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剧《寻龙记》创作的戏剧美学实践

2023-03-06

戏剧之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

莫 伦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儿童剧《寻龙记》是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宫打造的现实主义题材青少年音乐剧。讲述主人公泺泺与父母因陪伴缺失产生亲子矛盾,他与孤独木爪在都市寻找主体无果、迷路、依偎、鼓励、梦回“龙”国度、寻找两代人亲情记忆的故事。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总导演、编剧。笔者作为第二编剧、副导演,参与全剧创排,带领30 名4 岁至14 岁的学生,通过2 年戏剧实践,从文本创作、戏剧教育、舞台呈现等方面,思辨探索戏剧艺术、美学实践对儿童教育的可行性。

戏剧美学是戏剧学与美学的研究方向。戏剧创作需建立在美学基础上。戏剧教育亦属于审美教育领域,其用美的视角思维、感官创造、回应戏剧与时代(Anderson,2016)。儿童剧《寻龙记》坚持戏剧是对艺术美的感知创作原则,为创作者、教育者提供思路,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力,寻求与自我、世界的和解及共情。

一、文本创作的“孩童世界”

(一)让文化更美融入“孩童世界”

戏剧艺术,服务当下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当代舞台审美追求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近年来,多部弘扬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作品受到青睐,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京剧《北平无战事》、歌剧《尘埃落定》等。儿童剧与主旋律勾连,希望从更具美感的视角切入,灵活运用天然的“讲故事”手法,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为关键词,探讨人、文化、生活之间的美学辩证思想。

龙神兽,本身极具神秘色彩。代入孩童世界,我们以“画意不画形”的写意手法,赋予龙更生动的形象。第一篇章,一块尘封的丑陋木爪,引起孩子的戏剧矛盾:你和别的玩具长得不一样?我想帮你找到主体?走!离家出走!当下,孩子离家是“无意识”冲动,他甚至不知道龙的存在,却与爪子相互吸引,完成戏剧行径。这一路更似文化寻根,虚实结合间,将人、生活、文化辩证勾连。第二篇章,小爪子与高科技玩具产生鲜明冲突,笔者希望用戏剧手法,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第三篇章,现代孩子与传统图腾、亲子记忆艺术化关联,正如剧中:我好像见过你们?用魔幻的儿童剧手法,呈现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我们思考贝克特提出的“触碰美学”,打破叙事美学的策略逻辑,真正让人们触碰到人类文化,让感官体验具体化(McTighe,2013)。戏剧空间,孩童视角美妙嵌入,让流失的文化回家。

(二)让现实更美照入“孩童世界”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远的进行时!”现实主义题材用戏剧“讲故事”,是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不可否认,迷失美学体验的社交性(Frank,2012),人们对美的感受将无法运用回馈生活中。在孩童世界,用更通俗的艺术表现,赋之丰富想象,可邀请成年人、孩子共同体验戏剧与现实生活的美。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希望赋予他们“梦想家”的身份,让戏剧冲突和现实生活和谐契合。只有心灵可以洞察一切。儿童剧创作最珍贵的“美”是心灵:孩童世界对真、善、美的心之所向。我们以朴素辩证法,理性看待善恶是非,弱化戏剧中正与恶的对立。现实中,“细菌”是引起人生病的主因。剧中,孩童视角将细菌想象成攻城的军团,与细胞军团展开对抗。而细菌目的只是帮助孩子达成愿望。原来,调皮的细菌,敦实的细胞,和男孩一样,也希望陪伴……最终三方达成不伤害身体的前提而和解。甚至,喜欢新事物的玩具、聒噪的阿尔法、无聊的飞机伙伴等,其内心依然希望孩子在现实收获快乐。在“拟人化”的最大实践中,强化空间“美好心灵”存在,帮助人物建立健康关系,讲述“纯净”的戏剧故事。

“梦境”服务戏剧讲述。在戏剧舞台中,“梦”是最常见的手法之一,其间接表达内涵本质、连接无逻辑的意象空间。我们用最温情的“梦”与“记忆”连接,刺激感官对“情”的和解。第三篇章,主人公“梦龙”场景设计,曾有两个版本:原始龙王国和现实龙王国。最终选择第二版:泺泺看到的龙图腾,实则是脑海记忆提炼:被父母摇动婴儿车大笑,蹒跚学步摔倒坚强站立,不上幼儿园战胜胆怯,学习考试有成效,每个画面都是孩子与父母共同的经历。我们将“父母=龙”代入戏剧公式,巧妙发现,原来孩子笑声畔,亦有中国龙的陪伴。歌词“我们是远古的图腾,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运用含蓄的美学意蕴,让审美语境富有思考深度。这是父母与孩子和解,是现代与传统和解。在空间中,“梦”连接现实与虚拟,过去与未来,实现其丰富的美学意义。

二、戏剧课程实践的美学创造

儿童剧定位是自由、自然的纯洁存在,区别于成人剧对理性哲学的直面思考,用五彩斑斓的梦幻想象,童趣故事冲突,寻找舞台艺术延伸背后的现实逻辑和少儿行为。笔者希望将教育功能强化,即通过戏剧教育,从《寻龙记》出发,在剧与课堂中,完成对“美”的寻找,最终使教育成果与舞台呈现外化。

