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研究

2023-03-06付紫颖郭怀玉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修渠林县小曲

⊙付紫颖 郭怀玉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民间歌谣是老百姓自己创造并传唱的歌谣,它依托地方方言,是历史留给后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由于这样的产生背景,在探索和研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托口述史料。笔者通过采访多位当年的修渠老人,他们凭借记忆表演,又唱又跳地再现了当年修渠时的歌谣。这些仍然留存在修渠人口中的民谣比直白的文字史料更具有细节性和鲜活性。笔者将这些修渠老人的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经过仔细研读和分析,小有收获。本文拟从这三首歌谣出发,从内容、思想和韵律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劳动号子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道:“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①这段话说明了劳动号子的起源,即劳动号子产生于人们劳动生产过程中。在修建红旗渠这一大型劳动中,劳动号子自然是存在的。

一二三呦,嗬哟!

大家鼓劲干呦,嗬哟!

一二三呦,嗬哟!

大家鼓劲干呦,嗬哟!

这是来自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83 岁老人卢林书亲口唱出来的当年修渠开山的劳动号子。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假装拿着铁锤,指着地上,假装有一个人扶着钢钎,嘴里唱着这首歌谣,手随着歌挥舞,每一次“嗬哟”都是重重的一锤。老人用尽全身的力气为我们表演,面红耳赤。看着这一幕,他就好似把我们带回了20 世纪60 年代那个山上,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正在齐心协力挖渠的林县人民。

劳动号子有其自然属性,也有其艺术属性。一方面它直接表现生活,另一方面有很强的符号感。修渠时唱的劳动号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劳动场景,直接表现出修渠的艰难困苦。在艺术属性上,上述的劳动号子内容虽然大多为没有意义的虚词,但语言清远古朴,通过数字和长短不一的句子,使歌谣具有极强的节奏性,每律动一次相当于一个乐节,多为2/4 拍或4/4 拍,节奏整齐均匀,强度分明,演唱起来铿锵有力,感情质朴坚决。另外,这首号子中运用了衬字,像“嗬哟”保留了林县方言的特色,使歌谣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在表现方法上,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一领众和与集体演唱这两种形式。这首劳动号子是一领众和的表演形式,演唱领与和之间错开,“一二三呦”和“大家鼓劲干呦”两句是工头领唱,“嗬哟”是众人合唱,这种错落有致的演唱方式,形成了类似于回音似的效果,适应了山里动工的实际情况,同时将那种热火朝天、撼天动地的气壮山河情状展现在听众眼前。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交错的演奏方式,使得劳动号子形成了“呼应式”对比复调结构。“呼应式对比复调结构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说唱音乐、民间歌曲、器乐音乐中普遍存在。”②其主要就表现在各声部的纵向结合和横向发展上,在这首号子中,一领一和,领部与和部首尾呼应,衔接紧凑,形成了对比呼应的效果。此外,在一般情况下,产生于劳动过程中的歌谣大多不会有乐器伴奏,尤其是在如此艰苦的修渠过程中。但笔者认为,这首劳动号子有乐器伴奏,他们的乐器就是手中的钢钎和锤子,可以想见,随着“嗬哟”声声落下,铁锤重重击打钢钎的声音声声爆破清脆,这正是这首劳动号子的乐器演奏。

劳动号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各地都有劳动号子,而且各式各样,其特别之处在于这些歌谣里凝聚的力量。卢爷爷说:“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林县人民对水的渴望极其深,其实开山造渠哪里有那么容易,在什么设备都没有的情况下,林县人民完完全全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挖出了一条生命之渠。”劳动号子里凝聚的是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气魄、是敢于吃苦的革命主义精神、是团结一致向前冲的决心。

二、修渠小曲

苦干实干拼命干,

头发尖上都是汗,

十年任务一年完,

各个工作都提前。

这是来自林州市东岗镇上燕科村的石云的奶奶所唱出来的修建红旗渠时的小曲。奶奶说,这个小曲是当时工地上十分流行的,在上工时大家都会吆喝起来,时间长了她就记下来了,还会跟着一块唱。

