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理论与列宁政党理论的内在联系
2023-03-05刘维春
刘维春
(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一、引言
人民政协理论是以人民政协组织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个底蕴深厚、思想丰富、富有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从多学科展开研究的理论体系。就人民政协理论与列宁政党理论的关系而言,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从现有研究来看,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1)人民政协理论与列宁政党理论之间有无直接的理论关联?这一问题关涉人民政协理论的来源问题。对此,无疑可以而且应该从中外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加以探讨。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就在于离不开人类文明大道。人民政协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同样具有这一特点。人民政协理论既根植于中国大地,立足深厚中华文明根基,又源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人民政协理论具有鲜明、突出的列宁政党理论特质与理论底蕴,坚持和运用了列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列宁政党理论无疑是其主要而直接的思想来源。(2)人民政协理论与列宁政党理论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似乎很明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相承了哪些,创新又体现在何处?对此,学者们各抒己见,虽回答各异,但多党合作、统一战线往往是考查两者之间联系与发展的关键词。(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中,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声音和争论。如,在改革开放中,围绕修改宪法和政协章程,有人提出,政协可以监督、弹劾政府。对此,新时代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定位作了如下界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
以上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我们以为,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简要梳理列宁政党理论的基本脉络。然后分别考察人民政协理论对列宁政党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既把好相承之“脉”又凸显创新之“进”。在此基础上,再对人民政协理论作定性分析,力求得出科学解释。
二、列宁政党理论中对合作协商的实践尝试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对立的加深、民族压迫的扩大,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为了更好地指导工人运动,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列宁积极投入到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活动中。从1895 年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到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再到1917 年的十月革命,列宁在建立无产阶政党及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过程中,回答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提出了许多合作协商的有益思想。
(一)沙皇专制、帝国主义包围的严峻形势与多党并存的政治生态是合作协商产生的双重因素
十月革命胜利前,俄国虽然经历了1861 年农奴制改革,但整个国家仍然处于严酷的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与此同时,俄国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深刻变动催生了数百个政党和政党组织。以1903 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为例,出席代表大会的有拥护《火星报》的火星派,中间分子“泥潭派”、工人事业派、崩得分子、马尔托夫派等,其中火星派又分为彻底的火星派和“温和的”火星派。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列宁一方面积极同各种派别做斗争,另一方面,又根据斗争需要进行合作联盟。在《怎么办?》中,列宁指出,“俄国的基本特点,就是在自发的工人运动一开始产生和先进舆论一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就有各种显然不同的分子在共同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陈腐的社会政治世界观)”[2]303。在总结俄国社会民主党初次联盟(同合法马克思主义联盟)时,列宁说,“只有那些不信赖自己的人,才会害怕即使是同不可靠的分子结成的暂时联盟,而不结成这样的联盟,无论哪一个政党都是不能存在的”[2]304。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国内敌对势力的激烈反抗。对此,列宁明确提出:“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科学社会主义。”[3]180
(二)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多党合作协商的实践尝试
为了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制度,推进无产阶级革命,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必须联合愿意革命的同盟者,排挤、孤立同沙皇妥协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分子。“在1901-1902 年间,在布尔什维主义产生之前,旧《火星报》编辑部……就曾同资产阶级自由派政治领袖司徒卢威结成正式的政治联盟(时间固然不长)。”[3]181而正是“由于结成了这个联盟,我们才极为迅速地战胜了民粹主义并且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虽然是庸俗化的形式下)广泛传播开来。”[2]3041907 年,在国家杜马的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政党结成了选举联盟:“左派联盟”,同立宪民主党订立短期的政治同盟。一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同一部分社会革命党人也发表过共同宣言,作过短期联盟。1917 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作为当时众多政党中的一种力量,与占多数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一起通过苏维埃这个阵地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做斗争。“在1917 年6 月举行的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的,共有委员320 名,其中孟什维克123 名,社会革命党人119 名,布尔什维克58 名,统一社会民主党人13 名,其他党派代表7名。”[4]对此,列宁坦言,“在苏维埃独掌全部政权的基础上执政的各阶级和各政党的替换在苏维埃内部是有可能和平地进行的。”[5]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新生的工农联盟,他们组成了由7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11 名布尔什维克的联合政府。1918 年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选出160 名布尔什维克、125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7 名右派社会革命党人等组成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预示着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1921 年,在提出新经济政策时,列宁还考虑了采取什么形式联合小资产阶级政党的问题。
(三)在与其他阶级、社会力量的最广泛联盟中形成统一战线
政党合作的基础是阶级合作。众所周知,列宁时期的俄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也没有马上改变这一情况。与此同时,尚未得到改造的,或刚刚开始改造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前资产阶级经济关系的经济社会结构所造就的千百万小资产阶级出现于政治舞台。因此,在社会阶级方面,当时占优势的并不是无产阶级,而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农民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能否与农民阶级结成广泛的联盟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农民中有大批的半无产者,同时有小资产阶级分子,农民所关心是获得土地,而革命的胜利是土地获得的前提和基础。“正因为如此,资产阶级不能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而农民却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帮助农民这样做。”[2]605对此,列宁指出,“我们帮助农民是因为不和他们结成联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政权,就谈不上保持政权。”[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看到,小资产阶级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么破产被抛到无产阶级,要么上升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反动性。无产阶级不仅重视与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且也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知识分子是指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的脑力劳动者,他们掌握着对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他们最自觉地、最彻底地、最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划分的发展”[7]。知识分子不仅创立了各种理论和学说(包括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也比较能够反映广大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等劳动者的利益。对此,列宁说,“有哪一个阶级运动……不是在本阶级知识分子的自觉参与下……建立了政党的?”[8]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列宁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的阶级联盟”[9]。
三、人民政协理论对列宁政党理论的相承之“脉”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0]人民政协理论作为人民政协这种新型政治制度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蓬勃发展。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进入新时代,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社会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各界人士等一切力量,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人民政协理论坚持运用列宁政党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准确把握、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政协的性质、内涵、定位和作用。总的来说,广泛团结凝聚各方力量完成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是两者都要面对的时代问题,严峻的国际形势、多党派并存的政治生态以及复杂的阶级、阶层状况是两者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环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两者共同的根本方法,这无疑是一脉相承之“脉”。具体来说,这里的“脉”可以从人民政协理论对列宁政党理论在以下方面的坚持、承接来重点把握。
(一)秉承列宁政党理论中求同存异的大局观
