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文化安全视角探讨旅游景点名称误译
——以岳阳楼景区为例

2023-03-07戈玲玲田万里莫蕙霞

南方论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岳阳楼景点名称

戈玲玲 田万里 莫蕙霞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家文化安全逐渐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国家安全总体观中,文化安全的地位与军事安全和社会安全相提并论,三者皆为实现我国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翻译学界的文化转向促进了翻译与文化的交融,加之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得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活动在异质文化交流中举足轻重,而翻译活动中的误译现象难以避免[1]。加之,跨文化翻译是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中坚力量,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2]。因此笔者认为,译者对源语文化背景的缺乏和误读所造成的误译不但会对文化间的交流带来阻碍,还会给译出语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影响。

岳阳楼景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是向外界展示湖湘文化和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平台,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景区内的景点名称均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呈现,然而部分景点的英译名潜存误译现象。岳阳楼景区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庞大,而景区内部分景点名称的误译不但影响国家文化形象,同时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

目前国内以国家文化安全为视角,对景区内景点名称误译现象进行个案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从国家文化安全层面出发,以岳阳楼景区内景点名称的中英译文为研究对象,以Eugene.A.Nida 对文化的分类为参考,对景区中景点名称英译本中所含的文化信息进行了科学分类,试图探究误译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的影响,以期给翻译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带来新启示。

一、国家文化安全与误译

文化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可较好反映国家长久历史兴衰过程。国家文化安全,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文化的整体发展不受威胁[3]。它可以分为硬安全与软安全,硬安全涉及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和国家文化经济安全;软安全主要涉及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思想上层建筑[4]。文化安全的核心内涵要求保持和延续自身的文化特质[5]。因此,要维护好本国的文化安全亟需对本国的文化特质加以保护。任何事物的存在均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也不例外。文化的存在往往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中的不良因子开始蚕食文化特质时,文化安全与稳定则受到威胁。站在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子包括误译、死译、硬译等等。

自翻译界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开始逐渐强调语言的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若译者没有对译出语和译入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考察,则很容易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误读,进而导致误译现象发生。比如,把“正月”译为“January”就是由于译者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知半解而导致的误译。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农历“正月”对应西方公历的“一月底至二月底”之间,且具体每年对应到西方公历的日期都有所差异,因此将“正月”误译为“January”反映出译者没有深刻意识到翻译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可见,一位合格的译者不但需要精通译出语和译入语,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译出语和译入语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否则容易因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误译现象的发生。

同时,误译会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构成阻碍,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作为对外宣传的一部分,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与交流,增进不同国家和文化对中国的更好理解。倘若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出现误译,不但会阻碍国际游客理解和记忆景点名称,还不利于满足世界认识中国的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信息的误读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影响国家文化环境。误译所带来的文化变质可能会与国家价值观相抵抗,由此可能带来国家历史记忆的淡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

二、景点名称所含的文化及误译

翻译活动中产生的误译,是对语言的误解与误释,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沉积,因此误译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6],二者关系密切。Eugene.A.Nida将文化分为了五类: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化[7],由此笔者试图将误译分为社会文化误译、宗教文化误译、生态文化误译、物质文化误译和语言文化误译,并从社会文化误译、宗教文化误译和生态文化误译三个方面,探究岳阳楼景区的景点名称。

(一)社会文化误译

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同拥有、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它包括一个社会群体的风俗、传统、艺术、法律、道德等内容,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群体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精髓。“后羿斩巴蛇”为景区中的巨型雕塑,是岳阳楼文化的一部分,属于岳阳楼文化的文化特质之一。它根据民间流传“后羿斩巴蛇治水患”的神话传说而建,是岳阳地区独有的社会文化信息。

在岳阳楼景区游览路线图中,“后羿斩巴蛇”的译文为“The Statue of Chopping Python by Houyi”,其中“巴蛇”被翻译为“Python”。《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8]对“python”的英文解释为“a large tropical snake that kills animals for food by winding its long body around them and crushing them.(一种大型热带蛇,通过将其长长的身体缠绕在动物身上并将其压碎来杀死动物作为食物)”;中文解释为“蟒;蚺蛇”。由此可见,译者将“巴蛇”译为“蟒”实则将“巴蛇”归为蛇的品种之一。那么“巴蛇”能否与“蟒”相提并论呢?

