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唯物辩证法意蕴
2023-03-07周悦颖
周悦颖
(南开大学 天津 30035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给世界带来的风险与威胁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分析国内外社会发展现状,前瞻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新的历史转折期为回答“世界之问”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与世纪方略,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深入实践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启迪。基于此,系统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辩证法实质,既有利于从思维认知层面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体内涵的理解,也有助于从实践路径层面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并积极引导实践的过程。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唯物辩证法意蕴的具体展现
(一)“现实的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出发点
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基础,在研究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及其内在联系时,必须承认“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们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1]525。在他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人们现实的感性活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是考察人类社会一切活动及发展的基石。这也就意味着,只有真正将“现实的人”作为研究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才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整体方向和社会发展总体趋势。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全世界人民都格外关注的问题:“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414并在随后指出,回答这个“世界之问”必须从现实的人这一角度出发,“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2]414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加速演变的调整转折期,恐怖主义、局部战争、金融动荡、环境危机等现实问题的盛行给每个国家带去的风险与威胁的不确定性在不断上升。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没有变,人们对于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诉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强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提出顺应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发展,追求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望,而作为这一理念的首倡者,中国始终落脚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呼吁各民族国家摒弃冷战思维,积极完善双边多边交流机制,这是尊重人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与符合人的现实需要的具体体现。
(二)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理论前提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过程中同样得以充分展现。从联系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它们无法孤立存在,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23。在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作用下,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下,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样被赋予了世界性属性,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理论前提。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中,事物之间联系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各国人民之间愈发频繁的交流往来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际问题。在此背景下,拥有科技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个人主义本位的角度出发,率先构建起了由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把维护单一主权国家的特殊利益作为宗旨的全球治理体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全球治理体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为战后国家的复苏重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自冷战结束至今,伴随着更高水平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把新自由主义作为基本原则、以资本逻辑作为核心、将单极冷战思维作为方针的旧式共同体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家间关系的整体性发展趋向与世界性问题的全球化蔓延现状。基于此,人类社会必须打破原先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主义本位的传统思考模式,树立新的整体性思维,运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客观审视全人类公共利益,对僵化混乱的旧式全球治理体系发起变革。世界各国只有摒弃偏见,携手共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为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化解世界性问题日益蔓延所造成的人类生存危机。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根本原则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系统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内涵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演进的全过程中。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加强。“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4]。世界各国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统一体中,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以经济领域为例,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一体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利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倒退回原始的闭关锁国状态,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不仅不能使本国经济好转,反而只会造成新一轮金融危机与更多全球性金融问题的出现。“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2]401。既然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将全球化过程中的零和博弈转化为以协商对话为主的合作共赢,如何将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转移和不平等交换转化为公正合理的均衡性发展,对此,中国得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截然相反的答案,即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前提下,倡导构建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真正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无处不在,无时都有。世界各国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统一体中,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过程、传统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其社会制度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会存在区别,不可避免地会因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而产生矛盾摩擦。面对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2]421。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文明之间的差异会促进人类社会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所以,文明之间的关系应是尊重、借鉴与共存,而不是排斥与取代。与西方世界所宣扬的“文明优越论”“普世性”价值观等论调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贯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2]533,主张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格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为鲜明的特征。
第三,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及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矛盾表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这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的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与谋求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正确认识各国经济发展、政治互动、文化交流、国防安全等问题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相结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在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把主权平等和公平正义作为处理国际问题的首要前提,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合理化、法治化进程;在经济上主张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树立互利共生、携手并进的理念,坚决反对单边制裁、保护主义,积极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在文化上提倡构建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交流体系,平等尊重世界各国文化独特性与差异性,坚持多元互动、互相学习,在开放中交流,包容中互鉴;在安全方面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2]385,主张建立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总体格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生态问题上则表现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立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合理性建构,为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质量互变规律是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重要指导方针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及实践应用并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轻松实现的目标。这一建构的过程是曲折的。但只要正确把握主客观条件,注重量的积累,最终会形成质变,真正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目标。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建构过程是曲折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动荡变革的转型调整时期,各类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与新的矛盾,另外还有许多交往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尚未暴露。因此,为了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今国际局势所展现出来的新矛盾与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与实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质上是对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秩序的冲击,符合了众多逐渐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渴望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迫切需求。但需要承认的是,目前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展实践的现实力量还不够充分。相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还有待继续增强,而国家实力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进行量变的积累才能实现。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主要体现为: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随着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完善。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一直以来都以实际行动来回应部分西方媒体对共同体思想的种种质疑。中拉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等相继成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随后开展的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合作,这些都是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尽管这些成果目前仅是各领域中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但随着各方面举措的一一落实,实际行动的不断量变积累终会引起质变,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即。
(五)辩证的否定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构的重要依据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1]540旧的国际秩序并不是一无可取,其中同样包含了带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原则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讲话时谈到的:“从360 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一百五十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2]416对于旧式国际秩序中这些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原则,应予以继承;而对于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所倡导的主导论、优越论等零和博弈的不平等论调,应对此进行批判和否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的国际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当今世界形势,顺应了世界人民谋和平、促发展的愿望,在批判继承旧式国际秩序理念的基础上,吸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成果,开辟出了一条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鲜明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当代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实际,基于全人类命运与共的视野和远见而阐发的人类共同构想,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世界作出的重要智力贡献。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鲜明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特点。客观事物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呈现出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而人类可以采用观念的、逻辑的形式,通过思维的自觉活动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具体表现为对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开放和合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当下国际社会发展现状和顺应全世界人民愿望的正确选择,是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体现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点。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者和倡议者,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来印证这一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便是最好的证明。“一带一路”构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地开启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通道,它的实施既是应对世界治理危机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探索。“一带一路”的宗旨是推动中国同沿线地区国家之间的互通互联与互利互惠。对于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主张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举措,有效促进了周边国家之间供应链与产业链的互补性协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与合作,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带去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沿线各国构建起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对我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在给予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同时,搭建起了一个互惠的、开放的、和谐的国际交流交往的新平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构建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典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表现出唯物辩证法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特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绝非凭空产生,它兼收并蓄,有着极为深厚的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五位一体”的“五个世界”理念,牢固树立起了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主张下,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精华,明确提出了与西方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与普适主义的狭隘正义观截然相反的以互利共生、携手并进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构建汲取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精髓,在继承旧式国际秩序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2]261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博采众长与创新发展的方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为引领,真正展现出责任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彰显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