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生活》 2023年总目录

2023-03-06

音乐生活 2023年12期
关键词:音乐研究

人  物

1.4  佳音长鸣 乐由心生——“杜鸣心风格”探寻 李丹芃

2.4  创新华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唐建平民族器乐艺术创作成就评述 王安潮 肖慧芳

3.4  火凤凰定会涅槃重生——静谈方琼表演美学在音乐审美接受中的意象表达 武文华

4.4  当石倚洁的歌声响起——“闻音识君”中的艺术审美印象记述 武文华

5.4  乐动于心 岁月芳华——与陈钢先生的对谈罗怡婷

6.4  从跨界到认同——近10余年来杨民康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两次推进   张 林

7.4  雷佳:舞台角色的继承与创新——从歌剧《党的女儿》说开去    陈志音

7.10 她已闻到春的气息——听歌剧《边城》随感

紫 茵

8.4  音乐美学家韩锺恩教授的学术素描(1985—2003)

许首秋

9.4  语言即态度——作曲家郝维亚侧记  丛密雨

10.4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王中山的筝乐人生

王英睿

11.4 王士魁教授声乐课堂教学素描  梵 音

12.4 “我一直在追尋民族音乐的灵魂”——“上音民歌王”黄白教授集于一身的多重音乐标签 洪 艳

学术探赜

1.9  歌剧音乐研究的理论框架 徐文正

1.17 汉代初期的乐教思想研究(上) 张小雨

2.14 音乐表演的构思与练习  杨 健

2.20 汉代初期的乐教思想研究(下)  张小雨

3.11 谈俄罗斯第一部“中国”歌剧《满大人的儿子》

彭 程

3.16 18—19世纪俄罗斯钢琴教育史上的欧洲钢琴家

程佳音

4.10 礼乐为用的融通与转向——东北地区秦汉乐舞图像研究 史文露 王安潮

4.16 “旋相为宫”的历史探索及律学分析 崔 磊

5.10 论“符号矩阵”视域下贝多芬的社会理想——歌剧《菲岱里奥》角色框架研究   贾佳子

5.17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气”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6.10 应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河北深泽坠子戏发展启示

刘东兴

6.14 张寒晖歌曲的历史及社会价值研究   黄 莹

6.17 古典诗词歌曲历史流变与当代传播 李冬梅

7.15 置于音响诗学中间的声音修辞与音响叙事

韩锺恩

7.19 岭南方志音乐史料价值及研究成果回顾 吴春明

8.13 中国音乐美学“韵”范畴及其相关问题再思考

韩 璐

8.18 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的阐释与构建(下)

郭建民 张 楠

9.12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韵”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9.16 逐光而行 行将致远——近十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本内容、学术特征及其未来展望

陈奇含 丁淑兰 汪 洋

10.9 以理解为方法:李吉提“音乐分析趣谈系列”中的“趣”与“智”  卞婧婧

10.14 溯源·传承——辽南皮影艺术之起源、延续研究  姚佳欣

11.10 也谈河南方言及其对河南筝流派艺术风格的影响

吴泽洪 陈文革

11.15 多重人文身份视阈下奥多耶夫斯基音乐美学历史叙事与呈现研究  赵 勇

11.19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妙”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12.12 自我、构建、渗透——《两架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打击乐创作意识三题 于 矇

12.15 民国《锡报》“游艺座”专刊音乐资料撰稿人管窥

李晓春 唐佩柔

音乐评论

1.21 音乐生态批评刍议     王文卓 程三南

1.27 根植传统 音色交响——评赵季平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  谌 蕾

2.25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著述中的史料探究——评《曾泽霖志忞考》的史料学贡献  秦雪峰

2.29 “吊诡”的几种含义——读《平行与吊诡》  刘 青

3.23 以赤子心、家国情谱写脱贫攻坚的人民史诗——观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 张雅坤

3.26 狂飙大西北 尽览民族韵——贾国平民族管弦乐《飘荡在苍穹》的创作特征 王 程

3.33 和乐中西之间,我们还需要“现代”音乐吗?——写在2021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新作品(管弦乐)音乐会之后 文子洋

