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德育启示 ①
2023-03-06冉亚辉
冉亚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作为承担立德树人重任的学校德育,需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建设。学校德育要建立在坚实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德育的文化基础健康、文化自信坚定,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就能具备强大的文化感染力,高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内涵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等领域深度相关,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构成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在四个自信中,道路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第一位问题,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制度具有稳定性和战略性,而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和软实力。在四个自信里面,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相比较,有其特殊性。文化本身极具渗透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文化自信全方位渗透和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将难以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发展之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坚定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其重要基础就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重要定位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5]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既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扬弃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在发展中,一个国家不只是要向前看未来,也有必要向后看历史。治理国家既需要面向现代创新治理,同时也需要追寻历史智慧。客观来看,国家健康发展需要科学传承该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7]新时代发展中,既要建构现代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构成有三个维度,具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历史传统,革命文化彰显着政治信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特色。在未来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在国际领域建设文化自信,彰显中华文化特色。
(四)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9]在文化领域,既要具有健康的民族精神独立性,同时也需要必要的世界视野,文化自信需要两者并存,缺一不可。缺乏民族精神独立性,就缺少了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定力,就会落入随波逐流的境地。缺乏世界视野,就可能陷入闭关自守,陷入僵化的发展停滞。民族精神独立性对于国家发展至为重要,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全球化的今天,既需要推进国际交流和国际理解,但同时也一定要铸魂和发声,坚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强化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10]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就是中华历史智慧和思维。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既注重改革创新,也注重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能够促使中华民族客观看待自身和世界,坚定走改革开放的科学发展之路。
(五)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真正心理成熟的核心标志。自信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理定力,这种定力更多来自内在因素。一个民族的强大,既需要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的硬实力的强大,也需要在文化、政治、哲学、伦理等领域的软实力的强大,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坚持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并重,才能在外在和内在两个领域有效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硬实力能够有效支撑软实力,而软实力也能够有效支撑硬实力的持续发展。硬实力与软实力两者本身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没有强大的硬实力,软实力就缺乏说服力而难以建立自信;但没有强大的软实力,硬实力既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缺乏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建设强大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对于硬实力建设不可或缺。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德育启示
德育涵盖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与文化深度相关。文化自信是学校德育自信的强大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立学校德育的坚定自信。如果德育本身不自信,在德育实践中是很难取得实际效果的。文化自信的学校德育才能使德育内容更为丰富、德育过程更为科学、德育手段更为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对于中国德育的重要理论启示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其一,在培养目标上,中国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在德育的文化底色上,中国德育要坚实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其三,在德育智慧上,中国德育要深入汲取中国历史智慧和经验;其四,在理论建设上,中国德育要坚定理论自信。
(一)中国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德育的培养目标上,中国德育要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13]具体而言,中华文化基因指的是基本理解中国国情,充分掌握中国文化,深深热爱中华民族,并具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文化基因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渗透培养的德育重点目标,也是需要在基础教育领域高度重视的教育教学内容。
“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4]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建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学校德育中,要系统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高度文化自信,让青少年在文化自信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自信的中国人。
(二)中国德育要坚实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色的基础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德育的文化基础,要在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时代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效统整中国德育内容,科学实施学校德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三种重要文化渊源都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基因。革命文化在学校德育中意义深远,引导青少年建构远大理想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健康塑造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德育要深入汲取中华历史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5]中国德育要深入分析和理解中华历史文化中的德育经验,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智慧。德育本身与政治、哲学、社会、伦理、教育等紧密相连,不能单一从教育角度理解德育。中国社会建构的重要智慧有家国同构、高度重视主流价值观、注重社会和谐、强调集体主义等。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中国德育的历史智慧有强调防微杜渐、注重环境熏陶、强调榜样示范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德育实践智慧,也是未来需要继续坚持和把握的。
