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
——高校音乐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现路径研究

2023-03-06谭嗣钰杨飞帆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德育

谭嗣钰 杨飞帆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可以起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要授业,也要传道,两者缺一不可。德育与音乐的美育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三全育人,逐步构建大思政格局。

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融合,其中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形成“美”“德”并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高尚品德寓于音乐活动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重要抓手。而音乐教育是美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组成,而且其中包含了一定的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音乐既有本体属性,也有文化和人文属性,即是音响艺术,也同样是情感艺术。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师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动心也能动情,达到情感和理性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有礼乐相济的表述,《乐记》中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性”,礼乐文化逐渐成为古代社会提升道德修养,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手段。礼代表的就是德育,而乐代表的就是美育,德育与美育相互连接互动,彼此渗透,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和正确思想。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音乐是美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同时具有德育的功能和美育功能,音乐是人在情感基础上的创作,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反映、构建、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实质就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达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互动融合,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

一、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的意义

(一)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有利于形成历史自觉,树立远大理想

2021年6月,北京高校有近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演出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光辉历程,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画卷。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和保障此次大型活动,结合音乐、歌曲等艺术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在《伟大征程》演出中,按照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顺序,综合歌曲创作时间、演唱的内容和歌颂的精神从早到晚进行时间轴的排列进行演出。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1920年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土地革命时期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长征时期的《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卫黄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其中还彰显了伟大精神,如抗歌颂抗美援朝精神的《英雄赞歌》,歌颂抗震救灾精神的《我们和党旗在一起》,歌颂脱贫攻坚精神的《小康之歌》,歌颂抗疫精神的《生命至少》等等。歌词和歌曲内容都有深刻的含义,配合舞蹈画面,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历史场景中,学生们在演唱中逐渐形成审美观和历史观,在歌词理解中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音乐美育和德育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宏大历史观,增强历史自觉,开拓历史视野。把百年党史放到历史长河中去研究和体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以青春之我续写青春之华章。演出中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通过努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也让参加演出学生深刻理解,如果想要成功,就必然需要有勇气去战胜困难的信念,不负青春,不负韶华。歌曲中表达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了民族精神,呼唤时代精神,鼓舞士气和凝聚人心。

(二)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有利于培养审美与道德情感,塑造健康人格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将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的课堂式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再进行吸收和理解。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式,是人类的通用语言,形式较为多样,包括演奏、演唱等形式,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完成音乐活动,达到思政教育实效。

音乐对道德有着直接影响,所包含的感情最为丰富,用音符把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理性思维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感性思维,将思政内容和伦理道德情感潜移默化的融入人的心灵中,转化为一种审美道德的情感表达;同时,在培养审美情感时也可以促进道德情感的提升。如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演唱,曲调悲壮,音乐中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悲愤的情绪,也表达了爱国、激励的情感,号召人民不断为了民族统一而努力。在开始学习时,应当先从音乐本体入手,把节奏和音准等和音乐相关的内容学习透彻,将音乐的旋律学会,并分析乐曲的结构和走向,体会音乐本体(速度、节奏和音符等)所表达的一种情感,从而在感性角度建立美感体验。保卫黄河的音乐部分是采用进行曲的创作体裁,节奏铿锵有力,快速大跳的旋律,并在歌曲中间穿插轮唱,营造了此起彼伏,势不可挡的效果,表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也暗示了抗日队伍的强大。歌曲充满了力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壮丽景象。在学会音乐的旋律以后,学生将要从音乐角度的单纯的审美体验感受,结合歌词再加上自己想象上升到浓郁的爱国情感,点燃学生爱国的热情。歌词中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和抗日队伍保卫家乡的必胜决心。脑海中逐渐形成画面感,仿佛回到歌曲初创的年代。在音乐和歌词有机结合的多种情感交织过程中,演唱者最终可以体会到爱国之情的坚定,传承英勇顽强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又如《咱们工人有力量》用东北地区民间秧歌调与号子的节奏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结合昂扬向上的歌词,表现工人们紧张认真的工作场景,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努力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光辉形象,让学生明白只有奋斗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音乐活动作为新型的思政教育的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并建立逐步过渡到理想思维的桥梁,通过歌曲中的歌词,最终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音乐活动产生的审美情感逐渐内化为人的道德规范后,可以提升道德认知,增强道德心信念,丰富了立德树人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改变了道德内化路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提升道德修养和水平。