4.21 结构与解构——论20世纪音乐中的二元叙事

郑艳丽

4.26 离散群体的音乐认同——评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 浦秋悦 杨泽幸

5.21 俄罗斯夜曲的第一个经典范例——格林卡的《离别》探析   王舒桐 孙兆润

6.21 中国哲学古典之美——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   韩伟光

7.24 亦古亦今 楚韵和鸣——记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和鸣》   翟雨虹

7.28 叶小纲室内乐《紫薇》文化意象研究

肖振华 孙晓烨

8.23 卷帙浩繁 兼容并包——姜之国《和声学教程》(上、下编)述评  单冰月

8.29 未完结的生命乐章——克里斯多夫·沃尔夫《时运门前的莫扎特》书评  谷宇飞

9.23 妥协抑或兼容——谈贾国平《宁波组曲》  张浩哲

9.27 “第十一届Con Tempo作曲比赛”获奖音乐会简评三帧 丛密雨 张宝华 付 莉

10.19 有法到无法:音组织中的中国元素——听《徐文正个人作品音乐会》有感  张 寅

10.25 天地万象 浪漫回响——评“乐韵”音乐会布鲁克纳《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 陈怡岚

11.24 为人民大众抒情 为伟大时代讴歌——《放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优秀歌曲100首》出版价值辨析  刘心纯

12.18 天音版《同心结》礼赞  李 岩

12.24 塑造·继承·创新——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拉克美》  黄晓瑶

南音之声

5.28 创作南音应新瓶装新酒——忆南音大师纪经亩   曾宪林

6.25 闽南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泉州南音人才培养 陈俊玲

7.54 泉厦地區弦管馆阁草曲传唱现状调查研究  黄月萍

音乐史学

7.35 音乐史分期法导言   刘经树

7.38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张紫玉

8.32 罗曼者心中的音乐观念 刘经树

9.32 西方音乐史中的罗曼化与比德迈尔时期  刘经树

9.36 俄罗斯抒情诗的发展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联系

陈闻起

10.28 法国罗曼化音乐的扩展  刘经树

11.28 奥地利和法国的音乐在世纪末  刘经树

11.32 契丹乐舞在满族歌舞音乐中的遗存  原 媛

12.29 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 刘经树

12.32 探索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学派的演奏与教学法——以路易斯·施波尔与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小提琴学校》为例  刘祉祁

音乐视野

1.31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 宋 瑾

1.34 俄罗斯17—19世纪初音乐文化发展探索

汤汉炜 彭 程

1.42 “前格林卡时期”俄罗斯艺术音乐的瑰宝——18世纪俄罗斯喜歌剧的创作 孙兆润

1.48 影视艺术与经典音乐:张力结构中的雅俗相对论及启示  汪闻远

2.39 教书育人嘉惠后学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李吉提教授从教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梁发勇 姚韵涵

3.41 论刘德海作品中的核心思维与肢体律动——以琵琶独奏曲《滴水观音》等为例马铭辉  董 楠

3.45 多元融合的民族之声——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的阐释与研究维度 郭建民

3.51 中日风琴、管风琴音乐文化交流研究 唐晓博

4.35 琴海泛舟70载——著名钢琴教育家、作曲家谢耿教授访谈录 罗小平

4.41 曲牌文化的历史阐释——以曲牌《寄生草》为例

李畇卓 刘心纯

4.44 新媒介与传统音乐的融合探究——以达斡尔族音乐为例  刘娱欣

5.58 依托线下线上平台 突出民族音乐特色——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综述

张 灿 义璐甜

5.62 渝东南花灯调民歌《黄杨扁担》的“风诗”性审美特质

杨林舒

5.66 传统曲艺的当代融创——苏州评弹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功能探讨 章蔓丽

5.71 文化市场产业链中的音乐文化因素及价值研究——以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

朱雨菲 姚 霆

6.51 推动艺术歌曲创作 培育城市艺术精神——中国艺术歌曲表演与传播国际研讨会 刘 辉

6.55 论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创作特征   孙阿瑶

6.58 国内可视化音乐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杨季泽 高 旖

6.61 论加拿大指挥家雅尼克·尼泽-塞冈与他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作品计划   陈学元

7.45 聆华韵之博大 创时代之新声——“诗语江南”浙江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首个演出季首场音乐会综述

肖子妍 洪 艳

7.50 新时代音乐教育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为例  邢媛媛 计 陵

8.35 从库客音乐看我国数字音乐图书馆的发展

陈 娜 齐家仪

8.39 破解《泉南指谱续编》之谜 郑国权

9.40 俄罗斯钢琴艺术指导 专业培养模式解析——以罗斯托夫国立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学院为例 彭烛之

