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水生态系统构建的滨水景观设计

2023-03-06崔馨戈

智能城市 2023年11期
关键词:溪湖东湖滨水

崔馨戈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长沙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保证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水环境健康、维持水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正确处理“人水和谐”关系是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项目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片区的水安全,增加调蓄容量,增强水体流动,使区域内的水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还可以造就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空间,给人们生活、休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片区城市的综合发展。本项目在完善湖泊的调蓄功能,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区域内的水环境,修复梅溪湖水生态系统基础上,结合景观空间打造,为梅溪湖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有景观特色的城市活动空间,为长沙向着两型社会的迈进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助力。

1 项目概况

本次梅溪湖东湖扩容和水生态系统构建工程位于长沙市湘江新区,西二环以东的部分,梅溪湖的最东端,属于梅溪湖扩容工程的二期工程,工程范围面积为28.1 hm2。

1.1 现状问题

目前该区域范围存在季节性农业荒地、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水生态系统缺失、滨水景观缺乏、滨水岸线生硬简陋、滨水夜景单调等问题,无法发挥梅溪湖东湖滨水区城市文化魅力、精神状态、城市品牌的作用。

1.1.1 雨洪调蓄能力不足

现状高洪水位计算值35.55 m(P=1%),高于运行最高控制水位35.40 m,湖水可能淹没步道,从而影响市民的出行及安全,同时给湖泊的运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和经济损失。

1.1.2 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环湖道路配套的雨水排水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大部分区域无排水管渠,部分已建的排水边沟破损严重,丧失实用功能,直接导致下雨时携带面源污染物的初期雨水以地表径流或漫流的方式进入湖体,影响湖区水质[1]。

1.1.3 湖区水动力不足

湖区被一条土坝分隔成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

1.1.4 生态系统缺失严重

全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导致季节性缺水;生态系统薄弱,生境结构单一;部分抬填段岸线受人工干预较多,黏土质裸露,生态系统缺失严重。

1.1.5 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

现状车行道与周边缺乏有机联系;现有停车场无法满足需求量。

1.1.6 景观效果差,植被单调

景观效果较差,植物缺乏空间多样性、水生植物缺乏。除北部主入口区域外,其他环湖仅进行了简单地沿路种植。

1.2 总体目标

打造生态、水清、气净的全生态健康水景观;构建自然与人文相映生辉的滨水空间。

将东湖的打造定位为“原乡绿野——都市文艺创客体验高地”,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区域水资源,结合梅溪湖片区特有的自然风光,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为建设文化、旅游、商业、服务多功能相结合的梅溪湖片区提供保障。

1.3 总体策略

按照理水、筑境、赋能三个策略实施。通过梅溪湖东湖水系综合治理,提升流域雨洪资源调蓄能力,保障湖区水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重建湖区景观风貌基底。通过交通系统将自然风光和周边公共空间相整合,重新定位片区的环境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片区的活力。在此基础上,串联周边的业态,激活滨水经济,带动滨水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优化提升环境综合服务功能的措施主要包括:优化交通组织,完善滨湖慢行系统;丰富滨水空间,满足日常游憩需要;渗透文化要素,打造艺术空间。

2 总体设计

2.1 湖区扩容

湖区扩容工程挖方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湖区扩容工程挖方范围

拟对东湖除东侧及南侧以外的区域进行深挖,即下图黄线所圈区域,挖方至东湖原地形高程以下50 cm(现状低于此高程的区域不处理);东湖东侧及南侧结合景观设计方案进行挖方,局部形成缓坡浅滩增加亲水性,深水区保证2.5 m水深,以保证生境的多样性。

清挖土方主要以杂填土和素填土为主,保证下部湖岸持力土层粉质黏土的完整性,该部分开挖的土方可用于后续的基底改造工程中进行地形塑造,尽量实现土方内部平衡[2]。

通过本次扩容工程,配合整体项目地形塑造,可为东湖增加库容约7 万m3,整治后东湖正常库容可达57.6 万m3,通过对东湖中心的两个现状堤进行改造,将水系进行整体连通。

