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警视角下公安院校专业社团建设探索

2023-03-07林安薇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社团

林安薇

(南京警察学院 团委,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历史证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文化与民族两者的命运紧密联系,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就是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民族进步必须遵循的前提。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需要。高校担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使命,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应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工作实际开展文化育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文化育警的内涵及其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2]习近平总书记训词为新时代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更鲜明的职业特质,也有着更高要求的政治标准。为公安队伍源源不断输送具有“三个绝对”“四个铁一般”的过硬公安后备力量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这就要求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更突出政治性、更体现职业性、也更兼具实战性。只有将人民警察的政治性要求和职业性特质深度融入公安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中,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人民警察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也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的预备警官,并将青年预备警官的青春才能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真正释放。

(一)文化育警的内涵

对于公安院校而言,文化育警是指公安院校在长期的历史办学过程中通过文化活动实践、文化理论创新和文化品牌塑造逐渐形成的,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创建、赖以信奉、持续创新的,由公安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纬度共同构成的四维立体文化体系。公安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安院校在长期办学的建设、发展、传承、创新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相对固定的对外物化形象,是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中处于最外层、最表层的实体文化,是公安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公安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在公安院校中由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和被教育的过程中创造的公安职业精神环境和公安警营文化氛围,是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更多体现在集人民警察、高校教师双重身份于一身的老师和预备警官、青年学生于一体的学生应具备的忠诚理想信念、公安职业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职业特色鲜明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公安院校校园行为文化,可以理解为公安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相对一致和统一的行为养成习惯和生活作风方式。各类不同的师生员工群体、社团的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的校风、班风、学风等都是公安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体现。公安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的管理体系文化,包括学校的警务化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公安院校校园物质、精神、行为、制度“四位一体”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校园之魂,是公安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公安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是实施文化强警战略赖以依靠的一块基石。[3]

(二)文化育警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育警”“励警”“律警”“惠警”四个方面,其根本着力点就是培育忠诚警魂。

1.“育警”功能,就是用警察职业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去陶冶内心健康情操、熔铸心底忠诚警魂,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永远保持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公安院校的学生从进校起便面临从一名普通高中生向预备警员的蜕变,一开始对警察应该是什么、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并没有清晰的理性认识,这就需要用公安校园文化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实践既是一种有文化功能的发挥过程,又是一种最实际的文化创新过程。文化育警,重在文,贵在化,关键在于文化觉醒和自我内化。实现文化育警需要制度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实践,把文化注入公安院校育人的方方面面和全部过程。倘若只在“文化工作”中讲文化,而在其他诸多方面“没文化”甚或“不文化”,那么,文化育警势必陷入这边产生的正能量却被那边产生的负能量无限消减的怪圈。

2.“励警”功能,就是激发活力、激励士气、激扬斗志。先进文化能够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凝聚人心、点燃激情、振奋精神。公安校园文化通过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精神境界等发挥影响,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使其产生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共同价值理念的认同感、集体的归属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公安院校学生真正成为用文化武装起来的先进群体。公安院校坚持文化育警要充分发掘公安校园文化的励警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蕴藏在广大学生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永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团结奋进的士气和无坚不摧的锐气。

3.“律警”功能,就是把人民警察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从严治警的各项规章制度转化为、固化为学生自觉,从而养成优良作风。公安校园文化通过倡导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设置严格的纪律作风要求,为公安院校广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提供明确的遵循和方向。通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和感召,这些价值标准和制度规范要求便会转化成学生的行为自觉,如果发生违背制度规范的行为,强烈的文化不适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矫正错误行为,确保其始终把纪律严明的要求落到实处。事实证明,管理的最高艺术不是把人“管住”,而是能够让人把“他律”变成“自律”,或者说把“他律”变成无须提醒的自觉。

4.“惠警”功能,就是保障学生的文化权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的公安校园文化生活具有巨大的能量,是宣泄情绪、调节身心的良方。公安院校实行的警务化管理和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让部分学生特别是刚进校的新生觉得难以适应,再加上学业、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便容易产生焦虑。公安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紧张的状态,让学生有一个释放情绪的途径,从而进行心理状态的调试,陶冶情操,坚强意志。公安校园文化影响下的情绪状态,决定了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公安校园文化就是从根本上爱护学生,公安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需要。

