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一直在追寻民族音乐的灵魂”

2023-03-06洪艳

音乐生活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白民歌出版社

引言

“风吹(哎)树叶儿(哎),呀苏儿喂哎,满坪飞来(衣儿哟),

自从没到(哇,呀苏儿喂)郎一堆嘛(衣儿哟),

一年(哎)半载(哎),呀苏儿喂哎)没见你来(衣儿哟),

什么风儿(啊—呀子喂嘿)吹来的嘛(衣儿哟)。”

2023年8月5日,黄白教授在上海的新梅公寓家中又激情高亢地唱起了这首歌,“当年我们记录了大量的湖南民歌后,贺院长提出让我们重访湖南桑植土家族地区,同行的有何纪光、江明惇、蔡曦和一名文化馆的干部,我们去马河口看望谷兆庆[1]等歌手,见到了他父亲和儿孙一家四代人。我们走到山岭一处坪地时,风吹过来,树叶子在空中转着圈圈,哗啦啦地从我们的头顶上落下去,这首歌便响了起来,那一刻我特别的感动。”

黄白:“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我想以这首湖南民歌为原型素材将它改编成一首呼麦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作品,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动笔。”

洪艳:“老师,这首歌打动您的是当时的声音景象还是歌腔呢?”

黄白:“这首情歌让我听到了‘交响性,歌里面潜在的东西比表面的歌词要多得多。它的字韵和衬词运用也别具一格,第一句因为衬词的加入扩充成了四个小乐句,衬词的音乐创造力太强了。另外,它有非常独特的用词方式和用韵方式,比如‘郎一堆的用法,这是源自地方语言的表达,在中文书面语中这种表达几乎没有。还有‘一年半载没见你,什么风儿吹来的的这种统韵和歌词表达的方式。白诚仁在湘西收集了很多民歌,他听了很多歌就想流泪,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他浸泡在民间,就跟农民后代一样的。你看我唱歌像不像上海的农民?”

黄白教授时年84周岁,退休前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导团艺术顾问,历任中国民间歌曲集上海卷编委、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资料抢救小组副组长、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客席教授、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中国音乐学系客席教授。她讲学的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市包括台湾,也曾赴英、法、意、德、荷兰、瑞士,及蒙古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访问、讲学、演出和参加学术会议。1992年应邀为中国国家教委“卫星教育”高等师范专业撰写《中国民间歌曲鉴赏》教材、并担任演播主讲。[2]1995年她获得美国传记协会(ABT)颁发的国际文化荣誉奖。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论文成果奖,2000年获文化部区永熙教学奖。2003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她在上海音乐学院一直从事着中国民歌的抢救、整理、编创、教学和研究直至退休。她教过的学生满天下,以学习时间为序,有王千一、闵惠芬、居其宏、黄允箴、朱艳林、朱凌云、储政宇、陈敬德、蒋立、杨富英、王璨、张千一、廖昌永、郭树荟、叶国辉、安承弼、姜小鹏、阎惠昌、莫凡、刘湲、狄其安、李海伦(Helen Rees)、施聂姐(Antoinet Schimmelpenninck)、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金桥、梁晴、邹彦、单林、李坚、郭勇德、江赐良、林顺丽、洪艳等。[3]她被师生誉为“中国民歌百科全书”“民间歌曲的活字典”,肚子里装着5000多首各地民歌的“上音民歌王”,“上音的国宝”及“行走的歌书”和“民间歌仙”等赞誉。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原主任赵维平教授曾对笔者说:“黄老师的确是‘国宝,她能使用全国各地不同的方言非常准确地表达民歌与民族情感,她是兼演唱家、理论家与作曲家于一身的艺术家”。

