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中“凤喜牡丹”纹样的色彩研究
2023-03-07刘俊汝李俞霏齐鲁工业大学
刘俊汝 李俞霏 / 齐鲁工业大学
0 引言
“凤喜牡丹”纹样是由凤凰和牡丹组合而成的纹样,亦称“凤戏牡丹[1]”“凤穿牡丹”“牡丹引凤[2]”等。其作为传统吉祥纹样,寓意富贵吉庆;作为情爱主题纹样,则寓意爱情美满和子孙延绵。“凤喜牡丹”纹样起源于唐代,宋元明不断演变发展,于清代趋于成熟。清代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生产能力强,染织业如日方升,服饰色彩可谓是百色具备,且不乏擅配色者,为服饰中“凤喜牡丹”纹样的色彩表现提供了基础。
1 清代服饰中“凤喜牡丹”纹样的设色观念与表达
1.1 五行五色的设色观念
清代是推行满汉文化融合的朝代,因此在服饰用色方面,既沿袭了满族尚白、喜红等习俗,同时接纳了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五色观”。基于五色观念下,有正色、间色之分,五正色是“青、赤、黄、白、玄”,是未经调和的五色,视为尊色;而间色是加以调和过的颜色,视为卑色[3]。礼制等级观念深深地渗透于色彩体系之中,融合进人们的生活中,影响着“凤喜牡丹”纹样色彩的择用。在清代明黄色是独属于帝王的色彩,因此“凤喜牡丹”纹样是鲜少使用明黄色的,大多是在上行下效的影响下,使用黄色所调和出的“间色”。以此类推,民间“凤喜牡丹”纹样用色是在宫廷流行用色的影响下,将色彩加以衍生使用,如将正红衍生为桃红,青色衍生为天蓝等[4]。这既符合礼制又追逐了潮流。到了晚清时期,封建统治社会面临着分崩离析,色彩僭越的现象屡禁不止。“凤喜牡丹”纹样在清末服饰品中也大放异彩,色彩风格更加多样。
1.2 融合自然与个性的色彩表达
清代“凤喜牡丹”纹样色彩的择用既依附于现实自然又与个体创作意识相关联,形成了贴合生活、服务世俗、依附伦理的设色观念。民间创作者对于色彩的认知和理解大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因此“凤喜牡丹”纹样色彩大多模仿实物色彩,具有原生态的共性审美观。凤凰虽是具有构想性的人文动物,但诸多文献中都记载其为“五采而文”,因此凤凰大多是由五彩色进行绣制的。牡丹配色则更加多元,南北朝时期的牡丹已有红、粉、白、黄、紫五种花色,宋代又新增豆绿、黑剪绒等奇异花色[5]。因此“凤喜牡丹”纹样的色彩创作一部分是取材于现实自然。同时也有制作者主观的个性表达,摆脱程式限制,基于求吉意识和“凤喜牡丹”纹样的民俗内涵,重在表达对于爱情、婚姻与繁衍的祈愿[6]。因此多选择趋吉避凶的色彩来绣制“凤喜牡丹”纹样,如红绿对比色,意为“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自然与个性之美的共存促使清代“凤喜牡丹”纹样的配色既有鲜明的趋同性,又有妙趣横生的特色。
2 清代服饰中“凤喜牡丹”纹样的色彩特征
清代“凤喜牡丹”纹样设色与传统绘画设色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为主,而它色附之[7]”。以清代“凤喜牡丹”纹样服饰为基础,提取绣线及绣地的色彩,使用CMYK 色彩模式对色彩数值进行标注,分析总结出清代“凤喜牡丹”纹样的色彩特征。其中C代表青色,M代表洋红色,Y代表黄色,K代表黑色,它们的数值区间均在0—100之间。
2.1 负阴抱阳的黑白基调
