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织造设备托辊动平衡优化措施研究

2023-03-07白秋林李西德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3年3期
关键词:辊筒直线度配平

周 晶,白秋林,周 礼,李西德

(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泸州 646300;2.中海沥青四川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泸州 646300)

0 引言

托辊是非织造设备的重要支撑部分,工作时被动旋转,由产品摩擦带动[1],其主要作用是减少产品的运行阻力,使产品的垂度不超过允许范围,保证产品的平稳运行。随着市场对非织造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大,用户对非织造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非织造设备的托辊幅宽和转速都不断提高[2],对托辊动平衡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控制托辊的圆跳动量才能提高其动平衡质量[3]。为此,针对现有非织造设备托辊在高速旋转过程中存在的圆跳动超差现象,通过原因排查,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1 圆跳动超差原因排查

某公司承揽了一批非织造设备的托辊加工任务,其设计要求如图1 所示,要求加工完成后圆跳动≤0.08 mm、托辊加工后返修率低于8%。

由图1 可知,该产品托辊辊体属于细长管件,长度和直径比例大于20∶1,加工中易变形,直线度和圆跳动均难以保证;辊体薄壁结构局部加工余量小、加工难度大。基于上述加工难点,产品托辊加工后因圆跳动超差导致动不平衡,致使返修率较高。经统计,全年多辊牵伸机辊筒结合件的平均返修率为28%(表1)。

表1 全年多辊牵伸机辊筒结合件返修率

图1 托辊设计

为排查圆跳动超差较高的原因,从“人、机、料、法、环”5 个环节进行了全面分析,其可能涉及的因素如图2 所示。造成托辊返修率高的主要原因有加工人员缺乏培训、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工要求、设备精度不满足加工需求、材料不符合标准、配平衡方法不合理、车间照明不符合要求等。

图2 圆跳动超差关联

对加工人员进行考核,成绩都在90 分以上(80 分为合格),均持证上岗且技术水平高、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对加工托辊零件的机床设备的维护、检修记录和设备精度进行了调查、检测,机床按规定进行检修、维护,设备精度满足加工需求;对生产部及下料工段进行了解,确定料坯按国家标准购买,质保书、购料凭据齐全,与来料一致,现场检测圆度满足要求;根据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的规定,机加工车间的照明亮度推荐强度为500 lx,经检测,加工牵伸机区域的平均照明亮度为548 lx,满足要求。

对配平前后圆跳动进行抽样检测,其检查数据见表2。工件在配平前不合格率为20%(圆跳动合格量≤0.08 mm);按照焊接工艺配平方法对托辊配平后,圆跳动相对于配平前有9 件样品增大,不合格样品为4 件,不合格率由20%增大到40%。究其原因在于托辊的辊筒是薄壁结构,采用焊接工艺配平时,辊筒被焊接时受到瞬态剧烈的热作用,内部温度分布差别巨大,金属组织变化极不均匀,材料的膨胀和收缩使得内部产生复杂的残余应力。在残余应力的变化和作用下,导致辊筒被焊接处因升温而引起的热变形[4],形成一个相对于其他位置的质量集中。在匀速旋转时,辊筒体内任一质量集中点都将产生离心力,无数个离心力组成一个惯性力系作用在轴承上,形成托辊对轴承的动压力。如果托辊的质量对转轴对称分布,则动压力为零,即托辊不平衡量为零;否则将产生动压力,即托辊有不平衡量[5]。综上分析可判断,焊接平衡块配平方式是造成托辊圆跳动超差的原因之一。

表2 零件配平前后圆跳动抽查检测记录 mm

托辊辊筒现有加工工艺流程如图3 所示。辊筒经粗车后,现场随机抽取5 件产品进行筒体直线度及不平衡合格量检测,检测结果见表3,直线度不合格率为100%(直线度合格量≤0.20 mm/m),动平衡不合格率为40%(不平衡量合格量≤90 g),其原因是在粗车外圆与精车中心架外圆之间少了一道校直工艺,修正不平衡量,加工中产生的变形和跳动会造成其壁厚不均匀。因此,托辊辊筒现有工艺流程不合理,也是造成圆跳动超差的原因之一。

