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抗战民歌刍议*

2023-03-06王文龙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歌河北抗战

王文龙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河北抗战民歌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录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与艰难的抗战情景,反映了河北人民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群众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与感染力。河北抗战民歌在中华民族的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我们了解抗战时期河北军民实际斗争生活的重要途径。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是敌我双方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地区之一,河北人民曾经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反映革命斗争精神的抗战民歌,许多还成为红色经典并流传至今,也有一些作品因多种原因已流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对抗战民歌进行科学的挖掘与整理,对于重塑抗战期间河北的音乐文化历史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传承红色经典、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流传地域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以北,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南屏漳河与山东河南接壤,北处燕山之阴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河北省根据地形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地区,分别为坝上高原区(河北省北部)、山地区(河北省西部)、平原区(河北省中部和南部)、沿海区(河北省东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同,各地区形成的音乐文化在形态及风格上也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区别典型表现在语言音调上,区域性的语调、字调直接影响当地抗战民歌的音调发展。由于地域环境、地方语言、民歌曲调和文化色彩的差异,使得河北省的抗战民歌呈丰富多彩、绮丽多姿的景象。

(一)冀北坝上高原区

在抗日战争期间,冀北地区人民积极配合游击队与日寇进行斗争,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当地人民创作出《送丈夫参军》《王家山惨案》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抗战歌曲。《王家山惨案》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涿鹿民歌,它讲述了在王家山村里的一次扫荡中,为了查出游击队的去向与下落,没有及时转移走的老弱妇幼被日寇关进屋子里进行毫无人性的严刑拷打,最后将被关群众活活烧死的悲惨历史。①歌曲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无情残暴的滔天罪行,赞颂了王家山村英勇不屈、抗日斗争的伟大精神,表达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冀西山地区

河北西部的太行山麓一带是河北省西山地区,这里平原和山区相结合,包含了阜平县、涞源县、井陉县、满城县、平山县、元氏县、武安县等县区,此区山地和丘陵较多,地势十分险要,经济落后,资源贫瘠,但这里文化厚重,人民重情重义、豪迈耿直、淳朴老实。古有高渐离、荆轲在这里击筑喝酒,慷慨悲歌。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面对山河破碎、国已不国,同仇敌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怀,狼牙山五壮士、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许多英豪风起云涌。

抗日战争期间,河北西部地区隶属晋察冀边区,是华北地区的战争第一线,在1938年到1945年这期间,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工作者在这里相聚,并组成了一个音乐创作群体,较有代表性著名的名人有吕冀、周巍峙,他们开始创作大量的抗战歌曲,例如有《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生活在晋察冀》《参加八路军》等。这些歌曲用最真挚、最熟悉的语言表达了豪迈的革命主义情感,极大地鼓舞了晋察冀军民的抗日热情。

(三)冀中冀南平原区

冀中冀南平原地区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此区人口较多,村落密集,交通便利发达,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舒适,这里的人们大多数主要从事农业劳动。此平原区是河北省乃至中国的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地的社会发展,对民间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冀中南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出的这一区域的民歌大部分都是小调,旋律起伏不大但婉转悦耳,篇幅短小,歌词和曲调更加偏随意性、叙事性和口语化。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定地区人民所创作的民歌《埋地雷》,体现的场景是保定民兵在抗日战争时期配合游击队使用自己制作的地雷来打击侵略者,歌曲中一边说一边唱的音乐形式加以幽默诙谐的歌词内容,使人感到轻松自由,同时又表现出英勇的保定人民对于战争有着获胜的信心以及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除此之外,冀中南人民还创作了大量有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的歌曲,有《这笔血债要算清》《可恨鬼子偷了我的大烟袋》《好八路》等。②