一、作为民歌教师——我立誓一辈子要教好民歌共同课

黄白教授自1963年作曲系毕业后留校至今,承担课程有《中国民间歌曲概论》《中国民族间音乐》《汉族民歌》《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论文写作》等。她在贺绿汀、沈知白、瞿维、黎英海、于会咏、江明惇等老师的影响下继续成长。贺院长期望音乐学院的学生每天都要学会唱一首民歌,江明惇先生领着黄白走进民歌课堂,瞿维老师在作曲专业上精心教导,让黄白也将“树学生”作为了教育理念遵循。在音乐学院,大多数老师更愿意去培养专门人才,但在黄白看来,全院大课才能让中国民歌更全面地普及,她立誓要一辈子教好民歌共同课。这门共同课也几乎覆盖到所有系部,每学期她平均教授100多个学生一直到退休,黄白老师真的做到了。在与笔者长期的交谈中,黄白老师经常会提到一些学生的名字,如闵惠芬、居其宏、张千一等著名音乐家,他们都是民歌课的高分学生。还有一些外籍学生,如现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民族音乐学系教授李海伦(Helen Rees)、现任新家坡华乐团首席指挥郭勇德、马来西亚籍作曲指挥家江赐良等在上音连续好几个学期重复选修黄白老师的民歌课。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大学时代就跟江明惇和黄白两位民歌专家学习,那时候闵惠芬“学会的民歌就可‘从黑龙江唱到海南岛”[4],她回忆在上音学习民歌时,江明惇和黄白两位教授例举民歌润腔变化而起到的性格、情调变化的規律性体现,促使她运用到自己的二胡音乐创作中。[5]作曲家张千一说:“我1981年跟着黄白老师学习民歌,山西民歌《卖菜》就是那时候学会的,我创作的国内首部说唱剧《解放》的DNA就来自于山西民歌。黄白老师对民歌生动的传授让我记得住、用得上,终身受益。”[6]音乐学家李海伦教授说:“黄白老师是一位中国民歌知识的活百科全书,她是一位能模仿任何民歌风格和中国方言的优秀歌手,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1988年我开始上民歌课之前对中国民歌一无所知,黄教授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更全面地看待一个地区表演艺术的必要性。”[7]指挥家郭勇德说:“我当年连续上了几年黄白老师的民歌课,其中的受益都体现在自己的演奏中,我在策划音乐会的同时,也经常特意安排以民歌改编或新创的作品在音乐会中呈现。事实证明,这样的作品和音乐会,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8]跨界音乐人江赐良对黄白老师念念不忘:“她是我心目中的民歌妈妈、音乐之母,我永远铭记第一堂课,我在挑战和适应期遇到了黄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她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曾3次选修民歌课,每次都获高分,我详细地记录下了方言歌词和演唱技巧。20年后,我悟到了从民歌中寻找理解中国文化的方向。民歌课程的学习使得我与其他作曲家不同,我不仅注重技术,还注重作品与生活的融合”。[9]另外,荷兰汉学家施聂姐[10]、高文厚[11]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黄白教授研究吴歌,[12]之后,黄白教授还受邀亲赴荷兰协助指导施聂姐完成吴歌研究的博士论文。曾任上音附中民歌课的教师陈进德曾说,黄白老师会旁听我的课,“下课后就像哺育小鸟一样,教我如何把握不同地域的演唱风格。”[13]很多学生在其博士论文后记中向黄白老师致谢,如余峰提到“黄白教授关于中国民歌的感性教学”[14],王安潮写道受益于“黄白教授广博而触手可及的民歌涵养”[15],王小龙写黄白教授,“每一首民歌似乎就是她的家庭成员,每一个细节她都能动情地娓娓道来”[16]。漆明镜动情地说:“我最爱听黄白老师唱号子,她的声音能直击我的心脏”。[17]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在后记里也向黄白教授给予音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致谢。[18]以及朱海鹰[19]、康瑞军[20]、吴志武[21]等人的后记谢辞和台湾盲人女歌唱家徐百香的受益经历等等。[22]很多学生从黄白老师那里受益并成长,1980—1990年间,她连续多次获得上海音乐学院教学优秀奖。200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音乐教育奖”,2003年3月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二、作为作曲家——民歌的灵魂到我身上来了我要传给孩子们

