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传薪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评述

2023-03-05谢承珊余娜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6期
关键词:美术史美术学院策展

谢承珊 余娜(四川美术学院)

一、以线性空间叙事为展陈逻辑

展览的叙事结构既涉及“展览内容”,又涉及“展览本身”。“展览内容”即展览作为一个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通过何种线性逻辑来表达特定的理念或主题。“展览本身”即策展团队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将外部因素与内在的线性逻辑相结合,来实现预期设想的效果,从而在一个更大的场域内讲好故事。总体而言,展览就是通过策划与执行,利用已有空间,对某种文化、某个艺术现象、某个特定主体的线性叙事。因而,策展团队在前期工作中,必须要考量对展陈空间的有效利用,选择合适的展厅来激活展览的话题性,这是策展团队表达某种特定主题或理念诉求的有效方式,也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艺术表达。

为更好地呈现近期的收藏研究成果,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川美美术馆”)举办了“文脉传薪——2023年馆藏精品展”。展览在川美美术馆馆藏厅展示了百余件作品,其中,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和发展历程的四十余件。展览在馆藏厅不仅是因为展厅宏大能展示更多的藏品,更因为此厅空间的强纵深感能更好地阐述策展团队的线性逻辑。“空间是一门艺术语言”,此次馆藏作品展并不是简单地将作品进行组合排列,而是结合空间结构进行的再创作,是属于这场展览与这个空间的专有叙事模式。展览利用展厅的三个纵深坡道依次递进的空间特色(图1),将展览划分为三个板块来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向好的发展过程。藏品中的历史语境与展厅的现场空间发生碰撞,实现历史文化、艺术表现与空间张力的重新排布组合,观者通过视点的游移所获得的不仅是具体作品的认识,更是展览观念的思维框架、展陈方式的空间叙事。馆藏展营造的就是利用馆藏作品将客观的空间与主观的思维合理的、有效的融为一体,塑造出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大众审美与艺术需求,这是策展人、艺术家、大众群体、馆藏作品一起再创作的空间艺术作品。

图1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厅空间结构图(图片来源: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甚或说,此次馆藏展不再是简单的呈现艺术图像,而是策展团队导演的展品、展场与观众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让观众去探寻潜藏在艺术作品表征下的文化线索才是展陈目标。策展团队用文化、艺术、历史、空间多者间的对话,形成一个更大的讨论场域,从而让更多观者看到几代川美人涉入中国美术史的足迹,让“被隐藏的美术史”得以被挖掘与展现。换句话说,“文脉传薪——2023 年馆藏精品展”是依靠线性空间叙事的展陈方式,让观者结合空间场域多维度解码作品意义,让作品在现场空间与社会大众互动的转化中产生新的文化与社会意义。该展览将为广大观者提供一个开放且充满启发性的平台,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公众,都能够通过自身对于艺术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来进行全面解读。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沉浸于艺术作品与历史积淀之中,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思考每件作品背后所传递出的信息并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立场。

二、以“历史文脉”为展品线索

本次展览在内容设计上为彰显“文脉传薪”的展览主题,策展团队从馆藏作品中精心挑选出具有时代精神与川美特色的作品,构建起历史的印记、伟大的历程、新时代话语三大展览板块。基于空间叙事的展陈方式,使得馆藏作品在排布上,呈现出1938 至1949 年、1949 年至1978 年、1978 年至今的历史发展概况。不仅展现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的光辉岁月,同时梳理了川美前辈参与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足迹。下文将从三大展览板块中,逐一颉取出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与提炼从线性空间叙事的展陈方式中所表达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文脉传薪:历史的印记(1938-1949)