列宁认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尽最大努力获得大量的同盟者。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阶级、党派以及社会力量合作协商的前提是各方在一定时期或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有时甚至可以做出某些妥协。列宁说,“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11]列宁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党派之间求同存异的合作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同样适用的。应该说,列宁当年的求同存异思想对今天人民政协理论的发展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和现实也日益证明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价值。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人民政协理论中求同存异的大局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在《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中强调,“一致性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多样性是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的反映,要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12]297可以说,求同存异的大局观是人民政协理论从列宁政党理论中承接的理论基础之脉。
(二)延续列宁政党理论中独立领导的实践观
如何在政党合作与阶级联盟中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和目的是合作与联盟的关键。对此,列宁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13]列宁一再强调,无产阶级与其他党派和社会力量合作联盟时,要时刻意识到本阶级的党性原则与思想独立性,不仅要坚持本党的领导,还要时刻保持独立性。人民政协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延续了列宁的上述做法,始终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在首位。邓小平鲜明指出,“人民政协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14]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15]在这个政治前提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种形式的协商,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12]292-293人民政协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体现了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应该说,独立领导的实践观是人民政协理论从列宁政党理论中承接的实现路径之脉。
(三)承接列宁政党理论中灵活合作的辩证观
与谁合作?什么时候合作?如何合作联盟?这些都关系到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成功与否。列宁精通辩证法,善于从社会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准确分析和把握联盟合作的时机。为了提高斗争能力,列宁要求布尔什维克“对工人和小业主的各种政党采取机动、通融、妥协的办法”[3]183。十月革命后,为了增强布尔什维克在农民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积极争取以代表农民利益自称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并愿意同其合作,成立联合政府。人民政协成立70 年来,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政协的合作对象、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1949 年10 月9 日到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具有双重性质和职责,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16]。1954 年后,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作用消失,但统一战线作用仍然存在。从1954 年开始,人民政协在完善组织机构、充实政协内容、探索协商形式以及正确处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方面有了初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结构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把“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改为“爱国统一战线”。根据我国阶级关系的变化,198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把人民政协规定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及时调整了统战政策。200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内容。进入新时代,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民政协也适时调整了界别构成,拓展了界别范围,不断增强包容性。70 多年的历史发展表明,人民政协理论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理论,承接了列宁政党理论中灵活合作的辩证法。
四、人民政协理论对列宁政党理论的创新之“进”
人民政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列宁政党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政协理论有哪些新特色?对列宁政党理论有何创造性发展?换而言之,它的与时俱进之“进”体现在哪里?
(一)形成了完整科学体系
如果说列宁政党理论中的合作协商思想是零散、不系统的,那么,在中国革命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政协理论在继承列宁思想的基础上已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人民政协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一个理论体系,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探索奋斗,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创建、怎样建设等战略性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勾画了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意见》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17]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人民政协理论不仅构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理论,还构建了研究人民政协的基本工作和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不仅包括研究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应用理论,还包括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民政协理论同国外政治制度相比较的理论特色。
(二)开创了长期合作制度
列宁虽然开启了多党合作、多阶级联盟的先河,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合作联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从理论上讲,列宁时期党派之间最长的合作维持了7 年左右,即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 年孟什维克宣布解散,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但实际上,真正的合作仅仅持续了4 个多月的时间(从1917 年11 月,布尔什维克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达成协议,到1918 年3 月,“左派”社会革命党退出人民委员会)。与列宁时期党派、阶级合作联盟的短暂性和不稳定性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开创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制度。从战略必要性和长期利益的高度,中国共产党重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性,强调从制度方面稳定同各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合作。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第一个完备的政治纲领,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9 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97 年中共十五大将坚持完善这项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2]293。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70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制度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三)拓展了时空界限维度
从时间上看,列宁有关合作协商的实践主要发生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人民政协理论从20 世纪至今,不仅经历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见证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奇迹。与列宁时期相比,人民政协理论已由过去服从服务于阶级斗争,转变为服从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时间上跨越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而且经历了改革开放40 多年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也就是说,在时间维度上,人民政协理论突破了列宁的革命和建设的时间界限,拓展到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时期。从空间上看,人民政协理论不仅拓宽了列宁时期的合作主体,而且丰富了合作形式。就合作主体而言,如果说,列宁关注同国内少数阶级和党派的合作联盟,那么人民政协则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广泛团结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不仅团结了中国人民,而且团结了全世界的华人和华侨。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阶层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界别为单位的人民政协具有无比优越的政治包容性。顺应社会阶层变化的需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优化界别设置”。对此,政协界别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增加了经济界等界别。在合作形式方面,人民政协开创了双周座谈会、对口协商、专题协商以及提案办理协商等协商议政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后,又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双周座谈会”,发展为“双周协商座谈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议政和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拓宽了人民政协远程协商、网络协商的空间。
人民政协理论从来就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列宁在20 世纪初关于合作协商的思考与实践,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理论,对列宁政党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列宁政党理论中的合作协商内涵与精神实质,有助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好地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蓬勃发展。