黄白教授从附中到大学攻读的是作曲专业,毕业作品为钢琴协奏曲《献给母亲的诗》。在教学之余她创作了很多极富有民族性的作品,其中包含大量多声部合唱作品,如《拥军花鼓》[23]、弦乐四重奏《想》、古诗词歌曲《新江南丝竹与古诗词》专辑、《小学语文古诗今唱36首》及独唱曲《你莫走》、幼儿歌曲《金豆豆,银豆豆》等及改编民歌《上学去》[24]和其他器乐作品共计100多首。其中多声部合唱作品大多都是为儿童编配创作的,素材都取自于各地经典民歌,如《赞歌比星多》(取材湖北民歌)、《我唱山歌大家猜》(取材上海民歌)、《茉莉花》(取材江苏民歌)、《杨柳青》(取材苏北民歌)、《正对花》(取材东北民歌)、《摘菜》(取材贵州民歌)、《落水天》(取材广东曲江民歌)、《乡村童趣》组歌[25](取材含四川民歌、湖南桑植民歌、上海松江民歌、浙江乐清民歌、湖北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取材四川民歌)、《丢丢铜仔》(取材台湾民歌)、女声合唱《登苗岭眺望》(取材贵州凯里、台江等地苗族飞歌)、《姑苏风光》(取材朱惠芬唱腔并记谱后编配合唱)。她还有一些为民歌编配钢琴伴奏的作品,如山西民歌《闹新春》[26]《送郎》[27]等。

从20世纪90年代起,黄白教授就采用古诗词来谱写歌曲,她立足民间音乐的旋律创生新的旋律,运用衬词丰富音乐表现力,使用中国民族器乐进行配器。如她的《小学语文古诗今唱36首》的创作,邀请了靳小才、岳彩富、石林、吴强、杨瑞等数位上海知名歌唱家、民族器乐演奏家参与录制,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含《画》《静夜思》《咏鹅》《春晓》等作品,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及“新世纪教育研究中心”联合推荐。另一套歌曲作品《诗·竹·乐——新江南丝竹与古诗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内含18首古诗词歌曲创作全部由黄白教授担纲,该套作品集体现了黄白老师与该书编委会从“新作品创作”和“从孩子抓起”传承和发展江南丝竹的愿望。[28]

由于黄白老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她的大部分作品至今都是未发表的纸稿,除了那些为青少年儿童演唱的音乐作品之外。她的大学毕业作品钢琴与乐队交响诗协奏曲《献给母亲的诗》,A3大小五线谱共有78页。[29]之后,参与合作的《红领巾大合唱》[30]和《万吨水压机大合唱》[31]分别于1960年、1965年在“上海之春”演出。其中无伴奏合唱《乡村童趣》运用了中国民间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写法,1991年获得第十四届上海之春音乐周颁发的创作奖。

她的作品全部都来源于自己的民歌生活,大多数都来自于第一手音响资料。她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体系,非常注意保持原民歌的气质、神韵、风格色彩,强调要适当保持那些色彩性的微升音、微降音等、注意细致的润腔处理、节奏的自由及速度的渐变转换等。她主张要依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规律,适当地借鉴西洋作曲技巧来编创民歌独唱与合唱曲目。她说,民歌的灵魂到我身上来了,我要传给孩子们。她对孩子们的音乐情怀受到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关注,黎延平制作的《介绍黄白根据民歌改编的童声合唱和个人专辑》作品参赛获得上海广播电视政府奖等广播文艺奖项。[32]她的愿望是将这些优秀的民歌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唱曲反哺给人民,组织歌唱演员和合唱队去演唱并传播,也是我们民族音乐事业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很有意义的工作。[33]

