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卜辞“有+VP”句型*

2023-03-06罗慧君张礼辉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卜辞语意助词

罗慧君 张礼辉

(广东韶关学院文传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一、前言

二、前人研究述评

在现代汉语中,“有+动词”亦有多人论及,朱德熙指出:“有政治影响”“有历史研究”中的“影响”“研究”为名动词,而“有”则作为“准谓宾动词”。[3]刘月华提及“有+VP”的用法,并列举了“近年来中小学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例”,其中“有”的语意为“发生、出现”,其后的“发展”可归属为名动词,加以“有”其后出现“了”,故仍视之为动词。[4]蔡维天则认为“有+VP”的“有”是一个表达动貌(aspect),其可能是由某事件的存在而引申为该事件已完成之意。[5]汤廷池认为汉语的“有”与“了”是属于完成貌语素“有”的两个同位语。[6]

以上有关“有+VP”中的“有”,作为传疑副词,针对“日有食之”而论,究竟传递出何种疑问,并未仔细深论,即便“日食”天象有其疑惑,这也是内容所致,而无法作为词类的依据。李佐丰提出“有”作为记异,并非“有”的因素,同样也是其后该语句的内容所致。其中列举“秋,有蜮”(春秋·庄公十八年)、“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都是因其后内容才会“出现了通常并不出现的事物或事实,或表示短时间的出现。”实则与“有”字本身用法无关。此种记异句式,也呈现在“有+VP”,如:“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给晋文公”“(颍考叔)闻之,有献于公”“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等例。然而“有晨梦负公”或可算是“记异”内容,但“有献”“有赐”则否,即便如此,还是无法知道“有”字应在句中担任何种功能?宋金兰已观察到早在殷商时代,“有”是汉语体助词最早源头,因此现代汉语中“有”演变为体助词是具有某种必然性。[7]然而,“体助词”是何种句法功能,也未细说分明。将“有+VP”视为“存现动词”看待,则无法解决,一般的存现动词其后出现名词词组,何以在“有+VP”句式中,出现“谓词性”成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前人并未关注:古代汉语中“有”作为完成的动貌词,由本身所具有存在的语意,引申为完成,而此则为本文探论的重点所在。

三、卜辞“有+VP”句型

“有+VP”在卜辞中,分作两种句例探论。一是,“有”字句例。二是,“有”“无”对贞辞例。

(一)“有”字句例

卜辞的“有”字,其后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动词。如:

(3)《集》21727 乙丑子卜贞:今丁又(有)来?

(7)《集》21745 壬戌贞:又(有)取?

(14)《怀》1901 辛亥卜,在攸贞:大左族,又(有)(擒)?

例(1)~(3)“至”“出”“来”等例,皆是与方向动作有关,在问卜是否“已然抵达”“已然离开”“已然来到”。而例(4)则在问卜是否“有方消息”。例(5)~(6)则是与灾祸有关。例(7)~(8)则与攻取捕获有关,在问卜“能否获取”“能否围获”。例(9)~(10)属于辞,“有来”“有追”皆是判断会发生“来”与“追”的活动。例(11)~(12)属于验辞,分别为“已然使用”“已然告麦”。例(13)~(17)“有+VP”皆是针对前面事件,作为复句中的句末询问语。句末的“有”“有擒”“有获”“有获围”“有飨”“有佑”等例,皆是呼应前句中“王听”“大左族”“雀追”“今出羌”“子御妣庚”“今出羌”“子御妣庚”“岁苋祖甲”等例,是否能在真实事件中产生“祸患”“擒获”“捕获”“用飨”等,“有”字的出现更显强调是否会在真实的世界中发生?

卜辞的“有+VP”句式中的“有”为动貌的表现,有着“完成”语意,又“语言的情态范畴建立在实然(realis)与非实然(irrealis)的对立上。汉语的动貌基本对立(完成体/非完成体)”只存在实然情态范畴中。在情态方面属于“实然”[9]的状态,属于句子中的功能部件。[8]梅广又指出:“古汉语的实然句是无目标;非实然句则靠情态词来做标记,最常见的是‘将’,另外一个较少出现功能相同的是‘且’。”[11]P454但透过卜辞“有+VP”的句式,可以发现“有”字除了表达完成貌之义,亦可作为情态词标记实然句。只是命辞有属问句,故在辞例中是指:在实然的动作或状态中事件会发生吗?而亡则多负担存在词(有),在实然的状态事件无法达成或不会发生。“有”字作为情态词标记实然的状况,在以下的典籍中,亦是可见。

(1)客有见髨于梁惠王者,惠王屏左右独坐见之,终无言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夏,有告于陈桓子曰:“子旗、子良将欲攻陈、鲍。”《左传·昭公十七年》)

(3)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韩非子·内储说》)

(4)昔者有馈生鱼于子产,子产使校仁畜之池。(《孟子·万章上》)

(5)颍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

(6)故可以有夺人国,可以有夺人天下。(《荀子·正论》)

(7)有自门前射阳货杀之。(《左传·定公八年》)

上述的“有见”“有告”“有私通”“有馈”“有献”“有夺”“有自门前射”中的“有”出现于陈述句,表示事件已然发生。

(二)正反对贞辞例

“有+V P”出现在正反对贞中,其中“有+VP”即为正反对贞:如:“有”“无”最为常见,而“有”“弗”,“惟有”“不唯有”对贞亦可见。另外,“有+VP”作为已然发生的事件,正反对贞卜问则是针对前句的“有+VP”。两类的辞例如下;

贞:在北史,亡(无)其只(获)羌?一

(8)《集》33694 癸酉贞:日月又(有)食,非若?

癸酉贞:日月又(有)食,隹(惟)若?

“有+VP”“无(弗)+VP”正好作为实然与非实然的对立,可透过卜辞

结论

“有+VP”的“有”作为助动词,属于实然的用法,表示这个动作会发生,只是因为命辞属于疑问语气,而语气本身就涵盖全句,在此运作之下,“有+VP”的“有”更作为强调动作是否在真实世界中能否成就。

卜辞能够透过句法表达的结构甚少,其中“有”作为一般动词时,表达领属以及存在,但“有+VP”的句式中,其与“无+VP”可代表动貌中的完成体与非完成体,其中“有”作为情态词标记实然与非实然。其语意是透过存在延伸而来,主要是表现动作或事件、状态、性质的存在、发生与否。语用上则视不同语气而有分别,问句则是发话者希冀能确定某一事件,占辞则是判断某事件将发生,陈述句则是确定某事已然发生。

猜你喜欢

卜辞语意助词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卢曼理论中“Semantik”一词的翻译问题:语意/语义还是语义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探讨
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
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甲骨文合集》30282版卜辞考释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