(四)冀东沿海区

冀东地区地靠沿海,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年气候温润,对这里种植业和渔业的发展较为成熟。冀东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仅种植业发展良好,冀东人民的传统作业还有渔业,渔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海上生活,辛勤捕鱼,艰苦的劳作早的同时,音乐已成为他们生命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成了当地音乐文化的构成要素。此地区的音乐旋律线条绵延不断,又有大海一般的波澜壮阔,冀东沿海地区的音乐风格也受此影响,渔歌优美动听、热情豪放。人民创作出大量描写刻画渔民在海上辛勤劳作生动画面的号子:如渔民号子、船工号子、搬运号子以及打桩号子等。

抗战民歌也是冀东沿海地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比如昌黎民歌《李玉兰劝夫参军》,就是一个典范,歌曲描绘了李玉兰的心理变化,劝说丈夫踊跃参军,鼓励他保家卫国的生动画面。在抗战时期,冀东人民冲锋陷阵、英勇善战、宁死不屈的事迹,在作品中有许多,李玉兰夫妇的故事仅仅是冀东万千抗日人民中的其中之一。例如,抗战歌曲《卖饺子》用欢快明朗的曲调形象描绘出冀东军民团结起来齐心抗战的景象;此外,还有歌曲《叫声老大娘》生动地刻画出老大娘与抗战官兵在炕头聊家常的亲切画面,意在主张劝说乡亲们要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投身于抗击侵略者、解放大中国的宏伟事业中去。

一是坚持竞争立项,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2010年开始对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实行竞争立项。2013年,湖北省还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竞争立项过程实行电视直播,现场评分并公布成绩,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和暗箱操作。

二、音乐创作题材及艺术特征分析

(一)音乐创作题材

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民众、打击敌人,河北人民通过创作大量抗战题材的民歌来宣传抗战残酷情形,激发民众爱国斗志。其中有的作品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残恶罪行,声讨汉奸的野蛮暴行;有的作品在赞颂士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讴歌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有的作品在号召群众团结协作,凝聚人心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信念和决心;有的在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作品喊出了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声音,谱写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通过不同作品间多样的题材、丰富的内容,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真实情况,展现了强烈的战争气息,突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

一名石家庄抗战老兵张铁军根据回忆吟唱抗战民歌,张伟通过根据老兵所唱片段,修改并记录、挖掘和整理出二十多首抗战时期歌曲,并且在《河北抗战歌曲艺术特点与价值研究——基于抗战老兵张铁军的“忆唱”》③这一文章中,详细梳理和分析了这些歌曲中所包含的时代内容。张伟认为这些抗战民歌题材广泛且素材丰富,他针对歌曲中所反映的内容,将他们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这些民歌的中心思想是“为了民族的兴衰存亡而战斗”。此类歌曲的主要内容有:为了启发军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形势认知,宣传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政策,号召群众要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列举出来了四首歌曲:《我们拥护共产党》《我们跟着共产党》《反共派反也反不了》《制止内战》;有的歌曲核心内容是以为了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坚定信念,列举出了三首歌曲:《这儿是我们的战场》《踏着英雄的足迹奔向前方》《我是中华好儿女》;还有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为了号召全民族人民一起团结起来、为了保家卫国而奔赴前线有《华北抗大之歌》《快把战场上》两首。另一类是反映晋察冀根据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状态的歌曲,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战斗生产》《组织起来多打粮》《学打仗》等,这些歌曲都反映了根据地军民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勤劳勇敢、积极乐观的无畏勇气和可贵精神。

胡小满、段学军、吴顺章撰写的《冀西抗战作曲家群及其歌曲创作初探》④,把《抗日歌曲选集》分类,这是由解放军歌曲选集编辑部所编辑的,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将它大致分为四类,主要包括:一、一般抗战歌曲及军歌,有《好男当兵保家乡》《青纱帐》《坚决地战吧》等歌曲;二、颂歌及纪念歌,有《毛泽东之歌》《永远跟着共产党》《自由的农夫王老三》等;三、抗日军民劳动生产及其民主生活歌,有《边区印钞工人歌》《保卫秋收》《送粪小唱》等;四、妇女、青年、儿童歌曲,有《妇女做鞋组》《新青年》《边区青年进行曲》等。