三、作为学者——聚焦中国民歌演唱及理论研究

黄白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國传统音乐(以民歌为主)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启蒙音乐教育、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理论研究等方向。她著有《中国民歌赏析系列》论文,1986年参与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活动,提交论文《在传统的美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新的美》。1987年,黄白参加东方音乐学会首届年会宣讲了《运用民歌中的高腔唱法和润腔手法》。[34]1991年受邀参与瑞士日内瓦欧洲民族音乐学会,宣读论文《号子是艺术化、音乐化了的劳动呼声和号令——从上海的两首劳动号子谈起》。[35]以及《侗族歌班的启示》(1991),《当代交响乐的中国巨鼎——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2000),《深入民间》(2000)。2001年,论文《民歌合唱创作札记》获“全国优秀论文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获“社科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母语的哺育》(2003),《以新的高度继承和弘扬中国唱法》(2007),及其他关于中国民歌和唱法的文章数篇。

她的论文聚焦在民歌领域,探讨了传统民歌、创编民歌、传统唱法、民歌教材与教学及以民歌为素材的各类合唱创编及作品研究(另将撰文详述)。其中在《在传统美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新的美》一文中,探讨了几种值得推广的民歌创编形式,如《田头对歌》《青竹头大水白洋洋》《啥鸟飞来节节高》《田螺姑娘等勿来》等,在保留原型民歌的基础上,这些作品又开拓性地运用了三十二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的乐汇描写新时代步伐节奏、使用自由变奏展现上海民歌节拍特点和行水摇橹的固定音型、用变化重复扩充乐段融入花腔歌唱手法、采用上海小山歌音调和奉贤急口令山歌。[36]此外,她对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该部作品已经完全跨越了中国交响乐初期的引进模仿及发展时期,标志着中国交响乐创作已走向现代化的成熟阶段,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成熟阶段。她赞叹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质的吟哦和韵白,尚长荣使用的“老生”“黑头”唱法及使用的“青衣”唱法韵味而展现出来的特质,古琴的双音、泛音走弦、泛音到实音的走弦等韵白化的技法的创新性拓展,掐提琴弦碰弹板面的声音及寻找一系列泛音表现第二部分结束处的深远意境,管弦乐队与人声和古琴风格性配合及16种打击乐叠加出全曲的交响性。[3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她长期为上音声歌系和其他系硕士毕业生辅导论文写作。她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出席了很多学生硕士博士论文答辩会,如2003年戴微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38]、2005年王小龍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39]等。作为论文导师,如辅导过单林、陈剑波、洪艳、陈海朋、陈利敏、张娴、冯晓玲、王斐、孙建武、马丹薇、黄慧、胡福军、葛静、王婉佳、孟雪、孔子雯、胡钧雅、曹瑾、彭为等学生。除此之外,在科研上向黄白教授请教的也非常多,如杨和平在分析《九歌》中歌词全是衬词的情况,如何确定主题风格的问题请教她,黄老师回答:“‘咿呀呀子哟这样的衬词在南方、中原一带的民歌中较常见,‘喔依喔这样的衬词在湖南湘西民歌中较为多见”[40]。

四、作为社会工作者和音乐传播者——像蒲公英一样播撒民歌的种子

在大学时期,黄白就在上海一些大剧场做民歌讲座。工作后,除了学校教学与科研,她把业余时间全部贡献给了社会和大众,她认为民歌只有普及才能凸显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她曾在云南艺术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等学校担任客席教授进行授课。另外她还担任上海东方讲坛特聘讲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编委、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导团艺术顾问,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专家指导团团员、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团员,香港中华音乐研究院顾问,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系客席教授、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客席教授等。

