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革命音乐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2023-03-06陈科宏
传承革命文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指导方针的重要举措。革命文化包涵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而苏区革命音乐在土地革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了革命先辈的英雄品质,见证了光辉历史,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不应被遗忘的精神文明表现形式。
一、苏区革命音乐及其研究意义
苏区,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7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建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区域。1931年全国231个县建立了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苏区革命音乐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篇章。纵观近现代音乐史教材,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集中于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左翼音乐家的研究,而对土地革命时期各苏区代表性音乐作品、音乐事项、音乐家的研究着墨甚少。但苏区时期并不缺少革命音乐作品,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出版物中文艺出版物的数量及比重仅次于政治类出版物,其中“歌唱和各种活报剧、戏剧深受欢迎,尤其是话剧,由于它易于结合现实政治而风行一时”。与此同时,苏区革命音乐的受众群体相当广泛,广大群众在接受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了音乐启蒙与娱乐。因而,苏区革命音乐不仅对革命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且不论从创作实践还是经验教训方面都对抗日战争及其后时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区革命音乐是中国共产党与苏区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早期实践,对于推动马克思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及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多方位、多视角阐释苏区革命音乐的功能与价值十分必要。将苏区音乐放置于整个苏区文艺史、中国革命文艺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进行研究,能够从不同视角清晰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音乐史的一角,并可由此探讨苏区革命音乐在整个中国共产党音乐史及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此外,苏区革命音乐根植于基层,具备革命性、实践性、群众性的特点,研究苏区革命音乐,从不同视角阐释其功能与价值,有利于传承与发扬苏区革命音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苏区革命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苏区革命音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中对中央苏区革命歌谣的报道与评论为主。因革命宣传需要及群众生活需要,《青年实话》又陆续出版了几本歌谣集。20世纪80年代,伴随红色文化史料整理工作的开展,苏区革命音乐史料也得以辑录,标志性成果是《苏区文艺运动资料》,摘录了关于苏区文艺问题的决议、文艺社团的章程、蓝衫社团与工农剧社的文艺活动轨迹、文艺评论文章、文化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文献,对于了解苏区文艺活动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省市开展了的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并组织进行深入细致、体系化的整理,其中有较多包含苏区革命音乐史料,如《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此后,在史料辑录与汇编方面较突出的成果有:2013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湘鄂赣苏区革命歌曲戏剧选编》展示了从1929年到1934年鄂东南地区的革命歌曲、戏剧创作和传唱情况。2017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央蘇区文艺丛书”,集中对中央苏区的文艺史料进行梳理,形成了七本系列书籍,进一步推动了苏区文艺研究向深化、细化、全面化发展。
苏区革命歌谣的研究是苏区革命音乐研究的另一热点,多从山歌与红色歌谣的角度研究,包含了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教育传承等问题。成果比较突出的有桑俊的《红安革命歌谣研究》,结合文献史料和田野调查,对红安革命歌谣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个案探究其生产与传播规律。陈杰的《歌谣与政治:鄂豫皖苏区革命歌谣研究》依托于鄂豫皖苏区文献资料、口述史料等,深层探究共产党知识分子如何鼓励、支持大众运用地域歌谣完成革命使命,并对民众进行启蒙和动员,以及民众如何反应与互动的过程。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有一些新成果出版,如《歌声中的红色记忆 唱革命歌曲 话百年党史》《歌曲中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歌典 歌声中的百年风华》,这些论著开辟了全新的党史讲述形式,论著中选取的歌曲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相关,涉及重大事件、重大决策、重大战略、重要理论、重要任务、重要精神财富等。从一个斩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进行了梳理。这三本书籍中都收录了一部分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代表作品,为苏区革命音乐研究、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以上论文与著作以不同地域苏区革命音乐为文本,从史料梳理与佐证方面及不同视角出发,推动了苏区革命音乐的研究,为苏区革命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三、苏区革命音乐的功能
苏区革命音乐不是独立的艺术形态,而是作为一种实现政治、军事理念的宣传策略与方法,作为“一切为打赢”的战时文化而存在、发展。苏区革命音乐推进了马克思主文艺思想中国化前进的脚步,起到宣传教育与社会动员作用;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形象。同时,作为工农大众文化,塑造了工农大众形象,提高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苏区革命音乐要起到巩固我方红军战士、工农群众,瓦解敌方士兵的作用。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中国化的脚步
苏区革命音乐推动了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的发展进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传播。苏区歌谣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朗朗上口的曲调,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更生动、形象,以便于帮助工农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千百万劳动群众的阶级意识、思想觉悟借着苏区歌谣的东风不断提升,并自觉投身于革命运动。文艺大众化是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苏区文艺最初便是沿着“为大众”这个正确的方向探索与实践,从而预设了延安文艺的发展方向。当时高尔基戏剧学校不论从宣传工作还是创作层面都时刻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从而践行文艺为大众的方针。