三、公安院校专业社团的文化育警功能分析

公安院校专业社团是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公安专业为社团核心特色,由拥有共同相关公安专业背景、专业爱好和专业特长的学生组成的职业性极强的兴趣类学生团体,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锤炼警魂、锻炼技能、历练经验、创新理论等功能,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实践平台。

(一)培养警察职业意识

所谓警察职业意识是指对警察职业要求的自我认识,总体反映了警察对自己职业社会地位、价值、形象的理解和掌握的自觉性、准确性、倾向性,包括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群众意识等多个维度。公安院校专业社团是依托公安院校特色专业、为发展和丰富公安校园文化而建立的学生组织,其活动内容、形式及形成的公安院校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预备警官的成人、成才、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以政治意识形成、忠诚警魂锤炼、作风行为养成和学风校风塑造等方式,从行为到思想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发展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操守和是非判断,从而对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职业情操发生作用。浓厚的公安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调适他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滴水穿石和润物无声的力量。在专业社团中得到的公安实战锻炼既是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源头之一和不竭的动力,又是培养警察职业意识的目标,还是检验警察职业意识的标准。

(二)培养创新意识

在当前的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强调纪律作风养成、看重实战技能训练,而忽视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这就导致了公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力量不够与公安实战环境下对公安干警创新能力高标准严要求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新一轮公安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科技兴警正成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抓手,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在公安业务数据共享、安全保护等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多的需求量。运用科技力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让科技信息化催生执法公信力,已成为新时代公安工作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公安科技创新,强调“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要把大数据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大引擎、培育战斗力生成新的增长点,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4]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它通过丰富灵活的社团活动及团队文化氛围,让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启发性、互动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公安专业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各类公安专业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认同,使他们在公安技能、公安技术、警察行为等方面的特色创新意识逐步得到体现,相关警察素质与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团队意识是指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处于某个集体,并对自己所处的集体赋有感情,愿意为了集体目标而主动与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一种积极心态,这种积极心态包括对集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荣誉感。专业社团是学生以专业认同、技能互学、思想互升为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成为具有明确目标、方向和指引的团队,参加的学生以自己的专业兴趣作为第一选择,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激励、高年级同学的榜样示范、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交流和自由讨论等,通过团队的力量来推动个体的前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崇尚荣誉一旦内化为公安院校学生的价值追求,那么将来在公安战线的工作中,崇尚荣誉将成为学生不断追求卓越和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5]

四、公安院校专业社团文化育警功能发挥面临的困境分析

公安院校专业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缺少合理顶层设计和前沿发展理念

公安院校专业社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公安院校文化育警、科技兴警的重要载体。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只把专业社团孤立地定位于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范畴是不够的,应将其作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手段和平台进行深入开发。目前,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更侧重于培养方案开发、学科建设、教师能力培训、教学方式改革等,更重视课堂专业教学和公安机关实践,却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专业社团实践平台重视不够。没有专业教育的支撑,公安院校专业社团就缺少了内在驱动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都受到限制,仅仅依靠学生的个人兴趣,开展低层次的专业学习兴趣活动,难以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同时,由于公安院校专业社团未能引起学校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导致专业社团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进而缺乏社团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专业社团相关合理的保障体系无法建立。[6]

(二)未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公安院校专业社团的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项科技创新赛事,完成各个科研项目,开展相关专业社团活动,看重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获取,“社团思政”教育功能却没有被充分挖掘。在当前“大思政”格局贯穿“三全育人”全过程的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安院校专业社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第二课堂”的“第一课程”。“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催生了公安院校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因此,公安院校专业社团的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努力寻找思想政治理论与公安专业知识的衔接之处、契合之点,实现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说教向鲜活生动、由单纯讲授向职业体验的创新改革。