她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上海一些文化馆开展歌曲创作方面的讲座和课程,为上海的音乐业余作者讲课,还专门编了适合他们的民歌教材,给他们讲解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的创作及民歌要素,以及白诚仁的民歌作品及其创作特点。20世纪80年代后期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教民歌课。20世纪80—90年代初长期义务为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队指导顾晓萌)、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合唱队(指挥林振地)、上海杨浦少年艺术学校合唱团(校长程金元)担任艺术指导工作。也曾在上海戏剧学院卓越讲堂开展《谈中国民间音乐》讲座。[41]在20世纪70—90年代,为上海音乐出版社当时开办的《工农兵歌曲》《上海歌声》《儿童歌声》栏目(后来改成Do Re Mi)创作了很多歌曲,她还用沪语写了不少儿童歌曲给上海的孩子们,用沪语写的《金豆豆,银豆豆》在上海流行了好一阵子。“金豆豆、银豆豆,落勒地上圆溜溜,一粒两粒三粒四粒五粒六粒七粒九粒十粒,落勒地上圆溜溜,看到豆豆拾起来,全要送到社里头。粒粒豆豆,全要送到社里头”。

她在上海长期的音乐社会活动影响了几代从事着中学教育的老师们,其中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中记录了黄白教授为课堂录制的辽宁海城、云南和湖南等地的《茉莉花》唱段。[42]上海市新川中学老师陆玉梅在参加上海市第二期名师基地的音乐培训学习后说:“黄白教授走遍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对民族音乐体系的诠释生动而形象,讲到动情处或唱或跳,使我们体会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及无穷魅力”[43]。她在上海的音乐社会活动也对上海地区的民歌挖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浦东新区非遗保护中心的邀请,她对“上海港码头号子”做了学术性的研究及探索,使得有关资料能够得到更加合乎规范的整合。为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码头号子的相关信息采集以及专业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4]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文化周启动仪式“水乡音花”长三角地区田山歌交流活动中,黄白担任主持人为大家讲述田山歌的历史和音乐。[45]她在经典艺术系列讲座东方讲坛活动中以《咏月——中国民歌中的月》为题,举了很多生动的民歌例子,如无锡山歌大王钱阿福唱的问答歌:“啥个圆圆天上天?啥个圆圆浮水面?”上海郊区则是:“啥个弯弯天上天?啥个弯弯分两边?”江苏苏北的则是:“什么东西圆,它圆上了天?什么东西圆圆在水面?”云南石林彝族支系撒尼人这样唱:“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团,团上天?哪样团团海中间?”[46]。

1984年,黄白受邀在云南艺术学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民歌授课。现任坡芽歌书合唱团的指挥叶明菊是当年的学生,后又追随黄白老师到上音继续深造。黄老师叮嘱她要把云南少数民族民歌好好推广、传承下去,后来她与刘晓耕把云南坡芽歌书合唱团引领到世界级合唱比赛巅峰之境,屡次斩获大奖。在云南授课期间,黄白还去红河州采集海菜腔、在建水学习五山腔、四腔白话,与歌手们一起跳烟盒舞,三天三夜陪伴几十个歌手参加火把节演出选拔,还深入云南边境采集傣族民歌。此外,二胡演奏家赵寒阳回忆了他与黄白教授一同受邀台湾桃园乐友丝竹室内乐团为“教师音乐研习班”的授课记录,他们的二胡课和“民歌概论”课程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47]黄白老师走到哪里就像蒲公英洒落种子一样,将自己的歌留在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上。

结语

在黄白老师家整理资料,发现周大风先生记录了当时在六省一市的民歌活动中与黄老师的游记,“1982年2月16日,曾与黄白同志,同游太湖鼋头渚,写下诗句:‘人道太湖美,逗人长徘徊。风光惊异常,景色梦中汇。水随天边失,桥断绿柳垂。何日重来此,纸上留樯桅。”[48]黄老师顿时感慨无比,她说周大风是音乐奇才,早就该去看望他,但人生没有更多的重来。黄白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单林学长,于2003年跟随黄白老师从事江苏中北部地区田歌音乐文化研究,他在长期与黄白老师的师生和邻居双重关系中感受到黄老师对民歌的超乎常人的热爱。单林说,长期的民歌教学与热爱,几乎已经赋予她歌师的身份,她已经从局外人演变为局内人,这在音乐界应该是极其罕见的。她的民歌示范风格及美感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也因此影响了很多人的音乐道路,她真正做到了“教育家”的“美育”。民歌的精神和灵魂给了她乐观,让她忘却自己的苦楚。萧梅教授早在2004年就对黄白老师做了采访,[49]她又让学生蒋艺轩做了黄白老师的阶段口述史,萧梅说,我觉得黄白老师就是民歌的女儿,她又真又善又美,又透明又纯粹,她对民歌的爱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我们跟她在一起从来不会听到她对生活的任何抱怨,这一点太难得了。她自己身体这样,还常惦记着我的身体,我和女儿俏俏都都特别喜欢她。刘红教授提到黄白老师就直抒心臆,“学术榜样,吾辈楷模,致敬黄白教授”。

