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显祖崇唐对《牡丹亭》剧本构建的影响

2023-03-06李燕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唐传奇杜丽娘汤显祖

⊙李燕[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代表作,亦是汤显祖名家之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目前学界对《牡丹亭》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从汤显祖的思想倾向出发对剧本建构进行分析仍有足够的空间。面对唐代璀璨的文学成就,明代文坛掀起此起彼伏的学唐、宗唐潮流。与明复古派相较,汤显祖崇唐是立足于文学史发展的,也是具有创新性的。汤显祖并不致力复刻唐代文学,抵制生搬硬套地模拟唐代文学作品,而是将唐代文化因子融入明代表性文体——戏剧的创作之中。关于汤显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学界已有相关论述。早在1998 年,赵山林的《汤显祖与唐代文学》就从“情”“奇”“神”“丽”四个方面探讨了唐代文学对《牡丹亭》艺术特质的影响。①从《牡丹亭》剧本构建的角度而言,汤显祖从唐代汲取了大量的文学营养,不仅包括引用、化用唐诗,还包括嵌入唐代传奇故事,虚构剧中人物与唐代显名文人的渊源关系等。汤显祖将这些唐代元素运用到自己的 《牡丹亭》 创作中,依唐写剧,获得巨大成功。

一、以唐显名文人升格剧中角色

明代文人对唐代文学的向往与狂热特别集中体现在对唐代显名文人李白、杜甫、韩愈等文人的推崇上。如明代大量刻印李杜集;李梦阳、何景明掀起了宗杜、学杜的潮流,成一时风气;韩愈古文备受科举士子追捧。汤显祖则独出机杼,他将对唐代知名文人的追慕融于戏剧中。《牡丹亭》剧中的主要角色皆被汤显祖构拟为唐代显名文人后嗣。

剧中女主杜丽娘与其父杜宝为唐代名门之后。第三出《训女》中交代杜家门楣:“自家南安太守杜宝,表字子充,乃唐朝杜子美之后。”②杜甫在明代诗坛可谓是热门论题。终明之世,评杜论杜者层出不穷。高棅言“杜公律法变化尤高”③;胡应麟盛赞杜甫《登高》一诗:“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④当然明人对杜甫的评论也不尽是赞扬,也有不少批评。明末清初学者仇兆鳌就曾说明嘉隆年间,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等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⑤。不管是批驳还是赞扬,都足以说明杜甫在明代文坛具有极高的关注度。汤显祖将杜丽娘设定为唐代杜甫后人,无疑为杜打开了文化修养与端庄气质的滤镜。男主柳梦梅也并非出身无名之族。第二出中柳梦梅登场便交代了其不凡的家世渊源:“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小生姓柳,名梦梅,表字春卿,原系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留家岭南。”⑥据《旧唐书》所载,柳宗元出身河东名门:“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⑦可谓是累世官宦,高门大族。柳梦梅作为柳宗元后人,自然也出身不凡。汤显祖并非囿于唐朝史实,而是略加敷演,使之更适合剧本情节。郭橐驼本是柳宗元传记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人物,其在《牡丹亭》 中则变身为柳宗元家仆,在柳州衙舍以“栽接花果”为业。郭橐驼的后人“驼孙”,承继祖业,与柳梦梅于广州种树为生。这些并不符合柳宗元的人生事实,却更合乎《牡丹亭》的剧本需求,在柳梦梅与唐著名文人柳宗元之间建立更加紧密并且合乎艺术逻辑的渊源关系。

从现实角度而言,杜丽娘父杜宝贵为一方太守,丽娘作为官宦闺秀是柳梦梅不可企及的;但从精神层面而言,柳梦梅与杜丽娘皆出身诗书名门,他们具有相似的文化修养与灵魂层次,是般配的才子佳人。在唐代文学备受追捧的时代背景下,汤显祖将剧中人物设计为唐代著名文人的后代,有助于从侧面刻画剧中人形象,升格角色的精神层次。

二、大量遣用唐诗使剧本曲辞趋雅避俗

《牡丹亭》以语言风格典雅在明代剧坛中独树一帜,但典雅并非戏曲的文体“本色”。相对于传统诗文而言,戏曲属于通俗文学。《牡丹亭》趋雅避俗是汤显祖个人进行戏曲创新的结果。在明代俗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潮流之下,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无疑是包含着“俗文化因子”的,“但另一方面,汤氏又不愿放弃雅文化阵地”⑧。处于雅俗文学间的矛盾与徘徊集于《牡丹亭》中。《牡丹亭》吸纳不少宋及元明时期的方言俚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汤对俗文化的接受。如第十一出中的“尚兀自”;第十二出中的“忽忽”“消停”皆是宋元俗语。第十四出中的“就里”,意为心里,为元明俗语;“忒分晓”意为过于清楚,亦是元明时期方言。但相对而言,唐诗的使用比重大大超过宋元俗语,使得《牡丹亭》总体呈现诗化倾向,折射出汤显祖对雅文学的追逐。汤出身书香门第,拥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熟读诗文并进行了相关的文学创作实践。廖可斌的《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一文认为,汤显祖具有“高度自觉的文体史意识”。他发现自己难以逾越前代诗文的高峰,才转而选择戏曲。“虽然汤显祖后期已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戏曲上,但早年长期从事古典诗文创作的经历不可能完全忘却,必定会对他的戏曲创作产生重要影响。”⑨文体选择之后遗留的雅文学意识促使汤显祖即便“拗折天人嗓”也要将《牡丹亭》拉离俗文学行列,而向诗文靠拢。