(三)缺乏过程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良好的社团发展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运行机制。由于学生专业社团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存在“因人而兴、因人而衰”的局面,而且受限于有限的课外时间,一旦学习任务较重就很难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指导的深入程度取决于老师的责任心,而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指导计划。因此,公安院校对社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都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规范其行为。社团的发起组建、活动开展均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级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校纪校规约束下进行,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应该有详尽、明确且正式的规定。目前,公安院校专业社团的制度建设存在滞后的情况,绝大多数专业社团只有社团的章程,对实验室的合理使用、社团师生的管理、社团的考核评价等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这严重影响了专业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四)相关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社团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持久动力

专业社团对学生专业知识储备的要求较高,作为社团成员,一、二年级的学生相对积极性较高但知识储备不够,三、四年级的学生因就业压力积极性相对较低但知识储备较丰富。因此,如果缺乏针对学生在专业社团活动的激励保障和相关评价机制,持久的动力就很难形成。专业社团的指导教师绝大部分为年轻教师,他们往往个人科研任务重、课时量较多,多数觉得工作时间紧、压力大,导致他们缺少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专业社团,对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够。从学校层面来看,没有针对专业社团的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激励和保障制度,导致老师的工作量得不到体现,时间一长,老师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坚持下来更多依靠老师的情怀和责任感,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局面尚未形成。

五、增强公安院校专业社团文化育警功能的现实路径

经过长期建设,公安院校专业社团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对公安院校专业社团的文化育警功能提出了更高、更深入、更全面的要求。

(一)公安院校办专业社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专业社团大多立足于公安专业,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工作的总要求指导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在专业社团日常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紧扣“公安姓党”“警校姓党”的政治主线,不断强化“专业社团姓党”的政治意识,高度重视专业社团的政治把关,提高专业社团的政治站位,切实引导学生在社团中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认真履行公安院校学生应有的政治担当。

(二)公安院校办专业社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团组织改革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要求,在建设专业社团过程中,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要不断改革社团建设理念,进一步强化内涵、优化布局,建设一批活力四射、专业扎实、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专业社团;要不断改革社团管理体制,建立扁平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学院党组织总体负责、专业导师日常指导的管理模式,促进专业社团政治正确、专业扎实;要逐步建立完善的专业社团管理制度,从社团成立、运行、考核评价、奖惩、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要逐步建立社团动态管理机制,引导专业社团规范化管理和自身活力提升。[7]

(三)公安院校办专业社团,要坚定不移地运用大数据做好社团建设成果跟踪和量化考评

专业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源头。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专业社团培养的学生在学业成绩、公安联考、职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研判,深入分析专业社团对于学生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下一步深入推进专业社团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一步量化考评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成效,推进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成效考评与薪酬、奖金、晋升挂钩,有效激发专业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热情,吸引更多优秀的专业老师参与到社团指导工作中。建立规范的社团成果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专业社团实践成果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同时评优评先与学分认定并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专业社团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四)公安院校办专业社团,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公安院校应为专业社团的建设形成顶层设计,并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自身学科建设的特色重点发展一批专业社团集群,培育特色品牌活动体系,形成与课程教学相呼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多维度促进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各专业社团要以校局合作强化专业性,与各警种、公安机关业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培训与服务的紧密结合;要以成果转化强化实效性,积极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后续转化工作,为“挑战杯”“互联网+”“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品牌赛事持续输送优秀项目,为学校挖掘和储备创新人才。

(五)公安院校办专业社团,要坚定不移地严格各项要求

专业社团与普通社团的核心区别在于紧扣公安专业、紧贴公安实战。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要从为公安队伍培养优秀人才的战略高度认识专业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专业社团建设要做到“严”字当头,严格日常管理、严格保密制度、严格活动审批、严格内容审查、严格选拔教师,用制度管好社团、用专业建好社团、用品德引导学生,做到建设一批社团、培养一批学生、锻炼一批老师、输送一批人才的专业社团总目标。

六、结语

专业社团建设是公安院校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素质强警的重要抓手,公安院校应积极推动专业社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公安队伍培养更多具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卓越人才。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社团
缤纷社团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K-BOT拼插社团
公安报道要有度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