2023年正逢上音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70周年,这次系列学术回顾活动,郭树荟教授特意请黄白教授为本次开幕式录制了视频与大家见面。郭树荟教授分享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七十周年感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方博老师讲述了《黄白教授的民歌教学实践经验》,上音邓姝老师分享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歌理论研究与教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叙事》。通过他们的回顾,黄白老师和同仁们展现了那些过往时光中闪亮的容颜。郭树荟教授说,黄白老师就是在上音专业化教学中培养出来的最具影响力的民歌教学的群体之一。从年轻美丽的教师到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她一直沉浸在上海音乐学院全院共同课民歌的教学中。八十年代读本科时,我就在黄白老师的课上感受到她的民歌教学魅力,各地方言语调,惟妙惟肖,她的语言和歌唱天赋为所有上过她的课的学生们折服赞叹!近四十年来,遇到民歌方面的问题随时向黄白老师请教,我们大家都说她就是民歌的“活字典”。记得那年去陕北采风,黄白老师从延安一路唱到佳县,司机说,这不就是我们陕北的歌手吗!那声音至今依然清晰亲切。

如前所言,黄白教授正是上海音乐学院走向新时代承上启下时段中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家之一。她承习了贺绿汀、钱仁康、邓尔敬、陈铭志、刘福安、瞿维等前辈的音乐教育思想,她付出所有的时间,践行了对全国各地民歌的深刻了解和教学传播。她研习精通几千首民歌,能像当地人一样使用方言土语。她用民歌开拓了一条属于上音自己的民歌共同课教学传统,在历史链条上紧扣住传统文化将民族音乐的真谛传递给学生们。

在截稿之际,江明惇先生发来信息,“洪艳,黄白老师在民歌、戏曲、曲艺风格的掌握上都非常优秀,她非常细致和深入地在做采风、教学和研究,对学生方方面面都非常好,很难用几句话去概括她”。这时候,我已经踏上返杭的高铁,冬日的寒风在外面呼呼地吹,黄白老师的歌声又在我耳边萦绕:“山歌勿唱忘记哎乌呵嘿嘿多啊,搜搜捉捉末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这座垂虹桥浪里去唱啊,轧坍子桥墩塞满东太湖……”

(衷心感谢单林学长对本文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注释:

[1]谷兆庆,男,(1919-2004),湖南桑植民间艺人,擅长傩愿戏(低傩)、汉戏、阳戏、桑植民歌。在黄白老师印象中名字为“谷兆芹”(与网络可查资料谷兆庆为同一人)。

[2]陈世明主编:《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大辞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2页。

[3]2023年夏天,在上海新梅公寓家中,根据黄白老师回忆先后跟她学习的学生名字整理而成。

[4]傅建生,方立平主编;闵惠芬等著:《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5]傅建生,方立平主编;闵惠芬等著,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6]材料来源于张千一:《就〈解放〉说“解放”》,参见https://www.ydwsx.com/article/culture/2019/09/577.html 登陆时间2023年9月28日。结合了后期对张千一老师的访谈资料。