事实上,“巴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史料中的记叙往往带有神话色彩,比较典型的是《山海经》中的描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9],这句话大意为“巴蛇能吞食大象,三年之后才将大象的骨头吐出来”。谷斌认为,《山海经》作为研究我国上古文明的一部百科全书,其内容虚实交错,夹杂着许多荒诞神话[10]。而“巴蛇食象”就属于众多荒诞神话之一,其中的“巴蛇”属于虚构的事物,不存在于生物界,它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皆与“蟒”不相当,二者不等值。不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林语堂的“忠顺美”,都要求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此处将虚构的“巴蛇”翻译为现实世界存在的“蟒”,不但有悖翻译家们提出的译文忠实性原则,还歪曲了“巴蛇”的本质,消弭了原文的神话韵味。此外,《岳阳市志》[11]中提到,巴蛇原本为人类,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巴蟒。将“巴蛇”误译成“蟒”容易让游客将“巴蟒”和“巴蛇”混为一谈,进而淡化了神话人物间的差异性,容易造成神话故事被误传。“后羿斩巴蛇”的故事与我国主流文化中的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友善人居环境不谋而合,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具有先进性并体现时代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12],而只有当一个国家合法的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免遭挑战之时,才能达到内部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4]。因此,该景点名称的翻译与其所包含的主流文化不相符,其文化价值的传播受到影响,增加了内部文化安全的不确定性,进而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影响。

(二)宗教文化误译

宗教文化顾名思义是基于某种信仰或教义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括一系列与宗教相关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岳阳楼景区内“三醉亭”是过去当地百姓根据道教典故“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建,属于道教文化产物。“三醉”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色彩,体现了岳阳地区的宗教文化。

“三醉亭”的英文翻译在景区内有两个版本,版本一是“The Drunk Immortal Pavilion”,原文本中的“三”字在该译本中被删减。版本二是“The Three Drunkards Pavilion”,虽然该版本译出了“三”,但其字面意义呈现为“三个醉汉的亭子”。实际上,“三醉亭”的修建是用于纪念民间流传的诗酒仙人吕洞宾。宋代的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13]一书中记载了吕洞宾在岳阳楼上留下的诗句“……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元朝时期,诗人马致远在前人基础上创作的诗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14]描写了吕洞宾三次途径岳阳度化并独自饮酒独自醉的故事。至此,“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由此可见,在“三醉亭”这个景点名称中,“三醉”二字是不可分割的,“三”字在翻译时不能随意删减,因此版本一的翻译不可取。另外,“三醉”是民间对道教神仙吕洞宾三次饮酒醉于岳阳这一故事的凝练,而不是指代的“三个醉汉”,因此版本二“The Three Drunkards Pavilion”的英译是对“三醉”文化信息的误解,反映了译者由于对文化内涵的疏忽,从而在翻译时犯了望文生义的翻译错误。

宗教文化最能深入人心,人们宗教信仰的坚定性与宗教故事息息相关。“三醉亭”背后的宗教故事是岳阳地区道教文化繁荣的标志,同时也是岳阳地区的文化特质之一,但“三醉亭”的两种翻译版本都与原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大相径庭。该景点名称的宗教文化误译,实际上是对“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道教典故的误读与误解。社会和谐稳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15],而宗教是衡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拥有大量信众的社会力量,具有极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某种历史机缘和现实条件下会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但也可能在另一些因素的作用下成为一种对抗性甚至破坏性的消极因素[16],扰乱社会和谐稳定。当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文化信息被误译时,宗教文化的文化特质便遭到破坏并带来不稳定因素,进而增加社会不稳定性,对国家文化安全造成影响。另外,国家文化安全观的要义在于保存和延续文化特质[2],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旅游景点名称的误译破坏了宗教文化特质,不利于文化的可持续安全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文化安全的稳定性。

(三)生态文化误译

生态文化可以指某一特定地区及其文化中涉及自然环境的知识、实践、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会造就不同的生态文化,带来生态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衍生出与环境相对应的文化信息。翻译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对生态类文化信息进行翻译时,应探究源语的概念意义,从而寻找恰到好处的译文。岳阳楼景区内的“仙梅亭”,官方译文为“The Saint Plum Pavilion”,其中“梅”字被译为“Plum”。在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对于义项丰富的词语,需要结合文化背景来确定特定场景下的具体义项。因此,要准确翻译出“仙梅亭”中的“梅”字,必须先弄明白它在此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指“梅树”还是“梅花”呢?