(三)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有利于培养创造力,提升精神风貌

音乐对人们各方面生活有着极大影响,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记忆力,提高听觉能力,音乐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帮助人们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提高创新能力。如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研之余就喜欢拉小提琴。袁隆平也喜欢拉小提琴,他曾经说过“除了科研,最爱的是音乐。”他认为小提琴能演绎出“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音乐是陪伴他一生的温暖。在袁隆平家里藏有不少音乐碟片,都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闲暇时光,他会打开音响,感受艺术的魅力。

大学生们在参加合唱演出的排练和演出时,在专业音乐教师指导下,可以学会科学用嗓,正确发声,提升语言表达质量。在舞台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舞台表现力的训练和歌曲的熏陶,逐渐树立起了自信、健康的精神风貌,学习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影响。通过音乐活动实践,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音乐独特魅力,如旋律、节奏、音高等音乐独有的要素,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的感受音乐,不同程度唤起人的灵感,启迪深度思考,发掘自身的创造力。

(四)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道德行为是人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要引导学生学习与爱党、爱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歌曲,让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后,逐渐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有效地促进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国际语言,具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可以打破民族与文化之间隔阂和障碍,通过旋律表达情感。学生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增强情绪的敏感性,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增强合作意识和能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参加合唱活动时,虽然每个人在唱不同声部,旋律不同,但是唱出的音乐是和谐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要既要保持独立性,又不失和谐交往。更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独立思考,也更加团结协作,增强合作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高校音乐活动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音乐活动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音乐教育和德育素质

随着全球化进程常态化,在多元化思潮冲击下,音乐审美活动和高校思政教育及德育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树立高校师生综合素质水平,为大学德育工作开展提供全方位支持,音乐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音乐在人类历史上通过有着重要地位,为人民带来精神支持,也对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开展提供有效激励。

目前高校对音乐活动的重视程度还需要不断提升,高校音乐活动大多都是演唱、欣赏或是主题活动中的一种补充形式,并没有完全认识到音乐在培养大学师生和塑造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带来的强大动力和独特优势。由于大部分人们的音乐基础并不牢固,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借鉴先进和科学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柯达伊教学体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断更新音乐理念,使得人们不仅懂得如何去演唱,还要明白怎样去分析。通过分析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要素,使人们充分体验音乐形象,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重新塑造自我的意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丰富的渠道和更加广阔的思维方式。同时,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选择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歌曲进行学习,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如选择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内容与方法与时俱进

音乐内容与方法需要与时俱进,首先就是内容创作。音乐思政教育内容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与时代紧密相连,并能产生大学生共鸣。如演唱各个时期的红色革命体裁的歌曲,不仅是演唱,还要进行演绎,发掘背景故事和知识,让学生沉浸其中,通过歌曲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进行升华。其次是创新,内容的创新催生形式的创新,且内容是形式创新的依据[2]。音乐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处于探讨阶段,有的学校开展音乐思政,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中,很难完全发挥出音乐思政的功效。在音乐厅中开展就是一种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将舞台转化为讲台,音乐作为课件,音乐教师和思政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不仅仅是对于音乐本体的学习,更加注重通过音乐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加强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打造沉浸式互动教学的课堂[3]。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化、大众化和普及化,探索新型音乐思政教育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视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和视频录制功能的不断发展,录制各种时长的视频都非常流行,可以使得音乐思政教育有更多效果,激发音乐思政教育热情。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网络歌咏比赛;通过抖音、快手、西瓜等视频网站生动展示思政内容。

(三)提升音乐教师的美育与德育素养

音乐活动在开展工程中,教师工作不单单是指在音乐教育中传授音乐知识,更要求教师在课堂或活动中做到思政和德育内容的渗透,引领学生认清真善美,贯彻以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基本方针[4]。通过音乐不断促进大学生道德意识、观念和品质的完善。因此,音乐教师想要在课堂中达到以上教学效果,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锻炼、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做到行为人师,学为师范。

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过程中,要善于改善教学方法,目前主要利用音乐欣赏和教师讲解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乐感,提升学生兴趣目的。但是面对音乐基础薄弱学生,对教师讲解会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和速度,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多沟通,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每一位学生,对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讲解,当遇到难点或是学生遇到课程上的难题时,教师应当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直到问题解决。音乐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正面积极人格,为今后人生规划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美育与德育互动融合的积极意义,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不断改进教育方式。音乐是充分调动人类感性和情感力量进行创作的丰富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符合人身心健康发展,展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思想,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大学生进行德育与美育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音乐可以激发思政教育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优化思政教育模式,并起到培养心智,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不仅是学习和感悟音乐本身,更多通过音乐多功能意义展现平台,促使德育和美育互动融合,突显了音乐对人们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公民美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