2.2 水生态系统构建

2.2.1 雨水净化湿地

为补充东湖水量及增强局部水体流动性,本次设计于项目区南端布置补水渠道,水源为茶场撇洪渠来水,为保障入湖水质,同时设计雨水净化区。雨水净化区主要为净化茶场撇洪渠来水,主要出水水质指标确保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根据来水水质、工程技术经济特性,本工程拟采用“沉淀塘+一级潜流湿地+二级潜流湿地”的处理工艺处理茶场撇洪渠来水[3]。

雨水净化湿地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雨水净化湿地工艺流程

2.2.2 生态缓冲带建设

为了防止东湖周围的面源污染未经净化直排入湖,拟对现有的部分抬填岸线和自然岸线进行生态缓冲带建设,通过植物的截留、过滤、吸收和附着等物理及生物降解作用,净化初期面源污染,从而改善水质[4]。

3 景观设计

3.1 设计思路及总平面图

本项目倚靠岳麓山和桃花岭,特色在“静”,结合现状特色希望形成一种城市中的山水田园的氛围,园林风格为湘楚新中式风格。基于主调氛围和现状地形,对标优秀案例“金鸡湖李公堤”及“杭州西湖”,在方案中设计新中式风格的拱桥、服务设施等体现堤桥文化;考虑人们的亲水心理,设计阳光沙滩、垂钓区、游船码头;梳理道路交通系统,形成完整的游园道路体系,打造特色游线——小火车游线和水上游线;结合休闲活动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吸引人们前来体验不一样的城市中的山、水、田、园景观。

3.2 游线设计

项目道路系统设计为水陆交融的复合交通网络,包括车行道、一级园路(绿道+小火车道)、二级园路、三级园路、小火车道、水上游线等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小火车游线为本项目特色交通,环湖全线长度2 472 m,共设置4个小火车停靠点,间隔600 m左右设置一个停靠点。

3.3 重要节点详细设计

3.3.1 樱花堤节点设计思路

通过“桥堤文化+樱花主题”结合,形成富有东湖特色的樱花堤,设置新中式风格的休闲服务设施,体现返璞归真的情怀。在原有堤基础上进行挖方,设置2个石拱桥与樱花堤相连,土方就地平衡,塑造微地形樱花林,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以精、巧形成景观精华。樱花堤剖面如图3所示。

图3 樱花堤剖面

3.3.2 阳光沙滩区设计思路

设计沙滩浴场,满足人们喜欢亲水、戏水的心理。在沙滩上设置儿童自然探索区,包括儿童游乐设施区和植物科普展示区,种植水生植物、岩生植物、沙生植物进行展示,让孩子能够亲近自然,寓教于乐。因景制宜,使周边建筑能够融于自然景色与地形。

3.3.3 雨水净化区设计思路

采用复合垂直潜流湿地,能够营造好氧、缺氧和厌氧的环境,满足不同功能微生物发挥作用,去除污染物。

雨水净化区方案结合景观效果,营造湿地科普展示区,场地打造低干扰空间。局部提供游客驻足休憩场所,利用木栈道打造亲水体验,同时可进行湿地科普教育,形成有景观特色的雨水净化区。

3.4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总体规划总体风格为自然风景式,结合本地河道旁植物现状情况,细化植物群落结构,确定植物种类,形成疏朗、开阔、通透的风格。

从场地外围至水岸边,总体上按照行道树—疏林草地—水生植物的层次进行设计。在重要节点布置色、花叶林、湿生林、花草地等特色植物区,形成群落结构稳定、景观风貌整体统一、季节色彩富于变化、具有可持续生态效益的植物景观。

4 结语

本文从湖泊扩容和水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入手,通过完善湖泊的调蓄功能,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区域内的水环境,修复梅溪湖水生态系统,提供安全、良好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和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功能。将梅溪湖东湖和梅溪湖核心区一起,按照龙王港调蓄需要以及落实“四精”要求,按照新区的“城市客厅”和“休闲示范区”进行高标准打造,对现有东湖进行扩容、景观和配套设施高标准完善,以展示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形象。结合梅溪湖片区特有的自然风光,提升周边景观效果,整合周边公共空间等,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

猜你喜欢

溪湖东湖滨水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梅溪湖蛙鸣
长沙梅溪湖国际艺术文化中心
东湖一角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游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