9.43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郝亚南

10.32 反映时代风貌 彰显时代精神——沈阳主旋律优秀音乐作品创作历史与传承探论  慕 峤

10.36 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音乐研究综述  汪茹婷

10.40 丝路文化背景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唐宏智

10.44 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钟淑婧

11.36 安东·韦伯恩点描技法的声乐渊源  王 娟

11.41 徐占海歌剧创作中的审美嬗变研究——从歌剧《苍原》到《钓鱼城》  马 莉

12.38 论钢琴音板震动对音色的影响  郭靖汾

12.41 談塞隆尼斯·蒙克的节奏欺诈  李浩然

学术前沿

1.54 多民族杂居区音乐文化的书写方式——谈“央院”博士后学术讲座《洮岷地区“沙目”圈舞音乐文化研究》  李 娜

1.58 前沿·探索——“央院”博士后学术讲座《中国复调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与谈回眸 张宝华 丛密雨

2.34 理·践·释:从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谈起——“央院”博士后学术讲座与谈回眸

刘雨矽 刘 鹏

3.36 前沿·探索——“央院”博士后学术讲座《中国传统变奏思维在于京君音乐作品中的介入与表达》侧记

胡宝帅 吴京津

4.30 作为历史镜像的音乐批评:线索、范例与媒介——“央院”博士后讲座纪略 毕 琨

民族民间音乐

5.32 琴声虽可状 琴意谁可听——论古琴艺术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  章怡雯

5.36 新疆柯尔克孜族非遗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魏 勇 任小芳

6.30 泰州民歌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骆天天

6.34 东北秧歌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苏 蕾

6.39 探寻地域文化视域下的穹窿号子   张奇伟

中国音乐史

2.47 汉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墓葬遗存中的西域音乐

孔倚未

2.52 歌声里的流年——中国近现代创作歌曲发展溯源

鲍忠孝

5.40 先秦军乐研究   叶梦佳 曾 桢

5.44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埙简述  朱伯阳 王冬冬

音乐分析

1.64 星辰大海——析关峡管弦乐《星辰大海》  张 朝

1.67 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马 克 许心怡

1.70 咏叹调《你赢得了诉讼》的演唱分析研究

谌远征 洪宜德

2.55 西方作曲技术影响下的当代音乐创作艺术特征分析——以黄汛舫合唱曲《炊烟》为例  章佩君

2.59 琵琶曲《春蚕》的意境与演奏技巧探析  王漫溪

2.62 “一歌多面”——浅析民歌《天上的风》

杨高友汗 张天彤

2.65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的音乐探析彭慧珍 张凯硕

2.68 论钢琴组曲《伊比利亚》中的西班牙民族风格

李媛媛

3.56 贝利尼小咏叹调《怜悯我吧,崇拜的人儿》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探究 赵梦寻

3.60 王西麟钢琴组曲《晋风》的音高组织方式

王义甲 薛碧芸

3.63 西洋乐与民族音乐的碰撞与融合——以古筝协奏曲《望秦川》为例 陆媛媛 刘倩钰

3.66 一生为客恨情多——昆曲《牡丹亭·拾画》音乐分析 杨晓磊

4.47 歌曲《圣安东尼对鱼儿布道》交响化思维的乐队伴奏

苑方兵

4.56 韦伯恩《弦乐三重奏》Op.20序列与节奏探究

张栩嘉

5.47 竹笛曲《春风遍江南》的演奏风格分析

朱焱隆 江 博

5.51 《禁忌的友谊》弦乐四重奏分析与解读

王瑞潇 王婷婷

5.55 浅析勃拉姆斯《叙事曲》Op.10 刘亦凡 李恩忠

6.43 秦文琛《影子之舞》对称结构研究   李煜鑫

6.47 浅谈列奥波德·莫扎特《D大调中音长号协奏曲》

马瑛君 胡炳余

7.62 双排键作品《春江花月夜》音乐与演奏分析

肖辰如 陈时灼

7.66 西贝柳斯《芬兰颂》(Op.26)在钢琴中的演奏与魅力

马冬妮 刘 柳

7.70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意韵特征——以《虞美人·听雨》为例    王志国 王雪萍

