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陵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工农兵政府旧址为例

2023-03-06邓雨婷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茶陵县茶陵工农兵

刘 旺 付 予 邓雨婷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茶陵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麓,是湘赣粤交通线上的一个关键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通往井冈山西部的门户和屏障。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点县和示范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有25名农民子弟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将军人数在全国排名第九。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仅仅一月,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的。作为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次伟大尝试,也是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建设的大胆实践和探索,为今后的武装政权建设创造了光辉的榜样。

一、红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

红色建筑遗迹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具有重要历史记忆的现存建筑,涵盖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具有纪念英烈、教育民众、传承红色基因等功能[1]。在党的一百周年、党的二十大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做好新时期红色建筑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城乡建设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对红色建筑文物的保护,防止其被破坏,国家也对红色建筑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有利的法律保障。在新的时代,红色建筑遗迹不能再恢复原来的用途,而是要根据当前的需要充分加以利用[2]。目前,红色建筑文物在农村的利用是以传统的纪念性展览形式进行的,缺乏现代感,因此要利用新时代的科技手段和产品,使展览具有智能化、科技化、沉浸化的特点,让参观者更深刻地体验伟大革命的历程。

二、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背景

(一)起源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位于茶陵县城关镇前进村三角坪,原系南宋至清代的县(州)署衙,建于南宋中叶之末。据明嘉靖四年《茶陵州志》记载,南宋州衙随茶陵的南宋古城兴建而建。工农革命军在1927年11月28日攻克茶陵县城后,在毛泽东的指示,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二)发展

据明嘉靖《茶陵州志》记载,南宋公元1231到1232年时期,随着南宋古城的建设,古州衙也随之建立。元朝公元1367年时期,茶陵知州吴聚在旧址上建造治理场所。明朝公元1369年时期,知县成麟在此建立起了署衙;公元1497年,知州董豫为了扩大面积,大兴了土木工程,把衙门修得十分完善。州衙一直使用到清朝初期的时候,已经残破不堪,无法使用。直到清末民初,茶陵州衙再次恢复了县衙的办公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农革命军的团长陈皓、政治部主任宛希在1927年11月18日这天,率领军队进攻茶陵并击溃敌军占领县城和县署衙门后,通过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的指示成立了工农兵政府。工农兵政府在成立短短数月之间,茶陵再次陷入了国民党白色势力的黑暗统治。新中国成立后的1971年茶陵县政府在遗址上修建了一座纪念碑,来纪念那段红色建政的光辉历史;到新世纪2004年,茶陵县政府对工农兵政府旧址开始进行修复工程,于在2007年11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直到如今,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已经以全新的原始历史面膜面貌展示在众人的面前[3]。

三、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建筑概述

完全修复的工农兵政府旧址占地面积18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975平方米,为徽派风格的建筑。高墙封闭,马头翘尾,墙线错落有序;白墙黑瓦,青砖门罩,色彩清雅大方;画栋飞檐,圆柱方檩,细节优雅精致。整个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和东方美学之美的古朴与精美,典雅与富丽。

(一)整体布局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整体布局以东、中、西3条轴线推进。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别包括头门,仪门、牌坊、大堂、二堂、三堂、廨舍、内宅、后花园;东轴线包括州衙库房、州衙州同、州衙书院;西轴线包括州衙库房、州衙州判、州衙幕友馆。中轴线上的院落依次排列,前后环环相靠;东轴线上的房舍相互对称且呼应。整个布局严谨且多变化,复杂而又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礼教制度思想。

(二)空间功能

作为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是仪门。凡新官到任先住崇福寺,称为宿山,即奉旨为朝廷守卫茶陵,再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上任典礼。新官着朝服乘坐轿子经过州衙头门人内,到仪门下轿,按照司仪的指示行大礼祭仪门之后,再升堂接受排街,行拜印大礼等。

州衙的主体建筑是大堂,是当年重要的办公场所,是知州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庆典,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场所。知州公堂设置在大堂正中间,上面悬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寓意为明察秋毫,处事公正。暖阁内的木制高台上放着7尺法桌,桌上放置着文房四宝和令箭筒,县太爷的太师椅屹立在桌后面。大堂后面为建筑结构与大堂基本一致的二堂、三堂和廨舍,它们合成一个长方形大院落。堂与堂之间设有两个四方天井,两边供官员休息或议事,也为州衙吏员的起居室是回廊似的配房。

内宅和后花园是知州眷属居住活动的地方,平时外人是不能随意出入的。这里的建筑布局呈四合院落形式,环境氛围幽雅宁静,假山错落有序的布置着,弯曲道路铺满鹅卵石,院内种有国槐,竹子,桂花之内的花木,寓意着“主贵”。