《牡丹亭》曲辞被赞“婉丽妖冶,语动刺骨”⑩,典雅绮丽之特色自不必赘述。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前代诗歌的遣用。第三十出《欢挠》中有“夜深花睡”语,出自宋苏轼的《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⑪但宋及明前其他朝代诗歌《牡丹亭》中并不常见,剧本中所用诗歌仍以唐诗为主。据统计,《牡丹亭》剧本中引用、化用的唐诗高达三百余首。数量如此巨大唐诗引用量,足以说明汤显祖对唐诗的崇尚。在明代诗坛中,学唐宗唐是主流,这种以复古来革新明代诗歌的创作方法深受当时诗人的推崇。据《明史·文苑传》中所载,从弘治、正德年间开始,李东阳“溯流唐代”,率先明确开启了学唐风潮。但学唐的诗人群体内部有所分歧,如李梦阳等人主张“诗必盛唐”,“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⑫。王慎中、唐顺则独爱初唐诗,在诗歌创作时加以模仿。汤显祖并未走上拟唐的道路,并且从《牡丹亭》剧本中可见,汤显祖突破了宗唐分初盛中晚的壁垒,给予唐代不同时段的诗歌以客观的评判。《牡丹亭》中所涉及的300 余首诗歌中,杜甫诗居于单人被引量之最,而更能代表盛唐时代的诗人李白,其诗歌被引量却非常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歌被引量更是低至3 次。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被引用次数均超过李白。由此说明,汤显祖并不以初盛中晚来区分唐诗优劣,这是汤显祖相对于明代大部分崇唐者的一个进步。

《牡丹亭》对唐诗的使用方式灵活,集唐、散引或化用。据笔者粗略统计,《牡丹亭》中共集唐诗六十余首,其中大部分出现在每回的末处,只有约十四首出现在第十七、二十一等回中间或稍前位置。这些用在末尾的集唐诗,充当下场诗,做一个总结性的交代。除了第一、第十六回之外,其他五十三回的下场诗,全部使用集唐诗,以达到曲终奏雅之效,这是汤显祖的一大开创。如第七出《闺塾》中讲述了陈最良刻板解读《关雎》,小丫鬟春香闹学,杜丽娘只假意惩罚,揭露了其表面顺从实则内心苦闷的事实。春香发现花园并向杜丽娘描述其中景致时,杜惊奇道:“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无疑,花园的发现更是拨动她的春愁。本出是杜丽娘游园的前奏,亦是离魂故事的正式开端,场诗显得尤为重要。其为:“也曾飞絮谢家庭,欲化西园蝶未成。无限春愁莫相问,绿阴终借暂时行。”⑬这首集唐诗分别择取了李十甫的《柳十首》、张泌的《春夕言怀》、赵嘏《寄远》及张祜的《扬州法云寺双桧》四诗中的句子。杜丽娘的千般思绪,万般惆怅借由这首组合的唐诗含蓄而巧妙地表述出来,既映衬了其作为名门闺秀的端庄持重,又使其唱词愈加典雅清丽。与其他明代曲作家的传奇作品相对照,它们下场或用唐诗,或曲作家自传,以俚俗浅白之语结束的不在少数。沈鲸《双珠记》第十一回下场诗就十分典型:“一段好姻缘,何当成折挫。只怪他薄情,哪知我无度。”⑭语句之通俗,接近口语,老妪能解。《牡丹亭》中其他非末尾唐诗,包括集唐、散引或化用唐诗,一般也用在故事关键处,使剧本辞藻愈加华丽典雅。如《惊梦》一出中勾描杜丽娘梳妆、更衣场景时用了唐代诗人薛逢的诗句:“云鬓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⑮原诗为宫中妃嫔为等待君王而用心装扮的情形。将这二句镶嵌此处,虽时移势易,心境却十分类似,仅通过描摹杜丽娘的打点准备,便将其对游园的热切期待跃然纸上。第九出《肃苑》中“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省人事。终须等着个助情花,处处相随步步觑”⑯四句,则化用唐刘禹锡诗《寄赠小樊》。综上,汤显祖根据剧本需要调遣唐诗,运用形式上或集唐、散引或化用,位置上或末尾下场,或剧中关节处,由此可管窥汤对唐诗的熟谙与青睐。