7.74 “谱面信息”和“背景信息”在声乐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刘二娟

8.45 《莱谢蒂茨基钢琴技巧基础原则》中的音乐表演要点

分析研究  陈雅馨

8.49 呜嘟乐器的音响特性和演奏技术研究  杜寒枫

8.53 中国钢琴音乐中民族五声性和弦的构成与应用研究

王 倩 刘 谦

9.46 “诗画浙江”品牌下的会心之作——论民族室内乐《铜鉴湖笙歌》的曲式结构与笙声部技法处理

杨 磊 何 谐

9.49 纯音乐叙事——基于肖邦《第一叙事曲》之叙事性研究  黄 易

9.54 初探钢琴作品《山祭》中的蒙古族音乐元素运用

成泯宣

9.57 西方艺术歌曲中的中国诗词——以声乐作品《四季歌》为例  李文浩

10.48 浅谈古筝新作品《海之波澜》的传统与创新

翁梦南

10.52 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排练分析及指挥探究

陈艺芬

10.56 “曲式结构分析”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孙境晨

11.45 谈频谱音乐的声本质和听本质——以格里塞《塔利亚》为例  胡钰冰

11.52 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Op.14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  郑鑫蕾 杨晓雨

12.47 对巴赫赋格作品的分析及录音版本比较——以作品BWV868为例  蔡先婷 吴 驰

12.51 钢琴曲《安达卢西亚的回忆》的音乐本体及演奏技巧探析  樊 越

12.54 勃拉姆斯《舒曼主题变奏》(Op.9)与克拉拉·舒曼《舒曼主题变奏曲》(Op.20)的艺术特色探究  李欣原

音教探索

3.69 《淮南子》中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高 琦 王 磊

3.73 戏曲音乐元素在喀什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王英阁

3.77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杨柳松

4.74 论胡琴教学“四部程序理论”的创新性

——从“表演美学”的视角出发  刘子鑫

4.78 古诗词歌曲在高师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影响  汪雨晴 荣 蓉

4.81 古筝教学中音乐结构分析的重要性  王艺璇

4.84 OBE理念下内蒙古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评价体制研究  王 玲

5.75 《晋绥日报》中音乐教育史料存现情况研究  姚晨蔚

5.78 音乐教学的具身路径探析   蒋德禹

5.81 音乐高校教考分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于洋洋 王珉珠

6.64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钢琴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张 璐

6.68 流行音乐演唱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   杨丁子

6.72 音乐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策略研究

杜雅歌 王 磊

8.74 音乐院校开展“曲艺音乐”课程思政的素材与路径初探 商树利 张若琦

8.79 “中国钢琴教育”文献综述与学科发展研究

賀卓文 朱银华

8.82 “双减”新规下学校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

蒋雨琪 卜 莉

9.71 基于精细运动与认知能力分析幼儿键盘乐器学习的最佳启蒙时间  孟繁佳

9.75 大美育背景下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探究  张宇迪 李 花

9.79 论高校交响乐团合奏课的曲目选择 陶 旸

10.69 音乐欣赏审美哲学模式探究  李彩霞 王 磊

10.73 高校声乐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陈晓敏

10.76 悲婉美的凝练——分析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魅力 谢婷婷

10.79 美育视角下布格缪勒钢琴作品105的演奏教学探究

朱映瑜

11.68 高校室内乐作曲教学中的“中西元素”混合方式研究 于 洋

11.76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  于 铭

11.79 OBE教育理念推动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声乐教学为例  刘炳强

12.70 音乐类高校科研诚信教育管理工作探究  李 放

12.73 音乐剧剧目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贾 玲

12.76 钢琴作品鉴赏教学的提升策略  程世卿

12.80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措施研究

岑 璐

表演创作

1.73 基于亚洲传统音乐的再“创造”——混合室内乐《归道》创作札记  文子洋

1.78 浅谈曼海姆乐派中斯塔米茨家族对单簧管发展的 贡献 王逸轩 郭 玉

1.81 古韵新声——昆曲唱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中的运用 朱益莹 陈莅菡

2.74 河南地区“孟姜女调”的地域性演唱风格研究

吕 可

2.77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艺术与民主主义色彩的融合——基于罗西尼歌剧的再研究  许艳玲

2.80 论音乐剧演员说和唱声音的统一关系  巴文洁

3.80 纪尧姆·德·马肖回旋歌的创作特征与发展研究

陈清正 翟庆玲

3.85 技贯中西立足传统 雅俗共赏情传远致——从“秋韵”作品音乐会管窥禹永一的音乐创作 杨 静

4.60 论流行音乐在古诗词文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以三首中国古诗词流行音乐作品为例  张婉书

4.63 论现代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孙 淼

4.67 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研究  李冬梅

4.71 论圆号演奏中音色运用的重要性  吉 祥

7.78 论音乐剧《蝶》的风格探究   刘楠楠

7.81 融合西方元素的现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研究

张 璇

8.58 庞那荣萨克斯协奏曲《maha mantras》的创作技法研究 戴静远 唐大林

8.63 室内乐演奏中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室内乐作品《Missing》的演奏与教学谈起  贾晓程