戏剧与绘画是戏剧课程连接“二维”与“三维”的手法。巴赫金的美学对话理论强调孩子对空间次元的敏感与灵活运用,这是绘画和戏剧相辅而成的无知觉行为创作过程。我们希望孩子自主将剧中人物故事通过绘画外放。孩子具象化设计泺泺带领爪子寻找主体的过程,“看图说话”,编创独特故事。孩子参与人物形象设计,包括服装、表情、动作状态,使视觉形象戏剧化呈现。我们引导孩子放大对世界的想象,让《寻龙记》的人物“活起来”!在绘画视角中,玩具飞机成为老鹰捉小鸡。停机坪、候机楼、飞机被赋予“鸡”的形象,在想象空间,客厅变成飞机场,飞机等待机长指示起飞。歌词“母鸡跳上指挥台,向着老鹰冲过来”等都是孩子在空间美学实践中的创造。

传统戏剧课堂以语言表演为主,专注于说好演好。《寻龙记》课堂型舞台剧实践,探索西方儿童音乐剧《玛蒂尔达》演员培养定位,思考由技能学习向感受学习转变。该剧共30 名演员,演绎80 个角色,表演环节真唱、真跳、真演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发现,孩子在戏剧课堂同时接受戏剧、合唱、舞蹈、表演等训练后,虽累,但艺术把握能力有所提升。在原创剧本中,只有一只阿尔法机器人,但孩子异想天开将其变成七个葫芦兄弟,它们唱歌、跳舞、读书、科普等,就像他们一样。这是合理的儿童自主创造成果。

《寻龙记》戏剧实践遵循“美的体验”,赋予演员感受、再创造机会,不以专业演员培养为目的,引导戏剧课堂健康的审美力,尊重对空间感觉的自由创造,以戏剧诠释自我。

三、舞台美学的共鸣与共情

《小王子》中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虽然,只是少数人记得。这是笔者儿童剧创作坚持的方向:儿童剧的对象是儿童和成年人。美学是对现实特别关注产生的特殊感知(Chatterjee,2014)。正因如此,我们更希望成年人能够在儿童作品中判断、体验。正如动画《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受成年人青睐的原因:用富有浪漫色彩的想象,探讨人文理念,形成共情共鸣。

《寻龙记》讲述真实亲子家庭故事,何尝不是以父母为主体的成长故事?除文本创作、编排外,舞台设计亦打破布莱希特理论的第四堵墙。我们直接将演员的换装候场区域设置在观众席与舞台中间两侧,结合舞台台沿台阶,让所有表演过程暴露。甚至,安置合唱团现场和声,演员现场参与唱歌、互动,形成沉浸观感体验,希望产生更好的戏剧情感共鸣。一直以来,父母认为儿童剧是孩子看的。仍记得观众反馈:一位忙于教书的老师带儿子观剧,“我不想让爸爸妈妈整天对着手机,眼睛里都没有我”这句台词让她的儿子猛然转头瞪向她。我们希望用儿童语言去表达儿童的心声,更希望能直击成年人的感官:自己是否常看手机,忽略了孩子?是否总“骗”孩子说下次一定做?从舞台、表演中,帮助观众思考,达成共情意义。

舞台美学呈现帮助孩子享受童年、成人找寻童年。四块随意拼接的立体“七彩盒子”中,暗藏不同图形、颜色的格子、色灯、色块、装置,随意抽拉变成一张床、一扇门,亦可组合盒子、隧道等空间元素。像童年的搭积木游戏,从视觉搭建有机空间,赋予灵动想象。LED 屏的铅笔画元素,以儿童笔触创作,最大限度贴近童年创作,提纯美学表现。如儿童剧《玛蒂尔达》舞美设计同样遵循着“回归孩童世界”原则,满台A—Z 不规则彩色方块,从平面升起的方块课桌,拼图“抠”出的家具;再如音乐剧《欢乐满人间》如城堡的折叠空间,是色彩、建筑、艺术的联动。这亦是属于所有人童年的观感享受。

不同的舞台元素皆服务于戏剧美学的外化。第四篇章“父子和解”部分,通过光影明暗对比,用父亲童年、孩子童年两个时代对“龙”的记忆来勾连。泛黄光束和影子讲述,明亮白光和实体讲述,完成异时空、同对话的戏剧语境,语言上错位交流,让对话拥有温度。剧中既有男生喜欢的飞机、变形金刚,也有女生热爱的芭比娃娃、拼图,既有高科技玩具,也有20 世纪纸皮青蛙、木头爪子,更有“亲爱的你慢慢飞”“ABCDEFG”等跨年代的歌曲嵌入,在画风和谐的前提下,打造适合大多数受众欣赏共鸣的舞台空间。这也是当下儿童剧发展的方向,让戏有温度,让故事有共鸣,合理化嵌入元素,实现现代美学意蕴,形成受众的磁场共鸣。

四、结束语

“至诚大爱”是现代人情感的价值追求、灵魂倾诉。儿童剧《寻龙记》是戏剧舞台和戏剧课堂融合案例,是戏剧教育、戏剧美学理论支撑的实践空间。戏剧美学,创造艺术让人“真实”感受艺术的魅力:文学唯美,情愫唯美,价值唯美(Dewey,2008)。未来,希望儿童剧在戏剧美学实践中,用儿童视角,艺术化探索生活矛盾,让学生充分实现戏剧自主创造,与艺术创作者共同搭建具有现代意义和美学共鸣的空间,呈现中国美学思辨,让儿童剧产生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和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