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的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2023-03-06吴世嵩陈亚颦蒲珍萍宋亚男
吴世嵩,陈亚颦,杜 凡,蒲珍萍,宋亚男
(1.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昆明 65050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主旨是指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1]。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依托云南省石林县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设计以“地理”学科为主线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并挖掘当地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与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及劳动等学科的知识直接“对话”、与各种真实情景展开交互,以具身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并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境界。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1.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地理研学旅行的融合不足
(1)主题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
当前地理研学产品的设计多以单一的地理学科为主题,缺乏多学科融合,但地理研学指向的是现实、复杂且多样的情境,单一的地理学科知识很难解决研学中的复杂问题。这种单一主题下的地理研学只会使知识和能力碎片化与表层化,导致学生难以建构复杂情境下的知识结构体系,以至于阻碍多学科核心素养地真正提升[2]。这主要是受地理教师思维的局限性、知识储备广度和深度不足以及组织实施难度较大的影响。
(2)“跨学科”与“多学科”混淆
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具有“跨”与“融”两个侧重点,而当前存在“跨而不融”的情况,即围绕一个单一研学主题,不同学科教师从不同角度开展教学,导致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场所、学习评价等环节相互隔绝,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不系统、不联系的,缺乏整体性的地理研学旅行形式,实际上是落后的传统“多学科主题学习”,不利于学生多种核心素养能力的综合发展。
2.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地理研学旅行融合的价值
人才培养应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论证素养、终身学习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单一学科教学所能实现的,而是要依托各个学科,实现跨学科知识、技能与运用情境的“关联”,提升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实现真正、全面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地理研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环境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具身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各种复杂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性知识直接“对话”,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整合各学科研学资源,将其转换为有内在关联的研学课程资源,并将跨学科研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从静态的被动传授转化为主动的动态探究,使跨学科知识牢牢“镶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地理教师的研学课程开发能力也得以增强,学科视野得到拓宽,可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石林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科学有效地融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不同情境中使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习过程之间产生关联,才能增强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自学能力,才能真正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目的。由此,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石林县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着眼于各学科综合,以地理学科为主线,将多学科核心素养融会贯通于该课程中,最终使学生掌握学科综合知识,并能跨学科理解运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1.以跨学科视角挖掘与整合当地研学资源
石林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是昆明市管辖下的自治县,以其独特的世界自然遗产——石林喀斯特地貌闻名海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前石林正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现有5A景区1个、4A景区2个、3A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主题乐园1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个,建设和储备了长湖、大叠水、冰雪海洋世界、圭山森林公园、喀斯特地质博物馆等一批旅游景点,形成了以彝族第一村、大糯黑村、阿着底村与蓑衣山村等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旅游点。这些交相辉映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石林县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旅行创造了条件。基于此,本文将石林县的研学资源归入“传承红色基因”“探秘世界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解密神奇自然”四大大型研学主题之下,与四大主题对应的研学点如图1、表1所示,让学生在地理研学旅行中亲近大自然,感受云南特色民族文化,丈量世界自然遗产,思考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为,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表1 石林县研学旅行主题、点位与涉及学科
图1 石林县跨学科研学资源点
2.以探索跨学科融合为出发点确定研学旅行设计思路
探索跨学科地理研学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以地理学科为导向,在地理研学过程中,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将已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与社会发展中思考、体验、感悟其发展和演变,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探索跨学科地理研学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本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不是单纯地走出课堂,而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将课内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学生以课外知识拓展课内知识的有限性。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与研学过程中运用综合思维解决综合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多学科分科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联动学习,在实际研学过程中,以跨学科视角观察事物,用跨学科知识思考、分析并解决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
探索跨学科主题研学与教师能力发展的新形式,将跨学科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作为提升新时代地理教师知识能力素养、师德修养与学术造诣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强调以地理学科为主线促进不同学科间、各学科与学科系统间在相互理解、相互促进中的“进化”,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并促进各学科教师在思想碰撞后的“专业化”过程,加速教师专业的创新发展。[4]
3.以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确定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
在设计研学课程时,教师应将发展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跨学科间的共同目标,但由于各学科的学科性质或学习内容侧重有所不同,所以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共同线索”,将多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统筹,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合力,形成相应的研学目标(表2)。
表2 石林县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4.以研学资源点情况和学生特点确定研学旅行课程结构
本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旅行,主要针对高中生群体,与成人研学旅行和普通研学旅行均有不同,在强调跨学科知识、多学科核心素养、国家荣誉感与文化自信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体验感、实操感、趣味性、情境创设、教育价值、安全性、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等。每个课程都依据其主题和目标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和计划,并在研学旅行开始前准备好必要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所选定的研学点位之间的交通情况、研学旅行时间与安全程度等因素设计本次研学旅行的路线(表3)。
表3 石林县研学旅行课程计划
5.以项目式研学实施研学旅行课程
本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以项目式研学的方式开展,各主题均有相应的项目单,内含研学点位、中心项目及其跨学科支线任务(表4)。
表4 石林县研学旅行课程项目单
续表4
6.以综合性视角建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研学旅行所构建并实施的评价体系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首先,要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其次,要综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自评,以教师评价为主;最后,要综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教师评价以量性为主,学生评价以质性为主。在本次石林县研学旅行中,评价指标应以地理研学主线任务为主,同步贯穿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支线任务(表5)。
表5 石林县研学课程评价表
续表5
三、总结与展望
客观世界的地理事物是由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这使地理学科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只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去解释、分析某个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和原理是不可能的。因此,本文基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以云南省石林县为例设计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以地理学科为主线,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实现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得跨学科研学旅行进一步课程化、专业化,从而提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也为用跨学科思维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设计多学科融合课程,实现育人方式转型,为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