这首小曲主要写了林县人民修渠的决心。苦干、实干、拼命干,朴实又具有震撼力,写出了林县人民誓死也要修成红旗渠的决心。奶奶说:“当时有这样两句口号:‘雪下三尺不停工’‘听不见号声不停工’。”足见修渠的决心。头发尖上都是汗,这句是一个镜头特写,大概是蹲在地上仰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修渠时人们挥汗如雨的场面。最后通过时间表现出林县人民迫切渴望尽快修成渠的愿望以及高效率完成工作的誓言。

这首小曲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它虽然是由林县人民即兴创作的,但是整首小曲采用排韵形式,以“an”为韵脚,行行押韵,一韵到底,整个歌谣落音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除此以外,该小曲还有很强的节奏性,全文共28 个字,七字一句,格律整齐,节奏性随着整齐的字字排列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可以想见,20 世纪60 年代,在林县人民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时候,创作出来这首“打油诗”,十分不容易。

三、工地战歌

大锤夯,

小锤砸,

保证圆圈挤开浆。

工字缝,

满顶石,

拱着谷堆铺满浆。

这是来自林州市东岗镇中卢寨村的老人付改为我们唱的垒渠时的歌谣。当时付爷爷坐在板凳上,提高音量为我们唱了这首歌谣。老人虽已八十高寿,但声音依旧浑厚有力。

付爷爷说:“修红旗渠的标准和要求是很高的。用的石头要求不缺角,合勾缝,阴面阳面都不用;满顶石是六面石头五面净,不缺角,合勾缝;垒渠用的浆的要求是大锤夯,小锤砸,保证圆圈挤开浆……”而他们唱的这首歌谣就是在说这些标准,时刻提醒自己和传授新到渠上的人。“十多年修建红旗渠,为当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他们会从大山里开启石头,用独轮车运到家里,用锤、钻等锻造成规则的料石;他们能从土地里挖土,运用坯模砸出土坯;他们还会采一些青石,用土办法烧成石灰进行泥墙勾缝。”③文章《“红旗渠流域”文化特征》 中的论述也是对此的例证。

这首歌谣同样具有韵律美。歌谣的上半部分,采用的是排韵,以“ang ”为韵脚,一韵到底。在这里要说明一下,“砸”字在林县方言中发“zang”音,一声,自然也就押韵了。此外,其节奏性也较强。文学中“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回环往复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④。在这首歌谣中,句式比较整齐,采取的是“3+3+7”的格式,运用三字三字的小短句,唱起来短小急促,之后跟一句七字长句,有短有长,徐疾相当,并且用这种结构循环了两遍,歌谣的节奏性就凸显出来了。

这首歌谣充分反映了林县人民崇尚创造、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付爷爷说当时的水泥根本不够用,只能用石块自制石灰水泥。就是凭借着这种没有什么就自己动手造什么的不断创造精神,才使得红旗渠能够顺利开工修建。平整细致的渠墙全部都是由太行山的石英砂锻造,整整齐齐的工字纹都在诉说着林县人民的开渠精神。

如今半个世纪已然过去,林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旗渠这一世界奇迹也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观赏学习。笔者认为,在红旗渠得以保护和传播的今天,我们也要深挖红旗渠的内在特质和优秀文化。随着红旗渠修建者和亲历者逐渐变老,逐渐离世,那些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关于红旗渠的史料也即将尘封历史。口述史料下的红旗渠民间歌谣就是一项,还有其他文艺作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修建红旗渠的故事以及红旗渠精神,应该让它们随着红旗渠一起被传播,被记录,被保存,发挥出应有的时代价值。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 页。

② 马小童:《山东劳动号子复调音乐形态研究》,《齐鲁艺苑》2021年第5期,第22页。

③郭怀玉:《“红旗渠流域”文化特征》,《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第110页。

④ 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猜你喜欢

修渠林县小曲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间谍修渠反助秦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红旗渠》
小曲
如梦令·烟雨痴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