德育既需要传承历史,也需要面向未来,紧跟时代发展,直面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华文明是人类古老文明中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这一历史成就本身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内在智慧。只有中国德育建立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深入分析和理解中国历史传统中德育领域的智慧和经验。
(四)中国德育要建立强大理论自信
中国德育发展与改革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不自信一般都会导致德育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对他国德育的不健康复制,自信的德育才能实现科学的批判扬弃。不自信的德育一般都会落入两种不健康的境地:其一是德育不健康的自卑,导致对他国的德育的过度复制;其二是德育过度的自傲,导致德育排斥学习和交流,失去改革的活力。这两种德育发展处境都是中国德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避免的。学校德育要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在对外交流中既不自卑,也不自傲。既能够有效开放学习他国的优秀德育经验和智慧,同时有效规避学习中可能的对他国德育的过度浪漫化的问题。德育要保持健康的对外交流,比较的视野能够更清晰理解中国德育的智慧和特色,也能有效正视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在德育理论、德育方法、德育艺术等领域有效建构中国德育范式,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立德树人。
德育本身是着眼于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价值观的,与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建构学术自信,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升中国德育自信心。具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涉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理论、核心价值、伦理原则和思维方式,并构筑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繁荣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其浩繁的文本和独特的思想风格和气派创造文明,从而增强其思想资源和文化心态上的自信。”[16]在德育理论领域也是如此,如果德育领域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缺乏学术自信,就很难建立中国德育自信。要建构中国德育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高度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德育理论体系建设。
三、文化自信的德育实践
学校德育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具体德育实践层面,需要注意坚持以下基本理念:在德育的政治方向上,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在德育内容上,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在文化教育顺序上,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先中后外;在价值观基础上,学校德育必须系统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视野上,学校德育要坚持必要的国际理解教育。
(一)中国德育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在政治方向上,学校德育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德育是重要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德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正确的政治方向性。在德育中,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领域高度融合,政治意识形态工作要高度重视学校德育中的文化自信。在学校德育中不宜简单地分离文化与政治,要系统性理解文化自信与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性和系统性。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青年深刻学习、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文化自觉,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并重点学习四史,传承红色基因。
(二)学校德育实践必须坚持以我为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7]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要重点打牢青少年的中华文化基础,铸牢中华文化基因。在学校德育的实施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夯实中国文化基础。中国德育改革与发展,既需要学习他国优秀的德育智慧和德育方法,但同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德育本身与政治、道德、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等密切相关,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领域,德育改革与发展要契合社会政治、道德、文化、社会、历史的逻辑,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在文化基础上,学校德育必须坚定以中国文化基础为主。
(三)学校德育中的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先中后外
在学校德育的内容体系中,文化教育必须坚持先中后外的顺序。文化教育不宜过早系统性安排外国文化教育,否则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在缺少系统性中国文化基础的情况下被误导。文化教育中也有着明显的先入为主的规律,简而言之,青少年会将先接触的文化基础内容视为更为重要的文化。这种先入为主的规律类似于语言学习中的母语,所谓母语,实际上是青少年学习语言中最先接触并掌握的语言,掌握这种语言后,学习其他语言都是用这种母语的思维去建构学习的,并在语言习惯上有着明显的母语的思维特征。德育中的先入为主也是如此,如果青少年预先学习和接受了一种文化基础,就会以这种文化基础去评判和分析其他文化。如果青少年预先掌握好了中国文化基础,在文化层面会趋向于中国文化。但如果青少年先学习了系统性外国文化,就可能导致对中国文化基础的误解,这是学校德育中需要高度防范的问题倾向。
(四)学校德育必须系统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8]学校德育必须系统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是新时代价值观领域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依赖于简单灌输,而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长期熏陶教育,使其对青少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文化教育,在文化教育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青少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五)学校德育要坚持必要的国际理解教育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19]学校德育要在系统性中国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坚持必要的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德育既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但也要防范德育领域的闭关锁国。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世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学校德育必须做好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20]在学校德育领域,也要防范大国沙文主义,既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也不能轻视他国文化。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会导致民族失去文化创新能力,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并且会导致国家发展中的僵化。学校德育既需要坚持文化领域的自信,也需要适度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文化自信而不自傲,这是学校德育贯彻文化自信必须秉持的健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