量约为165.36 万t CO2e[8]。 法国巴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DDRI) 发表的报告中评估了到2050 年欧洲农业向农业生态过渡的情景中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 数据显示, 向有机和其他形式生态农业的过渡可使欧洲农业每年减少38 万t 杀虫剂, 对 《巴黎协定》 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从而使欧洲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7%[9]。

近5 年来国内有机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 2022年我国有机产品销售额高达877.6 亿元, 相比2018年增加了246.13 亿元, 年均增幅达7.7%[10]。 目前, 我国有机农业用地占总农业用地的份额仅为0.5%, 远低于全球1.6%的水平,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减排固碳潜力[8]。 发展有机农业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有效发挥减排固碳作用, 助力实现2030 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目标, 推进乡村振兴, 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当前发展有机农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问题

(一) 有机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大量的有机农业减排固碳的研究, 并已经有长期的试验数据支撑, 研究成果也已开始付诸于实际生产减排中, 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尽管我国2022 年有机农业用地面积已经在全世界名列第4, 但目前依旧缺少有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固碳的相关研究, 能够为实际减排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或数据量化衡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 农业系统缺乏有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内生动力, 社会多方参与的系统性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产学研合作存在脱节现象, 高校、 科研院所关注前沿科学发展和新技术的试验, 短期内较难形成产业化的应用示范。

(二) 有机生产企业参与热情不高2022 年伊利金典牛奶采用绿色制造, 打造了金典有机A2 纯牛奶与金典娟姗有机纯牛奶两款实现温室气体相对“零排放” 的碳中和产品, 开创了国内有机生产企业的先河。 目前, 少量有机企业的碳中和蔬菜、 巧克力、 月饼、 米粽等产品也陆续上市, 但总体上看国内农产品碳标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受市场、 政策、 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有机企业研发生产碳中和产品的热情还普遍不高。

(三) 公众对发展有机农业认知存在局限性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有机农业被视为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系统,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阶段我国发展有机农业, 公众将更多的焦点则是放在有机食品的安全、 品质和经济效益上, 关于有机农业环境效益方面的系统宣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环保理念尚未得到普及。

(四) 有机农业环境效益方面政策支持少德国1989 年开始通过公共资金来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并在2015 年开始向有机农业转型的普通农场每公顷耕地和草地补贴250 欧元, 已有的有机农场每公顷补贴210 欧元。 从2002 年起, 德国政府还推出“联邦有机农业计划”, 为有机农业的相关研究及培训项目等提供资金。 2021 年, 该项目共提供了3338 万欧元的补贴。 此外, 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每年还举办有机农业竞赛, 奖励各大农场在有机农业领域进行创新, 为传统农场转型提供激励机制, 提升民众对有机农业这一环保生产方式的认识[11]。 目前, 国内地方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仅限于认证的补贴, 对环境效益的政策支持尚需要加大研究和推广的力度。

(五) 有机农业碳汇交易市场未实现突破2022年5 月5 日,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了全国首个提供农业碳汇开发、 测算、 交易、 登记等一站式服务的农业碳汇交易平台, 举行了全国首批农业碳票发证暨农业碳汇交易签约仪式。 现场发放了首批农业碳票, 推动517 hm2生态茶园、 3357 t 两年期碳汇被成功交易, 用以抵消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部分碳排放量。 这次交易活动传递出农业碳汇是有价值且可以交易变现的市场信号, 促进农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 推动农业由“碳票” 变“钞票”,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12]。 据中国农业银行发布数据, 截至2021 年5 月, 我国农业碳汇市场已经累计交易碳汇约117 万t, 总金额为7400 多万元。 实现农业碳汇价值, 已成为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4]。 目前, 森林碳汇、 竹林碳汇、 渔业碳汇、 茶业碳汇等交易在实践中均已实现了突破, 但尚未见有机农业碳汇开发和交易的报道, 有机农业碳汇市场尚未实现突破。

三、 发展有机农业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建议

(一)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机农业发展要认真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因地制宜地在资源禀赋好的地区适度加快发展。 巩固和拓展东北、 湖北、 云南等区域有机农业发展先天优势, 对于种植业提倡按有机标准进行种植, 一年生冬季不休耕作物实行轮作制, 种植绿肥作物, 使用生物有机肥以及使用有机标准中允许使用的投入品, 秸秆还田。 对于青海、 西藏及内蒙古等以养殖业为主的地区, 保护养殖用地, 增加畜禽养殖的有机饲料供给, 对畜禽粪便堆肥发酵后循环利用。 推进有机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实现与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 提高有机产品的附加值。 继续高质量推进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建设, 延长产业链, 提升产业效益。 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 通过产品形态、 有机品牌载体、 市场机制, 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价值, 不仅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农产品的期待和向往, 又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环境改善达到低碳增效的作用, 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 强化有机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培训, 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针对有机农业的特点,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公关, 对有机农业减排和土壤固碳开展系统研究, 掌握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固碳机理; 加大对碳储存、 减量化等技术的深入研究, 加大CO2捕集与储存技术研究, 引领绿色、 低碳、 循环农业技术创新。 筛选绿色安全、 优质高效的种质资源, 选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低碳品种, 建设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 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学研合作, 加快对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 低碳科技等方面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 针对性地解决有机农业产业低碳化发展存在的卡脖子难题, 建设以产品优质、 低碳排放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宣传普及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相结合的使用方式,加强研发更有针对性的生物农药, 有效破解有机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难题。持续研究有机肥施肥技术,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固氮能力。 在现有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重视有机农业理念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培训和推广, 把减排固碳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 持续加大有机产品宣传力度, 提高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的作用, 推进企业产销对接,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大型商超、 连锁经营企业合作, 推动商企合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报刊等传统媒体宣传与网络视频、 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宣传相结合, 加大对有机产品质量安全及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 让有机产品低碳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更加重视发展直播营销等新业态, 挖掘和培育有机农产品网红, 把更多的有机产品基地升级为网红打卡地, 发挥乡村旅游新业态的优势, 提升有机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 发挥农业农村系统在发展有机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培育有机认证品牌公信力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农业农村部一直致力于推动有机农业发展, 近年来印发了《关于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 四大行动的通知》(农质发 〔2022〕 8 号)、《关于印发农业生产 “三品一标” 提升行动有关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农办规 〔2022〕 20 号), 把推进有机农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持续鼓励地方企业利用区域优势发展有机产品。 农业农村系统内的有机认证及管理机构在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上具有天然的行业优势, 要持续强化在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 品牌宣传、 产品推介、 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企业申报流程, 实现全程标准化认证模式, 坚持质量第一、 标准至上, 严格认证审核, 加强证后监管,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确保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 不断提高行业公信力和竞争力, 逐步使有机认证成为企业和消费者的自觉选择, 巩固提升农业农村系统有机认证品牌的行业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 发展有机农业碳汇, 促进碳汇价值实现研究和探索有机农业碳汇价值评价交易制度与机制, 有效实现有机农业碳汇交易, 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碳汇功能的作用, 将其作为农业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发展有机农业碳汇项目, 建立有机农业碳票机制、 有机农产品碳标签机制, 探索有机农业碳汇市场化路径, 引导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将其拥有的碳汇拿到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 由此可带来可观的收入, 有效降低有机产品生产成本。

(六) 强化政策支持, 鼓励有机企业生产碳中和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政策, 支持有机农产品企业从事零碳农产品生产和认证, 做好零碳农产品认证制度的构建和推广,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技术标准和规则, 实现高效率、低能耗、 低排放和高碳汇, 为有机零碳农产品双认证在全国推广提供经验, 引领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有机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