黑与白在“凤喜牡丹”纹样服饰中常作为绣地色使用,以自身的单调性衬托浓烈的绣线色彩,使纹样更加鲜明。黑与白在古代与道家阴阳学说息息相关,老子主张“万物负阴(黑)而抱阳(白),冲气以为和”,黑白象征阴阳,可高于一切色彩。黑与白脱离哲学层面,以审美的角度去辨析时,它们则是一种可中和五色、突出色彩层次感的基调色,属于无彩色系。清代“凤喜牡丹”纹样常饰于绣地为黑色、白色或黑白相衔接的服饰中。
黑色绣地的“凤喜牡丹”纹样多出现在服饰边缘、褂襕、抹额中。在CMYK色彩系统中的K是指代的黑色,当K的数值为100时或CMYK四者数值均趋向于100时,色彩呈现黑色。如在氅衣边缘处,以黑色(C:90,M:86,Y:84,K:75)为绣地色,以浅淡的红色(C:23,M:40,Y:25,K:0)、绿色(C:58,M:26,Y:46,K:0)为绣线主色,明艳的洋红色(C:0,M:80,Y:20,K:0)、紫色(C:88,M:100,Y:26,K:0)、蓝色(C:89,M:68,Y:35,K:1)为绣线辅色,黑色使绣线色更加的鲜明,突出了“凤喜牡丹”纹样姹紫嫣红的氛围感(图1)。
图1 黑地氅衣的色彩搭配
白色作为“凤喜牡丹”纹样底色时,画面更加和谐。在CMYK色彩模式里,四者数值均倾向为0时则显示为白色(C:0;M:0,Y:0,K:0)。以白为地色进行刺绣与在白纸上作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会最大程度上彰显纹样原始的美感。“凤喜牡丹”纹样多饰于白色的云肩、挽袖处。如清末四合如意云肩中,以米白色(C:2,M:9,Y:12,K:0)为地,牡丹花同一个枝干中结出蓝色(C:83,M:59,Y:0,K:0)与紫色(C:70,M:100,Y:48,K:13)的牡丹花,跳脱了现实,但视觉审美中却不违和,凤凰以绿色(C:80,M:26,Y:100,K:0) 与 蓝 色(C:83,M:59,Y:0,K:0)为主色进行绣制,红色(C:0,M:80,Y:72,K:0)进行点缀,整体清新淡雅(图2)。
图2 白地四合如意云肩的色彩搭配
2.2 明快畅达的饱和色对比
“凤喜牡丹”纹样在清代服饰中常用饱和色进行对比搭配。饱和色是指CMKY色环中某一个或某两个数值较高的色彩。对比色是指CMYK色环中相差120度的色彩[8]。CMYK中数值最大的对色彩倾向具有决定性。若有一个数值明显地高于其他数值,则色彩接近青色(C:100,M:0,Y:0;K:0)、品红(C:0,M:100,Y:0;K:0)、 黄 色(C:0,M:100,Y:0;K:0) 三色;若有两个数值明显地高于其他数值,则色彩接近红色(C:0,M:100,Y:100;K:0)、绿色(C:100,M:0,Y:100;K:0)、蓝色(C:100,M:100,Y:0;K:0)三色。青品黄三色、红绿蓝三色在CMYK色环中均相隔120度,互为对比色(图3)。清代服饰中的“凤喜牡丹”纹样常见红蓝、蓝绿以及红绿对比色搭配。
图3 CMYK 24色环中的对比色示例
清代“凤喜牡丹”纹样有红色绣地蓝色绣线的对比色搭配形式,给人较大视觉冲击力。如山西地区的红缎三蓝绣肚兜,“凤喜牡丹”纹样使用不同色相的蓝色绣线进行绣制,其中深蓝色(C:90,M:82,Y:51,K:18)绣线与纯度较高的红色(C:36,M:96,Y:96,K:2)绣地相互衬托,形成分明的对比色搭配,和谐有力(图4)。清代服饰中也常出现红绿对比色的“凤喜牡丹”纹样。丁佩在《绣谱》的“辨色”一章中提到“万绿丛中一点红,能令诸色增丽[9]”,体现出红绿对比色能使纹样整体更加地鲜明。如在清末打籽绣马面裙中,“凤喜牡丹”纹样以红色(C:25,M:93,Y:91,K:0)为地,凤身与牡丹枝叶使用了浅绿色(C:66,M:31,Y:53,K:0)与深绿色(C:80,M:54,Y:100,K:20)绣线,因此绣地与绣线形成了明快畅达的对比色搭配,营造出鲜活的生机感(图5)。