这些不同题材的抗战歌曲不仅是河北人民抗日战争期间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更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多重苦难仍坚忍不拔、斗志昂扬、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精神见证,共同勾画出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恢宏图景。

(二)艺术特征

河北抗战民歌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性

民歌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特有的地理环境、地方方言以及地域文化等息息相关,冀北坝上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这里的牧歌和山歌曲调悠扬,舒缓自由,这也是该地区抗战民歌的突出的特点。河北省西部地形独特,平原山地互相结合,使的该地区山歌多为信天游,冀西地区的抗战民歌中的歌词较为诙谐幽默,这也与当地人民乐观幽默、达观开朗的性格密切相关。

冀东沿海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促使该地区衍生出特别的渔民号子,曲调变化复杂多样,旋律婉转悠扬,富有较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由于地域民风的影响,各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有很大不同,造就了各地区所产生的音乐曲调在风格、特点上也有着区别。

2.交融性

河北抗战民歌的交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抗战歌曲的创作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它汲取了欧美、苏联等国的革命群众歌曲的创作经验,学习借鉴西方音乐中进行曲的风格以及体裁,使得其音乐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激昂雄壮,结构短小精致,在强烈的时代气息中还穿插着频繁交替的调式,同时在此基础上,挖掘民族音乐语言,使中国音乐发展仍具有自己的特色,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华民族英勇的斗志和勇猛顽强的精神,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钢铁一般的意志。其次,各地区的民歌伴随着人口的流动,促使该民歌从一个地区流传到另一个地区,它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具有明显的交融性。

3.号召性

河北抗战民歌多以具有号召性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韵律整齐的曲调,并且有连续的高音一直重复,这是为了鼓励号召全民族人民一起团结奋起、保家卫国,反抗日寇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河北人民创作的抗战民歌,对于激励人民大众精神、宣传抗日主张、震慑敌人、鼓舞士气以拯救民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战争时期重要的宣传途径和意识形态载体。

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人民在追求进步、向往美好生活的乐观精神风貌,这与各地区间不同的地域环境、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文化涵养密不可分。20世纪30至40年代以抵抗日寇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为主题的河北抗战民歌,以鲜明的革命情节、丰富的创作手法,生动地描述了抗战时期河北军民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情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河北抗战民歌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河北人民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精神,对于丰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完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都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河北人民在抗战期间用民族的音调和朴素的语言,记述了河北地区许多不平凡的人和事,例如:《我们跟着共产党》《我们拥护共产党》等歌曲,表现了人民群众极力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踏着英雄的足迹奔向前方》《我是中华好儿女》等歌曲,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激励人们要将抗战斗争到底;《狼牙山五壮士》《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曲,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抗日壮歌。每一首歌曲的后面都有故事,都取材于当地的真人真事,每一首歌曲都记录着为了保卫祖国河北地区人民真实的生产、生活、战斗状况,也记录了一位位河北大地上的仁人志士抗战期间的英勇壮举。

其次,抗战时期河北人民创作的抗战民歌,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民众精神娱乐的需求。人们在这一首首曲调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树立了必胜的信心。正如法国音乐家费提斯所言:“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战争给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人民大众渴望通过音乐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激发他们的斗争意志。例如《儿童团站岗歌》《交公粮》《组织起来多打粮》《战斗生产》《大生产》等,这些歌曲不仅曲调朗朗上口,节奏也轻快活泼,再加上歌词通俗易懂,演唱起来比较简单,人民大众很快就能掌握并进行传唱,满足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释:

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 (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②《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 (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③张伟.河北抗战歌曲艺术特点与价值研究——基于抗战老兵张铁军的“忆唱”[J].当代音乐,2019(06):85-87.

④胡小满,段学军,吴顺章.冀西抗战作曲家群及其歌曲创作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47-151.

猜你喜欢

民歌河北抗战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孙婷婷
抗战音画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