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影响研究

2023-03-06付新然郭怀玉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名作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修渠林县红旗渠

⊙付新然 郭怀玉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21 年上半年,我们成功地申请到我校“口述史料之下红旗渠文艺研究”项目,同年9 月,前往红旗渠畔周围村落拜访了几位修渠人。我们此次拜访的目的是采访一下这些令人敬佩的修渠人,为我们讲述一些在红旗渠修建时期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文艺作品,以及这些文艺作品对当时克服艰难修渠环境的精神作用,以便为我们的项目研究提供一些有力的史料佐证。在这几位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话中,我们专心致志地记了笔记,并且录了音频,后期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

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林州在历史上长期缺水,十分干旱,新中国成立前有一首民谣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林县人民的悲惨生活:“住在山里不提气,种着丝丝龙王地。弯腰弓背干一年,临底逃荒到山西。饿死爹,饿死娘,卖了妻子和儿郎,丢下自己去讨饭,终究填到狗肚肠。”林县人民对水的期许,深入每一个老百姓的内心深处,“引漳入林”也成为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20 世纪60 年代,在党对林县缺水干旱问题的高度关注下,林县人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决心要改变因为缺水而带来的穷困局面,于是定下了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的目标。1960年2 月,红旗渠开始修建……十万大军战太行,重新安排河与山。

我们采访的老人都已年过花甲,所以在采访的时候会有一些言语上的障碍,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感受到他们深藏在心底的激动,同时我们之间的谈话也勾起了埋藏在他们心底的那份对红旗渠最真切的感情。

一、文艺号子,精神食粮

卢林书,83 岁,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人,老一辈修渠人,年轻时用青春修渠,老来为当地学生宣讲红旗渠精神和红旗渠事迹。

卢林书爷爷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个人,老人家今年已经83 岁了,但是提起当年修渠的种种场面,仍历历在目。老人家告诉我们:“我是1961 年去参加修红旗渠的,那时我18 岁,当时的条件真的非常艰苦,太艰苦了……”老人家说:“红旗渠开工时,正逢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处,更没有现代化的器械。工地里面的大多数工具比如炸药、石灰等,都需要自己做,工地的资金根本支撑不起来。山洞里的土渣要用筐子一筐一筐抬出去,开路需要一钎一钎挖。每天起早贪黑,吃的饭也没有营养,在1962 到1963 年的时候,又遇上了饥荒,为了节约粮食,只能选择上工半天,休息半天。”听到爷爷对当时修渠困难挫折的描述,即使我们未能切身感受,却也被爷爷的描述所触动,能深刻体会到修渠条件之艰苦。“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①,这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林县人民自制炸药的智慧。

我们问老人在修渠疲惫时会用什么方式来放松,卢爷爷毫不犹豫地回答——号子!号子又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歌。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属于文艺作品中的一种。卢爷爷为我们即兴展示了一段:

抬夯众人心要齐哟!

三心二意可不中哟!

哥们拧成一股绳哟!

万众一心渠就成哟!

这是红旗渠施工工地上的《抬夯歌》,老人对我们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拿着铁钎,背着担子,快要撑不下去想放弃时,队伍中总有人会带头喊起响亮的号子,这些号子可以很好地激发我们的斗志,充满力量,万众一心把渠修成,让我们在这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了下来。”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红旗渠文艺作品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气的事物载体,为后世人们了解这个时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来源。”②打夯歌、快板和小曲儿等都是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依靠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它们不仅仅服务于那个时代,也为后代的文艺作品发展提供了借鉴。如:“太行那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那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山里的人那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闯……”这是林州市的市歌《推车歌》里的一部分歌词,《推车歌》在林县父老乡亲之间传唱度极高。歌曲主要反映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出太行、战太行、颂太行的创业三部曲,《推车歌》的诞生与修渠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密切相关,像歌词中的“嗨哟那个嗨哟、推起那个小推车呀”等都是修渠时期号子、快板中的经典词话,正是有了前期的创作基础,才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推车歌》。不仅仅是《推车歌》,像《劈开太行山》《红旗渠》等都是如此。所以说文艺作品不仅服务于创作它的那个时代,也推动了后世文艺作品的发展。