(二)宣传教育与动员功能
苏区革命音乐像嘹亮的号角,时刻振奋、鼓舞着苏区群众及革命战士,革命音乐作品力求叙人民大众之事、抒人民大众之情,时刻与苏区人民大众的生活及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当时在根据地,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农民生产有歌、出征有歌、胜利凯旋有歌、行军打仗有歌。赣西南特委书记刘世奇曾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苏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红军歌,及各种革命歌曲……”红军的第一重大工作是宣传工作,据《红色中华》1933年12月11日刊载瑞金武阳区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时,各俱乐部每晚都要通过开晚会,演新戏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近五天功夫便动员了参军新战士和重新归队的老战士六十名。
瞿秋白曾提出高尔基戏剧学校要建立附设剧团,并组织剧团到火线上去巡回演出,以便鼓舞士气,对作战进行鼓动。据彭加伦同志在《中国工农红军中的诗歌》一文中回忆在兴国高兴圩战役中,宣传队在离火线不远的一个村庄上唱起山歌。“其中一位女歌手唱道:‘哎呀勒——白匪占了兴国城,今天又到了高兴圩,哎呀,他们一心要消灭我根据地,红军哥呀!快快杀敌莫迟疑!红军战士回唱道:‘哎呀勒——白匪到了兴国城,上级下令调援兵,哎呀,一天跑了两百里,同志妹呀!赶到高兴圩杀敌人!”歌声此起彼伏,枪炮声轰轰隆隆,红军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敌人被打垮了,都缴枪投降了。苏区革命音乐有团结人民群众、教育人民群众,鼓舞部队士兵作战士气,帮助他们建立战胜信念的作用。
(三) 瓦解敌军、打击敌人
苏区革命音乐具有瓦解敌军的功能。1928年龙源口战役俘虏了很多国民党士兵,毛泽东安排何长工连夜编写瓦解敌军士兵的歌,何长工经过一夜创作出来的歌令大批俘虏士兵痛哭流涕控诉反动派,随而转投红军,瓦解敌军效果显著。1931年夏,兴国长冈乡一个妇女山歌队以唱山歌的形式使被游击队围困的白军在排长带领下主动投诚。1931年12月,八一剧团成立不久,适逢国民党第26军宣布起义,应毛泽东指示,剧团排演了话剧《为谁牺牲》,并给集结在瑞金九堡区的起义将士们慰问演出,演出结束时,将士们热血激昂,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军阀!”
(四)文化娱乐功能
苏区人民群众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为更好地服务于革命工作,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开展识字运动,扫除文盲工作,是苏维埃政府开展一切政治宣传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工农群众迫切期望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并能以此改善生活状况的时代之需。为了加强扫盲组织工作,各地方苏区普遍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大办夜校、识字班。有些识字课本,如《工农兵三字经》便以歌谣形式编写而成帮助大家记忆,既是一篇政治宣言书,又是一首朗朗上口的革命歌谣。另外还有配合扫盲运动,起到普及推广作用的歌曲,如《识字运动歌》《学文化歌》等。
在苏区,每次开代表会、庆功会、动员会,每逢节日,都要演戏。有些文艺团体或奔赴前线,或深入农村长期流动公演,极大程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据《青年实话》载,每当演新剧的时候,演至半夜,群众仍不愿回去,要求剧团再演。苏区群众在欣赏革命文艺作品的时候,还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创作活动,自娱自乐。
四、苏区革命音乐的当代价值
苏区革命音乐属于无产阶级工农大众文艺,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文艺有着深远影响。深入挖掘苏区革命音乐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教育及传承价值,可为当代文艺工作者提供借鉴意义。
(一)审美价值
苏区革命音乐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思想内容丰富,展现了积极向上、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揭露了剥削阶级社会制度的罪恶,号召工农群众打到、推翻旧势力,翻身做主人。热情歌颂了根据地的崭新生活,歌颂共产党和人民领袖、工农红军。阶级立场鲜明,真实记录了工农阶级和革命领袖的英雄事迹,具有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以各地民歌为素材,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谱曲填词,好听好记,实现群众快速熟悉,广泛传播。如以江西山歌、渔歌、茶哥、小调等劳动者自己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作品为底本填词创作的新歌,如井冈花鼓《同心革命歌》、东固山歌《妹送哥哥当红军》;永新山歌《山湾降了北斗星》等。另还有依据江浙小调填词的作品,如《小放牛》——《共产党宣言歌》、《八段锦》——《八月桂花遍地开》、《孟姜女》——《第四次反“围剿”歌》等。这些优秀革命歌曲根植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一方面为群众所熟悉,另一方面也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与意味。在当代社会,依然有苏区时期具有健康向上、抒发对美好生活向往及对真善美的颂扬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流传下来。可以达到以情动人、以美育人,从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
(二)教育传承价值
苏区革命音乐文化承载着革命先辈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是井冈山精神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苏区革命音乐作为传播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的载体之一,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仍具有重要教育传承价值。
文艺工作者是时代的号角与先锋,文艺工作者应做到“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诚然“先进的文艺,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恢宏的时代建设中的主旋律,是社会实践中的风帆”,苏区革命音乐具备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前进的脚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守正创新,汲取革命音乐文化素养,创作出符合时代之音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叶再生主编:《出版史研究第3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
[2]李伯釗:《回忆瞿秋白同志》,人民日报,1950-6-18.
[3]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1982年版。
[4]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江西苏区文化研究》,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1年。
[5]刘辉:《闪耀着中华优秀文化光辉的文艺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有感》,《音乐生活》2017年第2期。
陈科宏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