三、穿插唐传奇以丰富剧本内涵,伏笔情节走向

唐代不仅是唐诗的鼎盛期,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发展期。不少明代剧作家在唐代小说的题材基础上创作戏曲,发掘其母题价值。汤显祖“临川四梦”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均是改编自唐人传奇小说。其他作家如张凤翼的《红拂记》亦脱胎于唐杜光庭《虬髯客传》。《牡丹亭》虽然不是取材于唐传奇,但其剧本中穿插了不少传奇故事,这体现了汤显祖对唐代传奇小说材料的灵活运用。笔者将《牡丹亭》中所用的小说故事进行考察,发现其所用唐代小说基本属于唐传奇。从分布位置上看,唐传奇《牡丹亭》在剧本中的前中后部数量较均匀。从内容而言有写梦故事、复生故事、画中人故事等,根据剧本需要穿插其中。唐传奇对《牡丹厅》剧本构建的作用,大致有二。

第一,将还魂故事进行剧外延伸,使剧本更加丰满。《牡丹亭》是五十五出的鸿篇巨制,若仅仅讲述还魂故事不免单薄。第一出《标目》将整体故事进行了一个简略概括,其《汉宫春》一曲云:“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竟为情伤。”⑰“踏春阳”出自沈亚之传奇小说《异梦录》。其故事讲述帅家子邢凤于梦中见到一美人执卷而吟。邢与之交谈,并阅美人书卷,翻阅的第一首诗便是《春阳曲》:“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⑱这个故事与《牡丹亭》入梦情节极为相似,放在此处可做一个呼应。“爱踏春阳”从表面来看是杜丽娘喜欢踏春,并且整个故事也是由踏春游园而起,又因出自唐传奇而将两个故事联系起来,把情节延伸到剧外,两个故事互相映照,内涵愈加丰富。这体现了汤显祖对唐传奇的深刻理解,以及高超的故事串联能力。

第二,暗留线索,提示剧情走向的功效。先看第十四出《写真》,杜丽娘为己作画慨叹曰:“崔徽不似卷中人。”⑲崔徽出自元稹所撰唐传奇《崔徽传》,讲述唐代河中娼妓崔徽,与出使河中的裴敬中相恋,并伤情而死的故事。裴离开河中后,崔徽曾托人将自己的画像带给裴,并言:“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⑳之后果然一语成谶。这里借崔徽故事给后来的杜丽娘之死做了一个预判。而第二十五《忆女》一出,尽言丽娘双亲及婢女春香追悼伤亡之情。一腔悲痛无处排遣之际,春香的唱词:“恨兰昌殉葬无因”㉑中暗藏玄机。“兰昌”指的是唐代的兰昌宫,这是讲杨贵妃的侍女张云容死而复生的故事。表面是春香感慨不能殉葬于丽娘墓侧,实际是暗示丽娘之生死或有转机,引发读者与听众的猜测。由此可见,汤显祖根据剧情走向,将唐传奇故事缝缀其中,起到一定的暗示效果。

四、结语

汤显祖在致力于明戏剧的创作之前,经历过一番文体探索。《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中对汤显祖的文体选择过程进行了比较明晰的梳理。汤显祖无疑对唐等前代的文学成就艳羡不已,但同时又充满深深的无力感。他不认可复古派以邯郸学步之法创作诗文,亦无法自主创作出超越前代的作品。汤显祖立足于文学史的自然发展规律,自觉做出文学创作方向的调整㉒,其将前代文学及文化精华融入明戏剧的创作之中,积极开拓文学创新路径。以《牡丹亭》为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代表,汤写作《牡丹亭》时融入了大量的唐代元素,从剧中主要角色的身份设置到剧本曲辞,故事情节的发展转折,都体现出一定的唐代痕迹。汤显祖崇唐但不拟唐,具有独立的文学思辨能力,其自觉运用唐朝优秀文学进行戏曲创作的创新尝试,获得重要成就。

①赵山林: 《汤显祖与唐代文学》,《文史哲》1998年第3期,第84—90页。

②⑥⑬⑮⑯⑰⑲㉑ 〔元〕汤显祖著,蔺文锐评注:《牡丹亭》,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0页,第12页,第53页,第75页,第69页,第7页,第119页,第209页。

③〔明〕高棅编纂,〔明〕汪宗尼校订,葛景春、胡永杰点校:《唐诗品汇》,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55页。

④〔唐〕 杜甫著,〔明〕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767页。

⑤ 张宏生、于景祥:《中国历代唐诗书目提要》,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第656页。

⑦ 〔唐〕 刘煦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旧唐书》,中华 书局1975年版,第4213页。

⑧ 吴建国:《“汤、沈之争”与雅俗文化选择》,《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13页。

⑨㉒ 廖可斌:《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文学遗产》2016年第3期,第14页,第13页。

⑩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 《曲律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 332 页。

⑪ 〔宋〕苏轼著,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11年版,第237页。

⑫ 〔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页。

⑭〔明〕毛晋编:《六十种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页。

⑱⑳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448页,第515页。

猜你喜欢

唐传奇杜丽娘汤显祖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论汤显祖《紫钗记》之悲剧因素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与文人人格追求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