《洞庭湖志》[17]中记载道:“崇祯十二年岳阳楼毁后,有童于楼荟下,得一石,上有梅形支干隆然而起……遂于楼左立仙梅亭。”清代进士杨柱朝在他的《仙梅记》[18]中也有相关记载:“……忽于楼之址得石一片,上有画梅一枝,色如绀墨,其枝干隆然而起……”通过上述两则史料可初步推断“梅”在此处的含义为“果木名”或“梅树的花”。根据《三湘风物逸闻录》[19]中更为详尽的描述:“花纹呈枯梅状,无叶,24 萼”可进一步推断此处“梅”字应指“梅树的花”,即“梅花”。在翻译时,译者意图用“plum”来指代“梅花”,但通过查阅《牛津英语词典》[20]发现,“plum”与“梅花”的概念意义不同。“plum”作为名词时,在词典中的解释有六条,包括“果实”“树”等对象,但没有释义指出“plum”与“梅花”等价。根据《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21]的解释,“梅花”译为“Chinese plum”或“plum blossom”,因此“plum”的翻译属于误译。

由于文化资源以自然资源形态表现,与自然资源存在高度叠合性[4],所以此处的“梅花”既属于自然资源也属于文化资源,而文化资源的属性由文化认同的解释性和民族与族裔象征性构成[4]。历史上的岳阳楼饱受战火和天灾,经历了五十多次重建,如今依然矗立在洞庭湖畔,此处“梅花”象征着岳阳楼背后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结果。而“梅花”的误译有损其文化资源属性,牵涉文化资源安全。文化资源安全问题与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密切相关,关乎国家根本文化传统的维护,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4]。因此,该旅游景点名称中“梅花”的误译不利于文化资源的持久安全,影响国家文化安全。

三、景点名称误译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旅游景点名称在语言上具有精炼、简洁的特点,简明扼要的景点名称是对景点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能第一时间向游客传递出景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旦旅游景点名称出现误译,容易导致游客曲解文化内涵,不但影响国家文化形象的建立,还不利于国家文化安全。

一方面,误译会对国家文化主权造成影响。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文化主权同样如此。国家文化主权包括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选择权、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等等[22]。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是一种自我诠释和相互解读的过程,国家对自己的文化理应享有充分的文化解释权。但在出现误译现象时,正确的文化内涵被遗失,文化得不到有效的自我诠释,剩余的文化解释空间将会被其他外来文化抢占,国家的文化解释权丧失,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独立自主权同时被削弱,影响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误译有损国家文化认同。国家文化安全受到的挑战往往来源于外部力量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否定。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文化在认同过程中的行为承担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处在某一文化环境内的本族群体;另一类是处在某一文化环境之外的外族群体。一国文化要在世界上立足不但需要本族群体的认同,也需要外族群体的认同。然而误译会让完整的文化形象难以在外族群体中建立,降低外族群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有损国家文化认同。以力量的对比关系作为衡量标准,当代世界文化力量有强弱之分,而目前中国的文化综合实力相较于西方世界仍处于“西强我弱”的态势[22]。从全球来看,中国文化整体处于弱势文化环境中,其文化影响力不及强势文化,景点名称误译对国家文化主权和国家文化认同的影响无疑会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降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利于文化生态环境由弱势向强势转化。误译所带来的种种麻烦,最终会加深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旅游景点名称容易在跨文化翻译时出现误译,为此,旅游单位和译者自身应该围绕误译展开相应的思考与应对。对于旅游单位而言,首先应当杜绝使用机器翻译,以免出现翻译错误。旅游文本的翻译应该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译员来翻译,同时需要对译员进行译前培训与考察,让译员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背景,避免在后期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误读与误译,阻碍文化的传播。其次,旅游单位要严把翻译质量关,及时对景区内文本翻译质量进行系统的检查,建立健全旅游景点的问题反馈机制。问题反馈机制可采取多方审核、多次审核的多层次审查方式,同时鼓励广大游客积极建言献策,及时纠正误译现象,防止误译现象的发生。于译者而言,在从事旅游文本翻译工作中应当自觉做好译前准备,主动了解与目的地景区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通过对当地习俗、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帮助自身更好地理解旅游文本的内容,避免误译。译者自身应该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运用能力、翻译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确保译文的准确无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语境选择相应的文化翻译策略,考量旅游文本所处的整体语境,考虑文本的整体意义,避免出现语义或语用失误。在确定翻译结果后,还应该进行自查和校对,确保翻译结果没有疏漏和误译。总之,旅游单位与译员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通交流关系,共同防止误译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的频繁交流促使文化安全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而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特定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承载着沧桑岁月和故事,然而景区内出现的误译情况对岳阳楼文化的完整性、传承性和发展性带来了一定影响,不利于国家文化的持续安全。国家文化的持续安全离不开各区域文化的和谐稳定,当区域文化长期受到诸如误译、硬译等内源力量的挑战时,难免给外源挑战势力留下可乘之机,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国家文化安全。一个国家只有在保护和传承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文化生态系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加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上,一方面,国家应重视旅游外宣材料的翻译工作,完善外宣译文的质检流程,不断提高外宣翻译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译者应自觉提高文化翻译素养和文化翻译能力,在理解原文表层含义的同时更应理解其原文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抓准文化信息,防止误读和误译,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做中国文化的“赓续人”。

猜你喜欢

岳阳楼景点名称
登岳阳楼
孙高华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