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科学内涵与实践遵循

2023-03-07沈茹

南方论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沈茹

(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我们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史。立足时代的坐标,系统理论地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有利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四个自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发展,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2]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从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再到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不难看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逐渐清晰、逐渐科学”,[3]成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启了通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为救民救国,无数有志之士开启了苦苦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开始掀起了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浪潮。但这些方案和设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都没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直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主动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条件。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1954 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是想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完成我们的革命。”[4]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再次提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成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的现代化”。[5]这些论断的提出为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对于一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极具有挑战的事业。新中国一经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就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一定是不同于西方国家侵略压迫、“强国必霸”的现代化,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坚持胸怀天下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国不霸”的现代化。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开幕会中指出:“我们要努力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6]1964年,周恩来同志明确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战略安排。[7]“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主要代表的领导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雏形。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开辟了通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人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拉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幕。1979 年3 月,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最先提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立足我们的基本国情。”[8]同年12 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来华访问的朋友进行交谈时提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9]此外,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三步走”战略。这一时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和丰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推动我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个阶段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作为我们党今后的中心任务。这些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深刻洞察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自己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很多挑战。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使我国有条件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并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难题。一是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大;二是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三是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会出现更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是高度自立自强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必须把中国国情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从自身特点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我们要带领14 亿多人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导权,引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不断创造新奇迹。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是中国共产党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的这种制度,这种计划,是越来越富、越来越强的,而这个富,就是共同的富。”[13]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和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生福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在增长。老百姓期盼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公平的教育资源、更丰富的文化生活等,以寻求全方位的共同富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资匮乏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无知、丧失理想和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设高度文明的精神社会”[15];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生全面性、根本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既离不开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16]新时代的十年,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牢牢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掌握在党的手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通过资源掠夺、环境破坏来完成。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是在传统能源消耗,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耗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累积量非常大的基础上完成的,而我们的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非常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德经》里最早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强调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根本上说,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生态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生态力量”。[18]新时代十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的环境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探索。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其有效保障和有力支持。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和弥足珍贵,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新时代十年,我们党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发展权、义利观等一系列新理念,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遵循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风劲扬帆正当时,踔厉奋发踏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19]这一重要论断高瞻远瞩、意蕴深远、催人奋进,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扎根祖国大地、立足我国实际、历尽千辛万苦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许多可预料和难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领导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取得了全面的、革命性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充分表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开拓进取的锐气,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永葆活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与源: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价值观念、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源泉。拥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在于五千多年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也决定了我国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早在古代,中国人民就把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视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而须臾不离,进而衍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我们的先人在远古时期就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外交思想。自古中国人民就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许多重要理念,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都是贯通的,具有高度契合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20]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守正创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让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浓厚的中华情、浩浩荡荡的民族魂。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总书记多次强调:“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实现国强民富的现代化之路。党在领导人民开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成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党的百年发展史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绩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要想实现,就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这个根基,离开了这个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一是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好主题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重视理论宣传,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二是要科学把握新时代主题思想的基本论断和科学理念,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各项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群众之所需,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政策,及时为人民群众解难点、除痛点。三是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实在在干出成绩造福人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