二、引吭高歌,不畏艰险

卢扶吉,80 岁,红旗渠修渠人,共产党员,荣获“光荣在党50 年”纪念章,他自称自己这一生是“最艰苦的一生”。

老人说:“红旗渠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动工,正好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现代化机械,都是修渠人一锤一钎敲打出来的,一般是三个人一组,有任务要求,天黑的时候还得点上马灯继续工作。”

这位80 岁的老爷爷,在描述完当时条件的艰苦之后,便一再强调了他们修渠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娱乐方式:“为了给我们的工人鼓劲加油,我们会喊口号,‘一二三,嘿哟,一二三,嘿哟’,口号虽然简单质朴,却为我们带来了最有力的干劲。”这些口号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简短有力;表面以数字“一二三”和语气词“嘿呦”组成,词话简单,传播力更强,是与修渠生活最为匹配的口号。老爷爷还说:“我们会一起唱响亮的歌谣,这些歌谣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为了什么,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中寻找斗志,用歌谣来燃起我们的希望。”这些歌谣无疑为艰苦的修渠生活增添了一分色彩,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斗志,坚定了把渠修成的决心!

修渠人对红旗渠修建过程的讲述,加之他们动情的文艺表演,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些快板、号子、小曲儿等文艺作品的力量,更加明确了文艺对克服修渠困难的巨大精神作用。一句号子,一首小曲儿,便可以使自己及其工友动力倍增,一段节奏欢快的快板便可以激励自己加快进程,卢爷爷说:“在我们几百次抡锤子抡不下去的时候,工友们集体大声喊口号,瞬间就有了斗志,力量充满全身。其作用之大令我震惊。”这些文艺作品以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它非凡的感染力,从而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热衷于进一步挖掘文艺作品的巨大力量,我发现了越来越多卓越的文艺作品,它们有的给人凝心聚力的力量,让人引起共鸣;有的与时代同行,真实地传递群众的心声;还有的让人踌躇满志,对生活充满希望。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③卢扶吉爷爷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首先,不脱离群众;其次,不贪别人钱财;最后,积极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卢爷爷用最质朴,最真切的话语表达了最实在的道理。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红旗渠文艺对修渠者、林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影响,我们又通过多方途径查询了解到一些快板和歌谣:“不怕冷,不怕寒,不怕这风吹和雨打,林县人民的骨头硬,为了引水就不怕难——;林县人民决心大,敢把太行来轰炸,没有机械也没有电,一股精神就把渠挖。”“树木喝了漳河水,树叶旺盛长得欢,/牛羊喝了漳河水,一年四季膘上添,/鱼儿喝了漳河水,长得肉肥味道鲜,/鹅鸭喝了漳河水,蛋儿生的堆如山/……”④这些小曲儿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即使不能亲临现场,那表演者的热情和心中的骄傲自豪也溢出了屏幕,使听者感同身受,深深地被感染着。

我们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修渠者们的采访以及材料的整理,深刻地体会到了修渠者的艰辛以及他们的伟大,更为之震撼的是他们面对困境不气馁,用文艺来丰富修渠生活,同时也体现出文艺对修渠人的精神影响非同小可。我们目前只是采访了几位修渠人,探索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红旗渠文艺的影响是多元化的,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探索了解。

①丁冬梅:《电视剧纪录片〈红旗渠——太行深处的记忆〉叙事策略研究》,《传播与版权》 2022年第4期,第61页。

② 谭忠艳:《文艺为人民服务,因时代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12日,第009版。

③刘亚洲:《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④ 中共河南省林县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河南省林县水利局,河南省林县档案局编:《红旗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6页。

猜你喜欢

修渠林县红旗渠
间谍修渠反助秦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浅析话剧《红旗渠》中杨贵的人物形象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