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思考

2023-03-05巩宁刚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家长教师教学

巩宁刚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因此在学习中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融合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家庭的参与,学生可从身边了解更多地理知识,丰富学习视野。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与家庭教育互相融合。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家庭教育;融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1-0127-03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同时也要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支持,让家长重视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接触地理、了解地理。学校也要搭建更多家校合作的平台,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多支持。

一、高中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家庭支持和鼓励。家长定期与学生讨论学习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家庭环境中的积极支持和鼓励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家长通过提供相关书籍、参考资料、地理地图和实地考察等来补充学校教学中的内容,这些额外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1]。学生与家长进行各类互动和讨论,能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义,而家长也可以与学生分享与地理相关的实际案例、故事和体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家长利用工作之余与学生一起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可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以及问题的理解。

(二)有助于构建家校共育合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家庭和学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起育人责任。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借助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地理教育涉及到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家庭教育的参与,家长可以与学校共享教育價值观,共同强调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地理教学中家庭教育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家长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而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也会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在学校地理教学的基础上,家庭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2]。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掌握地理知识。例如,父母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地理中的环境问题,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这样一来,学生会形成积极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此外,通过家长的参与,学生还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资源分配问题等,从而使自己具备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

(四)有助于促进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地理信息和资料。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教育场所,拥有丰富的家庭资源和亲身经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地理学习资源。如家长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地理书籍和多媒体资料等,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地理学习内容。地理课程改革倡导跨学科的整合,学生需要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学科视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具备不同的知识储备,借助家庭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例如,家长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地理与科学、地理与历史、地理与经济等学科的关联性,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综合性思维,这一目标与地理课程改革要求高度吻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措施阐述

(一)从环境问题入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3]。人地协调观是指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寻求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学生应当具备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注,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不同地理要素(如土地、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并明白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应当能够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中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科思想,而家长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逐渐培养人地协调观。

以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入手,教师可以引入全球或学生所处当地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并通过图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和关注。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利益冲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例如能源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习惯等,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了解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家庭中,家长是学生生活方式的榜样,家长要引导学生通过改善家庭生活习惯,培养环保意识,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垃圾分类等,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和参与。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如环保书籍、纪录片、网上资源等,营造良好氛围[4]。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区服务项目,如清理公园、参与环境保护组织等,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家庭的环保计划,让学生逐步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从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力

区域认知包含内容丰富,学生应当具备对地球上各个区域单元的位置和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国家的位置、地形的分布、气候的变化、交通网络等,并能够利用地图、卫星图像等工具,理解地球表面的空间格局。关于区域中的人文因素,学生应当了解各个区域的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等人文特征,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产业结构、政府组织等,理解人文特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影响。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人口迁移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参与指导,让学生从自己所处的区域入手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影响。如讲解交通网络的作用,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及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学校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请专业人士来校分享,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教师也可以选择山东淄博烧烤作为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该地区的交通发展与烧烤产业的关系。学生可以探究烧烤产业对交通需求的影响,交通对烧烤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交通运输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交通枢纽、物流园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与学生一起观察周边的交通状况,了解当地的交通问题和挑战。家长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如交通导向员、交通环保宣传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学生周边的行业发展可以通过调查、撰写报告形式与父母共同完成,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区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三)从跨学科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学生既能够将地理学科中的不同知识点进行横向连接,形成知识网络,又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经济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多个方面。除此之外,也包括使用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对比、系统思维、因果关系分析、空间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和运用。高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培养自身宽口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善于了解社会发展,社会时事,懂得地理知识对国家政策制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具备大学科观念[5]。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是国家命脉,还要为学生讲解“藏粮于地”重要理念的提出,并邀请家长提供各类农业知识的资源,供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教科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获取关于中国的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相关信息,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分析其可信度和权威性,培养学生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关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发展指标等信息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相关的数据和图表,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学生会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发展等多个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关政策和措施的精神。而家长要带领学生参观农田、农业合作社或农业科技园区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了解耕地资源的利用和粮食生产的过程。条件允许的话,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农作物的种植、收割等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和耕地资源的管理。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对粮食安全、粮食管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并从农民、政府、专家等角度试着阐述对“藏粮于地”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意识。

(四)从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参与地理观察、调查、实验和研究,培养和提升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发现地理现象的规律和变化,能够学习和运用地理研究方法,掌握调查和研究的技巧,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证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教师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更是有众多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家长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定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培养核心素养。

以“观察家乡地貌”为例,这一单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地貌的概念和重要性,并说明观察地貌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观察任务,包括地貌类型、地貌特征、地貌形成过程等方面的观察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地理知识,选择适当的观察点,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家长可以利用工作之余陪同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实地观察活动,或者在周末和假期带学生探索家乡的地貌特征。家长要提供必要的观察工具,如测量工具、照相机等,以帮助学生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返回教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观察到的数据和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呈现观察结果,比较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差异,并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或制作展板,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全班学生再进行分享和讨论,加深对地貌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成长在新时代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解读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做好课堂改革工作。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在解读教材内容的同时寻找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切入点,既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体验,又能让家长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优势。只有教师和家长均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学生才能从中持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涛.家校合作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2(24):38-41.

[2]刘训达.高中地理微课资源整合建设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9):48-49+54.

[3]王春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外作业设计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74-76.

[4]郭京伟,张卫青,王兴源.现行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调查活动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1):132-137.

[5]张建珍,梁晓雨.新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浙江省2017—2020届高考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6):47-58.

猜你喜欢

家长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如何说课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