表3 辊筒经粗车后直线度、不平衡量检测记录

图3 托辊辊筒现有工艺流程

托辊结合件现有工艺流程如图4 所示,结合件采用粗精磨外圆成形后再校动平衡,其圆跳动、直线度检测记录如表4 所示,圆跳动不合格率为40%(圆跳动合格量≤0.08 mm),直线度不合格率为40%(直线度合格量≤0.20 mm/m),究其原因是动平衡校正补焊的平衡块引起辊体变形。因此,托辊结合件现有工艺流程不合理,也是造成托辊圆跳动超差的原因之一。

表4 托辊结合件圆跳动、直线度检测记录

图4 托辊结合件现有工艺流程

2 改进措施

2.1 利用螺钉固定平衡块

将焊接平衡块配平方式调整为螺纹连接平衡块配平方式[6]。在原有设计图的基础上,外幅板增加8 个平衡孔,用于校平衡后配平,结构改进如图5 所示。托辊加工完成后,在长轴动平衡机上测出托辊的不平衡点及不平衡量,找到对应的平衡螺孔,增加相应质量的平衡块,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即可完成配平。结合件加工完成后,增加两块封板遮挡平衡块,防止杂物进入,保证外形美观。

图5 辊轴结构改进

如图6 所示,假设在辊轴任一处有一质心A 导致辊轴动不平衡,做长轴动平衡机检测,测量出质心A 的不平衡力Fa的大小、方向。要使托辊旋转时处于动平衡状态,需一力与Fa平衡。设需要的力为Fb,则平衡力Fb与Fa等值、反向。通过圆心O,以Fb左右两边的平衡块安装孔C、D 为基准,做出辅助线OC、OD,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将Fb分解到辅助线OC、OD 上,即可算出平衡孔C、D 处所需要的平衡分力Fb1和Fb2的大小,则平衡孔C、D 处所加配重质量(式中F 为C、D 处计算出的平衡力)。

图6 调平原理

2.2 制定合适的辊筒加工工艺

调整辊筒加工工艺,增加了一道校直工艺和一道车平衡孔工艺,工艺流程如图7 所示。工件校直可以减小加工变形量,保证坯件的质量,提高下一步加工工序的精度;车工件两端平衡孔再次去除工件的不平衡量,进一步来减小工件的不平衡量、跳动。经过粗车调整,筒体不圆度及轴孔同轴度超差引起壁厚不均匀问题得到控制。

图7 调整后的辊筒加工工艺

2.3 调整结合件加工工艺

调整后结合件加工工艺流程如图8 所示,在结合件进行磨削加工时要把粗、精磨分开,粗磨加工后进行校动平衡、配平衡、复平衡工艺,然后再进行精磨加工,减小配平衡后产生的平衡误差。

图8 调整后结合件加工工艺

3 改进成效

将焊接配平方式改为螺纹连接平衡块增重方式、调整加工工艺后,对托辊结合件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见表5,返修率从平均28%下降至4%,实现改进目标。

表5 托辊结合件检测记录

4 结束语

针对托辊圆跳动超差现象,从“人、机、料、法、环”5 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寻其质量原因,并以质量原因为切入点,从产品设计和工艺调整两个方面实施改进。生产实践证明,将热加重配平的方式改进为螺纹连接冷加重配平,优化加工工艺流程,能有效提高非织造设备的托辊的动平衡质量,可为类似长轴薄壁管状零部件的动平衡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辊筒直线度配平
长导轨直线度分段测量拼接方法研究
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纺丝机械辊筒结构研究
配平化学方程式小窍门——“单质最后配平法”
“配平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热塑性塑料在线压花装置
一种改进的橡胶机械设备中空式冷却辊筒回水装置
基于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的直线度自动计算程序研究
化合价归零法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直线度误差曲线形成机理与形位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