基于展陈空间纵深坡道的特点,历史性、纪实性的展品绵延着观众的文化经验、时代记忆。首先展陈的是反映1938 至1949 年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这段时期正在兴起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和创作遭遇严重挑战。在深重的危机中,美术界的同仁们举起爱国的旗帜坚持创作和办学。四川美术学院的奠基人充分发挥艺术的作用,用艺术唤起民众,强调艺术对民族振兴、服务社会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使中国高等美术弦歌不辍,而且为美术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也显示出中国美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的感染力。此版块将文艺作品与空间特色充分结合,用图像来线性表现这段历史时期的真实状况,力求用艺术作品来连接不同时空,从而让观众产生新的情感共鸣。同时,此版块梳理了这一历史时段川美前辈的创作成果。以李少言、吕林、张方震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先后成为四川美术学院发展历程的领军人物。他们在时代和岁月的磨合中学习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在记录时代印迹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大家基于并秉承“文艺为社会服务”的文脉传统,才使得川美人不断坚持艺术创作与历史同行,发挥艺术的社会作用。20 世纪初叶为了振兴民族,提升经济国力,一批有志爱国青年决心为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庞熏琴、雷圭元、李有行先后留学法国,最后将研究内容都落在工艺美术上,他们不仅在工艺美术实践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也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奠定基础。李有行作为四川美术学院的奠基者之一,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开路者,创建起一套独特性和开拓性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云涌高原》是李有行20 世纪50 年创作的,距今已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作品的光感和色彩感。画面中不同层次蓝、绿色的运用,让人可以切肤地感受到雨后的清新。作品中没有过多烦琐的刻画,质朴、凝练的笔触油然而生一种高级感。他在色彩结构上的主张独树一帜,其高“色价”比的境界独步东方。这段历史时期激发起有志的中国知识分子取道先进经验,从而达成振兴中华的目标,李有行就是20 世纪这一行动的力行者之一。他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为理念,创建工艺美术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几代艺术人才,为时代发展和四川美术学院作出卓越贡献。

(二)文脉传薪:伟大的历程(1949-1978)

第二个板块主要反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行业百废待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用画笔来描绘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心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气象刻画出来,川美的艺术家们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描画了这一时期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抒发了人们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热情。与此同时,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艺术形式与技法的深入研究、实践之中探索出了一条融汇中西、古今,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创作之路,呈现出川美师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与理解。结合空间特点,策展团队将展现人民在1949 年至1978 年努力建设社会的展品置于坡道前,体现1978 年至今的人民幸福生活的展品置于坡道后,由此来演绎1978 年至今以来这段伟大历程。

为了让受众更好地感受“文脉传薪”的线性展陈逻辑,策展团队以师承关系作为辅线进行布展,展出了刘国枢、夏培耀、王大同等人的作品。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刘国枢。他作为新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艺术创作准则,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的主题性油画作品。该板块首先展陈的便是刘国枢的代表作《县委书记》,这幅具有强烈写实主义风格,画面视觉中心站着一位身披棉衣、脚踩草鞋、手拿烟杆子、若有所思的县委书记,这是他极寻常的生活瞬间,但从画中描绘的环境来看:方桌上满是叶子烟灰,以及一本写满字迹的笔记本,像是刚开完会的场景;墙角靠着一把锄头,墙上挂着一件蓑衣,表明书记无论晴天雨天都要下地劳动;枕边的两本书和墙头挂的《人民日报》,表现书记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方向。作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基层干部质朴、勤勉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作者通过对基层工作者的代表的描绘,传递给观者一份坚定战胜贫穷与落后、建设好祖国的信心。

(三)文脉传薪:新时代话语(1978-2023)

随展陈动线游移至第三板块,线性叙述逻辑也推进至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四川美术学院又迎来了创作黄金期。一方面是在中国美术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西南经验”,在中国当代绘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四川美术学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构筑的人文传统。他们深入生活,倾听人民声音,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真实、饱满的表达。无论是描绘农村劳动者,还是展现城市发展变迁,旨在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触动观众内心深处对生活、对社会的思考。如罗中立的《拥抱》,以粗犷笔触表现中国本土性元素;焦兴涛的《烈焰青春》以质朴而纯粹的木雕手法致敬消防英雄;赵晓东的《蔬果欢·百姓乐》直击新时代“菜篮子”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社会实况。这不仅呈现出美术工作者努力站在时代前列的趋势,更说明着中国美术具有艺术与社会、美化与生活相互交融的文化特性,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二者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版块展陈的范迪安作品《时代新貌》,是对新时代重庆风貌的展现,生动地反映了山城重庆在经济腾飞过程中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画面中不仅能看到高楼大厦耸立于天际,彰显着城市发展壮丽而崭新的一面,还能看到桥梁纵横下蜿蜒流淌着的嘉陵江所呈现出的现代诗意性。大数据背景下,如今的重庆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山水之城特有的气质,塑造出许多独一无二的、受广大旅游爱好者追捧的热门网红打卡地,作者采用写实主义的方式,描绘了朝天门码头和重庆大剧院隔江相望的场景,就是众多景点之一。该板块不仅考虑到线性空间叙事给予观众观看的节奏变化,同时,也强化了馆藏作品所展现的丰富多元的视觉体验。这件作品聚焦了城市发展成就、彰显时代高度,是一件凝聚艺术智慧和时代新貌的美术作品。作者通过对现代场景的写实描绘,展现了丰沛的时代精神和奋发图强的新时代画卷。长期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始终坚持“为人民而创作,艺术服务社会”的宗旨,与历史同行,以艺术记录时代,反映时代的发展面貌和潮流。