8.67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方法研究

井一然

8.70 声乐演唱技法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适用性研究

王轶雯 郭晓艳

9.60 论二胡与乐队《天河》中蒙古音乐元素的体现

王 焱

9.64 中西声乐艺术之异同——以《阳关三叠》与《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例 李心竹

9.67 湘楚之声 火辣之性——论湖南民歌《洗菜心》“辣”之艺术特色 管 乐 罗淑文

10.60 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赣剧唱腔音乐风格衍化特征  马 艳

10.64 刍议民族打击乐重奏曲的艺术特色 潘高峰

11.55 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审美特色与演奏诠释

赵心瑜

11.60 论“完美式”审美对流行声乐表演的桎梏  夏 寒

11.63 浪漫主义早期下属功能的演变特征研究——以门德尔松八卷《无词歌》为例  宗一鸣

12.59 初探互联网环境下二胡表演艺术的传播方式

邹雪馨

12.62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特征研究

王佳艺 畅志华

12.66 贺绿汀的电影音乐观与创作实践

王轶铭 李瑞雪

艺术漫谈

1.84 20世纪江苏古琴演奏家群体特征研究  钱玥旨

1.87 刍议重庆民歌的传承体系——以涪陵焦石山歌田野调查为例 胡炜光

1.91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道”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1.94 论音乐剧《金沙》的艺术特征      刘楠楠

2.84 儒家礼乐文化在音乐传承中的意义与价值

赵 今 韩 冰

2.87 元宇宙(Metaverse)中XR技术与音乐表演融合性特征的研究  段 颖

2.91 赫哲族音乐文化特点及其融入地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刘丽舒

2.94 浅析跨文化音乐交流中的音乐口译

董健宇 韩海宾

3.90 古典与爵士元素的融合——格什温《三首前奏曲》探析胡玲睿  叶 键

3.94 论琵琶“弹·指·间”的语言艺术 江 琳

4.87 雅韻高致人淡如菊——作曲家阿镗《我作曲的故事》读后   何 静

4.90 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  王海蓉

4.93 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研究

周 舟 莫培仙

5.84 朝鲜族传统婚俗音乐调查与研究  张 琪 秦婉丽

5.87 中国当代朝鲜族歌曲中的女性形象   朴玉敏

5.90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的当代叙事与文化意蕴

李晓春 穆艳阳

5.93 关于时间、生命与爱恋的当代昆曲叙事——评新编昆曲《春江花月夜》    王沥沥

6.76 琵琶演奏中“弹挑”技术深探   张 凌

6.84 论课程思政与《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马 莉

6.88 大数据背景下本科音乐教学创新路径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 王琛瑜

6.92 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的阐释与构建(上)

郭建民 张 楠

7.85 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   周 杨 章崇彬

7.89 1898—1949:近代青岛城市的音乐生活   刘 清

7.92 广西壮族民歌中衬词衬腔的研究——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为例 朱展玫 潘林紫

8.86 中国钢琴作品中豫剧元素的融合与影响  王文秋

8.89 美声唱法女高音声部中低音区的训练  郝佳慧

8.93 音乐编创助力海南黎族民歌的创新传承与传播

马启文

9.82 用声音写故事 用戏剧写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音乐形式语言与悲剧内涵 王之易

9.87 浅析琵琶在跨文化音乐交流和融合中的作用和影响

常笑笑

9.90 探析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张经纬

9.94 钢琴与扎木聂弹唱的协作与舞台呈现  鲍春静

10.82 二胡曲《江南春色》中风格性演奏技法的把握

黄少凯

10.85 论俄罗斯学派对中国芭蕾的影响

王思玮 蒋树栋

10.89 论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  周 虎

10.93 传播学视域下四组中国民族管弦乐团2020年线上音乐会活动述评——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为例

杨嘉锡

11.82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程煜皓

11.86 《秦王破阵乐》缘起探微  张丹丹

11.90 视唱练耳对音乐创作能力的作用及培养策略

卜 凡 班冬宇

11.94 中国乐器分类研究综述  张力群

12.84 音乐与戏剧的融合——跨学科表演艺术的探索  马 也

12.87 苏区革命音乐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陈科宏

猜你喜欢

音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奇妙的“自然音乐”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音乐从哪里来?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