[7]来源于笔者与李海伦于2023年10月邮件通讯内容。

[8]来源于2023年8月24日郭勇德先生与笔者的微信采访记录。

[9]来源于2023年9月19日笔者与江赐良的微信交谈记录。

[10]施聂姐(1962-2012),女,荷兰人,汉学家,在黄白教授的帮助下,从事中国江南吴歌研究,她在海外推广中国音乐,她与高文厚和其他汉学家在莱顿创立了“中国音乐欧洲基金会”,创办刊物《磬》(CHIME)并组织海内外学者参与研讨,用英文出版学术成果。此外还在莱顿建立了欧洲第一个传播中国音乐的图书馆。她的博士论文出版名为《中国民歌和民间歌手——苏南传统山歌》(1997)。

[11]高文厚(1956— ),男,荷兰籍音乐学家,欧洲中国音乐研究所《磬》(CHIME)杂志主编。

[12]1989年4月她跟随黄白老师到白茆采风。见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编:《中国·白茆山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13]蒋艺轩:《黄白教授口述资料研究》,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21年6月,第17页。

[14]余峰著:《近代中国音乐思想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

[15]王安潮著:《唐代大曲的历史与形态》,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16]王小龙著:《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332页。

[17]漆明镜著:《清商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201页。

[18]鄭土有著:《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19]朱海鹰著:《论缅甸民族音乐和舞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20]康瑞军著:《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21]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7年,第266页。

[22]秦耕著:《草根文化散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23]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编:《时代的旋律 爱国主义教育歌曲100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24]上海音乐出版社编:《中国民歌合唱曲选》,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25]含五首小曲《割豌豆》《砍柴山歌》《拍娃娃》《对鸟》《数蛤蟆》。其中《对鸟》又被收录出版。参见 品乐编:《群众合唱精品曲库 民歌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版,第294页。

[26]鞠秀芳编:《鞠秀芳民歌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27]鞠秀芳编:《鞠秀芳民歌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28]上海艺田家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著:《诗·竹·乐  新江南丝竹与古诗词专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29]王丽文:《瞿维寄明合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6页。

[30]作词:瞿永发及作曲创作组,作曲:方定昊、叶维修、沈一鸣、龚耀年、黄白、许宜璋,排练:吴国均,指导教师:黎英海

[31]作词瞿永发,任涛、司兆吉,作曲:刘福安、黄白、任涛、司兆吉、史根元,民乐配器:李民雄,钢琴伴奏:林恩蓓,指挥:杨嘉仁

[32]《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卷》编委会编:《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台百卷丛书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683页。

[33]黄白:《民歌合唱创作札记》,载黄允箴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34]田青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1988》,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

[35]田青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年鉴》编辑部编,中国音乐年鉴1994》,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

[36]华东六省一市文化厅(局)中国音乐家协会华东六省一市各分会等:《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民歌会演论文集》1986年版,第159—164页。

[37]黄白:《当代中国交响音乐的中国巨鼎——朱践耳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2期,第72-73页。

[38]李岩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年鉴2004》,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页。

[39]李玫主编:《中国音乐年鉴200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03页。

[40]杨和平:《谭盾歌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41]厉震林,宋媛媛主编;上海戏剧学院编,《卓越无疆 上海戏剧学院卓越课堂演讲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13页。

[42]叶霞敏主编:《在美的和音下共同成长 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43]曹建辉主编;陆亚芳副主编;谢圆校核:《丝弦华韵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306页。

[44]王卫国,王玺昌,奚德强著:《上海港码头号子》,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155页。

[45]曹伟明主编:《上海田山歌》,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页。

[46]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编:《风雅东方》,百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225页。

[47]趙寒阳著:《二胡情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

[48]张嘉樑编:《人民音乐家周大风》,宁波出版社2011年版,第386页。

[49]萧梅著:《中国大陆1900—1966 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 编年与个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洪 艳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 崔健)

猜你喜欢

黄白民歌出版社
内卷
我等待……
辉县“绿红黄白”四大产业蓬勃发展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黄白黑漂流记 真假玩家
形神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