三、以知识生产为展览目的

现代公共美术馆诞生之初,通过管理者对艺术品进行有效的组织陈列,从而达成分享“知识”的目的。“知识生产”是近年来在美术馆研究中频繁被提及的概念,依托藏品构建自身特色的美术史视觉所呈现是美术馆知识生产的核心。换句话说,藏品资源是展览进行知识生产的基础支撑,而藏品又依附于展览进行价值传播。正是基于藏品背后蕴藏的知识与展览主题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才使得美术馆所建立的知识体系不同于科研机构、期刊报纸等其他文化生产机构,在这之中还必须考虑到视觉呈现出的审美经验,对公众的精神塑造及文化经验对社会的精神引领。可以说,馆藏展一方面是向内搭建、梳理、完善美术馆知识体系的有效实践;另一方面是向外建构群体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所策划的“文脉传薪——2023 年馆藏精品展”立足于馆藏作品,通过线性空间叙事的展陈方式来解码暗含在艺术作品表征之下的政治、文化、历史等内容。策展团队以建国史为书写对象,通过系统性研究将孤立地藏品建立起联系,从而用艺术图像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发展情况,从而形成对美术史地再书写。这样让展陈的藏品已生产出超越原有信息结构的新知识,并与其他展品合力诠释展览主题,构成一条特定的美术史知识链。如果说,日常对藏品的维护是保障的藏品的艺术价值,那么,展览现场则是呈现藏品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公众通过自主阅读展览知识链上所表达的视觉信息,来获取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就不可避免地关联至自身世界,或是从展陈叙述中汲取个人独立的艺术认知、艺术立场,抑或是从画面表达中转化精神资源、情感慰藉。馆藏展在此时基于公众而言,就是引导他们能接触艺术和了解艺术,以及在新的场域中如何感知艺术、享受艺术。大众在美术馆接触到的不是艺术技能,也不单单是文化自信,还有文化和艺术中传递出的知识、价值和精神。这种“官能阅读”的体验,彰显了美术馆作为文化实体设施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能力,更揭示出美术史图像与社会时代景观对话、碰撞、融汇所形成的极为丰富的历史叙事。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专业性艺术机构,重点对艺术品进行收藏、展览和研究,其核心功能在于:一是通过以艺术品为载体,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文化线索以推动学术发展;二是以城市文化实体设施的身份来连接公众,传播文化艺术。依托“文脉传薪——2023 年馆藏精品展”展出的百余件藏品,使美术馆两大核心使命得以实现。策展团队结合展厅特点策划线性叙事的展陈方式,梳理出两条清晰可见的线索:一条是川美师生立足本土文化语境,以艺术绵延时代精神;另一条是致敬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赓续接力的伟大奋斗精神。此展览主题无论是对川美艺术个性的推动,还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追溯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探索知识生产路径之时,也建构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品牌形象、知识体系。这种品牌形象和知识体系是有自身特点和研究重点的,它的构建能指出一套更好的知识系统,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循环利用,使知识不断散发出活力和生命力。

四、结语

“文脉传薪——2023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结合美术馆空间纵深感强的斜坡特点,以线性空间叙事为展陈逻辑,以“历史文脉”为线索,梳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追溯了川美师生为时代贡献的艺术力量,以此实现让藏品有效地连接观众并进行知识生产的目的。最终本次展览不仅是单纯地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一校、一城、一国艺术现象的集合性、历史性、事件性呈现,它本身也是对一个即时的、多元的艺术现场的表达,它会随之进入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书写。高名潞曾说:“一件作品的意义不是由它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存在的上下文决定的”。展览邀请观众成为美术史上下文的亲书者,使展览在还原美术史的同时,也在重新书写美术史。美术史作为一种历史叙事,不仅存在于文献中,在当前时代语境下,更多的是存在于美术馆展陈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展览广泛且随机地连接不同社会经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观众群体,美术史图像通过展览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场域,种种迹象表明,这是策展人、艺术家、观众、美术馆共同重新书写美术史的方式。若离开美术馆,美术史将难以生动、形象的得以再现,或者说,展览已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猜你喜欢

美术史美术学院策展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关于策展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