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初中地理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创新实践*

2023-03-06姜永清张文革

地理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跨学科协作学科

姜永清,张文革

(1.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重庆 400050;2.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5)

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印发,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能担使命的时代新人”。在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首次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进地理教学实践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聚焦真实问题,摆脱学科桎梏,注重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卓越思维和思辨精神的时代新人,发展学生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学创新实践的新趋势。

1.实现学科融合,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跨学科”一词最初由伍德沃斯教授提出,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1]。其实质是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能够用全面的观点和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一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活动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打破学科边界、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层知识理解的必要途径。

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技术多次迭代,网络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时代,只熟悉单一学科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跨学科融合,应让学生通过探究不确定的问题,用多元智能认识世界,发展应对不确定时代的能力,从而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2.聚焦真实问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强调“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这意味着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立足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现实的情境是独立存在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呈综合性,独立的学科根本无法解决,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设计“人口问题面面观”活动,需要运用历史、道德与法治、经济、环境、医疗等知识协同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而聚焦中国人口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在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育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其中“三孩政策”来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中国人口的数量特点不能简单地用多来描述,增长特点不能简单地用快来描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体现区域认知的培育;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气候、地形、经济、交通、民族、人口迁徙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体现综合思维的培育;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的人口问题不同,人口政策也不一样,从解放初期的鼓励生育到70年代的计划生育,再从2016年初放开二孩到时隔五年的三孩政策,都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培育。

3.突出学科优势,达成实践育人目标

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所在。地理学综合性特点体现在其研究对象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2],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3];区域性特点体现在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在不同空间尺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规律[4]。综合性和区域性两个特点,都有利于实现跨学科融合。

例如,中国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为帮助学生饱览北国的壮丽风光和南方的秀美景色,可设计“我是小导游”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突出地理学科优势,实现地理与语文、历史、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融合。小组合作搜集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相关旅游资讯,融合信息技术;设计暑期出游方案,撰写导游词,融合语文学科;介绍沿途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饮食习俗等,融合历史学科;感受地域差异和地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旅游的兴趣,懂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文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融合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通过“我是小导游”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用地理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地理思维分析思考现实生活,用地理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将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旅游实践体会和导游词创作三者合一,在应用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延续、在延续中实践,达成实践育人目标。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

时代新人是具有实践力、跨界力,能够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吸引力、竞争力且能够独当一面的创新型人才。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利于建立“地理+”立体认知,培养复合型人才

“地理+”立体认知,即“以地理课程知识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认知模式[5]。即在实施地理课程基础上,既充分发掘地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又将地理与多学科相关联,形成一套具有创新性的地理课程实施模式。主要在深度及广度上做“加法”,通过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地理作业、地理活动中,提高地理学科教与学的质量,进而获得数倍于单纯地理学科的育人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图1)。

图1 “地理+”立体认知模式构建

2.利于建立“地理-”思维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地理-”指的是“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背景下,地理学科减量减负的担当”。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地理-”的思维模式正是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具有知识联系、方法连接、价值趋同的学科有效整合[6],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表1)。

表1 “地理-”思维在“探究家乡太阳能光板的安装角度”活动中的体现

三、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创新路径

1.贴近学生生活,精选“跨学科”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学习主题和内容主要选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家乡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围绕这一要求,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和素材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跨学科主题的选择,要求内容本身具有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将跨学科知识与具体教学情境相融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除了可选择“地理新课标”中给出的两个案例和五个主题外,通过结合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适配性,还可设计如表2所示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并整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其他学科资源。

表2 跨学科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适配性例举

2.激发学习热情,重视“跨学科”学生主体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体一定是学生,教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要起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缩减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对话,使师生形成互动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目标为导向,使问题情境化、内容情感化、知识结构化、手段多样化与评价多元化[7]。以此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新的学习内驱力。

例如,开展校园植物调查主题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学校中的各种花木进行一次调查。运用地理知识,设计校园考察路线,考察典型植物的分布;运用生物学知识,对典型植物的生长习性、种类、用途等进行研究,对植物进行挂牌[8];运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了解校园绿化设计;运用数学知识对校园植物的调查进行统计;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校园植物的优化方案,运用语文知识撰写提案。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热情的同时,提升地理实践力。

3.建立协作机制,破解“跨学科”学习难题

跨学科学习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学生容易陷入单一学科“知识叠加”的桎梏。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课程分科体制以实现学生的专业化学习为目标,限制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宏观系统把握,弱化了多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结性,对学生综合思维和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二是学科之间难以形成通力合作。黄秉维院士在中国科协三届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跨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不同学科研究内容的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单位不一致,致使学科之间难以形成通力合作”[9]。

破解“跨学科”学习难题,离不开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家、校、社协作育人是破解跨学科学习难题的关键。家庭注重活动协作,可采用多种主题学习方式,包括分享地理故事、收集生活中的地图、开设地理微课、设计单元思维导图、开展地理结构图识别比拼、设置家庭地理探究小天地、担任家庭天气预报员等。学校注重教研协作,可挖掘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相近知识的整合、可类比学习方法的互为参照为纽带[10],在多学科教师协作、跨学科主题学习资源整合、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协作联动。社会提供场地协作,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场所不能局限在校内,要调动相关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大课堂”。基于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建立三位一体协作机制,通过活动协作、教研协作、场地协作等方式破解跨学科学习难题(图2)。

图2 跨学科学习难题破解思路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地理课程与多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紧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建立“地理+”立体认知和“地理-”思维模式,在跨学科资源选择、跨学科方法探究和跨学科协作机制等方面用心、用情、用智,是新时代中学地理教师践行核心素养、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学科为全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作出的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跨学科协作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