图4 红缎三蓝绣肚兜中的对比色搭配
图5 打籽绣马面裙中的对比色搭配
2.3 浓淡不一的类似色搭配
类似色搭配是清代“凤喜牡丹”纹样常见的配色形式,具有统一与协调感。在CMYK色环中,类似色是指相差30度的色彩,在CMKY中主导色彩倾向的数值相差50左右,例如红色(C:0,M:100,Y:100,K:0)与橙色(C:0,M:50,Y:100,K:0)(图6)。清代“凤喜牡丹”纹样常见蓝色系以及红橙类似色搭配。
图6 CMYK24色环中的类似色示例
“凤喜牡丹”纹样绣线之间最常见的类似色表现手法是“三蓝绣”,即用深浅不同的蓝色绣线制作出渐变效果。清代小说中便有三蓝绣“凤喜牡丹”纹样的记载,如《后红楼梦》中记载的“粉红色三蓝凤喜牡丹花的缎披风”。根据对清代服饰实物的分析,三蓝绣“凤喜牡丹”纹样常饰于肚兜、马面裙中。如黄地肚兜中使用到了三蓝抢针绣,不同深浅的蓝色过渡时有明显的“水路”,牡丹花边缘枝叶是偏近白色的浅蓝色(C:37,M:21,Y:21,K:0),过渡到水蓝(C:62,M:42,Y:23,K:0)、深蓝(C:82,M:71,Y:47,K:8),花蕊中心近蓝黑色(C:82,M:78,Y:58,K:26),层次丰富。凤凰则是翅膀到身体、冠的蓝色纯度呈递减趋势(图7)。“三蓝绣”虽以三为名,但对于色彩的选择并不拘泥于三种,多则可以选择十余种蓝色进行组合搭配。在“凤喜牡丹”纹样中,色彩的组合更是不拘一格,延伸出三红绣、三绿绣等。
图7 黄色缎三蓝绣肚兜中的类似色搭配
2.4 层次细腻的五彩色搭配
清代“凤喜牡丹”纹样绣线色多是五彩具备的,五彩并非就是五种色彩,也可能是四色、六色甚至七色等。之所以用五彩进行概括是因为其包括黑白两极色及红黄蓝颜料三原色,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所有色彩[10]。五彩色搭配是在CMYK色环中涵盖色系较多的一种色彩搭配。诸多古文献中皆有对五彩凤和百彩牡丹的记载,如《山海经·南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洛阳牡丹记》中记载牡丹花色有“一擫红,丹州红,豆绿,鹤翎红,甘草黄……”。由此民间在绣制“凤喜牡丹”纹样时,会在基色单纯的绣地上采用五彩色绣线进行绣制。如山西地区背心式肚兜中,以红色(C:30,M:100,Y:100,K:1)为绣地色,凤凰通体用绿色(C:46,M:24,Y:58,K:0)、红色(C:14,M:75,Y:20,K:0)等色穿插绣制,牡丹用粉红色(C:20,M:42,Y:28,K:0)、蓝色(C:49,M:26,Y:21,K:0)以及橙色(C:16,M:38,Y:77,K:0)绣线绣制,凤翅以及凤尾处用黑色(C:82,M:87,Y:89,K:75)点缀,整体轻快明亮,绚丽多变(图8)。
图8 背心式肚兜中的五彩色搭配
3 结语
清代“凤喜牡丹”纹样的设色观念反映出色彩社会属性的规约和人们的主观认知与审美观念。“凤喜牡丹”纹样丰富多元的配色则折射出清代纺织业的兴盛与繁荣,反映出色彩有定、用色无定的配色技巧。“凤喜牡丹”纹样作为清代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精神与物质文化,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色彩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