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研究
2023-03-07刘思婷
刘思婷,周 永
(潍坊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潍坊学院 政法学院,山东 潍坊)
引言
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培养爱国奉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才兼备的文科人才。新文科强调文科教学应当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培养具有综合性思维能力的文科型人才,促进文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交叉融通。新文科背景下,对高校文科课程思政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和固有的路径依赖,将课程思政思维灵活地运用到文科教学过程中,实现新时代文科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全过程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文科课程专业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思政思想,紧扣文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教会学生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底蕴,形成符合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载体,让课程思政教学变得生动、具体、务实。高校教师在文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信息时代的机遇,转变传统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跨学科综合性思维,从而实现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的目的。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有助于推动文科课程与理工科课程的进一步融合,推动文科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文科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新文科教育的目标要求。
一、改革学科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一)教师强化课程思政观念
新文科的任务是打造具有世界水平和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机制,做到明确课程思政目标、提升文科教学优化、促进价值导向、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带动价值创新、夯实教学基础,形成人文社科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高校应该改革学科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对学科教学有清晰的定位,明晰学科教学的重点、难点,发挥好课程立德树人的培养目的,全面提升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做到塑造价值、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三个要素融为一体。教师应该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观念,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中,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手段,利用系统的课程论重构教学思维。教师强化课程思政观念,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该设计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探索中,实现符合学生特色、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德育教育,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掌握方式方法,课程教学讲究灵活性、适度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政思维,将思政理论体系、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点融入到文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在于“融入”,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的欲望,符合新文科背景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任务。教师在文科课程思政教学中必须同时关注“教与学”,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考评机制,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的文科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需要推进文科思政教育机制的规模化、常态化建设,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应该关注学生思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现提质培优,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转变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是多元化的,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应该从转变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开始,不仅要从教学论的角度建设课程思政,而且还应该重塑课程思政思维,形成一套新型思政教学模式,在学生专业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思政思想,转变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让思政教学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推进文科课程思政教学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专业教学奠定思想和知识理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转变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教学中不应该仅以教师为主导,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思政教学、积极贯彻思政理念核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学习的主动性。[1]
新文科背景下,教师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转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使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培养出综合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积极给予学生良性评价,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时事、提升思政觉悟,达到塑造学生价值、传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例如: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师生思政理念分享交互观点,通过信息化的设备辅助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分类指导文科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托相关信息化设备解决教师思政建设中的挑战,并且能够通过对各种课程思政理念的整合,精炼出高效、精准的思政教学方式手段。
二、推进信息化在课程思政中运用
(一)把握信息时代提升教学
新文科背景之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开拓思维,扩宽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教师必须把握信息时代的机遇,努力提升思政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该做到立足学科性质,对课程教学进行分类,利用多媒体设备、交互式APP 和教学软件与学生分享课程思政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利用网络媒体寻找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思政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发表思政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兴趣。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师要立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文科教学和理工科、医学、艺术学科和农学学科融合,利用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文化奠基作用的发展。[2]
高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借助信息时代的优势,课程思政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伟大时代精神。在信息化背景下,综合考虑各个学科的特点以及不同课程的性质,通过分析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数据,给学生呈现课程思政的思维方法和教学难点,深入挖掘文科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具有跨学科视域的综合性文科人才。
(二)推动先进信息技术设备应用于教学
基于新文科背景,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应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设备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设备搭建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管理机制,准确划分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认定规则,从而有效地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并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设备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多元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主体评价、绩效评价,信息化技术设备还能够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级别与方式进行认定,并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学生个性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专业、精准的分类指导。[3]
教师推动先进信息技术设备应用于课程思政教学,能够主动对接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解决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能够公开宣传和推广有关课程思政教学优化的有效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课程思政系统化的平台,通过和学生交流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培养学生的感情认同和价值认同。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课程思政传授与思政价值引领的关系,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引路人和专业学习的指导者,提高学生的文科素养。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高校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必须把握信息化时代的机遇,能够利用信息设备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教学相长。[4]
三、立足学生和教师的双能力建设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新文科要求,教育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课程思政水平要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究教学的方式,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程度。推动文科课程思政教学全覆盖,让思政理念平易近人,促进其亲和力、专业性和民主性。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应该从改变教学手段、教学意识出发,要增强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在教学中明晰“师生、教学”的关系,讲究教学的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文科的专业知识,能够把思政思维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个体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转化为社会生活必备的生活技能,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新一代青年的责任。[5]
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利用思想价值引领专业课程教学,发挥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教师应该贯彻新文科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尊重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辨力和责任意识。新文科背景下必须重建学生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知识体系,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聚焦课程思政与文科教育的融合,结合新文科的相关要求,做到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的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推动课程思政与文科教育建设共同发展。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时,倡导专门学科大思政,做到思政教学内容能够对接国家战略,课程教学要围绕“课程+思政”的主线,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机制,全力做好专业科目课程思政基础建设。
教师思政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为学会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能够应用专业素养和能力报效国家、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促进学生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保证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教育强国方针的首要任务,文科教育旨在弘扬人的价值,要充分发挥文科课程在阐释世界文化的异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差异、促进文明互鉴、了解中外文化异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科教育必须重视工具性、技能性和应用性向强化人文性、文科性与创新性的转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思维的复合型文科人才。
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应秉承文科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理念,开发利用技术支持的多元学习材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与评价方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读、写、思、辨、创”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在课程思政中做到兼顾人文性、工具性、国际性,培养当下国家发展中经济社会生活需要的高能力和高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课程思政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使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修身铸魂,让学生跳出思维局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文科教育的文化传承的作用,创新课程思政水平。[6]
四、注重挖掘实践课程中思政元素
(一)转变传统课程思政方式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课程思政方式,不仅重视理论知识课程思政教学,而且还要注重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学,文科课堂是最好的思政课堂,教师应该提高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在课程思政中应该紧紧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实际展开,鼓励分享优秀案例,努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政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文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建设路径,使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强调文科课程与思政教学内容融合,形成点线面贯通的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研究是目标,文科教育是基础。新文科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保障高等教育、践行教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要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表象,还要强化探索研究课程思政理论、逻辑、方法等学理内涵的能力。[7]
在新文科背景下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积极回应,对深化文科教育和促进文科学科改革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和教材都要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做到客观真实地介绍语言材料背后隐藏的文化和价值观,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征,还应引导他们发现这些艺术特征背后的意义与权力,以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学生谦逊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胆识和胸怀国家放眼世界的眼光,明辨文化领导权的发生机制。[8]
(二)注重实践课程思政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到灵活应用提炼出和优化出的先进思政理念,注重挖掘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发挥隐性教育、滴灌理念的贯彻落实,让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融入学生的实践课堂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注重隐性的实践课程和显性的理论课程协调性。课程思政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重视显性理论课程讲授模式、评价形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也要关注实践育人环节的隐性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做到言传思政,还有做到身教思政,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开发具有时代特点的文科课程思政素材和资源,实现文科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实现新文科视域下的教师发展。[9]
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实现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跨越发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师对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高校之间可以相互开展学术交流,并指派资深教师和专家学者对教师从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进行详细指导,解决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从而提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结语
高校教师在文科教学中,应当反思和总结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实时调节教学模式、转变课程思政思维,总结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点,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感知能力,更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应将新文科理念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深化高校教师对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文科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广大一线教师应自觉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仅要重视理论思政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政思维,为国家、社会培育有担当、有责任心、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