四、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保护原则与利用模式

(一)“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保护原则

“修旧如旧”是指在各种木质构件的表面上漆或涂油,恢复砖、石、瓦等材料表面的陈旧感,控制这些修复的构件与建筑原有部分的对比程度(材料、色调、纹理等的对比),以及保持建筑的历史感,建筑的整体外观以及和谐的形式和美感不会因为更新建筑的某个部分而被破坏,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建筑形式、外观上的原真性的维护。

首先,在建筑外观上,修复为徽派建筑风格。其次,“八字墙”的修复,除了显示出官衙的尊贵与威严之外,同时也具有张榜公文,告示等的公告栏功能。再次,戒石坊通过史料记载也修复完成。戒石坊南面刻有“共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刻着“清慎勤”三个大字。两边刻着警示官员要勤政为民,情系百姓的对联正对着大堂,这些字让一代又一代的知州在审案时能;够随时看到,是为了提醒他们应该在办案时保持公正,处理事务时秉承公道,时刻融入平民考察实情。最后,衙内现存距一口今有七百多年的古井,井深19.9米,东西两边各有一间用来储藏财务的暗室藏在井口底下。现在,只有这老井还犹如当年一样,清澈甘甜。而其他空间都已经按照“修旧如旧,还原历史”的保护原则进行了修复。

(二)红色教育基地的利用模式

遗产利用就是要让遗产具有真正的价值,具有为人所用,为人服务的新功能,也可以说遗产利用是一种服务活动,换言之,将遗产作为资源的活动就是遗产利用。遗产的利用一方面是恢复、延续和实现遗产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是赋予遗产以新的功能形式呈现。具体来说,对于已经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遗产,利用就是恢复该功能(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对于仍然继续原有使用功能的遗产,利用就是继承原有的功能并改善其性能;对于已经失去原有使用功能且无法恢复的建筑遗产,利用就是给予其全新的功能再次使用[4]。

如今,修复后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沿用了原有的府衙基本建制和布局的基础之上,还加入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使古代州衙文化和红色建政文化充分的融为一体,相互协调。加入了红色文化元素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将整个空间分为了三大板块包含衙门实体展示、政权建设、将军纪念馆。如今修复后的工农兵政府旧址其大堂、二堂、廨舍等均已经被重新改造成为茶陵的历史人物、纪念馆、毛泽东与茶陵等八个红色文化展厅,展示出了大量的历史图文料。红色文化展馆内,通过使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包括声音、视频、展示照片、展品、街头张贴的模拟标语、老城区的书店、记录工农政府行为的房屋等,传递出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热血澎湃的真实现象。

工农革命军驻扎后,在此利用原有府衙的六部,大堂、廨舍、内宅等府衙基本形制,合理转换为所需要的工农兵政府秘书、民政、青工等部门。而且,既标识了红色政权摇篮展厅内容,又写明了州衙部门形制的标识牌在每个展厅门口都有展示。别具一格的州衙大堂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旧址。大堂知州坐堂后面原来的“海水朝日图”背景已经替换成了马克思、列宁二人的画像和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大堂的两边不再放置原有的仗、剑、刑具,而是陈列茶陵建政时期游击队使用的红缨枪。[3]。

总而言之,把工农兵政府旧址建设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并丰富了室内展馆展陈内容,旧址内的绿化环境工作也超标准地完成了,古朴、典雅、悠闲的园林风格也因此而形成。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

五、对红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启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传统革命建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密集地区的传统革命建筑大多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利用,而偏远山村的传统革命建筑年代久远,缺乏系统的保护和修缮,许多重要的红色建筑往往年久失修[5]。研究认为,茶陵地区现有的许多红色建筑都得到了保护,但保护体系的趋同性和非针对性依然明显。例如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修复充分体现了保护与利用中“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但还存在展陈形式传统,缺乏沉浸式体验的感受,智能化的交互功能欠缺三个问题,因此应增加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智能交互产品的应用以增强其体验感,能够与其他乡村红色建筑遗存区别化。

作为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多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文物部门重视这些红色建筑遗存,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革命建筑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和规范,能认识到革命建筑的保护与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存相比具有特殊性。对茶陵县现有的红色建筑遗存保护模式进行调研分析,提出茶陵县红色建筑遗存的特点,提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对于接下来茶陵县红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6]。

结语

古州衙不仅象征的地方政权,也将建筑艺术、廉政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完美结合于一身,它深厚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在和平繁荣的今天,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聚集了像历史纪念碑一样涌现的文明力量,将茶陵文明之火传承到底。它作为经典的古代官衙建筑,孕育着革命红色文化;使茶陵县红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对与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完善室内展陈形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乡村振兴的建设提供了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体系的依据。

猜你喜欢

茶陵县茶陵工农兵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可亲可敬的工农兵
陈罗英:茶陵唯一完成长征的女红军
茶陵县湘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茶陵又有一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
人工影响天气在茶陵县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茶陵县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农兵大学毕业的不好分配
最美“茶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